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藏族拉萨有什么特产 西藏拉萨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藏族拉萨有什么特产 西藏拉萨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8-30 04:16:56

一.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氽灌肠

又称三肠、五肠。以新鲜羊小肠为衣,分别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分称血肠、肉肠、面肠,合称三肠;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别称肝肠、油肠,与前三肠合称五肠。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供年节氽食。( 拉萨)

二. 西藏 拉萨 堆龙德庆县 羊血肠

羊血肠是西藏拉萨的特色美食。从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满它自己的肠肚。灌时,先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进荞面或白面,加入切碎的漫肚、油、盐、调料、葱蒜等物。亦从割口处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满也不可太扁。小肠二三丈长,为煮食方便,可断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连接肠壁的油脂。这些油脂有固定小肠的作用,灌时要注意摆顺不使扬子扭结。煮出时盘缠一团,一如腹中的自然状态。卧羊时节肠肚太多,一时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团冻起来,在来年清明时节煮食。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浆灌入大肠,做成灌肠。食用时一般在肉汤里煮10-15分钟。蒙古人和西1还直接运用动物的活血。《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当情况紧急时,有一种紧急探马,这些探马,能够马不停蹄地连续奔驰十昼夜,既不举火也不进餐,只用马血维持生命,他们割断自已坐骑的一根血管,吮吸马的血充饥。”从医学观点看来,血有高味觉性等益处。但不到紧急的时候,人们不常吸用活血。另一种灌肠加之薄层肉及肝等,拌以葱类和油盐等调料,煮之半小时后食用,此叫灌肠。

三. 西藏 日喀则 吉隆县 藏族围裙

藏族围裙

特点:藏语称为“帮典”,以贡嗄县姐德秀围裙厂所产最为著名。系以藏南纯羊毛为原料织成。

四. 四川省 甘孜州 色达 色达藏族糌粑

色达藏族以糌粑、面粉、牛羊肉、酥油、奶汁品为主食,糌粑系将青稞粮食炒熟后磨成粉,大都呈白色,香味扑鼻。其吃法通常有两种,—是“团糌粑”,即在糌粑中掺茶,放少许酥油、奶渣用手拌匀捏成坨而食,其二是“舔卡提”,即将糌粑和酥油拌匀后紧按碗中,斟入少量清茶,喝完茶后,用舌舔食,舔完一层后,又斟清茶,喝之,舔之,反复如是。

五. 西藏 拉萨 堆龙德庆县 藏雪鸡

藏雪鸡,藏北牧区群众也称“贝母鸡”,藏语译音为“公莫”。藏雪鸡体形大小与家鸡相似,重鸡3斤以上,雌雄羽色相同。头和颈呈褐灰色;翅膀有一大块白斑;上体棕色;丁体白色;前额胸部各有较暗色的环带。由于它们经常活动在裸岩和碎石地带,因此脚垫生的厚而坚硬。

藏雪鸡经常5至7只或十几只成群一起,到冬季可达几十只至上百只一群,在那些积雪被岩羊踏开的地方寻找食物,有时下到牧民帐蓬附近觅食品。雪鸡食性较杂,主要以高山植物的根茎、叶、果实、杂草种子等为食,偶亦啄食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

藏雪鸡其经济与科学研究价值较高。目前,国际濒危动物名册上列藏雪鸡为一级濒危物种;我国已把它定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六.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尼木藏香

尼木藏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尼木藏香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尼木藏香,是指西藏自治区尼木县生产的藏香,尼木县的藏香制作历史悠久,以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伤害生物和独特的原料配方而深受广大群众青睐,是全西藏最著名的藏香源产地之一,尼木藏香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对人体有百利而无害。其制作技艺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藏香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青藏高原特有的三十余种藏草药,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对人体有百利而无害。尼木藏香作为藏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其独特的医疗功效早已被藏族人民所熟悉和深知,是雪域高原屹然绽放的深含藏民族文化底蕴的奇葩。

尼木县吞巴乡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该乡生产藏香技术 图3:尼木藏香制作工序:制作泥砖

[3]就是由吞弥桑布扎于公元七世纪时所传授。尼木香被誉为西藏第一圣香。其配方秘而不宣,据说有30多种藏药配制而成,制作过程漫长且严谨。吞巴村作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更是尼木圣香的手工生产地,这里的村民得到了吞弥桑布扎的真传,在制作藏香的程序上一丝不苟。

制作藏香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序要求极其苛刻。由于藏香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在宗教礼仪上,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求一切都要以圣洁为主,否则会被视为是对神灵的不敬。传统的藏香原材料繁多而复杂,一般是柏树树干为主料,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穿山甲、甘菘、冰片、没药等几十种香料按适当比例配合主料搓揉而成。据了解,用于制作藏香的主料柏树干,在吞巴村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并不生长,村民都要从400多公里外的林芝县运过来了,而制作藏香的部分辅料甚至要从印度引进。

吞弥·桑布扎发明了藏文后,又根据西藏的地域特点,把在印度所学的熏香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藏香。有一天,吞弥·桑布扎在吞曲河边看到水车的叶轮会伤到水里的鱼,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在河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鱼儿不得入内。从此,吞曲河里再也没有鱼的踪影。当地的人说,河水也化验过,没有什么异常,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鱼。[6]非遗信息尼木县作为藏香的主产区,和原产区,其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体信息是:
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序号:924
遗产编号:Ⅷ-141
项目名称:藏香制作技艺
申报单位: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墨竹工卡县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七. 西藏 拉萨 当雄县 酥酪糕

酥酪糕

制法:

(1)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凉干,用磨磨成粉末。

(2)拌入黄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做成圆形、方形,表面有红丝绿丝的表现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

特点:奶味甜点,有滋补强身功效,为藏胞待客糕点。

八. 西藏 拉萨 墨竹工卡县 斯布牦牛

斯布牦牛

产地(或分布):西藏自治区的斯布山沟。

数量:1995年存栏3500头。

主要特征:体型硕大,外型近似矩形。角型向外、向上、角尖向后,角间距大。胸深宽,大多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但多数后躯股部发育欠佳。屠宰率为50%,日产奶量为1.8千克,乳脂率为5.9~10.7%。性成熟期3.5岁,初配年龄4岁,7~10月为配种季节,多为1年1胎。

九. 西藏 拉萨 城关区 补肾去湿泡酒

西藏药酒



功效:有助于祛风湿,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气血不足,身体赢瘦,心脾两虚,止咳平喘,痰湿咳喘以及阳痿,早泻滑精补肾壮阳,对肝肾不舒者有特大的效果。



配方:雪莲花、藏红花、灵芝、天麻、人参、红参、当参、西洋参、手掌参、鹿茸、鹿角胶(鹿血)、金樱子、雪猪脚、海马、海龙、海燕、海五星、锁阳、双肾子、肉苁蓉等四十多种名贵药材配制而成。



用法:用5至8斤白酒泡15天左右便可服用。



用量:较重者二小杯,轻者一杯便可。若酒减至一半后,加入同样的白酒效果更佳。

十.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凉山马铃薯

凉山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凉山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09年,四川马铃薯面积列全国第四位,总产居第一位。

作为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先锋,凉山马铃薯已成为一面旗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成为我省马铃薯规模最大的产区,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经济效益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

剖析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我们看到了一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农民钱袋子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之路。

马铃薯是凉山传统优势农作物,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凉山州具有发展马铃薯的独特自然资源,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马铃薯。高二半山区、河谷流域、平坝地区具有与马铃薯原产地极其相似的生态条件和良好的无污染环境,被誉为全国最佳马铃薯种植区域之一。

1地域范围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界于四川盆地与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理位置东经100°15′-103°52′,北纬26°03′-29°18′之间。南北长37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12.5%。

凉山马铃薯保护范围为凉山州17个县市,共计610个乡镇,3743个行政村,保护面积20万公顷,现有种植面积12万公顷,有极大的产业发展潜力。

2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凉山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区域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层状地貌发育。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80%,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宽谷和断陷盆地约占10%。凉山州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0%,土壤结构好,土层深厚且疏松,透气性好,土壤微酸,pH值在5.8-7.5之间,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1-4%,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丰富,碱解氮60-135ppm,速效磷5-25ppm,速效钾在50-170ppm以上。

(2)水文情况:凉山州境内雨量丰富,河流纵横,山地水系发达,除安宁河谷外,多数为山地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共160多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有雅龙江等13条河流,其中安宁河是凉山州最大的河流,全长326公里,流经州境内222公里,贯穿冕宁、西昌和德昌3个县市,共有大小支流18条,最大支流有孙水何、锦川河、河曲河。

(3)气候情况:凉山州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年日照时数1227-2603小时。年平均气温10.1-19℃,≥10℃的年积温4500-5760℃,无霜期202.9-346天。年降水量776毫米-1176毫米。全年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凉山州由于特殊的立体气候,在不同的区域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马铃薯,主要为冬、春、秋作。凉山州海抜1800米-2600米的地区是大春马铃薯最适宜种植区。

(4)人文历史情况:凉山州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全州总人口约448万人,农民3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20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6.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马铃薯在凉山种植有400年左右的历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精心选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长期的马铃薯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繁育经验。马铃薯是凉山州高二半山区农民群众生产少不得、生活离不得、经济发展缺不得的重要作物。彝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及高山蓄牧业发展是万万离不开马铃薯。凉山马铃薯种植规模大,是四川省马铃薯的重点产区,以2006年为例,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4.33%,总产占全省总产的20%,平均亩产1460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出410公斤,高39.05%,比全国平均亩产高出471公斤,高47.62%。2006年7月,四川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生产现场会在凉山州的昭觉县、布拖县召开,会上充分肯定了昭觉县、布拖县的两个万亩马铃薯生产现场示范作用。2008年11月,四川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工作会又在凉山州召开,会上凉山州政府作了典型发言,凉山州马铃薯良繁中心、昭觉县洒拉地坡乡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昭觉县农业局马铃薯脱毒良种网室和豪吉集团昭觉马铃薯淀粉加工厂的规范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给领导们和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再一次突现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2008年全州大春马铃薯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6万公顷,占大春马铃薯面积70%以上,大春马铃薯鲜薯单产由2004年每亩1418公斤提高到2008年每亩1577公斤,每亩增产159公斤。凉山州目前正打造西南最大的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公顷)。

凉山州马铃薯种植大县较多,全州17个县市中,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有盐源、布拖、昭觉、越西、喜德、金阳、美姑、会东8个县,为马铃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经过30多年的品种选育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凉薯系列品种(凉薯14、凉薯17、凉薯97、凉薯8号、川凉薯1号等),并在当地广泛种植,深受市场欢迎,产品销往成都、广州、郑州、武汉、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2008年销售量达到了125万吨以上,部分商品销往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等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