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梅州丰顺潮客特产总汇电话 梅州丰顺潮客特产总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梅州丰顺潮客特产总汇电话 梅州丰顺潮客特产总汇更新时间:2022-07-16 07:31:45

一. 广东省 梅州 梅江区 梅州腌面

梅州特有的著名小吃,选取手工制作的精大面条,用开水煮熟后捞起将碗,加拌猪油、炸香的蒜仁及葱粒,再配少许鱼露,即成一碗香喷喷的腌面。另加一份猪肉、猪肝、猪粉肠、枸札叶煮成的“三及第汤”,汤中又添加少许酒曲,可谓风味万千。一面一汤,为客家人的传统经典早餐,也是海内外游客的最爱。到梅州一定要品尝一面一汤,否则,连肠子都悔青了。

梅州腌面做法:

一:准备一些蒜末;然后在炒锅内放入少量的猪油,最后等待油热之后把准备好的蒜末放入锅内翻炒,待炒至金黄色即可调小火势。

二:当蒜末已经炒熟后,制作者应在锅内添加少量的食盐,并且来回翻炒将食盐完全渗透在蒜末中,然后再撒上一些细小的葱花即可出锅。

三:将准备好的湿面条(注意:面条可在市场购买)放在沸水中煮至两分钟后捞出控水,再放入冷水中冷却(过冷水的面口感佳,吃起来较筋道)然后就可以与炒制完的蒜末混合食用。

原料:

生面(大部分是扁的生面),蒜蓉,葱花,瘦肉末、油盐(最好猪肉味更加,但不要经常吃猪油哦)

面食制作:

1、煮面:将生面放入开水锅中,翻滚30秒左右即可捞出沥干水分。

2、拿出盘子或碟,碗,把切好的葱花丁放入盘里。

3、拌面:盛入碗中,将煮熟的肉丁,蒜末,鱼露,胡椒粉等作料和调味料撒入面上并且拌。

作料制作:

制作黄金蒜花和肉丁。先将蒜沫放入过热后的油锅中(油最好是猪油),先将蒜沫炒成金黄色出后盛起待用(蒜末炒熟后勿沾水,否则容易被软化),再将肉末用猪油加入少许盐,鸡精炒熟后盛起待用。切些葱花丁备用。

制作调味料:

一调羹左右鱼露加小半碗水兑匀,适量放点盐(可配半斤面条使用),放锅里煮熟后盛起待用。

注意事项:

1、客家腌面主作料即,蒜末,瘦肉沫,记住一定要好好做哦而且不能碰到水,不然容易软化。

2、面不能煮得软了,在开水中翻滚30秒左右即捞起。

3、一定要沥干,有水,口感会大打折扣。

4、一定要趁热吃。

5、吃腌面记住还有多种客家特色汤可选,比较常见有搭配有艾草瘦肉汤、甜菜瘦肉汤、咸菜瘦肉汤、咸菜牛肉汤、枸杞瘦肉汤、枸杞三及第汤、青菜三及第汤、鱼头汤或是肉丸汤等极具客家风味的汤水.

信息来源:梅州市旅游局

二. 广东省 梅州市 丰顺县 客家盐焗鸡爪

客家盐焗鸡爪最早源于梅州,由于中原地区和粤东山区都属内陆腹地,因此梅州客家菜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日积月累,客家菜慢慢地自成一家,而客家盐焗鸡爪是从客家盐焗鸡中延变出的客家小吃,经过精明的梅州客家人长时间的演变、创新发展,梅州客家盐焗鸡爪越来越有名气,许多梅州人做起了这种投资少,风险小的自制外销的小作坊生意。由于本地市场的饱和,许多梅州人带着手艺到外地去开店,久而久之梅州客家盐焗鸡爪远近驰名,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地商人到梅州学习制作盐焗鸡爪的方法,然后把客家盐焗鸡爪带到家乡。

一提起盐焗鸡爪,相信许多人都会想起它那香、滑、酥、嫩,高营养,低脂肪,色香味俱佳,食后让人回味无穷的客家盐焗鸡爪。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追究美食越来越精细,客家盐焗鸡爪独特的专业秘制、黄澄澄的颜色备受人们喜爱,食后都交口称赞。它已成为上可以登五星级酒店精美的冷盘,下可以入游走货郎的橱窗,更是喜庆宴席的名菜及早茶和聚会佐酒必不可少的休闲小食。如今,梅州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买到香飘四溢、皮爽骨香的客家盐焗鸡爪。

三.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丰顺捆粄

捆粄是广东省丰顺县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客家菜。捆粄据说是丰顺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北风南味,别具特色。

制作过程:

分捆和蒸两种做法。

捆:将做好的米浆舀一小勺到特制的托盘中,不要太厚,大约2~3毫米左右,放入抽屉式蒸架中蒸熟,取出用竹片划成矩形,在上面加入预先炒好的肉馅或者是韭菜、豆腐等以后卷起来就完成了。

炊:在客家话中“炊”为“蒸”的意思。在米浆蒸熟之后,在上面加入生肉馅等,再放入蒸架蒸熟后卷起来以后浇上特制酱料直接放入碗中食用。

丰顺捆粄的特色:

皮少馅多,味道丰富

丰顺捆粄味道鲜美,一般肉馅有:豆干、咸菜、香芋、韭菜、萝卜、瘦肉、豆角、鲜笋、萝卜干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肉馅,变换出不同的口味。

丰顺捆粄制作简单快捷、口味丰富、价钱实惠,在丰顺县地区已经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

四.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客家肉丸

客家肉丸蒸熟后即可食用,香喷喷、热腾腾的客家肉丸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可口。山村客家人也常常将客家肉丸晾干存放,食用时可蒸、可煮、可炸、可炒,蒸的脆爽,煮的韧滑,无论哪种方式均可制作成道好菜。

五.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味酵粄

把大米磨成浆后拌适量土碱水,再用开水冲浆,盛于小碗蒸熟即可。碗面四周膨胀,中间凹成窝状,沾甜酱油(红味)佐食,故名味酵粄。也可切片油煎,味道咸香。或切块下锅,加配葱、蒜、肉粒、胡椒粉进行烹炒,鲜香韧滑,深受海内外宾客欢迎

信息来源:梅州市旅游局

六.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笔架山茶

笔架山茶

七.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三及第

蕉岭人的一天是从三及第开始的。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到早餐店,三及第绝对是主角。一碗鲜美的三及第,一碗白米饭,夯实了肚子,蕉岭人仿佛就有了意气,意气风发开始新一天的奋斗。离开了三及第,对蕉岭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外出的蕉岭人,想念家乡最多的,就是三及第。它的味道,它的美好,早已根植于蕉岭人的灵魂深处,走到哪里,思念就跟到哪里。每处地方的人,都有一个怀念的本质,它就像一根隐形的绳索,牵着你我,走得再远,也割舍不了那份情怀。三及第,就是蕉岭人牵挂故乡的那份情怀。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人文浓厚,这就是为什么一道普通的菜肴名字那么文雅。没有吃过三及第的人,光看名字,绝对想象不出它究竟是什么。并且,首次品尝它的人,面对热气腾腾的三及第,总是充满疑问,为什么它叫三及第?为什么不叫猪肝、猪肉、粉肠汤?蕉岭属于偏远之地,中原的士族大夫人家颠沛流离来到这里安居,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山恶水,要发家富贵,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依靠读书获得功名出身,改善家族的处境,为当时当地的客家人所首选。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群妇人上山下田干活,劳作堪比牛马。而她们的丈夫,则在围龙屋里,吟诵诗文,研读八股文。及第功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在这种氛围下,三及第这个闪烁希望光芒的名字,被安到一道菜肴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是比较文化的一种解释。实际上,三及第肯定有它的渊源。传说,蕉岭有个秀才,到广州应试,失败后回来,想到读书人的苦衷,根据广州人的及第粥,略加改进,烹调出了三及第汤,为蕉岭读书人应试壮行,预兆他们三连及第,连中秀才、举人、进士,荣宗耀祖。但我个人更趋向于另一种想象:三及第其实是出自一位慈祥的母亲,或者是一位贤良的妻子,每当丈夫出门去拼世界时,那天早上,她就打早起来,踏着微弱的星光,到圩镇上买一点猪颈肉、粉肠、猪肝,加上菜园里刚采摘的青菜,做一碗香浓浓的菜汤,给丈夫下饭,为男人壮行。离家的人,面对饱含无以言说的情义和牵挂的菜汤,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

三及第名声远扬。不光蕉岭,在梅州大街小巷,都有“蕉岭三及第”。只是许多朋友都说,吃过不少地方的三及第,还是蕉岭的好吃。是烹调手法,抑或有其他原因?无从分辨。我有一朋友,到梅城快餐店,主打三及第,他的食材,必定打早从蕉岭购进,因而被顾客称赞味道正宗的三及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出产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风味的食物,这就是老天爷对居住地人的眷顾吧?蕉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三及第,就是上天赐给蕉岭人的一道美味吧。

食材采用新鲜猪肝、猪粉肠以及猪脊顶肉,蔬菜配以芫茜等,汤的味道鲜美,肉的味道可口。“三及第”之名又寓高中、升迁之美意。到了蕉岭不吃此菜,等于石灰撒路——白行。

三及第汤的来源: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状元)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客家人将三及第配上枸杞叶、咸菜等辅料,再加上几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三及第汤。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腌面,这样丰富的早餐是许多梅州客家人的最爱!

做法:

原料:猪肝50,猪粉肠50克,瘦肉50克,枸杞叶若干。

配料:糟汁10克、咸菜20克、盐5克、味精5克。

制法:先将猪肝、瘦肉切成薄片,猪粉肠刮净,肠内异物洗净,切成段,把切好瘦肉拌入薯粉。起镬放入汤水,加咸菜、糟汁待汤水滚沸时加入枸杞叶,再加入猪肝、瘦肉、粉肠调味,滚煮到刚熟时上碗即成。

八.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清水鲩圆

    鲩圆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将鲩鱼去鳞洗净、去头,尾、鳍、翅、皮、骨,切成鱼片,用刀剁成肉泥,加上雪粉,胡椒,白盐、味精作配料,拌匀,把肉泥挤成丸子煮熟。鱼圆软滑,味道鲜美。(梅州)

九.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汤南面线

汤南手工面线于清朝年间传入汤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汤南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历史上曾是小麦高产区,出产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高,有“乌金麦”之称,是制作手工面线的理想原料,这是手工面线在汤南得以流传和发展的基础。生产过程全凭手工将面团拉成面线。因为面线条形细而长,寓意“长命百岁”、“长长久久”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地群众日常喜爱的一种食品和各种喜庆宴会的必备菜肴。

十.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客家牛肉丸

大家熟知的牛肉丸,很多人误以为是潮州菜。其实是正宗客家菜。早期汕头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驳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具有特色而闻名。

福建永定下洋牛肉丸,也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客家牛肉丸,用客家话讲是“牛肉搏丸”,其制作过程喊“捣肉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