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通辽有哪些可以带走的特产 通辽能带走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通辽有哪些可以带走的特产 通辽能带走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8-20 15:49:49

一.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二. 内蒙古 通辽 库伦旗 库伦蒙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下发文件,正式命名库伦旗为“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并决定在库伦建立“中国蒙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库伦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民聚居旗,蒙医药发展历史悠久。近代以来,该旗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蒙医药事业发展,于1957年建起了国内第一家蒙药厂,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集蒙药生产、经营、科研为一体的全国少数民族医药产品定点生产经营现代化企业,目前可生产8大系列102个品种的蒙药,蒙药品种居全国同类厂家之首,产品销售网络遍及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为促进蒙医药产品更广泛服务于民、造福于民,1978年,该旗又建立了占地1.7万平方米的库伦旗蒙医院。建院以来,这家医院始终坚持以蒙医蒙药为主、蒙中西医结合,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特色医院,年接诊服务群众10人次以上。

在积极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同时,库伦旗还在2012年启动了总投资1.8亿元的蒙药扩能及蒙医药博物馆项目,并相继出台了《库伦旗促进蒙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库伦旗蒙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库伦旗蒙药生产技能比武活动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大力培养蒙医药技术人才和传承人,定期开展蒙药基础理论研究、蒙药临床研究、蒙医药综合知识竞赛、蒙药检验比对、蒙药生产技能比武等活动,不断推动蒙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蒙医药事业服务上水平。

三. 内蒙古 通辽 奈曼旗 咸芥菜

咸芥菜俗名芥菜头,因为芥菜腌制后有一种特殊鲜味和香味,能促进胃、肠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可用来开胃,帮助消化。是奈曼民间特色小吃。

信息来源:乡村大世界

四.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五. 内蒙古 通辽 奈曼旗 奈曼小米

奈曼小米由于米质好、养分高、口感好,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欢迎,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供不应求。奈曼小米色泽金黄,入口绵甜糯香,可暖胃养人,益气补中。小米熬粥营养价值丰富,在民间有“月子米”、“代参汤”之美称。奈曼小米品种丰富,该旗每年还从外地引进优质谷子新品种进行推广,并筛选千斤谷、极品黄、赤谷10等优质品种进行推广。

信息来源:乡村大世界

六. 内蒙古 通辽 霍林郭勒市 内蒙古挂毯

内蒙古挂毯主要以羊毛为原料,也可以用其它动物的毛编织挂毯,制作一块上好的挂毯需要十几道工序。这里产的挂毯质地纯正,做工精细,图案优美,是我国独有的挂毯精品。


七.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八. 内蒙古 通辽 库伦旗 库伦毛驴

库伦驴曾以善爬坡、耐力好、遗传稳定等特点被记入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和中国《马志》。而如今,这些在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中担当“主角”的小毛驴,已成为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宠”。

今年,库伦旗将建设标准化规模养驴小区10处、驴人工授精站30座、良种繁育场1处、养驴棚舍1000栋,通过自繁自育和引进种驴,力争全旗驴存栏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3万头,总量达到7万头,向富民大产业迈进。内蒙古制定的“8337”发展思路和该市“四点一带”关于发展特色和绿色有机农畜产业的部署,为库伦发挥特色优势壮大驴产业指明了方向。为加快实现2015年建成10万头毛驴养殖基地的目标,该旗打出了“组合拳”。

该旗推行养殖小区、生态农场、合作社、基地、专业村、养殖户+龙头企业、交易市场的“6+2”驴产业发展模式,以散户为主持续发展,推进养驴规模化。在积极为养殖户协调购驴与驴舍建设贷款的同时,设立500万元驴产业发展补贴基金,对饲养300头驴以上的标准化养驴小区,每个小区补贴30万元;对购进种公驴和基础母驴的养殖户,1头种公驴补贴1000元,1头基础母驴补贴200元,对一次性购进20头和50头以上基础母驴的,每头再分别增加50元和100元补贴;对建设驴人工授精站和良种繁育场的,也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与此同时,该旗与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东阿阿胶公司无偿为当地养驴户提供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冻精及品种改良相关技术,为广大养殖户改良品种、打造“中国库伦驴”绿色有机品牌提供技术支撑。

为建立广大养殖户自主经营、自由流通的市场体系,畅通商品驴购销渠道,该旗积极引领养殖户组建合作社,并投资1000万元,在库伦至阜新规划建设一处大型驴交易市场。该市场一期规划建设面积4.6万平方米,将建成以驴交易为主,集牛羊等牲畜交易、防疫检疫、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交易市场。市场内建设2.5万平方米交易区,并配套建设办公区、停车场、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年内投入使用后,将为该旗乃至周边地区养殖户提供快捷便利的交易平台。

瞄准最大限度提升驴产业附加值的目标。该旗于去年引进资金10.5亿元,实施了内蒙古华腾天龙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5万头驴生物制药项目,利用“库伦驴”品牌资源,加工生产抗菌肽、血清白蛋白、杀菌保鲜膜和阿胶等一系列生物药用保健产品以及驴肉深加工系列产品。同时,公司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农户养殖的肉驴,带动农民养驴增收。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达到年产中药阿胶500吨、保健品阿胶补血口服液1000吨、阿胶颗粒5000吨的能力,为库伦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九.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