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安风土人情的特产 介绍西安的特产和特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安风土人情的特产 介绍西安的特产和特点更新时间:2022-10-14 20:52:05

一.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二.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马虎面

马虎面馆是西安久负盛名的清真面馆,已有十多年历史,一直经营单一品种-----牛肉面,味道独特,在广大食客中名气很大,经常是顾客盈门,吃马虎面要赶在饭点前去,否则一定排队。

马虎面的调料看起来很简单,但其中有一味独特的加入十几种调料密制的牛肉酱料,这可是马虎面的精华。做好的马虎面,光看外表不怎么样,这其实是马虎面与别家不同之处,马虎面都是先将调味品和密制酱料先放如碗中,将热面盖在料上,吃的时候自己动手调,经过面的加热,酱料的香味更能散发到面里,吃起来更有味道。

三.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槐花麦饭

陕北人做槐花“麦饭”的方法和关中人略有不同,我们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来、洗干净,用开水烫烫, 将水分捏去,再拿专门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丝,把土豆丝和槐花放到盆子里,倒入适量面粉搅匀,上笼蒸20分钟左右,蒸好后,用调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精、葱花、酱油和醋放在碗里泼些油)拌着吃,味道好极了叫槐花洋芋"擦擦"。

四.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五.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六. 陕西省 西安 灞桥区 西安甑糕

甑糕是西安的特色小吃。蒸糕的深口大铁锅古名为“甑”,因此而得名。甑糕质地柔软细腻,这种甜品小吃是用糯米、云豆和红枣蒸成,蒸熟后香味四溢。甑糕的下层白饭渗入枣色,呈鲜润的绛红色泽,上面一层云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层便是暗红色的枣泥,最后枣泥上又撒一层碧绿的葡萄干,卖相诱人。甑糕口感黏软香甜,又很饱腹,是当地人常吃的食品。

甑糕,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黏甜。在西安以莲湖区穆斯林制作的甑糕最为美味。西安回民街的“东南亚甑糕王”更是声名远播。

简介

在西安和关中地区,有一种深受群众喜受,物美价廉的传统早餐食品,叫做“甑糕”。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为棕色,糕有枣亦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为棕色,食之,色泽入目,合谐安心。

顾名思义,“甑糕”就是以红枣和糯米为原料,用“甑”蒸制成的“糕”。甑糕米枣交融,老幼咸宜,营养丰富,滋补性强,色泽鲜润,绵软粘甜,浓香扑鼻,久食不厌,风味独特。

甑糕是灵宝的地方风味小吃,相传,几百年前由陕西传入。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故而甑糕也叫劲糕。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江米(传统是无锡糯米)、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

蒸甑糕时,将甑放在一个大口锅上,锅中添水,再将浸泡好的糯米、红枣铺在甑底。具体地说,要先铺红枣一层,再铺糯米一层,如此一层夹一层,共铺七层(三层米四层枣)。铺完后盖上湿布和锅盖。用旺火烧开,上汽后取湿布洒上清水,反复洒水三次,最后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时后即可蒸成。

甑糕,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制作工艺

原料:甑糕的原料是江米10斤(传统是无锡糯米)、大枣3斤、(以灵宝毛头枣最好)、水30斤、葡萄干适量。

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

做法:做甑糕在四关:

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开,淘洗数遍,去浮沫,沥水分。

二装甑,先枣子、葡萄干,后米,一层铺一层,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上面再铺一层红枣(蜜枣)、葡萄干收顶。

三火功,一般是大火蒸约两小时后改用慢火再蒸五、六小时。

四加水,一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使枣米交融,二为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

这样制作出的甑糕,不仅层层软硬适度,而且色泽鲜润,吃起来粘甜适口,滋味特美。

制作要领

西安甑糕的原料是糯米和红枣。其比例是:糯米65%、红枣35%。制作技艺比较别致,尤其要掌握好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几个环节。西安甑糕,以莲湖区麻家什字穆斯林制作的为最佳。做甑糕要会蒸,还要会铲,会装碟,用专用铲刀将甑糕铲得枣米交融,红白相映,装入碟中,如琥珀,似凝脂,诱人食欲。80年代,西安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制作甑糕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王稳记,授予“甑糕技师”的技术职称。

七.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石榴

临潼石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临潼石榴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潼石榴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临潼石榴具有悠久的历史,引进初期,先在京都长安(今西安)御花园的“上林苑”和骊山的温泉宫(今华清池)内种植,是供皇子后妃观赏的。东晋潘岳称之为“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到了唐代,长安周围石榴栽种已有相当规模。临潼在长安以东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南依骊山,北跨渭河,自然条件极宜石榴生长,加之长期培育,形成临潼石榴的优良品种。

临潼石榴共有十七个品种,根据植株状况,叶形大小,果实色泽和口味甜酸,可分为普通石榴(食用种)和花石榴(观赏种)两大类。两大类中又有红白之分:红石榴嫩梢、叶柄、花、果、皮和籽粒呈红色;白石榴除梢叶同于红石榴外,花、皮、籽粒均呈黄白色。普通石榴按果汁又可分甜、酸两个品种群。甜石榴中有“临潼净皮甜”、“临潼天红蛋”、“临潼鲁峪蛋”三个大品种;酸石榴中有“大红酸”和“鲁峪酸”两个大品种。普通白石榴目前仅有甜石榴一种,即“临潼三白”,它因花瓣、果皮和籽粒均为白色而得名。

临潼石榴是陕西一大。它集全国石榴之优,素以色泽艳丽,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软鲜美,籽肥渣少,品质优良等特点而著称。名居全国五大名榴之冠,被列为果中珍品,历来是封建皇帝的贡品,享誉九州,驰名海外。

临潼石榴主要分布于骊山北麓华清池两侧和秦始皇陵一带。东起新丰、骊山,经斜口、城关、代王,西至石榴沟,沿骊山长约15公里范围内,面积12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基地。年产石榴约10万吨。

临潼石榴经过2000多年的栽培和选育,已形成数十个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既有籽肥汁多、香甜可口的食用品种,也有飞红流绿,花色艳丽的观赏品种。食用品种共有10余个,分为酸甜两大类。酸石榴以大红酸、鲁峪蛋两个品种为上品,其果实硕大,籽粒饱满,汁丰味酸,最大的可达500克左右。酸石榴,以陕西乾县产的有名,酸甜可口,清香宜人,也是名产;甜石榴中以大红甜、净皮甜和三白甜为佳。前两个品种果皮为红色或粉红色,籽粒肥大柔软,汁多味甜。三白甜因花瓣、果皮、籽粒均为白色,风味以甜为主而得名。其特点是果皮薄,籽粒软,汁液多,味纯甜,贮性好,品质佳,当地群众又叫“软籽石榴”或“冰糖石榴”,名列甜石榴之冠。

临潼石榴营养丰富,含糖量高达11%~14%,果酸0.4%~1.0%,含水分79%,蛋白质、脂肪各占0.6%,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和梨的2~3倍,尤以磷的含量最为突出,每百克达145毫克,在水果中名列前茅。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铁、钙等矿物质。其籽粒味道甘美,含果汁36%~61%。它的香气和微微的酸涩,能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食后可开胃,滋阴、平肝、补肾、明目。·也是制糖、果子露、酿酒、造醋、制高级清凉饮料的上等原料。

临潼石榴又是农家常用的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石榴皮、花、叶、根部都可入药。它性味甘、酸、温、涩而无毒,并含有多种生物碱、鞣质等。《名医别录》上说:能“疗下痢,止漏精”。《罗氏会约医境》说:“石榴皮,性酸涩,有断下之功,止泻痢、下血、崩带、脱肛、漏精”。《本草纲目》说它“御饥疗渴,解醉止醉”。其果富含石榴素,性温涩,既润燥又收敛,用于治疗肠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其果皮含有石榴皮碱、甲基石榴皮碱、异石榴皮碱、甲基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等多种生物碱,总含量为1.8%。可治疗扁桃体炎、口腔炎、肠炎、胆道感染、气管炎、肺炎、慢性阑尾炎、外伤感染、虚寒久咳、下血崩带、肠有绦虫等病症。石榴籽对绦虫、姜片虫、钩虫、蛔虫以及牙痛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其花可治吐血、,鼻血和中耳炎脓水不干等症。根也有驱除绦虫的作用。叶可治眼病。但石榴伤肺气,多食亦不利。

石榴之盛于临潼,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大有关系。临潼背靠骊山,面临渭河和广阔的关中平原。又有温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开花期无大雾;石榴主要栽植于骊山北麓,土质松软,含沙量大,透水性好;渭河和温泉水气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夏季昼夜温差较大。这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石榴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所以世代相传至今。这里的果农历代栽培石榴精心选择,去劣存优,沿袭至今,使临潼石榴品种越来越好,享誉国内外。

临潼石榴在1977年引植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后,北京的天坛、故宫、中南海、颐和园以及许多企业单位均有栽植。近年从临潼引植苗木进行建园的省份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辽宁等省地。近几年来,久负盛名的临潼石榴倍受青睐。石榴花被定为西安市花。为了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中外人士品赏石榴的要求,西安市政府决定,从1991年起,每年9月份在石榴产地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临潼石榴节”。美丽俊俏的“石榴仙子”,手捧鲜红的石榴,热情地接待中外游客。

八.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糍粑

将优质土豆冼净,蒸熟后云皮,放入石臼之中用木杵锤打,直至粘稠状,取一块入碗中,加入汤汁、酸菜等即可食用,目前已成为农家乐接待四方宾客的主打品种。

夏秋时节,蓝田人有自己的专属美食——糍粑。蓝田糍粑不同于南方地区的糍粑,它是用洋芋做的。

洋芋又称土豆,从夏天第一拨洋芋成熟,蓝田人便开始忙着做糍粑。洋芋糍粑的制作比较讲究,原料选用粗皮、个圆的洋芋,洗净放入锅内蒸熟,再剥去外皮,然后晾温至20℃~30℃,将晾温后的熟洋芋放入石窝内,用锥形石杵砸,现在一般用木制的槽和“T”字形木锤来代替石窝和石杵。把洋芋砸至有很好的粘性和弹性,能不沾附石窝或木槽时即可,砸的时间越长,食用时口感越好。洋芋砸好之后待用,这时用油炝一锅带有酸菜的酱水汤,在汤内放入适量的花椒粉、蒜泥、葱花、姜末、精盐等调料,然后将洋芋糍粑按食量多少放入汤内稍加温后连菜汤和洋芋糍粑盛入碗中,最后调上香菜、油泼辣椒。此时香味扑鼻,尤其是看到碗中的洋芋糍粑在红黄绿色调料的衬托下如同银色的鱼藏头露身、隐隐蠕动。其香味浓郁,食之润滑可口,别具风味。洋芋糍粑还可以配上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蘸着吃,或者蘸白糖、蜂蜜食之,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这时,放一块糍粑在嘴里,任其在舌尖上慢慢化开,如绸缎一样细腻,似丝帛一般爽滑,那感觉,美好得一塌糊涂……

九.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石子饼

制作方式古老,经久耐贮,携带方便。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 主要原料:精面粉。 简要介绍:石子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又称干馍或砂子馍,唐代称“石傲饼”

其特点是:经久耐贮、携带方便。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如今,石子饼已进入西安高级饭店,成为食用及馈赠佳品。

关中一农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携此饼一袋,步行赴京告状。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粮皆坏,见其饼不馊不腐,以为奇。至京,坐街食之,市民不识何物,农民便售饼雇人写状,终于冤案大白。农民感激涕零,送一饼为其明冤者存念。问:何饼?说:石子饼。其饼存之一年,完好无异样,遂京城哗然。这种面食的做法,西北之地多有传统,如乾县的锅盔,新疆的烤馕等等,贮之半月以上不坏,不为奇也。 此饼制作方法:上等白面,搓调料、油、盐,饼胚为铜钱厚薄。洗净的小鹅卵石在锅里加热,饼胚置石上,上再盖一层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云,油酥咸香。临潼人擅长此道,多家都有专用石子,长年使用,石子油黑铮亮。

十.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枣沫糊

“枣沫糊~~~~”只听一声吆喝,立即就有许多老人和小孩向卖枣沫糊的担子奔去。这是笔者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古城西安经常目睹的一种情景。这枣沫糊,就是驰名西安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因其以红枣为主要原料而得名。

说到枣沫糊的来历,在关中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贞观年间,同州(今大荔县)有一位贫苦农民,受雇为一家财主栽培枣树。狠心的财主一天只供给他一块“蒸饼”当饭,他饿得实在难受,就把落在树下的烂枣煮成糊糊吃。繁忙的秋收季节过去了,这位雇工不但没有饿坏,反而容颜焕发,身体比以前更好了,第二年,这位雇工辞掉了财主家的活,在同州城内开了个专卖枣肉糊糊的小店,生意果然红火。日久天长,枣肉糊糊的声誉也不胫而走,传到了京城长安。以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改进,成为今天的“枣沫糊”。

制作枣沫糊,需先将大枣洗净煮熟,制成糊状。锅内添水,投入江豆,用大火煮至豆烂时,将面粉和成稀糊与枣糊糊一起倒入锅内,再加入白糖搅匀烧开即成。

这样烹制的“枣沫糊”,色红味甜,滑润可口,具有滋阴补气之功。食后口留甜香,令人回味无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