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菏泽特产包装设计 永仁土特产包装设计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菏泽特产包装设计 永仁土特产包装设计更新时间:2022-08-20 03:30:57

一. 山东省 菏泽 牡丹区 万福甜瓜

牡丹区从2000年开始栽植早春小甜瓜,目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多亩,年产量突破5亿斤,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省市,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和建设新农村的大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5亿斤甜瓜香飘四方10亿元钞票喜进万家

——牡丹区早春小甜瓜发展之路解密

中国菏泽网消息姹紫嫣红-,早春甜瓜分外甜。春夏之交的牡丹区万福办事处瓜香四溢,行走在树木茂盛的田间小路上,感觉到的不仅是沁入心脾的浓浓甜瓜香,更多的是瓜农们那满脸的喜悦和幸福。

牡丹区有着10多年的早春小甜瓜种植历史,近年来,该区着力做大做强了小甜瓜产业发展的大文章。目前,万福、吕陵、吴店、马岭岗等乡镇办事处已发展甜瓜种植10万多亩,总产量突破5亿斤,产品以皮薄、质脆、味甜等特点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年产值10亿元左右,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过万元,早春小甜瓜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兴大产业。

科技为本重管理

春节刚过,万福办事处农技站长苑玉宗就开始忙碌起来,常常是东家请了西家邀,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因为他精通早春甜瓜的育苗、种植和管理,经他指导种植的甜瓜,长势好、结瓜多、个头大、成熟早,好吃更好卖。

在牡丹区,不仅有很多像苑玉宗这样的甜瓜种植专家,而且,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专家教授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瓜农。乡镇农技站根据甜瓜生长期的不同技术要求,制定明确了培训计划,经常邀请市、区的农技专家现场指导,让广大瓜农成为技术上的“明白人”。据悉,全区每年都举办各类甜瓜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150余场次,参与群众2万余人次。

该区农业部门在做好技术指导的同时,先后累计引进筛选了30多个甜瓜新品种,像蜜玉1号、甜达等优质品种的种植已占到总量的50%以上。2007年,牡丹区农技专家在国内还没有薄皮甜瓜专用砧木和嫁接技术可借鉴利用的情况下,成功研究出了薄皮甜瓜嫁接砧木的优选和配套嫁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甜瓜枯萎病的难题,而且增产20%以上,亩增收2000元左右。配方施肥、生物菌肥的广泛应用,避免了甜瓜重茬所带来的需肥障碍。

今年,在发展大棚甜瓜种植时,牡丹区又着重推广了生物秸秆反应堆技术,提高了地温、气温和棚内CO2含量,增强了瓜苗的抗病性,并为甜瓜提前定苗移栽、提前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运用该技术种植的甜瓜,上市较往年提前7天左右,开市价格达到16元/公斤。

苑玉宗说,他计划明年创建甜瓜精品园,引进优质品种,实施标准化管理,走订单甜瓜、农超对接的路子,使甜瓜的身价再增长40%以上。

合作共赢谋发展

在万福办事处甜瓜种植大户潘喜山的瓜棚里,丰收的甜瓜让他打心眼里高兴,他乐呵呵地说:“我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就不用再为卖瓜而发愁了,我们社员们抱团发展。”他加入了万福绿色瓜菜协会,协会从选购瓜种、育苗、栽培、管理、销售等方面,都进行技术指导和优质服务,这使他种植的甜瓜价格比市场高出20%以上,目前该协会会员已发展到600多人。

为避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相互竞价的现象,牡丹区及时帮助、引导农民成立甜瓜专业协会,吸收在种植、经营上的能人进入协会组织,从搜集信息到技术培训,从组织规模化生产到联系外地经销客商,从签约订单到外运销售,都及时为瓜农做好服务,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共赢之路。

为形成拳头闯市场,甜瓜协会每年都举办甜瓜发展论坛、甜瓜种植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种植大户等,共同为甜瓜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甜瓜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金疙瘩”,而瓜苗自然也成了瓜农增收的“金苗苗”。万福绿色瓜菜协会紧抓这一机遇,及时指导会员进行育苗,发了一笔瓜苗财。潘庄村瓜农潘金玉,今年培育了50万株瓜苗,卖了40多万元,净收益15万元以上。他高兴地说:“小甜瓜给我们带来了大实惠,给村里带来了大变化,我们的日子真是像小甜瓜一样香甜滋润啊。”

树立品牌闯市场

“拓展市场,品牌是制胜法宝”。对于这句话,去年被评为瓜王的潘富军深有体会。自从当上瓜王擂台赛的冠军后,他们的甜瓜立马成了香饽饽,不少客户慕名而来。

为提升甜瓜的档次和知名度,牡丹区积极引导瓜农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鼓励瓜农科学注册商标。2004年,万福甜瓜通过国家无公害品牌认证,其注册的“沁肺春”牌甜瓜名声大振,身价倍增,畅销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区。

举办甜瓜评比大赛、品瓜会等活动,是该区提升甜瓜知名度的又一策略,他们每年都邀请新闻媒体到甜瓜种植基地采访品瓜,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对牡丹区早春小甜瓜的发展给予了及时报道。

牡丹区还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现代媒介进行甜瓜销售,鼓励商业意识较强的瓜农外出推销,建立代理网点。目前,该区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郑州、烟台、青岛等近20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区域销售代理。

四月牡丹艳,五月瓜飘香。每年的甜瓜销售旺季,外地客商纷纷来到万福、吕陵等甜瓜批发市场开展收购业务。据北京客商吴东伟介绍,他在牡丹区收购小甜瓜已经3年了,每年都能挣上10万元以上,今年准备收完整个瓜期。郑州客商邹伟在刘寨甜瓜市场收瓜5年了,每年都是挣得盆满钵溢。

随着甜瓜市场的迅速发展,当地的二三产业也应时兴起,食品包装、印刷加工、肥料生产、交通运输、餐饮休闲等配套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目前已吸纳从业人员近万人,仅物流运输业年即可获利3000万元以上,早春小甜瓜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兴大产业。

二. 山东省 菏泽 定陶区 陈集山药

陈集山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陈集山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陈集山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陈集人民种植山药已有两千余年,久传不断、延绵至今。据《定陶县志》记载:春秋末期,商祖范蠡弃官经商,携西施从越国迁居到天下之中的陶丘(今定陶县)定居经商,因西施有“食薯蓣(山药)、美体容”之好,故引种薯蓣,在陶丘北(今定陶县陈集镇)一沙壤平川繁衍驯化。

至清朝道光元年,定陶县陈集镇陈集村的谷韫璨(字宝岩1794-1861)考中武进士,曾任省塘、山西游击,抚标中军参将,蒲州副将,湖南衡州、永州总兵。谷韫璨曾多次将家乡陈集种的山药进贡于朝廷,得到朝廷赏识,后被提升为广西省水陆提督。

清朝光绪年间,陈集东李庙村李守身在朝里做侍卫,将陈集种植的山药进贡于光绪皇帝,光绪食后大喜:“此山药乃珍品也!”

由此,“陈集山药”名声大振,在朝野内外广为传颂。据《定陶县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曾为贡品,主要集中在现陈集镇一带,时称“陈集山药”。其产品以“细、长、直、圆,质地坚硬,面、甜、香、绵”见长……。陈集谷氏族谱有记:陈集山药献皇上,保健佳品响四方,道光食之赞珍品,百姓效仿食御粮。“陈集山药”亦在此时正式得名。随着“陈集山药”名声的传播,种植面积随增,周边亦有种植,但风味俱佳,唯陈集独有。

2009年11月1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年第105号公告,批准了“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申请,并确定“定陶县绿博源陈集山药专业合作社”为第一批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相关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依法接受监督。

山东省定陶县陈集山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独特的山药文化,山药种植已有2400余年历史,目前已成为菏泽市的一大特色产业,被评为“菏泽十大名吃”,成为当地群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陈集山药两个品种:西施种子、鸡皮糙。其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口感集“面、甜、香、绵、爽”于一体,药用保健价值上乘。2008年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陈集山药原产地)。

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山东省定陶县陈集镇现辖行政区域。

三. 山东省 菏泽 曹县 曹县青山羊

曹县青山羊适应性强、分布广、生长快、成熟早、繁殖率高,系毛、肉、皮兼用优良品种,利用价值高,尤其青猾皮闻名于世,出口许多国家。曹县青山羊发展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全县青山羊年饲养量达10万只左右。70年代,曹县以饲养青山羊数量多、品质好闻名全国。1972年,全国青山羊会议在曹县召开。80年代,曹县被山东省确定为“山羊板皮出口基地县”,被农牧渔业部、对外贸易部、商业部联合命名为青山羊基地。1986年起,陆续在青岗集、砖庙、常乐集、韩集、魏湾5处乡镇建立青山羊保种基地,青山羊种羊存栏近万只。1997年,曹县被中国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青山羊之乡”。此后,由千家万户的散养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粗放性经营逐渐向科学化、良种化发展。1999年,全县建立92个青山羊提纯复壮点,改良复壮青山羊10万多只,有效地保护了青山羊的地方品种优良特色。进入21世纪,曹县青山羊持续发展。2009年末,全县青山羊存栏80.1万只,出栏147.3万只,年产羊肉1.32万吨。

特征特性曹县青山羊原为黑灰色,后经逐渐选育,形成黑白相间的青色。以被毛的黑色比例不同,分为正青色、铁青色、粉青色3种,其中具有“四青一黑”特点的正青色为最好,即被毛、嘴唇、角、蹄为青色,前膝为黑色。雌青山羊一般6个月性成熟,1年生两胎,每胎2~3只,多者5只。饲料以植物的茎、枝、叶为主,辅以麦麸皮、食物残渣等精料,圈养、放养均可。

加工利用曹县青山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皮毛品种之一。羊羔产后3天内宰杀,能保持天然花纹,每张猾皮面积800平方厘米~1000平方厘米。青猾皮经鞣制后美观光亮、色彩奇异。可制作皮领、皮帽和翻毛外衣。全县年产青猾皮300万张,每年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万张。以曹县青山羊肉制作的羊肉汤、羊肉水饺、羊肉水煎包、垛子肉、羊肉串、红烧羊肉,风味独特,成为地方名吃。此外,羊绒和肠衣也成为重要出口商品。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四. 山东省 菏泽 东明 酥香火烧

酥香火烧

酥香火烧是指用和好的白面,打成条状,拌香油、精盐、五香料粉等,然后卷压成饼状,放在特制的火炉上烤。烤熟后,焦黄酥香,外脆内软,有"一盘火烧炉,香飘十里街"之说。

五. 山东省 菏泽 单县 单县羊肉汤

单县羊肉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单县羊肉汤,选用当地优质山羊为原料,鲜肉、骨架与佐料合理搭配,高温使油乳化而成。其主要特点是汤白汁浓而不显油花,鲜美合口,食而不腻

( 菏泽)

山东单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南有黄河故道,北有贯穿全境的大沙河。这里水草丰美,绿树成荫,阳光充足,气候湿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是个天然的优质牧场,被称为“中国青山羊之乡”。单县的羊肉细嫩鲜美,腥膻味小。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味爽口,开胃健脾。吃在口中,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糊,是一道适口的美食。

单县羊肉汤熬制十分讲究。其方法是:先将五十升水添入锅中,待锅烧响放进鲜肉30斤,羊杂和骨架两副,用大火烧开(以木柴为好),顶出血沫和脏气,用竹编勺蓖除,再加冷水10斤,锅开后再除血沫,随后将羊油3斤下锅,片刻再蓖一次血沫。尔后将各种佐料如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等按一定比例下锅,同时加盐,再熬四十分钟既成,盛碗时要加丁香面少许。熬制时最关键的工艺有两点:一是各种佐料的运用,多则药味过头,少了则腥腻不净;二是掌握火候,火小了则不能达到水油交融,一色到底,火太急熬不全味,又会丧失营养成分。很多人都想把单县肉汤的技艺学到手,就是因为掌握不好这两点而失败了。

单县羊肉汤已有200年的历史,与我国许多名吃齐名。如金华火腿、北京烤鸭。有南腿北鸭、中间汤之称。在中华名吃谱上,以汤入谱的只有山东单县羊肉汤,被国人称为“天下第一汤”。

单县有三绝:羊汤、百狮坊、百寿坊。百狮坊夹柱上雕有一百个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狮子;百寿坊雕有一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两坊结构精巧,雕工精细,刀法洗练,古朴优雅,繁而不乱,堪称艺术珍品。而造坊的石匠雕工每天要喝的就是羊汤。一天不喝就没精打彩的,不出活儿。有人说:两坊是羊汤浇出来的,三绝之首又当属羊汤。

单县盛产青山羊。羊汤也有几千年历史了,直到200多年前,西关徐贵立将它加以改进,发扬光大,创出了“三义合”的牌子,名传四方。薪火传到四代后,又由“三意春”继承发展。它以鲜羊肉为主料,煮时先用羊大骨垫锅底,再放上羊肉和花椒、大茴、白芷、桂皮、肉桂、陈皮、砂仁、葱、姜等佐料,加水炖煮,直到肉熟,汤色呈乳白色为止。食用时取汤中熟羊肉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汤,加上精盐、蒜苗末、香菜、香辣油即可,趁热食用,鲜美异常、肥而不腻,不腥不膻,可谓一绝。销售中,每加水一次,就加入一定数量的生肉再行熬制,时销时添,保持汤味鲜美。还有以羊杂为主料煮的羊汤,如天花汤、口条汤、肚头汤、奶渣汤、心肝肺肠汤等,色香不同,口味各异。与吊炉烧饼同吃,可谓绝配。单县羊汤的独特风格,连不食羊肉的南方人也啧啧称道。现单县羊汤已成为待客佳品,并在山东、河南遍地开花,1986年打入了京城,食客如潮,颇受欢迎。

说起单县羊汤,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宋国和郑国在距单县不远的地方开战,战前,宋国主帅华元安排杀羊煮汤,亲自分赏将士,可能是灯下黑,唯独忘了分给驾车的羊斟。第二天到了战场上,这车夫恶狠狠地对华元说:“昨天分羊汤你说了算,今天的事我说了算。”于是驾车将华元送入敌阵做了俘虏。这就是成语“各自为政”的来历。据好事者考证,煮汤的厨师就是单县人。你看这单县羊汤的力量有多大!

羊汤虽然香醇,但改革开放前,粮食都不够吃,放开肚子喝羊汤是梦中才能实现的美事。赶集上店时,看看煮汤的大锅,闻闻诱人的香味,摸摸瘪瘪的口袋,长叹一声而去。那一声叹息,比黄河还要长!而今日子好过了,兜里有了银子,喝羊汤成了习惯,两天不喝想得慌。据说而饭点时到单县去找人往往是寻不到的。哪去了?套用一句话:“不是在羊汤馆喝羊汤,就是在去喝羊汤的路上。”

单县羊肉汤

山东省单县现辖行政区域

《单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单县羊肉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单政字〔2012〕7号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797-2007《单县羊肉汤》

六. 山东省 菏泽 成武县 成武刻瓷

刻瓷是清代康熙年间源于宫廷的一种清雅别致的工艺美术品。清时宫廷达官贵族,酒余饭后鉴赏品评瓷器成为“雅趣”,不免挥毫在瓷器上题词。为长期保留题跋,他们便找来艺人将其刻于瓷器之上,由此便产生了刻瓷艺术。

刻瓷即以刀代笔,将书画刻制于陶瓷器物之上,具有笔墨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山东刻瓷产品首先由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生产。1976年成武县美术厂派人去青岛学习刻瓷技艺,至1978年,已培养出刻瓷专业技术人员近60名,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刻瓷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生产的数千件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1979年应日本恩巴株式会社邀请以“山东刻瓷展览”名义,在日本大阪展出刻瓷作品200余件,其中最大的花瓶高达1.5米以上,瓷盘直径最大1米多,最小5厘米,博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赏。

刻瓷制作,以素色瓷盘、瓷板、茶具、酒具、印色盒、台灯、瓷瓶等为胎,利用各种特制刀具,经琢磨、凿、钻等工序制作而成。成武县美术厂技艺人员在生产实践中为增强刻瓷的表现力,研究、创出了不少刀法,如平、垂、叠、纵、斜、交叉、复刀刻等,还有铁线刻、阴阳刻,既可雕刻绵密细腻的工笔,也可制作恣肆粗犷的写意,甚至笔墨的浓淡干湿,皴擦点染、顿挫转折,纸上的水渍、笔触等都可表现得酷似真迹,并具有金石古朴典雅之效果,逐步形成了山东刻瓷的独特风格。

信息来源: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七. 山东省 菏泽 巨野县 冯家烧鸡

冯家烧鸡

冯家烧鸡始创于清代末期,创始人为冯德聚老先生贺其母冯赵氏,现掌管人为其儿媳郭艳君女士。该烧鸡采用当年散养土公鸡,以严格细致的宰杀卫生标准,加入近三十种名贵佐料,用百年循环老汤精心烹煮。出锅的烧鸡,外酥里嫩、五香脱骨、色泽诱人、口味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八. 山东省 菏泽 牡丹区 菏泽鲁西斗鸡

鲁西斗鸡,古称唤鸡,俗称咬鸡,是我国特有的观赏型珍贵鸡种,外形美丽,身似鸵鸟。其体态雄健,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生性善斗,厮头时啃咬、爪蹬、翅打并用,具有宁死不屈的性格,鸣声宏亮,具有特殊品质。据史料记载,菏泽斗鸡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该鸡种主要分布于鄄城、牡丹区、成武、曹县等县区。

九. 山东省 菏泽 单县 单县花生

单县地处鲁西南黄河故道北侧,总耕地面积147.7万亩,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以沙壤、轻壤为主,约占耕地面积的75%,易于耕作适于发展花生生产。

现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单产300公斤左右,总产12万吨以上。单县现已成为鲁西南花生生产基地,全县有九个花生专业乡镇,50个专业村,8万多户专业大户。

单县花园花生专业市场已形成规模,年交易量达15万吨,花生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单县已发展成为鲁西南最大的花生购销集散地。

花生作为一种油料作物,80%用作榨油的原料。县粮食局浸出油厂,生产提清花生油、色拉油等系列产品。另外,单县花生产品还有花生酱、花生糕、花生乳等。

十. 山东省 菏泽 巨野县 巨野罐子汤

罐子汤是山东是鲁西南最有代表性的汉族传统名吃。源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大谢集镇,以大谢集镇老地方罐子汤最为正宗。目前已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谢集正宗罐子汤”商标。该汤主要用羊骨、羊头肉、羊肝、羊心、羊肚等原料长时间熬汤制作,多用花椒、生姜为佐料,放入优质粉条,香气袭人,久喝不腻,是当地群众最为喜爱的汤类之一,先后被载入鲁西南名吃、山东名吃,2004年又被命名为中华名吃

信息来源: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