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州特产甜品图片 广州特产美食点心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州特产甜品图片 广州特产美食点心图片更新时间:2022-08-07 15:08:49

一.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绿村黑蔗

绿村黑蔗

榄核镇绿村村位于榄核镇中部,是番禺大沙田地区中土地肥沃的一个村,种植黑蔗(即黑皮果蔗)是全村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总耕地面积2424亩,其中黑蔗面积175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2%。2000年,种植黑蔗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

708万元,占绿村村农业总收入的62.6%。

绿村种植黑蔗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土地改革以来村民就已经种植黑蔗,当时是每家每户在自留地种植小量的黑蔗,面积只有60多亩。随着政策的引导、经济意识的提高,黑蔗种植逐步进入规模化生产,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技术的提高,产量的不断增加。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100亩,跃升到1985年的300多亩;1986年以后,黑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90年已达到1200多亩。

为提高黑蔗种植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村干部想方设法扩大黑蔗的销售渠道,通过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的动态,引导发动农户组织北运专业队将村里种植的黑蔗运往上海、郑州等地销售。同时,积极指导群众从生产技术上严把质量关,在用药时结合虫期发生使用无公害农药,在施肥上根据土壤地力的情况因地制宜实施配方施肥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绿村黑蔗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有:表皮黑而油润无虫节,蔗身高而挺直,节与节之间疏而有序,肉质脆而甘甜。由于质量好而得到了销售市场的认同,销售价格一般比邻近镇、村的黑蔗高3—5元/担,从而增强了农户种植黑蔗的信心。本村黑蔗面积由90年1200多亩大幅度增加至2000年1750亩,年亩产量也由1990只有5—6吨提高到2000年7-8吨,北运队伍由1990年的2个专业队增加到目前的6个专业队。

绿村黑蔗以连片规模的种植,优良的品质,加上畅通销售渠道,成为榄核镇农业的拳头产品之一。在近年黑蔗销售形势处于历史低谷的情况下,仍然能产销两旺,2000年更是取得产量、收入两大丰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云吞面

云吞面或叫做馄饨面,云吞面是广东省地道的汉族小吃。一般以云吞拌面,分为汤面与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加入热汤即成。

广州人爱吃云吞面,一碗上乘的云吞面,要有“三讲”:一讲面,必须是竹升打的银丝面;二讲云吞,要三七开肥瘦的猪肉,还要用鸡蛋黄浆住肉味;三讲汤,要大地鱼和猪骨熬成的浓汤。小小云吞面,承载着丰富的本地元素。

吃云吞面也有讲究,不要以为几颗馄饨一把面加点汤就叫云吞面。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鸡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完全靠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面煮出来带点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

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也是一口咬下“剥剥翠”。

三讲汤。用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即要有鲜味还有清,加味精是大忌。辨别云吞面真假还有一招:韭黄一定不能缺(正宗广式云吞面只放韭黄不放青菜)。连面条盛放上桌也有讲究:碗底一般放五颗鲜虾云吞,然后把面条铺放在云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汤,汤里面要放些韭黄丝,增添美味并带来清脆的口感。因为要保持面条的弹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让面汤把面条全泡进去,必须有一部分面条露在汤上面,而且要趁热赶快吃。

三.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钱岗糯米糍

钱岗糯米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钱岗糯米糍荔枝出产于太平镇钱岗村, 是从化,果农采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果形呈扁心形,单果重24克以上,果色大红带玉绿色,果肉厚而多汁,晶莹软滑,果味香浓甜蜜,果核小如米粒,焦核率特高,可溶性固形物质达18%以上,是荔枝中之精品。

糯米糍,为荔枝品种之一。该品种果形呈偏心脏形,歪柄,果形较大,色泽鲜红间蜡黄,皮棘感不明显,肉乳白半透明,肉丰厚,口感嫩滑,味极清甜,核瘦小,自然糖分高,含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多种滋补功用,是不可多得的岭南佳果。

钱岗糯米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广东省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文阁村、颜村、影田村、红石村等5个村现辖行政区域。

四.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沙湾薄饼

沙湾薄饼

沙湾薄饼也是沙湾的一道名吃,这道菜里的原料有豆芽、鸡肉、虾丸、香茹、猪肉,还配上半透明的用鸡蛋做成的薄饼。将豆芽的两头去掉,只留最爽口的中间部分,然后和其它原料混炒。炒熟后,再将菜放入薄饼中,卷起来吃。

五.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广州砖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砖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是古代建筑装饰工艺之一,清代更加蓬勃发展,名家辈出。艺人选用上等小块青砖,运用高超的技法雕成各种故事人物、花鸟山水、博古图案等,然后拼接成整幅画面,镶嵌在青砖墙上,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陈氏书院的大型砖雕,就是当年番禺的黄南山、杨鑑廷、黎壁竹,南海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著名砖雕艺人的杰作,也是广东砖雕艺术的精华。

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现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现了广州砖雕的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可见其历史久远。广州砖雕到了明代,在民居中的运用已非常广泛,形成了岭南水乡民间建筑的独特风格。影响所及,直达东南亚各地。到了清代时期,广州砖雕艺术更是受到了宫廷的赏识。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沙湾雕塑、壁画大家黎文源曾被慈禧太后召入京城,装饰颐和园,封为“内廷供奉”之职。

清代后期,随着现代建筑的兴盛,砖雕艺术逐渐被现代雕塑工艺装饰所取代。至民国初期,采用砖雕装饰已较为罕见,续当时的古坝村艺人韩作轩之后,沙湾砖雕便走向沉寂。目前,沙湾砖雕艺人也是寥寥无几,仅有自学成材的青年艺术家何世良一人仍在执着地追求着这门渐渐被世人忘却的传统工艺。

与其他地方的砖雕不同,广州砖雕在选料方面,广州砖雕以建筑用砖作为原材料,充分体现了砖雕艺术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特征;在技法方面,广州砖雕将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艺术互相穿插应用,手法自然生动,刀法明快、干脆,并秉承了岭南雕刻艺术细腻为主的艺术特征,讲究刀工、注重精雕细刻,线条清细玲珑;在题材方面,广州砖雕喜表现繁花似锦、龙凤呈祥、仙子献瑞等内容,也善于将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入画,表现出热闹非凡的盛世景象,这也正是岭南特色工艺美术风格的体现。另外,广州砖雕讲究造型和层次,图案紧凑、层层叠叠,立体感强,形成了以挂线雕为代表的雕刻技法。

广州砖雕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砖雕艺术的一个重要支流,又是岭南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种,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由于砖雕工艺复杂、成本高,而经济效益低,加上少有建筑使用砖雕,使深谙这门工艺的艺人越来越少,乏善可陈。这项民间工艺正濒临失传,现状堪忧。

六.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山坑鱼

山坑鱼之所以倍受美食者们青睐,是因为这些鱼仔生长在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水质上好的高山溪流处,在这些地方生长的鱼当地人爱称为山坑鱼。从化多山且水质极好,因此这里产出的山坑鱼也大大的有名。尤以产自吕田桂峰山脉溪流的鱼仔为佳。



桂峰山海拨1000多米,山高林茂,溪水潺潺,没有任何污染,所以此溪流所产之鱼,肉质均特别的鲜嫩滑美,体型虽小,却是异常的鲜。

七.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州木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木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是广州雕刻的一种,素以工艺精巧细腻而闻名。木雕分为建筑装饰和家具雕刻两类。建筑雕刻多采用棒木制成,有厅堂花榻、门窗、屏风、神案等,如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的屏风、梁柱、门窗便处处体现着广州木雕工艺的特色。家具雕刻以红木家具和棒木箱最为有名。以红木家具为例,它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雕刻工艺和木质结构工艺,具有造型古朴典雅、雕刻精细、打磨光滑、油漆明亮、结构坚固、经久耐用等特点,是东方式厅堂的高档实用艺术品。

八.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榄核冬瓜

榄核冬瓜

榄核镇从1982年开始已有零星种植冬瓜,1988年成为广州市二线菜区以后,冬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间种发展到整种,从每年一造发展到一年三造,对支持广州市淡季蔬菜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全镇冬瓜整种面积6218亩;间种面积1527亩,总产2.1万吨。冬瓜生产收入占本地蔬菜收入的54%。

过去,我镇种植黑皮冬瓜品种参差不齐,又没有及时抓紧种植季节,使冬瓜总产量低、质量差、销售不顺畅,主要靠本地销售。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使产品既及旱上市又耐贮存,调节我市的春、秋淡蔬菜上市供应,提高冬瓜种植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从1994年开始,我镇从加强示范引导入手,建立示范基地,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合理安排种植季节,树立冬瓜品牌。

为提高冬瓜的品质,几年来,榄核镇重视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先后引进了南海黑皮冬瓜、增城冬瓜及东莞道窖冬瓜等品种,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和市场销售需求的榄核冬瓜品种,取代了原来本地大青皮冬瓜品种。该品种有如下特点:(1)适合出口、规格齐整、个体均匀、色泽好;(2)能适合装运耐贮存、光滑无毛、55-60公分长以上;(3)食味好、肉厚、肉质致密、略带甜味、营养成份丰富。

在冬瓜种植方面,着重抓“早”字,实行早整地、早播种、勤管理、早上市。我镇早冬瓜上市时间一般比邻近市、县提前15-20天,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榄核冬瓜的生产从过去一年一造,发展到现在的一年两造,部分农户一年三造。春播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收获期4月中旬至6月份;夏播期5月,收获期7-8月;秋造冬瓜在夏造收获后抓紧播种,产量也比较理想。

为树立榄核冬瓜品牌形象,我镇还对冬瓜生产基地实行全过程进行监控,从施肥到农药使用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管,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要求,安排生产管理,严格进行农药使用跟踪监测,保证生产安全、优质冬瓜产品,增强内销及出口竞争力,扩大产品销售。同时,对生产合格冬瓜产品,以“榄核冬瓜”品牌标签上市销售收到较好的效应,使全镇春秋两季销售顺畅。

由于冬瓜种植时间短、收益好,农民种植冬瓜积极性高,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1996年冬瓜种植面积3000亩,1998年为4100亩,1999年达到6850亩,2000年发展至7700亩。冬瓜产品除供应广州市场外,大部分产品销往浙江、江苏、上海、河南等地,少部分出口到港澳、新加坡等地。

九.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广州肠粉

一种米制品,亦称卷粉。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广州“银记”肠粉最负盛名。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著称。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拉粉、卷粉、猪肠粉 ( 因肠粉形似猪肠 ) ,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着称。 在广东,肠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价廉、美味,老少咸宜,妇孺皆知,从五星级的高级酒店,到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几乎都有供应。

关于肠粉的起源,目前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州,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也有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东西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莹剔透的感觉实在美不可言!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越吃越爱吃!

广州肠粉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布拉肠,另一种是抽屉式肠粉,由于使用的制作工具不同,所以导致做出的肠粉都不相同,布拉肠粉是以品尝馅料为主(肠粉浆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屉式肠粉(肠粉浆是使用纯米浆做成)主要品尝肠粉粉质和酱汁调料!现在肠粉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潮汕地区的肠粉与广州地区的肠粉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布拉肠粉是将米浆置于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肠粉。广州经营布拉肠粉比较着名的店家有银记、大可以等。抽屉式肠粉主要是做早餐肠粉为主,其中粤西地区最出名的是“都城肠粉”,在肇庆,云浮一带久负盛名。在香港,肠粉亦是传统粥店中早餐常见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虾米的斋肠;亦有炸两滑肠粉,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肠,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一般会将肠粉切断,吃时再加入芝麻、甜酱及辣酱调味。注意,猪肠粉与肠粉并非同一类食物,但某些食客会将之混淆。猪肠粉虽然同是米浆制作,但是却与肠粉不同,味淡的猪肠粉并无馅料,是由米浆卷成卷状然后切粒,每粒的横切面有如树木的年轮般成不规则的圈状,配以不同风味的酱油而成。

十.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南村桃花

南村桃花

桃花又名碧桃,原产我国西北部。自1970年引种到塘步东村至现在,已有30多年历史,种植规模达三百多亩,四万多棵。每年春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主产区连片种植有如朝霞一片。桃花是落叶小乔木,树冠开张,小枝光滑,叶长椭圆形,花侧生,单朵,粉红色。桃花生长需要株距较大的空间,每亩平均种植约160棵左右,主要品种有茶棕、双托大红、密蕾等,还有可作盘景的盘桃花等。桃花为嫁接型花卉,可在茎部多年进行嫁接及多年修枝,并在三至四年轮作一次。

桃花的种植受自然条件、病虫害和人工管理的影响很大。一是台风、水灾抑制了桃花的生长,甚至使桃花死亡。二是桃花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有防治介壳虫、黄毛虫、蛀心虫、卷叶虫和防治白粉病、锈病、螨类病。三是人工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桃花需要肥水充足、均匀,常年要精心修剪管理,到年底还要根据天气、温度情况,通过人工管理控制花期,达到迎春花露放的目的。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中、下旬是桃花销售的季节,由于桃花的颜色是“桃红”色,与“宏图”是谐音,新春佳节插上一枝,做生意的寓意“生意大展宏图”,当老师的寄望桃李满天下,年轻的人希望来年行个“桃花运”。因此,每逢春节前夕,都受到宾馆、酒楼、会所、商铺以及家居等人士的喜爱,前来订购、认购、购买的顾客以及观赏桃花的游客络绎不绝,销量续年上升。

塘步东村位于南村镇的西北部,与广州市区只有一江之隔。从广州市经番禺大桥走迎宾路至塘西立交桥,向左转入南大公路走300米左右到塘步东村牌坊,从塘步东村牌坊口直入600米左右便到桃花地。为方便顾客购买,塘步东村还对通往耕作区的道路进行了多次的修整,春节期间还请干警维护交通秩序,大大方便了顾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