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回族特产图片简笔画 少数民族图案纸袋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回族特产图片简笔画 少数民族图案纸袋图片更新时间:2022-08-14 12:57:55

一. 青海省 海东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爆焖羊羔肉

美食爆焖羊羔肉一绝爆焖羊羔肉可算是高原一绝,游客只有在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

用出生半月左右的羔羊肉烹制的菜肴。这是贵德、贵南、湟源等县半农半牧地区民间传统的名贵菜肴。剥了皮的羊羔清除内脏后将肉洗净,切成1至2寸见方的块;锅内烧热青油,至油冒烟时,倒入肉块爆炒;待肉皮炸为黄色,加面酱、辣椒、姜粉、花椒粉、盐、趁油热时反复翻炒,等到肉块呈现红色,调料已渗入肉中,加少量凉水,封严锅口,用文火慢煨;水快干时,肉也完全焖熟,即可出锅上盘

高原一绝。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

天祝藏族自治县吃羊羔肉是半农半牧地区民间传统的名贵菜肴。吃羊羔肉的季节性很强,多在春秋季产羔时节。藏系羊产下小羊羔的十五天前后,人们为了剥取毛短弯曲的裘皮才宰杀仔羔,所取皮张加工后就是地道的青海名贵羔皮,是制作冬装的上乘原料。因此,被宰杀的羊羔肉一般清除内脏后尚不足十斤。将肉洗净切成一至二寸见方的小块,待锅内油沸冒烟时,倒入肉块猛爆翻炒,待肉皮炸为淡黄,加入面酱、辣椒粉、姜粉、花椒粉、精盐等,反复翻炒,待肉块呈现红色,调味已渗入肉中,再加少量凉水,封锅用温火慢煨,水干肉烂,即可盛盘敬客。

爆焖羊羔肉吃时肉质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闻之芳香,嚼时柔软,入口不腻,营养丰富,有补益壮身之功。

二. 新疆 巴音郭楞 焉耆回族自治县 焉耆马

早在汉代,土著焉耆马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

焉耆马它体质结构坚实,较蒙古马紧凑、秀丽,毛色有骝毛、黑毛、栗色海骝等。头、身大小适中,两耳竖立,敏捷而温驯,胸廓较深,蹄质结实,特别善走,一匹好的焉耆马可日行300里

焉耆马是原始的乘挽兼用型优良地方品种,成年公马平均体高138厘米,平均体长144厘米,体重可达375公斤,适应高寒牧区群牧饲养方式,有较好的速度和挽力,善走侧步,是有名的“走马”。在巴州历年的那达慕大会、-上,焉耆马在1000米、3000米、5000米速度马和5000米、10000米走马等项目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全州现有焉耆马约7万匹,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 库尔勒)

三. 甘肃省 天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羊羔肉和清真碎面

张家川羊羔肉和清真碎面

张家川羊羔肉主产于关山林区,肉嫩味纯,色泽鲜艳,尤以小尾寒羊为最。以羊肉为主要原料的手抓羊肉、清炖羊肉、羊肉泡馍是陇上美味。清真碎面的做法与其它面条的做法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把面擀开后,不立即切,要晾成柔干再切成菱形。面要擀得又薄又匀,切得又细又匀,切成的菱形小片长约

1厘米左右,形如雀舌,码在盘中。也有人不称碎面,而形象地称为“雀(天水人读雀为qiao)舌头”。

清真碎面的臊子非常讲究,先把炒好的半生羊肉丁放进饭水中,用文火慢煮,等煮出香味来,再配入切成丁、粒与细条形的海带、榨菜、鸡蛋饼和虾皮等,烩煮成香味浓郁的臊子。食时,在煮好的碎面上浇淋上臊子,放上一撮香莱,调上醋、盐、油泼辣子,味精等,香气透鼻,令人食欲大增。吃清真碎面时,因面切得非常碎细小,配菜也随其形以细为佳,故多不用筷子,而用汤匙。

四. 甘肃省 临夏 广河县 临夏回族砖雕

临夏回族砖雕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当地的寺院庙观、馆舍建筑及民宅的山墙影壁、大门通道、屋脊栏杆等处,常常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砖雕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临夏回族砖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年间就已产生,到了明代,工艺发展成熟,能工巧匠辈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湛细致,构图严谨典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1980年,在临夏县南龙发掘出一座金代砖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墓内出土了大量的砖雕作品。其中的《龙腾图》、《仕女图》、《飞天》等,虽然雕刻技术不如现代精细,但所刻的人物、动物、花卉图案等,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在临夏市的一些建筑物上,丰富多彩的砖雕几乎到处可见了,而红园和坐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艺术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名家高手的佳作,显示了临夏砖雕艺术的独特风采和精湛技艺,因此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五. 甘肃省 天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川花岗岩

张川花岗岩分片麻岩、蛇纹岩和红色岩,主要分布在马鹿、闫家、恭门等地,储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尤其是马鹿红色花岗岩,质地坚硬细腻,色泽近于玫瑰红,块度大,花纹美观,是大型高档建筑中高级的装饰材料。已由县大理石厂开发出十多个品种,远销各地。( 天水)

六. 新疆 巴音郭楞 焉耆回族自治县 烤肉飘香

烤肉飘香

每当你徜徉在城市的小吃街或喧闹的夜市,一缕馨香的烤羊肉味不时窜入你的鼻息。有时烤肉摊像个偌大的磁场吸引着你,你闻着那股辣香味,干咽着口水,而烤肉师傅恰好将肥香流油的烤肉放在你的面前,一时间你豁然开朗,迫不及待地吃下一串烤肉,任香气在肺腑之间回荡。一年四季,烤肉师傅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从安置烤具开始,到点燃炭火、切肉、串肉、上架、煽火、翻串、上佐料,甚至细致到肉块如枣一般大小,一根铁钎子穿好红白相间的肉片,撒上红色的辣末、绿色的孜然、给人以色香交融的吸引力。还有烧烤的时间、火候、佐料的多少,其考究成度、精细程度、操作时的娴熟程度,那洋洋自得,不文不火、不高不低的吆喝声,都完全可视为一种行为艺术。

热辣肥香、风味无穷的烤肉摊长年摆放在那儿,空气中弥漫的全都是烤熟的肉香。约一米高的铁制烤肉槽子内装着旺旺的炭火,呼呼的炭火团恰似盛开的“火花”。每当微风四起,火星闪烁,轻烟腾起,烤肉师傅在弥漫的烟雾中娴熟的烤制着肉串,偶尔也会有油滴溅在炭火上,浓浓的白烟从烤槽中袅袅升起,烤肉师傅的身影随风若隐若现,有时会“犹抱琵琶半遮面”,烟雾中笼罩的一切,扑朔迷离,影影绰绰,使人如临仙境一般。

轻烟散尽,烤肉摊前依然是那样炽热。天热无风时,烤肉师傅便手挚一块尺许见方的薄木板煽起火来。炭火呼呼作响,烤肉滋滋乱叫。人在火光的映照下,在肉香的包围中,格外惬意、畅快。不消五分钟,肉熟了,烤肉师傅便利索的收扇,拿一只盘子装好,递于你—一种很世俗很特别的幸福会洋溢在烤肉摊的周

遭,将你围裹起来。

一顿美美的饱餐之后,消失在城市的尽头。享受美好生活的男女老幼,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一阵阵馨香从烤肉摊中飘出,似乎缘自母亲的体香一般,一种民族精神在生命中繁衍、继续、生生不息。

七. 甘肃省 天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竹席

张家川竹席

八. 甘肃省 天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锅盔

张家川锅盔

张家川锅盔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面食,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有干面锅盔和鸡蛋锅盔两种。锅盔呈园形,极厚且大,口感细腻,便于携带,是出门旅游、馈赠友人的佳品。

九.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土默特左旗 回族焙子

焙子是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点名品。有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和牛舌形的等等。焙子都是小麦面发酵,兑碱烤制而成的。外干脆内暄软,有浓浓的小麦面香味儿,是早点中最广泛,最经常的主流食品。也是旅行最佳食品,常配以咸菜食用。

焙子是将发酵的白面兑食用碱揉匀,再分别掺入植物油、糖、盐、鸡蛋等,成形后放入特制的炉灶先烙后烘烤而成。成品有白焙子、牛舌头、油旋罗锅、千层、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咸焙子等,形状各异,口味有别。焙子做最好的多为回族人,他们烙焙子讲究三净:和面的手净、面盆净、面案净。只见面案师傅头戴白帽,一会儿揉一会儿擀,不时添加佐料,一会又转身疾步将半熟的焙子挪锅换位,那和面的拍打声、擀杖的击案声,那手舞足蹈极富节奏感的劳作,仿佛是一位资深音乐大师在指挥一支交响乐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