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临夏州有啥特产 临夏州有什么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临夏州有啥特产 临夏州有什么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11-07 23:16:18

一.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筏子面肠

筏子面肠因形似当地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而得名。制作极为讲究,用新鲜全羊大肠,经过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洁净待用。再将心、肝、肺、腰子及精选肉剁细成肉馅,拌上细切葱白、生姜末、精盐、胡椒粉,调和好,仔细灌入肠内。用细麻绳扎口,放入蒸笼蒸熟或放入肉锅里煮熟。将蒸熟的肉肠切成小段,待铁锅油热时,加葱花、鲜姜丝,入锅炒热至微黄后,盛碗,浇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顿时香气浓郁袭人,肥而不腻,鲜嫩味美。

二.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市 河州搅团

有人说河州人不会吃,把好端端的面倒入锅中搅作一团,烧熟了,分明是浆糊,却硬要说成是饭,彻头彻尾的懒汉之举。怎么说呢,这话也对也不算错,搅作一‘团’,固然如此,要不怎么叫做“搅团”呢?但绝不是浆湖,亦非懒汉之举,做搅团;有许多必不可少的工序,做好了,清爽可口,的确好吃,为河州人所偏爱。不信,请听“花儿”的赞唱“油泼辣子油泼蒜,辣辣的吃一碗搅团”。试想,当盛夏的骄阳似火,烤得人口干舌躁,汗流夹背,端起一盘如凉粉般冰滑的“搅团”享受一番,会是何种感受,当人们连着吃了几顿油腻食物,感到厌倦时,端起一盘清淡无比的“搅团”下肚,又是何种感受,恐怕到了这会儿,人们会赞不绝口:搅团的确不赖。

做搅团有许多讲究,所用面粉必须是粗粮,豆面、玉米面、荞麦面均可,万不能用小麦面,否则,就会做成浆糊,正好应了前面的话。河州人最喜欢吃用豆面做成的“搅团”,白豆面被视为上乘。做时,先在锅中倒入水,等烧开了加入少许精碱,一边搅和,一边将豆面均匀撒入,直到把面搅作一团,不沾锅底为适中,然后尽力搅拌,谨防面团藏在其中,再倒入适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用温火慢慢闷烧,让面全部熟透,再行搅拌,令其柔韧,至此,搅团就算做成了,舀入盘中,用勺背抹得薄而平滑。浇上陈年老醋、辣油、蒜泥,便可受用。吃起来光滑如鱼,酸辣可口,有一股淡淡的豆香味,萦绕口中,让人回味无穷;吃着盘中的,想着锅里的,也有人喜欢浇上酸菜水吃。还有人在吃搅团时,浇上用土豆丁和羊肉沫做的臊子,其味儿甚绝。

搅团除了上述的做法和吃法之外,据说,居住在河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和撒拉族,酷爱用植物油制成的“油搅团”。特别是撒拉族,不论是多丰盛的宴席,十碟八盘的,最后的一道必是“油搅团”,取意搅和不散,团圆如一。

跟搅团相似的,还有一种饭食,叫,“撒饭”,所用面粉跟搅团一样,做法也相似,只是比搅团稀得多。宜加入土豆块、肉丁之类的食物,舀入碗中,浇上辣油,调上咸菜,也很好吃,特别是在天阴下雨,或是在寒冬腊月,吃一碗烫烫的撒饭,周身顿觉烘热,精神为之一振,不愧是一种极好的冬令食品

三.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县 民族特需用品

民族特需用品是临夏市的一张名片。临夏市穆斯林人口占到了55.3%。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受伊斯兰教的长期熏陶和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除饮食方面外,日常服饰和生活用品有一些比较特殊,如穆斯林的号帽、中拜、拜毡、地毯、芭兰香、汤瓶等,临夏市既是这些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基地,也是消费市场。同时临夏市在藏族特需用品生产方面基础比较雄厚,藏服、藏靴、藏毯在整个青藏牧区市场占有率相当高。另外,临夏市生产的藏毯、腰刀、马鞍具等民族用品也广受外地群众的欢迎。

四.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市 油炸果

油炸果是临夏地区的穆斯林妇女精心制作的一种工艺独特、造型奇丽、图 案清晰、用料考究、香甜脆酥、颇为可口的传统油炸食品。油炸果的种类繁多,诸如:桃花、菊花、梅花、莲花、牡丹、柳树、石榴、葫芦、佛手、桃子、姜片、蛟龙、凤凰、麻雀等等,枚不胜举。其配料主要是:优等粉、熟面粉、鸡蛋、白糖、红糖、蜂蜜、食色。制作时,按品种将面调成各色面团,揉匀后经过数道工艺放入油锅炸熟,即成各种独具一格的炸果。

五. 甘肃省 临夏 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手抓羊肉

东乡手抓羊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手抓羊肉是临夏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种流传:“说起手抓,想起临夏”, “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所以手抓羊肉几乎成了河州饮食文化的代表作。据考证,临夏古称“枹罕”,河州羊又称“栈羊”,曾是朝廷贡品, “栈罕赤髓羯羊肉”,历来出名。我州东乡族自治县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牧草含水量少,肥壮,富有营养,因而东乡羊肉膘肥肉嫩,肉质纤维少且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微量无素,久食能坛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具有温肾壮涵F强体提神,补脾健胃,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等作用。据说,河州姑娘肌肤娇嫩,靓丽多姿,脸上水露露的, “红处红,白处白”,与从小食羊肉有关。

手抓羊肉一般带骨,多切成条形或块状,因直接用手抓食而得名。用于制做手抓羊肉的羊大都选用羯羊,以羯羊羔最佳。手抓羊肉的做法、吃法名堂很多,各具特色,风味不同。最著名的有东乡手抓、桶子肉、汆羊肉等。招待客人上席时,若突出地方民族风味,一般上系列手抓,若单盘上席一般用羊肋条。

地域范围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锁南、春台、柳树、大树、北岭、龙泉、董岭、考勒、沿岭、汪集、高山、风山、车家湾、免古池、坪庄、那勒寺、赵家、五家、果园、百和、关卜、东塬、河滩、唐汪、达板 25个乡镇

特定品质

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

文化典故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县境(包括今东乡地区,当时尚无称为“东乡”的地名,“东乡”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的红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东乡羊也叫“枹地羊”由此而来。

六.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花卷馍馍

花卷馍馍:发白面加水与酵母发酵后,加碱水揉匀压成长条,以刀切块入笼蒸制的叫刀把子,将切块再经揉制的叫馒头。擀作面饼,卷入胡麻油、姜黄、苦豆粉、玫瑰花等佐料,切块或绾花蒸制的称油花卷儿。擀片烙成制的称起面馍馍。以起面作面皮,包入各类内馅、菜馅蒸熟,即为包子。

七. 甘肃省 临夏 永靖县 刘家峡黄河珍珠米

永靖县沿黄河两岸的广大稻农,采用先进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以米质优良、色泽鲜亮、味道香醇赢得了“黄河珍珠米”的美誉。

水稻自一九九六年由县农技站试种成功以来,面积逐年扩大,截止九九年底,全县累积种植水稻近9000亩,总产稻谷5237.8吨,新增总产1025.3万元。二000年全县种植8000亩,绿油油的稻田生机一片,水稻生产已成为我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黄河珍珠米”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

刘家峡、岘塬两乡紧靠盐锅峡库区。自盐锅峡电站建成蓄水后,库区两岸土地盐碱化程度日益加剧。1996年,县上从外地引进水稻优良新品种搞种植试验获得成功。1997年发动库区沿岸上百名群众开发盐碱滩地,采用挖沟排碱、打井防渗等有效措施,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利用旱地大棚科学育苗插秧种植水稻605亩,当年平均亩产576公斤,出米率为75%。初尝甜头后,黄河两岸的广大农民掀起了开挖盐碱荒地,大搞水稻种植的热潮。使全县的水稻种植面积增至6028亩,可年产大米300多万公斤,新增产值700余万元。

刘家峡以其优越的土质、丰富的水源、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等自然环境,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生产出的稻谷颗粒大,籽饱满,千粒重25.5克,色泽鲜亮,米质优良,口感香醇,赢得了"黄河珍珠米"的美誉。

八.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市 临夏油馃

油炸馃是临夏地区的穆斯林妇女精心制作的一种工艺独特、造型奇丽、图案清晰、用料考究、香甜脆酥、颇为可口的传统油炸食品。油炸果的种类繁多,诸如:桃花、菊花、梅花、莲花、牡丹、柳树、石榴、葫芦、桃子、姜片、等等,枚不胜举。其配料主要是:优等粉、熟面粉、鸡蛋、白糖、红糖、蜂蜜、食色。制作时,按品种将面调成各色面团,揉匀后经过数道工艺放入油锅炸熟,即成各种独具一格的炸果。

九. 甘肃省 临夏 广河县 羊肉筏子

制作羊肉筏子是极讲究的。得用新鲜全羊,先取大肠,经过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洁净待用;再将心、肝、腰子及精选肉剁细成肉馅,拌上细切葱白、生姜末、精盐、胡椒粉,调和好,仔细灌人肠内。将蒸熟的肉肠切段,成1寸许,待铁锅油热时,加葱花、鲜姜丝,入锅炒热至微黄,盛碗。浇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香气浓郁袭人。

十.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油香康乐

油香是康乐穆斯林群众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自己食用外,还相互馈赠亲友或阿訇。“油香”是穆斯林传统的圣洁食品,吃油香要掰开,如果身边有人,应分成若干份,按照《圣训》不可一人一个直接食用。油香以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和好。发酵后的面用碱水中和后掺进鸡蛋等辅料,在案板上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的圆饼,表面划二三条刀纹,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炸熟,色红松软,味美醇香。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