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崇州特产油花 崇州彩色菜籽花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崇州特产油花 崇州彩色菜籽花更新时间:2022-09-18 03:15:38

一. 四川省 成都市 崇州市 汤麻饼

汤麻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汤麻饼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崇州市街子镇现辖行政区域。

街子汤麻饼,是四川省成都崇州市街子古镇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因其火工精当,拥有黄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的特点,上世纪40年代被列为当时蜀州四大名小吃(天主堂鸡肉、致华堂白雪糕、石观音板鸭和汤长发麻饼)之一。

街子汤麻饼,又叫汤长发麻饼,是成都名小吃之一,原产地在崇州街子镇。正宗的汤麻饼是采用面粉、白糖、冰糖等原料,经制皮、制心、制油、制酥等程序后,制作成圆型,然后粘上脱皮芝麻,烘烤而成。其产品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纯绿色清真食品,无化工添加剂,保鲜时间可达半年以上。

街子汤麻饼的来历: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崇州市街子镇南场口头脑聪慧的乡民汤仕元成立了一家以制作素点心为主的手工作坊:长发祥号(寓意汤家长发财、长吉祥),创造出了一种麻饼,即后来享誉川西的名小吃“汤长发”麻饼。这种麻饼因其火工精当,黄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上世纪40年代被列为当时蜀州四大名小吃(天主堂鸡肉、致华堂白雪糕、石观音板鸭和汤长发麻饼)之一。有趣的是,按汤家的祖传规矩,汤麻饼的配方和制作工艺秘不外传,而且只传儿媳不传儿女,据称是怕儿子酒醉泄密,怕女儿出嫁失密。

目前,“汤长发”麻饼拥有黑芝麻、五仁、花仁、火腿等品种以及芝麻酥、小黑酥、白米酥等系列糕点。并在成都市锦里、琴台路等地建成了10个专卖店,在成都红旗连锁、家乐福等超市上柜销售,远销甘肃、山东、宁夏、重庆、新疆、广东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一、原辅料要求

1.小麦粉:选用崇州当地种植的小麦制作的小麦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植物油:选用崇州当地种植生产的黄菜籽油,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芝麻:选用崇州当地种植生产的黑芝麻和白芝麻,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糖:选用四川省内生产的白砂糖,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5.生产用水:选用产地范围内的山泉水和地下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的标准。

二、工艺要求

1.工艺流程:选料→配料→制作起面水→(制酥、制皮面、制心)→包酥→制坯→成型→粘芝麻→摆盘→烘烤→成品。

2.生产工艺关键控制环节

(1)配料:将小麦粉、川白砂糖、黄菜籽油、黑芝麻粉及熟面粉按1:1:1.04:0.28:0.4配料。

(2)制作水起面:小麦粉和水以1︰(0.05至0.08)的配比揉制成面团,揉制时间20分钟至30分钟,至面质均匀;放置容器内醒发,醒发温度控制在18℃至20℃,醒发时间1.5至2小时。

(3)制酥:小麦粉、黄菜籽油按1:0.46比例调制成面团,然后,加入黄菜籽油,用力揉匀捏绒,使之成团。菜籽油分2至3次加入,加入量为酥坯的60%至70%。

(5)制皮:小麦粉、黄菜籽油、起面水按1:0.64:0.28:0.05比例配制,反复揉制20分钟至30分钟,直到手打有空响,手拉有筋丝。

(5)加工熟面:将面粉用竹制蒸笼蒸熟,翻出冷却后用丝箩筛一遍,去掉成团的不要,再将筛下的细熟面粉放在锅里用中火慢慢炒黄后再过筛备用。

(6)制心:熟面粉、黑芝麻粉、熟菜籽油按1:0.7:0.9比例先将熟面粉、熟芝麻粉充分和匀,并掏起漩涡,倒入熟菜籽油充分拌合,能捏成团状即可。

(7)包酥:将揉搓好皮面拉成节子(12克左右)再将酥坯拉成约2公分粗细的圆条,并将圆条皮面用手掌部位压薄包上酥坯(酥坯重约6克),然后将包好酥坯的节子用擀面棒擀开,卷成筒状双层叠压,再擀成圆形薄皮,皮面成2个漩涡状。

(8)制坯:将包好酥后擀成圆薄形的皮子加入制好的心料(重约30克),再将面皮口子绕成圆型收好压成扁圆型,生坯即制好。

(9)烘烤:将沾好芝麻的麻饼生坯摆上烤盘送入烤炉,用中到大火烘烤3至4分钟后取出,小心在盘里翻面后再烘烤约2分钟左右即可。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均匀,表面有芝麻,底面无焦斑,香甜、酥脆、不粘牙、酥脆可口、入口化渣,回香。

2.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水分 % ≤9.0

总糖 (以还原糖计) % 18.0-40.0

脂肪 % 20.0~34.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老腊肉

产于山区的苟家、万家、三郎、街子等乡镇,由山民们传统手工腌制而成。因为高山气候的关系,一年四季都可腌制,且经年不腐。原料取次于吃纯粮的猪肉,制作时不用烟熏,只任山风吹。腌制出的腊肉不仅保持了鲜肉的丰富营养,而且瘦肉质感爽口、喷香化渣;肥肉晶亮透明、香醇甜脆,入吃不腻,回味绵长。到九龙沟、凤栖山、鸡冠山旅游,老腊肉是不可放弃的一道好菜,兴致之至,还可买几块回家让亲朋分享。( 崇州)

三.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九龙豆花

产于九龙沟内的神龙山庄,用当地山民们自产自销的新鲜黄豆,加九龙沟海拔1289米处含锶的龙泉泡制,经手推青石磨磨浆而成。由于海拔高度不一样,山泉里含的微量元素也不一样,因此,在九龙沟其它地方,同一主厨用同样的方式制作出的豆花,其味道总不及这里独特。( 崇州)

四.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黑香糯米

崇州市地处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东距成都37公里,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其所产的黑香糯米被称为“黑米之王”,驰名中外。

五.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怀远三绝

叶耳粑——本世纪20年代怀远一宗姓老人创制,时名野棉花卷子,俗称艾馍馍。采用大米、糯米加适量碗豆混合磨制,成品色洁似乳,滋润爽口,有不粘盘、不粘筷、不粘牙的特点,故又叫三不粘叶耳粑。其馅有两种,一是带四川香肠风味的咸味,二是带柑子清香的甜味。其成品因以柑叶包裹,其形如耳,故名“叶耳粑”。又因用柑叶包裹蒸熟,不仅有柑子的清香,而且具有理气祛痰的药疗效果。

六. 四川省 成都市 崇州市 怀远藤编

藤编是怀远镇经济产业的主力军,年产值6800万元,藤编一条街经营商家30余户,其中从事藤编经营和生产的大部分是文井江社区的居民。因为文井江社区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较少,农活并不繁重,闲暇时间较多,很多农民农闲时间就领取藤编材料在家中编制,编制好后就交给经销商,领取加工费,这种生产模式特别适合在家的妇女,农闲时丈夫外出打工,妇女在家中加工藤编,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像这样的家庭,年收入大概有三万多。

怀远藤编起源于三国时期,根据晋代崇州籍的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说是三国时期,怀远镇有一个姓马的工匠,心灵手巧,善于手工制作各种器具。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发现山上的野生藤条特别光滑坚韧,很适合编织东西。于是他就砍了很多藤条回家,尝试编织各种各样的器具。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使用晒干的藤条来编织器物效果不佳,于是发明了水泡藤条法。他手工编织成形的第一件产品,是一件龙塌式的座具,里面的支架使用的是高山翠竹,外面则是细密而缠绕有方的藤条。这个座具经过马氏熏蒸,颜色变得金黄透亮,就跟宫廷里皇帝用的黄金制作的龙塌差不多。

地处崇州市西北部的怀远古镇历来被誉为“藤编之乡”,这里位居平坝和山地交界处,有丰富的野生藤条资源,而且由于是都江堰、崇州、大邑三地交通枢纽,自古商贸发达,非常有利于藤编技术的推广和藤编商品的交易。

开始马氏用藤条编织各种器物,纯属个人爱好。除了那只座具,他还编织了篮、筐、篼等生产生活用具,放在家里自我欣赏。后来,他的邻居们发现了这个秘密,都对他的藤编制品赞赏有加,爱不释手。有的邻居还主动出钱买下马氏的藤编产品。一传十,十传百,马氏藤编逐渐在怀远镇出了名,甚至形成了藤编产品的交易市场。首先是要采集野生藤条,再把藤条放进水里浸泡若干时日,然后用竹作为器皿的骨架,再用柔软光洁的藤条进行编织,最后还要使用土法对成形的器物进行熏蒸,使它的颜色变得金黄夺目。

长期以来,当地人继承马氏藤编的技法,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在风景秀丽的怀远镇,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时常可以见到藤编艺人坐在小板凳上编织的情景,就像陕北窑洞前随时可以见到剪纸的情景一样。

然而就产品而论,现在怀远镇的藤编产品主要是筐篼、提篮、藤椅等家用小器具,主要满足家庭消费和就近交换,既没有形成产业,也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工艺质量也有待提高。

鉴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已把怀远藤编列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目前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的工作有:收集和撰写怀远藤编艺人劳动、生活的文字资料,对藤编艺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为下一步继承和发扬藤编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有老艺人的编织技艺进行摄像,保留下藤编工艺的第一手材料;建立怀远藤编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年轻的艺人,从而让藤编技艺代代相传,不致中断;注册并使用“怀远藤编”商标,在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使怀远藤编具有更大的知名度、更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成立怀远藤编协会,团结当地的藤编艺人,研究新产品,发布新信息,组织艺人到其他工艺美术之乡参观学习,让藤编绝技也像其他的民间手工技艺一样走入人们的视野和记忆;打造“藤编一条街”,成立藤编制品展览室,用这种形式来推广和宣传这门独特的民间编织技艺。

通过重点保护、打造、挖掘和扶持,相信怀远藤编这朵民间手工艺奇葩能够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七.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羊马渣渣面

羊马渣渣面,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羊马镇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在川西坝子可谓家喻户晓,从羊马镇到成都周围的区县,甚至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兰州等一些大城市,都有打着“渣渣面”招牌的小食店。

四川成都崇州羊马镇的“查渣面”,在川西坝子可谓家喻户晓。从羊马镇到成都周围的区县,甚至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兰州等一些大城市,都有打着“查渣面”招牌的小食店。JmJ

创始人查老太介绍“查渣面”名字的由来:JmJ

据该面创始人之一查淑芳介绍,1979年,因家境困难,她在仅5名员工的“居民小食店”卖汤元、小面和抄手。1984年,小食店“分家”,查淑芳开了一家叫 “麦香园”的小食店,当时仅十多平米店面。当时没冰箱,夏天卖不完的抄手馅儿只好用油炒干了作面臊子用。这种臊子很细,样子虽像渣渣,但味道却特别酥香鲜美,很受顾客喜欢。这臊子没名,干脆就叫它“渣渣臊子”。随着老百姓的“口报子”大约在1990年前后“渣渣面”就成了这种臊子面的名称。查淑芳就用自己的姓改了“查渣面”这个名称。JmJ

查渣面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仅在于它独特殊的名称,它的色、香、味、也很独特。渣渣面的关键辅料,为红油海椒和猪骨汤,与成都主城区流行的面食吃法不同,成都主城区的面食一般为炖肉汤,烧肉汤等已经调好料和味道的汤水直接浇到面上,这样的做法缺点是汤不够鲜美,味道不佳,优点是快捷方便。而渣渣面则是用红油海椒,豆油,盐巴,味精,鸡精和骨头汤在捞面前才将其配好,而且红油海椒的制作也相当的复杂,掌握好油温然后将香料,葱姜蒜,海椒面一同拌炒,最后滤除葱姜蒜和香料,这种红油海椒调制的面汤香辣可口,吃完面后仍然口里留香。JmJ

渣渣面的面:渣渣面所用面条在崇州,大邑,邛崃这一线地方都称为水叶子面,面条与担担面相比要细很多,下锅翻腾一圈及出锅,面虽细但面的筋丝很好,容易下咽,爽口,不会出现吃担担面时,觉得比较哽胃的情况。JmJ

八.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龙图四九酒

龙图四九酒,产于四川崇州,具有香、冽、醇、甜的特殊风格,有清爽舒适感,回味悠长,饮后尤香等特点。

简介 龙图四九酒是四川崇州土酒特色产品。

特点 工艺采用续糟配料,老窖固态发酵,混蒸混烧,陈贮老熟,精心勾兑,反复检验,合格装瓶等操作方法精酿而成,其酒清澈透明,浓香甘冽,入口芳香,有清爽舒适感,回味悠长,饮后尤香等特点。具有香、冽、醇、甜的特殊风格。

九. 四川省 成都市 崇州市 崇庆枇杷茶

崇庆枇杷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崇州市现有茶园面积3328亩,产量131吨,茶树品种主要为四川中小叶种和崇庆枇杷茶,崇庆枇杷茶是我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资源,唯崇州独有,因时似枇杷叶而得名。1965年被评为全国21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1985年被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议定为四川省五大地方良种茶之一。

地域范围

崇庆枇杷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崇州市怀远镇、三郎镇、街子镇、文井江镇、鸡冠山乡一带的龙门山脉,辖山区5个乡镇23村,东到街子镇古寺村,南到鸡冠山乡周家山,西到鸡冠山乡岩峰村,北到三郎镇红纸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9′24.1″-103°28′1.8″,北纬30°44′49″-30°47′16″。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崇庆枇杷茶树种植于崇州市西北部的山区,属龙门山脉,山峦重叠,谷狭壑深,海拔700-3868米,崇庆枇杷茶树最适生长高度为海拔1000米左右。山区土壤为白垩纪酸性紫色土和侏罗纪酸性黄壤,PH为4.5-6.5,偏酸性。

(2)水文情况:崇州市位于岷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三条:一是西河,二是黑石河,三是金马河,均属岷江水系,它们连接大小支流180多条,在全市构成水道网。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判定,崇庆枇杷茶树种植范围水质的综合污染数为1级,属清洁水平,适宜生产优质的崇庆枇杷茶农产品。

(3)气候情况:崇庆枇杷茶树种植区域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200mm,相对湿度84%,山间云雾缭绕,这是崇庆枇杷茶树独特的生长气候条件。

(4)人文历史:崇州市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唐宋八大名茶产地之一。相传“崇庆枇杷茶”曾为贡品,进贡朝廷,称为“龙门贡茶”。据清朝光绪版《崇庆州志》(光绪版)物产篇记:“枇杷茶高一丈,二丈,叶粗大、名粗毛茶……”,清代即以此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颇受称赞,“贡茶之誉”流传至今,并留下了唐代诗人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的美丽诗句:鸟觜撷浑牙,精灵胜镆铘。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拒碾乾声细,撑封利颖斜。衔芦齐劲实,啄木聚菁华。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

1970年,崇庆枇杷茶树被引种至永川进行育种研究,经过8年时间培育出崇枇71-1。1993年我市将崇枇71-1从雅安引回崇州,经过3年的品比观察,发现崇枇71-1发芽比崇庆枇杷茶树迟10-15天,耐冲泡次数比崇庆枇杷茶农产品少2-3次,发枝能力也较弱。因此崇庆枇杷茶农产品必须在崇州市特有的生态条件下才能形成其独特的优良品质,它的唯一性使其更加弥足珍贵。崇庆枇杷茶树是全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劳动人民长期培育形成的一个茶树群体品种,因起源于崇庆县(今崇州市),叶似枇杷叶而得名,唯崇州独有,现境内有1292棵乔木型老茶树。

1965年崇庆枇杷茶树被评为全国21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1985年被四川省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四川省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1994年崇州市用崇庆枇杷茶树的一芽一叶为原料研制的“枇杷仙茗”在成都市第二届“甘露杯”和四川省第三届“甘露杯”名优茶评选活动中荣获省、市“优质名茶”称号。

十.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街子老号汤长发麻饼

清朝后期街子场汤长发老人创制。采用上等面粉、白糖、冰糖、菜油、芝麻等为原料,经制皮、制心、制油、制酥等特殊工艺程序后,制作成圆型,然后粘上芝麻,烘烤而成。火工精当,黄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相传古寺一和尚将汤麻饼失存一年,取出后色、香、型不变,食之与鲜品无二,可见其工艺之绝。( 崇州)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