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重庆茶园区特产 重庆渝北区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重庆茶园区特产 重庆渝北区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11-22 03:39:20

一. 重庆市 璧山区 璧山黄花菜

黄花菜是璧山,有“七蕊黄花”的美名。目前,璧山县黄花菜种植面积约5004亩,均采用以阳光晒干方式进行加工。

二. 重庆市 合川 合川葛

合川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葛,多年生落叶藤本豆科植物。富含钙、磷、钾、铁、锌、硒等十几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和大量的膳食纤维等有用活性物质。合川大力开展葛根种植及其产品研发,致力于精心打造合川葛优质品牌,发展壮大合川葛产业,努力使合川成为全国最大的葛根种植和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葛根粉、营养葛根糊、速溶葛根晶、葛面、葛丁茶、葛粉丝、葛根三清胶囊、葛根异黄酮胶囊等20多个保健产品已在合川生产上市。

合川葛

重庆市合川葛产业行业协会

11404211

葛根(中药材)

三. 重庆市 石柱 黄连

以“黄连之乡”──石柱县所产最负盛名( 重庆)

四. 重庆市 荣昌 荣昌陶器

荣昌陶器原产地为安富镇,清代以前叫磁窑里,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挪威、芬兰、日本等国。现在,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一说起陶器,荣昌人就一脸骄傲和自豪。

荣昌有四宝,折扇、陶器、夏布、猪。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一起, 荣昌陶器合称中国四大名陶。800年的生产历史,赋予荣昌陶器更多的文化底蕴。 “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因此,荣昌县和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市、广东佛山市一起并称四大陶都。

荣昌陶器主要生产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由于荣昌的陶土粘性和可塑性强、烧制的容器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素有“泥精”的美称,人们因此给了荣昌陶器“薄如纸、亮如镜、声如馨”这9个字的评价。

荣昌陶品种繁多,工艺陶中素烧的"泥精货",具有夭然色泽,给人以古朴淡雅之感。以各种色釉装饰的"釉子货",观之有晶莹剔透之形,叩之能发清脆悦耳之声,装饰大方朴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还包括各类日用品(蒸钵、鼓子、茶具、酒具、饭确、痰孟)和鉴赏品十余种和烟具,产品分"泥精货"与"秘子货"两大类。各类鉴赏品设计灵巧,造型优美,透示出强烈的生命活力。目前荣昌设立了陶都博艺馆、陶工业园区、陶吧及陶器市场,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荣昌的陶技术和陶文化优势。

荣昌陶器

荣昌县安富街道文化服务中心

13097894

陶器

五. 重庆市 大足 大足石雕

大足石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足石雕

重庆市大足区品牌战略促进会

大足石雕,主要流传于重庆大足区龙岗、棠香办事处,宝顶镇和中敖镇,万古镇等北部地区,是颇具巴渝特色的纯手工雕刻工艺美术品。其制作历史起源于大足建县之前的初唐,历史十分悠久。

大足石雕主要以本地出产的砂石、青石,以及贵州、四川等地出产的紫袍玉、汉白玉为材质,雕刻内容以佛像、文殊、普贤、各型观音、罗汉等为主,运用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阴刻等多种技艺,经采料、构思、制图、泥塑、制模、雕刻、精雕、细磨、抛光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大足石雕作品玲珑剔透,生动活泼,出神入化,被称为“现代文物”,多次获国家级和市级金奖,是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珍贵的工艺收藏品、高档的馈赠礼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台湾、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近百家媒体曾予以报道。大足石雕大可作场馆、会所雕塑,展现地方风采,小可点缀室内陈设之美,增添东方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9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大足石雕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 重庆市 沙坪坝区 重庆小吃

重庆小吃

七. 重庆市 江北 重庆老鸭汤

重庆老鸭汤是集美食与养生为一体的,形式上采用单锅独烹的类似于重庆火锅食用方式的特色餐饮。
正宗特色:清汤型; 滋补食疗; 单锅熬炖制作; 整只牧鸭; 类似火锅食用方式; 以陈年泡酸萝卜为辅料。
衍生特色: 锅中锅清红汤型; 滋补食疗加麻辣菜品; 主菜先熟备餐方法; 成块非整只鸡、鸭、鹅、排骨、蹄花、羊肉等; 类似火锅食用方式; 以陈年泡酸萝卜、竹笋、山珍等为辅料。



推荐店铺:水井老鸭汤



店铺地址:江北区金源不夜城

八. 重庆市 铜梁 岚峰黄花

岚峰黄花是重庆铜梁蒲吕镇的。

岚峰山峰峦叠翠,山上终年云雾缭绕。黄花种植在该镇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984年国家商业部举办的展评会上,岚峰黄花争奇斗妍,荣登部优产品榜而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岚峰黄花更以营养丰富且有食疗价值的特点和属于无公害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镇里将黄花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并于2004年在县供销社的支持下建立了黄花专业合作社。目前,黄花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社员182户,种植面积2000亩。去年生产鲜花5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户平收入2000多元。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产前、产后、产中的服务,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岚峰黄花

铜梁县蒲吕镇农业服务中心

12567506

干黄花(干蔬菜)

九. 重庆市 潼南区 太安鱼

提起重庆市潼南县太安镇的鱼,在巴蜀食文化中颇有几分名望。据《潼南县志·物产篇》记载“鳊鱼,即唐诗‘缩项’鳊。产县太安镇瓦漩沱。腹如越斧,色青黑,味鲜美,实为他处罕见。”《舆地记胜》载:“‘孟蜀时,常取鱼于禁溪’。据传所取即此”。故世人又称太安鳊鱼为贡鱼,称瓦漩沱为禁溪。聪明的太安人便以此鳊鱼为优势,创造出一套独特的烹调技艺,制成了早已闻名川中的“太安鳊鱼”,这也就是今日“太安鱼”的前身了。

随着“太安鳊鱼”声誉日隆,销量随之巨增,那仅百米水域的瓦漩沱所产的鳊鱼,实难满足市场的供应。于是,善于开拓创新的太安人便又另辟蹊径,用产量颇丰的花鲢、白鲢、草鱼等鱼类作主料,以干辣椒、豆瓣、姜、葱、蒜及猪、牛、菜油类的混合油为配料,一改传统的“大火豆腐细火鱼”的烹调方法为“大火煮细火煨”,重在把握火候。就这样又创制出今天的“太安鱼”。

“太安鱼”不仅保留了原“太安鳊鱼”的风味和特色,而且重味轻型,具有浓烈的川菜特点。人们给它总结了六个字:“麻、辣、烫;细、嫩、鲜”。前三字言其风味,后三字指其口感,这是其特点之一。其二,“太安鱼”还自形一套别具一格的食俗。首先是自选活鱼。每个“太安鱼”店都有自己的鱼池,食客亲临池前,看上那条捞那条,大小轻重任客选。其次是看秤计价,每斤10元左右,买卖公平,老少无欺。再次是砍去鱼头熬汤,宰来鱼肉烹菜,汤菜俱备,荤素双全。最后食剩的鱼汤佐料还可回锅,烧上一份“鱼煮豆腐”、“鱼烧蘑芋”什么的,又是一道美味佳肴。这种经济实惠的大众化特点,更是倍得食客欢迎。无论是宴会亲朋、接待佳宾,亦或洽谈生意,一席下来,饭饱菜足,人均消费也不过20元左右。

潼南太安人塑造了“太安鱼”的美誉,“太安鱼”也回报给太安人以富裕。在小小一个太安镇上便有20多家“太安鱼”的专营食店和鱼庄,每天至少要销售500多公斤鲜鱼,在如此销量的需求下,又引发出太安镇的另外一大景观———养鱼业的蓬勃兴起和飞跃发展。这“太安鱼”不仅使太安镇活商、富农、增财税,而且使太安镇出现了一派农林牧副渔五业并进奔小康的动人景象。

如今“太安鱼”不仅遍及四川,而且已跳出夔门,打进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和拉萨等大城市。

十. 重庆市 璧山区 来凤鱼

来凤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璧山县来凤镇(现青杠街道来凤片区)地处重庆西部近郊,缙云山脚下,距主城区(内环的西环)27公里,是古代四大名驿之一。成渝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渝隆路、璧津路在此交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小重庆之美称。

来凤镇以名菜“来凤鱼”闻名于世。“来凤鱼”历史悠久,数百年来历代烹制大师在继承川菜传统手法的基础上烧制出了以“麻、辣、鲜、香、嫩”为主要特征的“来凤鱼”,受到过往食客的喜爱。著名书法家杨宣庭欣然题书“鲜鱼美”,盛赞味在璧山来凤。

来凤原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与龙泉驿、双凤驿、白市驿齐名,是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驿”之一;自古为鱼米之乡,《华阳国志·巴志》云:“土植山兮,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皆纳贡之。”嘉庆《璧山志》载:“鳞之属有江鲤、崖鲤、白鲢、鳟鲫、七星鱼、红梢鱼、子巾鱼等”,其有盛产在璧山来凤璧南河中的“七星鱼”、“红梢鱼”、“青剥鱼”为历代贡品。

80年代初,以唐德兴、唐治荣为首的一帮厨师,在继承川菜传统烹制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烧取出以“麻、辣、烫、嫩”为主要特征的“来凤鱼”,受到了过往食客的喜爱。著名书法家杨萱庭欣然题书“鲜鱼美”,盛赞味在来凤。引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芬、游本昌,歌星李丹阳、蔡国庆,书法家范朴,政界要人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原重庆市委-肖秧等专程到来凤吃鱼。一时间,食客不分远近,身份不论贵贱,云集来凤,共品佳肴。

“来凤鱼”是近年来重庆“江湖菜”流行之鼻祖,之后才有辣子鸡、芋儿鸡、邮亭鲫鱼、太安鱼等。而后来这些流行的“江湖菜”,在烹制手法上,都没有摆脱“来凤鱼”的影响。

从古至今,“来凤鱼”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大批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移民来到来凤,他们除继续种田养鱼外,还把江南烹鱼的技术带到了巴渝,与巴渝川味结合,形成容闽、鄂、粤、湘菜风味与川菜风味的“来凤鱼”。传说康熙年间来凤驿有位名厨师唐聋子,善于烹鱼,能制出鱼品十余款,这大约就是“来凤鱼”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府内迁重庆,作为陪都重庆的卫星镇——来凤一时冠盖云集,名厨荟萃。见璧河鱼美,争烹献艺,又极大促进了“来凤鱼”烹调技艺的进步。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云集来凤,喜尝来凤鲜鱼,那时“来凤鱼”就很有名气。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84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0来凤区委、来凤区公所,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制定了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优惠政策。区委、区公所领导亲自帮助进场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解决征地、办照贷款等具体问题。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民就开始筹划到来凤镇开办鲜鱼食店。时任县委-的胡朝木同志还亲自到新开食店祝贺。到1988年,以经营“来凤鱼”为主的食店已达到120多家。竞争促使来凤人不断钻研烹鱼技术;品种花样不断出新,因此而形成麻、辣、甜、酸、荔味、桔味、桂花味、菠萝味等十几种风味,珍珠鱼、琥珀鱼块、椒盐鱼柳、酸菜鱼汤、白玉鱼块、玛瑙鱼肠、虎皮鱼、张口鱼、蘸水鱼、粉蒸鱼、烧白鱼、脆皮鱼以及鱼卵、鱼松、鱼膏、鱼羹等上百款鱼菜。

“来凤鱼”现在除了在广州、成都、重庆、深圳等大都市有了字号,连美国旧金山等地的“-街”也打出了“来凤鱼”的招牌。“来凤鱼”真可谓誉满巴渝,香飘四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