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拉萨特产什么最好 拉萨特产大全及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拉萨特产什么最好 拉萨特产大全及图片更新时间:2022-09-02 01:56:22

一.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氽灌肠

又称三肠、五肠。以新鲜羊小肠为衣,分别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分称血肠、肉肠、面肠,合称三肠;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别称肝肠、油肠,与前三肠合称五肠。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供年节氽食。( 拉萨)

二. 西藏 拉萨 堆龙德庆县 羊血肠

羊血肠是西藏拉萨的特色美食。从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满它自己的肠肚。灌时,先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进荞面或白面,加入切碎的漫肚、油、盐、调料、葱蒜等物。亦从割口处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满也不可太扁。小肠二三丈长,为煮食方便,可断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连接肠壁的油脂。这些油脂有固定小肠的作用,灌时要注意摆顺不使扬子扭结。煮出时盘缠一团,一如腹中的自然状态。卧羊时节肠肚太多,一时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团冻起来,在来年清明时节煮食。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浆灌入大肠,做成灌肠。食用时一般在肉汤里煮10-15分钟。蒙古人和西1还直接运用动物的活血。《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当情况紧急时,有一种紧急探马,这些探马,能够马不停蹄地连续奔驰十昼夜,既不举火也不进餐,只用马血维持生命,他们割断自已坐骑的一根血管,吮吸马的血充饥。”从医学观点看来,血有高味觉性等益处。但不到紧急的时候,人们不常吸用活血。另一种灌肠加之薄层肉及肝等,拌以葱类和油盐等调料,煮之半小时后食用,此叫灌肠。

三.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藏腰刀

藏腰刀有装饰、防身、生产、生活等用途。拉萨、拉孜、当雄、易贡等地的腰刀最为著名。一般是在铜质的刀鞘上镂刻龙、凤、虎、狮等图案,有的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装饰品,玲珑剔透、精巧细致。拉孜藏刀,刀口锋利,样式美观大方,坚固耐用,多年来畅销国内外( 阿里)

四. 西藏 拉萨 城关区 奶品

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拉萨)

五.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民间木雕

民间木雕

当你步入藏家粉白色的楼房里,就会被一件件雕花镂卉、富丽堂皇的藏式家具深深地吸引住。那些式样布局合理,图案千姿百态,色彩鲜艳明快的藏桌藏柜,以及雕花的门楼窗梁,都洋溢着幸福、吉祥、热烈的气氛。藏式木雕家具是藏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藏式木雕家具和楼窗梁柱雕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物、花卉、虫鱼、鸟兽图案、花纹等等,无所不包。其中《红莲怒放》、《龙凤呈祥》、《白鹤寒松》、《菩提翠叶》、《莲台金座》、《舒云卷彩》、《吉祥图案》等等,则是西藏民间木雕艺人表现的传统主题。

西藏民间木雕艺术,风格健康、朴实,它的表现手法简炼,重在以神传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比如镂空雕刻的《菩提翠叶》,构图简洁,一片片青翠的椭圆形菩提叶连在一起,枝叶镂空,横茎竖连,有鸟栖在菩提叶间,正欲亮翅引颈高歌;繁茂滴翠的菩提叶间,朝阳露出半个笑脸;菩提叶雕镂形成圆形的树冠,给人以神圣的感觉;菩提叶间的旭日云霞造型优美,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刚柔得当,不仅体现了菩提叶的自然美,还让人感受到画外之象。再比如《莲台金座》中绽蕾的一朵劲莲横空出世,莲瓣上只有一佛座,但用刀的神秘充分表现出环绕劲莲和宝座的无即空间。《舒云卷彩》中两朵卷飞的云朵舞蹈着腾跃着定格在一方缕空的云木是。其余别无一物,却让人感到一碧蓝空有云起伏,云头环绕无垠空间,无景处都成妙境,又发挥了藏桌藏柜装饰透光通气的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西藏民间木雕家具及门窗雕花的着色,多数人家都喜欢用对比色和原色来渲染。因为金碧辉煌、红火富丽的色调最适宜表达藏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当然,大同也有小异,比如《红莲怒放》,却以绿色为基调,弥漫着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龙凤呈祥》,则用金黄色为基调,画面热烈、明快,显示出欣欣向上的情调。在这里,“色彩即思想”的观点得到充分的验证。

西藏建筑装饰木雕把喻意与坚固的和谐统一结合得相当紧密。许多佳作虽经千百年风沙雨雪的浸蚀,仍雄姿不减。在法器模具木雕(多玛班丹)上,主题划一,但形式手法各异刻工们在不足盈尺的面积中将实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结合,令人吧服。至于西藏民间经书封板的木雕更是精美绝伦。

六. 西藏 拉萨 堆龙德庆县 唐卡

唐卡即卷轴画。这种画通常绘在丝绢或布帛上,因多描绘宗教内容,

加上易于携带,所以在藏区广为流行。唐卡是西藏地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唐卡表现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的历史和民俗内容,所以唐卡又被称作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西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的一种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

西藏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明清时期,西藏的唐卡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着色浓艳,属于笔彩的画法。

人们现今所看到的唐卡,也称之为布画,她兴起于佛教传入西藏之后,伴随着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传,外来文化艺术渗透,为唐卡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她一方面发扬更新原有艺术特色,一方面吸取汉地或印度、尼泊尔等地之艺术精华,久而久之,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唐卡,是以严麻布或粗布作为底布。较为珍贵者是以丝绸作为底布。

它的制作过程是首先作一木框,将底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然后用绳穿上细木棍张撑在木框上;用一种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合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匀平滑无洞,光洁明亮,涂完后用一薄质工具将底布的糊状物刮平,刮匀、待底布干后,用炭条纹,绘制图像之轮廓,一般是先里后外,将中间主图像画成后现绘四周的附属部分,最后上色。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这种原料的配方科学,加之西藏高原气候干燥,所绘就的唐卡即使过上数百年之久,依然色泽鲜艳,犹如新绘制的艺术佳品。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唐卡大幅的长1.1米,宽约3.5米。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一)国唐

根据丝绢的不同材料,“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手工绣制而成的唐卡。(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2)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各种各样的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且成画面(很像今天的布贴画一译者)。(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编织成的唐卡。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板,偶然也用铜版或铁板。

“国唐”中尺度最大的叫做“国固”,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把客观存它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这种唐卡,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大墙之上,布达拉宫一幅最大“国固”唐卡。高约55.8米,宽46.81米,这幅唐卡是在著名的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王桑结嘉措主持制做的,唐卡描绘的是阿弥陀佛。

(二)止唐

由于画法多种多样,这类唐卡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黄色的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制作方法与制作水印国唐同,惟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画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

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而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宽20厘米。

七. 西藏 拉萨 曲水县 昌都酸梨

【昌都酸梨】酸梨出产于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左贡县及怒江两岸的上林卡与下林卡区。酸梨醇香,食之不觉酒味,食后不久宛然如醉。酸梨果实卵圆形,果皮黄色,上有麻点密布。果肉黄白色,肉质松脆,稍粗,汁多味甜,果心稍大,食之有渣,重400-500克。传说天神为了欢迎文成公主入藏,以酸梨代酒为其洗尘。( 拉萨)

八. 西藏 拉萨 墨竹工卡县 腐奶渣粥

腐奶渣粥是西藏的特色小吃,腐烂的奶渣晒干后称腐奶渣。搅动骨汤,徐徐加入面粉,成粥状后,加入腐奶渣、牛(羊)肉丝。辣椒等佐料,煮熟后食用。

九. 西藏 拉萨 尼木县 尼木藏香

尼木藏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尼木藏香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尼木藏香,是指西藏自治区尼木县生产的藏香,尼木县的藏香制作历史悠久,以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伤害生物和独特的原料配方而深受广大群众青睐,是全西藏最著名的藏香源产地之一,尼木藏香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对人体有百利而无害。其制作技艺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藏香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的青藏高原特有的三十余种藏草药,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对人体有百利而无害。尼木藏香作为藏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其独特的医疗功效早已被藏族人民所熟悉和深知,是雪域高原屹然绽放的深含藏民族文化底蕴的奇葩。

尼木县吞巴乡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该乡生产藏香技术 图3:尼木藏香制作工序:制作泥砖

[3]就是由吞弥桑布扎于公元七世纪时所传授。尼木香被誉为西藏第一圣香。其配方秘而不宣,据说有30多种藏药配制而成,制作过程漫长且严谨。吞巴村作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更是尼木圣香的手工生产地,这里的村民得到了吞弥桑布扎的真传,在制作藏香的程序上一丝不苟。

制作藏香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序要求极其苛刻。由于藏香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在宗教礼仪上,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求一切都要以圣洁为主,否则会被视为是对神灵的不敬。传统的藏香原材料繁多而复杂,一般是柏树树干为主料,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穿山甲、甘菘、冰片、没药等几十种香料按适当比例配合主料搓揉而成。据了解,用于制作藏香的主料柏树干,在吞巴村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并不生长,村民都要从400多公里外的林芝县运过来了,而制作藏香的部分辅料甚至要从印度引进。

吞弥·桑布扎发明了藏文后,又根据西藏的地域特点,把在印度所学的熏香技术进行改进,发明了藏香。有一天,吞弥·桑布扎在吞曲河边看到水车的叶轮会伤到水里的鱼,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在河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鱼儿不得入内。从此,吞曲河里再也没有鱼的踪影。当地的人说,河水也化验过,没有什么异常,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鱼。[6]非遗信息尼木县作为藏香的主产区,和原产区,其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体信息是:
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序号:924
遗产编号:Ⅷ-141
项目名称:藏香制作技艺
申报单位: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墨竹工卡县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十. 西藏 拉萨 墨竹工卡县 虫草鱼肉丸

虫草鱼肉丸是拉萨的特色美食。

原料:冬虫夏草10根、鲜鱼1条、盐2钱4克、酥油5两、生姜2钱、野生蒜1钱、鸡蛋1个、豆粉2钱、水拌豆粉1钱。

做法:虫草加少许冷水盛入碗内放在蒸笼中蒸熟。去掉鲜鱼的骨刺和鱼皮,用刀背砸成肉泥。蛋清和干豆粉搅和,鱼肉泥在搅和的豆粉蛋清中做成肉丸子,在化好的酥油中炸熟。从蒸笼中拿出虫草一根根地插在鱼肉丸子上,整齐在摆在菜碟中。用微火把菜锅中的酥油化成液体后加入生姜片、盐、野生蒜、少量水、水搅豆粉,煨成出现沸泡的时候,浇在鱼肉丸子上虫草鱼肉丸这道菜做成了。需要注意的是火不宜过旺,化酥油的时候千万不能烧焦,把固体的酥油化成液体即可用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