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玉林买什么特产 玉林有什么可以送人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玉林买什么特产 玉林有什么可以送人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9-12 04:21:15

一. 广西 玉林 博白 那林鱼

那林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那林鱼是指位于广西博白县所辖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等7个乡镇境内养殖,符合特定质量标准,具有独特品质,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活体草鱼。

地处六万大山余脉深处的那林镇一带,山顶浓雾覆盖,河溪纵横,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丰富,长流不息,水质清新无污染,矿化度小于1克/升。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等优越自然条件,当地人在溪边、山沟或村边空地挖成小鱼(塘)池,引来长流的山泉水养草鱼,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全程投喂草料,经3年至4年养殖,便达到4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博白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那林鱼历史悠久,有300多年养殖历史,从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鲜之人的喜爱。白州之野产异鱼,此言不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道光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故老相传,最大的那林鱼是清朝年间养了105年的一条草鱼王,重达41公斤,有着“水浸木”的传说。

传说在古时候,当年七仙女中的织女跟牛郎相爱出走后,剩下的六仙女闷闷不乐,故偷偷下凡散心,经过那林镇六塘胫,见此地风景优美,有六口清澈见底的水塘,因而一人一塘在水中戏耍。由于塘中没有生物,显得过于沉静,六仙女中的一人便出从天庭中取鱼放入此六塘中,以焕生机。有一天,六仙女在水塘中逗玩水中的鱼,旁边有一放牛青年路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受烈日爆晒晕倒在地,六仙女看到后,便将其扶到树下,从水中取出一条鱼用于煲汤给该放牛青年喝,该青年喝后便恢复了清醒,更是感觉得精力充沛,口中鲜味仍回味无穷。六仙女同情放牛青年生活贫穷、艰辛,便取水中之鱼给他带回家中繁殖。

放牛青年得此鱼后,回家利用那林自然生态环境,在溪水旁边挖窝养鱼,每天勤勤恳恳上山割草,摘瓜叶喂养鱼,精心喂养的鱼条条都膘肥体壮。由于干旱无收,乡亲们每天都挨饿,放牛青年抓鱼煮汤,分发给乡亲们喝,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乡亲们个个称赞,口口相传,此后那林家家户户都把此鱼当宝一样养殖开来。鱼愈养愈多,名声越来越大,从此那林便成了鱼米之乡,那林鱼也因此得名。

博白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

那林鱼在博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鱼类资源,而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沉淀,伴随着六万大山山泉溪水静静流淌,在博白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

那林鱼生活在长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长流不息,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那林镇一带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但由于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一般要喂三年以上,可长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6到10公斤。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肖锋闻讯亲自前往博白那林实地考察山窝大草鱼养殖,提出山区养鱼要学那林。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各级媒体也对那林鱼进行过大量报道。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观》则对那林鱼的历史、地理方位、养殖方式、品质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如今,那林鱼早已畅销深圳、广州、东莞、南宁、上海等地,当地村民用氧气袋长途运输,越销越远,享誉全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现辖行政区域

《博白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的通知》博政发〔2016〕2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那林鱼》(草案)

二.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夏黑无核提子

夏黑无核提子,树势强健,抗病力强,果实性状优良,鲜食口感好,无核,含糖量高,肉质硬脆有香味。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及果糖,容易被人体吸收,能迅速转化为热量。再者,果肉中含有特殊胺基酸。该品种香甜可口,微微发酸,皮紧沾果肉,可不吐皮,是中国市场上最为好吃的葡萄品种之一。

陆川县的土壤、气候对种植夏黑无核提子很有利,特别是气候。夏黑无核提子在陆川县种植平均穗重750克、最大1550克,单粒重7-11克。五月底、六月初可上市,比南宁地区提早上市一个星期左右,比桂林地区提早上市20多天。这样对葡萄的销售很有利。夏黑无核提子可以做到一年两造果,不但增加了产量和收益,而且延长葡萄采摘时间,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很好的条件。

三.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蒲塘卷粉

蒲塘卷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其洁白、薄亮、嫩滑、柔韧、吸味力强、耐煮耐嚼等特色而誉满玉林。蒲塘湿卷粉用优质纯白粘米为料,充分泡浸后,经石磨磨成嫩滑的白米浆。根据当时的气温高低和制作时间的长短,先取10%的米浆用水冲熟或半熟,使与生米浆充分搅拌后待蒸。蒸制时忌用金属器具,常用两个以篾青织成的簸箕,轮流使用。蒸粉前,先在簸箕底部涂上薄油,再勾上适量米浆,荡匀,放蒸笼猛火蒸2分钟至3分钟,浆熟透即可取出。用另一簸箕盛米浆继续蒸,蒸出的粉稍凉后,涂上一层面油,即可从簸箕中撕出,挂上竹竿,散热后,折叠待用。

蒲塘卷粉的吃法多种多样:

1、卷馅粉。用叉烧、虾仁、肉粒、酥花生、香菇、大头菜、鲜笋等煮熟做馅在粉面上平摊,卷成筒状,再用剪刀整齐地剪成5厘米至6厘米的粉段,装盘,每盘装8段-16段不等。吃时洒上葱碎,浇以酱油、香油,滑润、酥香。

2、凉拌粉。夏秋季节,把粉切成细条,碗装,浇以陈醋、豉油汁、香油、辣椒等调料,还配以几片牛巴、熟肉,酸辣可口。

3、汤粉。将切成条的粉,以肉骨汤烫热加熟肉或与生肉料同煮,加进佐料。蒲塘人吃汤粉时,要加上几滴酒使汤粉发出酒香,称之为"肉酒"。

4、炒粉。把切细的粉配以鲜肉、蛋、鸡丝、鱼片、酥花生、芝麻、葱段和时鲜小菜等混炒,上盘时青、绿、白互衬,色香诱人。

四.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客家天堂菜

据《本草纲目》记载,橄榄称为“天堂之果”,在《客家食谱》中用橄榄所制成的菜称为客家天堂菜。客家天堂菜制法讲究,选用碧绿丰润的鲜橄榄,去其苦涩,尽取香馥之味,留其珍贵橄榄油成份,按客家祖传食谱的方法秘制成滑润爽口的客家天堂菜。

五. 广西 玉林 容县 玉林大蒜头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个头大、粒瓣结实、辛辣多汁、肉脆味香,茎皮颜色多为紫色,亦有白色。被列为广西土品,销路广,出口价值高,经济效益好。产地集中在仁东、仁厚、福绵、大平山等地。大蒜头气味辛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铁和维生素A、B、C等营养物质,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消炎、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之功效。大蒜头还是常用的调料,在煮瓜、菜、鱼、肉时,放入几瓣,芳香可口
( 玉林)

六.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陆川八角

八角
经济植物。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八角科八角属的一种。主要产于广西、云南、福建南部、广东西部,乔木,叶革质或厚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在阳光透视下可见密布小油点。花粉红或深红色,具不明显的半透明腺点。聚合果多为八角形。很少为五或六角形。蓇葖饱满平直,先端钝或钝尖,种子棕色,有光泽。果为调味香料,叶、果可蒸芳香油,称八角茴香油,用于制造甜香酒、啤酒等食品工业,也是制牙膏、香皂、香水、化妆品的香料。还是合成雌激素己烷雌酚的原料。也用于采水晶矿工业上。中国八角出口占世界市场的80%以上。八角木材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致,质轻软,有香味,抗虫害,供作家具、箱板、玩具、细木工用材。除栽培的八角外,其他野生种类的果实多有剧毒,误用可引起死亡。
横山乡地处陆川县的西部,西面与博白县接壤,总面积192平方公里,有耕地1616公顷,其中水田1400公顷,坡地216公顷,有林面积4900公顷。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42808人,其中劳动力20818人。该乡1999年财政收入3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5.3元,预计2000年全乡财政收入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35元。
该乡是山区乡,以发展林业经济为主,近年来大面积种植八角,现已种4万多亩,两年后可以大面积投产。该乡的企业主要是陶瓷业,年产日用陶瓷2000多万件,产值1000多万元。

七. 广西 玉林 北流市 炒米糖

炒米糖黄中带亮,颗粒均匀,状如蜂蛹、软硬适中、香甜酥脆。其传统制作方法如下:

1、选料。选用颗粒大、粘性大、无杂质的糯米,筛去碎米后,用清水泡浸一 夜。

2、拌糖笼蒸。把泡浸的糯米取出,漏干,置竹箕上,倒进适量的米糖,充分拌匀,置蒸笼中,以文火蒸,待米熟透即取出,晾干。

3、碓臼熟米。把筛去米糠、各自分散、略带弹性的熟米,拌以花生油适量,堆放12小时后,分批用碓臼,臼时要不断把底部熟米翻到上面,直至熟米全被全臼扁为止。

4、爆米花。先把备好的匀砂适量,倒进铁镬中,以猛火炒红,再放入适量扁熟米混炒,待全部爆成米花后,取出,再继续放入扁熟米。

5、熬煮糖油,用黄糖或白糖均可,按米花的重量投放适量的糖,加水,放进一些姜块,以慢火熬制,浓缩,待糖油几次泛起白泡,用筷子能粘起糖油,滴入冷水中凝成球状为最佳浓度。

6、成型。先在竹箕内堆放好米花,迅速把已煮好的糖油浇进堆中,接着以最快的速度把米花与糖油拌匀,以竹筒或他物压平,待散温凝固,用刀切成小块,移放瓦钵(或铁箱)中,密封保藏。 解放后的70年代至80年代,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米花糖逐年减少。因为这种制作工艺复杂,现在有一种爆米机能把传统炒米糖的浸米、笼蒸、臼扁米、爆米花的工艺并为一次,爆出米花体积大,粘米可代替糯米,但没有传统炒米糖那种干香酥脆的独特风味。8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每年春节前,玉林市食品商业单位和一些个体工商业户都仿照传统工艺,制作大批白散、炒米糖投放市场。城中居民多从市场选购。但农村的家庭多数仍自己手工制作。

八. 广西 玉林 北流市 北流陶瓷

北流陶瓷是北流五宝之一,始于夏商,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壮大于近几年。尤其是建设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后,发展迅猛,已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这些年来,北流市大力实施"内强外引"发展策略,对内扶强扶优,做强做大日用陶瓷产业;对外大力引进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洁具和美术陶瓷产业,实现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全市现有陶瓷企业5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年产白瓷能力10亿多件。全行业有固定资产10亿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2007年,全市生产日用陶瓷11.35亿件,实现工业产值20.6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6亿元,实现税金1.24亿元,自营出口创汇9148万美元。 日用陶瓷生产经营标准化、国际化。产品主要有日用细瓷、炻瓷、高档瓷三大类,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瓷具、酒店瓷具、旅游礼品瓷具、艺术瓷具、微波餐具九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主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北流市日用陶瓷产量占广西的26.3%,出口量占广西的86%,成为我国新兴陶瓷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是我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之一。

北流陶瓷--岭垌窑出土 北流陶瓷--岭垌窑出土

北流陶瓷,最早起源于夏商,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岭南一带便出现原始陶器是不成问题。北流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新圩“六马村石器文化”,除石铲、石斧等器物,却没有陶制品。 夏朝至商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出现萌芽,地处南方僻壤的北流河流域,出现了私有制陶作坊,但北流境内没有当时器物出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这类陶器,发现氧化铝的含量较高,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具备了某些原始瓷的性能。在北流境内,已有这类陶器出土,现藏市博物馆的一件“米字纹陶罐”,口径22.8厘米,高28.3厘米,足径16.3厘米,惜口沿边缺一小口,有裂痕。便是当时的器物,也是目前为止北流发现最早的陶器制品。由此可断定出,印纹陶在当时的北流是普遍存在的。

北宋中期,制瓷窑炉已遍布广西各地,北流河流域的影青窑炉更是星罗其布,沿河顺流而下,较大规模的有:北流的岭垌村、仓田村、碗窑村,容县的城关、大化,岑溪的南渡,藤县的中和,瓷窑两百座之多。古陶瓷专家韦仁义考证,地处北流河源头的岭垌窑,为北流河流域制瓷业之最。丰富的陶瓷土资源,林产资源和水动力资源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如今岭垌依旧有“九十九条窑”的传说。可以想象,那时岭垌,大小涧溪之中,至少有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的水轮车1000余部、水碾800余支。当车轮旋转,水碾翻滚之时,便是“重1碾夹河开,未雨殷传数声雷”之景象,蔚为壮观。 此外,与江西景德镇等瓷业的交流日益频繁,李鸿庆在《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中介绍:“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影青瓷器可以景德镇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中国号称瓷都的景德镇的陪都。”因而达到其鼎盛期也不足为怪了。

北流制瓷业在宋末仍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加之元兵南下,大量北方制瓷艺人涌入两广,北流岭垌、仓田,碗窑村等瓷窑博取众家之长,虽然产量未递增,但产品质量更精,燃造出大批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瓷器,且造型各异、风格独特。

北流的影青瓷,在风格上更接近景德镇的瓷器,据《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说“影青瓷是在江西景德镇宋代烧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窑烧造,但都比不广西北流河流域中和窑和岭垌窑的品种美好”。北流出土的“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都制造”、“绍兴二年壬戍岁梁二郎号记”的瓷器印花模,相当精美。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也认为,岭垌古窑挖掘的大量青白瓷器,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无论从质量、品种、规模来说,均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在岭垌出土的宋未残缺器物中,有些印模花纹为阴纹,即莲、菊、飞鸟等纹,边作回纹带,饰纹较简朴粗放,与这种饰纹同时出现的采用了迭烧法。如“淳熙二年款缠枝大花叶纹碗印模”、“影青菊花纹瓷盏”,显示了南宋未年制瓷业兴盛中重于追求质量的衰落迹象。

宋代的制瓷业到宋末之际逐渐衰落,但其毕竟达到封建社会北流甚至岭南制瓷业的巅峰,为中国南方陶瓷史创造了最为辉煌最为瑰奇壮丽的一页。从民国开始,北流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但仍相当兴盛,产品在两广享有盛名。据民国22年《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瓷器出口约一万五千余件,陶瓷约十五万一千余件”,但此时由于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陶瓷业也难逃厄运。而北流历来属作坊经营,手工操作,技术老一套,花色品种几千年以来一个模式,自抗战开始一直到解放前夕,北流的陶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总体来说,北流的陶瓷业经历代兴衰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矗于中国陶瓷发展史之林,她虽然制瓷史和兴盛晚于耀州、景德镇等先进地区的一些窑址,但她却创造了岭南甚至中国南方陶瓷发展史最瑰丽壮丽的一页;对南方历史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九.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乌石酱油

五十年代中期,广西首府南宁召开了一个有中央首长参加的盛会。与会人员听说陆川有土——乌石酱油,便派一辆专车前来乌石采购,运了满满一车回去。此后,乌石酱油名声大震,每年前来要货、订货人络绎不绝。乌石酱油虽然年年增加产量,但仍供不应求,满足不了广大用户的需要。
乌石酱油并非徒有其名,它实实在在是上等配料。真正的乌石酱油,呈黑黄色;有粘性,是浓缩的液体混和物。味道香甜且芬芳。拿一块白切鸡肉去粘点,可以将酱油全部粘光不余。青绿脆口的博白蕹菜,如能拌上乌石酱油,那就如同锦上添花,美不可言了。幼嫩的陆川猪肉,拌上乌石酱油,慢炆、紧炒、生燉、炸扣肉,则是桂东南特有的风味了。
顾名思义,乌石酱油的产地就在乌石。据说长300年前,从福建方向来了个聪明、漂亮的农家妹,因孤身只影,投宿在如今的乌石街边。这个农家妹姓夏,凡事都动脑筋想问题。有次她发现黄豆拌上糖水煮熟后留存一段时间,有一股香味飘溢出来,便产生了兴趣。于是她在乌石安居乐业,利用大半生的精力,经过千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配制出一种味道甜香的液体。这种液体便是乌石酱油的前身。夏氏姑娘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妪后,才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得意门徒。为此,世世代代的酱料师傅都不忘记夏氏夫人的功德,总是将她的偶像作为神灵来供拜。

字串5


老一辈人说,乌石酱油之所以色鲜味美,与木笼井有关。木笼井在乌石街边,是一口古井,井宽0.67米,水深1.33米,井水呈温性。不管下多大的雨,井水仍清澈见底,不涨不浊;一年四季,水位固定,一尘不染。据说是国师许了愿,让这口井供乌石出酱油使用。因此,长期以来,木笼井一直成为乌石酱油的专用井。
其实用水并不是决定因素。决定乌石酱油质量优劣的主要原因是科学的生产技术。从古至今,制作乌石酱油的师傅们,对技术精益求精,在科学面前一丝不苟。从蒸化到发酵,储在缸里,搁置在炎炎烈日底下,天天曝晒。短期的二三个月,长期的半年、一年,曝晒越久越是上乘之品。乌石酱油以久晒而取胜,因此,乌石酱油了叫乌石晒油。一个平凡的“晒”字并不引人注目,可它正是“晒”出了特色,才使乌石酱油得以名扬八方。 字串6

十. 广西 玉林 容县 玉林龙眼

中国龙眼以福建、广东、广西栽培最多,其中广西玉林出产的龙眼最为著名。据说,中国龙眼正是由于广西出产的品种最优,才在种名前冠以广西简称“桂”字,称“桂圆”。据古书记载,桂圆树自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时就在中国南方种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玉林龙眼皮薄肉厚,果肉鲜嫩,色泽晶莹,浆汁饱满,甘甜如蜜。加工后的桂圆肉,色泽鲜丽,芬芳甜蜜,是色、香、味俱佳的名贵中药材和滋补珍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