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三门峡的特产有哪些作文 三门峡游记作文600字初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三门峡的特产有哪些作文 三门峡游记作文600字初二更新时间:2022-07-10 12:04:06

一. 浙江省 台州 三门 三门翠冠梨

三门翠冠梨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的。三门县翠冠梨因成熟早、肉质细嫩、甘甜多汁等优点深受市民喜爱。

洋溪村人民种值的翠冠梨,是三门县引进品种在洋溪村的试验田。经过几年的辛勤培育,今年终于投放市场,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将拥有广阔的前景。这个梨不同与普通梨,它个大,皮薄,味甜,特别有水分,并且吃起来有一股清香,让人回味无穷。可以清热解毒,是你夏天选择的最好水果,不防你去看看,去尝尝,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的。

二. 河南省 三门峡市 灵宝 灵宝羊肉汤

灵宝羊肉汤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的特色美食。灵宝羊肉汤浓而不臊,香而不膻,辣而不辛,鲜活清爽,味和绵长,形成了“肉烂汤白辣子红,味鲜香浓烧饼脆”的特色风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在灵宝吃羊肉,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灵宝的羊肉富于地方特色,不但经济实惠、方便快捷,适合百姓消费,而且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灵宝的羊肉馆一年四季生意都异常红火。春天吃羊肉可提阳气、祛风湿,夏天吃羊肉可促排汗、降毒素,秋天吃羊肉对呼吸道有好处,冬天吃更是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

灵宝羊肉做法众多、品类丰富,富于地方文化气息。就拿羊肉汤来说,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强秦东伐六国,无论是誓师出征还是班师回朝,都要在巍巍函谷关下,架几百口大锅,锅内羊肉汤滚滚翻腾,几千只大筐中装着黄澄澄的大烧饼,猎猎军旗下,浩浩长风中,大秦帝国的虎狼雄师举碗齐饮,场景撼人心魄,故土的别离、春闺的遥望如同雨的马蹄、雷的呐喊,铁血男儿的血性与杀气也在瞬间迸发。当历史的劲风扫过,一切都已化为尘埃,只有这浓香扑鼻的羊肉汤代代相传、滋润了万民。

灵宝羊肉汤的做法是:将煮好凉透的羊肉片成大薄片。红薯粉条用温水泡透。木耳也用温水泡透后洗净,再切成碎块。取一小汤锅,舀入“灵宝羊肉汤”(约500克),烧沸后放入150克羊肉片和100克粉条、50克木耳,又烧沸后,用精盐、味精、鸡精、姜米、蒜米调好味,起锅盛入汤碗中,撒上葱花和香菜段,即成。

灵宝羊肉汤秉承“大锅熬汤,单碗烩作,肉汤菜饼结合,荤素营养全面”的制作方式,讲究“浓而不臊,香而不膻,辣而不辛,鲜活清爽,味和绵长”的口感,形成了“肉烂汤白辣子红,味鲜香浓烧饼脆”的特色风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灵宝羊肉汤的千年传承中,已融入了灵宝人“纯朴、厚道、热情、坦荡”的文化与精神,时不时地喝上一碗羊肉汤,品味着它的火力与风韵,体悟着灵宝的文化与气质,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可以这么说,一碗羊肉汤在口,半个灵宝于胸。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事虽有别,道却相通。衷心希望这种融入了文化的美食,能够更好、更快地走出灵宝,发扬光大,开拓出越来越大的消费市场,打造出更大、更强、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 河南省 三门峡市 灵宝 灵宝大枣

灵宝大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灵宝大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枣是灵宝的之一,早在唐代已有栽植。1914年曾作为河南省名产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1998年,全市大枣栽植面积4.5万亩,年产量达500万公斤。灵宝大枣品质极佳,具有色艳果大,肉厚核小,味鲜香甜的优良特性。鲜果最大的个重30克左右,平均个重18-20克,制成干枣后富有弹性,适于长途运输。灵宝大枣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营养价值很高;其味甘性温,益肝补脾,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四.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卢氏 卢氏猕猴桃

多液浓,清香鲜美,酸甜适中,不涩不苦,味道奇美。维生素含量特别高,有滋补强身、提神解乏、生津润燥等多种功效。

五.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卢氏 卢氏板栗

卢氏板栗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的。卢氏板栗果品干面香甜,具有特殊风味,它不仅可作副食或代主食,与猪蹄、猪肚煮食,还是极好的滋补品,常食可益气健胃,补肾强腰。

板栗为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板栗树之果实。因其外壳有一层坚实而有刺的包皮,又称毛栗,板栗每百克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7克、脂肪5克、糖44克,此外还含有粗纤维、无机盐、钙、磷、铁、维生素A、B、C等,故称木本粮食。果品干面香甜,具有特殊风味,它不仅可作副食或代主食,与猪蹄、猪肚煮食,还是极好的滋补品,常食可益气健胃,补肾强腰。现代医学认为壳含单宁。中医用板栗治病历史悠久

板栗树具有耐干旱,适应性强,生长快等优点,其木材耐腐,花纹美观,是建筑及家具的好材料

卢氏板栗主要分布在县西南部深山区各乡,主产区在官坡、狮子坪、五里川、瓦窑沟等乡,1984年调查,五里川乡的南峪沟村年产量高达1.2万公斤,据县土产公司统计,全县板栗最高产量达8万公斤左右。( 卢氏县)

六.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渑池 仰韶牛心柿

仰韶牛心柿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牛心柿产于渑池县石门沟,因其形似牛心而得名。历史悠久,享有盛誉,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筛选出来的一个优良品种。主要特点是:个大、肉细、汁多、味甜、无核或少核,平均单果重25O克,最大果重375克。制成的牛心柿饼,甜度大、纤维少、质地软、吃起来香甜可口,若将柿饼放在冷水中搅拌,能化成糖浆,别有风味。这种柿饼曾在清代作为贡品进奉朝廷。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果面洁净,无机械损伤、病虫果和霉烂,无不正常外来水分和异味,果梗完整或统一剪除,果蒂和宿存萼片完整。平均单果重大于200克。果形圆锥形,果皮光滑,呈橙黄和橙红色。

内在品质:果实汁多,味甜,富含微量元素,粗纤维少,据农业部有关部门检测化验,仰韶牛心柿,含总糖16.56%,Vc10.0mg/100g,单宁1.7g/kg,硒0.002mg/kg,锌1.2mg/kg。品质上等,无籽或少籽。

地域范围

仰韶牛心柿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域保护,覆盖渑池境内段村、坡头、南村、洪阳、仁村、四龙庙村、中朝村、柏隆村、宋村、林场村10个乡(镇)132 个行政村,栽培总面积2万亩,年生产总量 6000万公斤。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112°01′,北纬34°28′~35°05′,平均海拨 765.8m。

七. 河南省 三门峡市 陕州区 三门峡麻花

这种麻花长有尺余,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而不干,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风味小吃。

三门峡麻花,源于陕县大营麻花。相传很久以前,大营一带毒蝎横行,人们为了诅咒,每年阴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麻花。麻花以含水量多少,又可分为软、硬两种。初期,大营制作的麻花全属"软面型"。十九世纪中叶,大营村又创制了"硬面"麻花。解放后,大营麻花经三门峡市饮食服务公司厨师蔡天贵改进,制作技术和配料工艺大为提高,形成独具一格的"三门峡麻花"。这种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而不干,营养价值较高;1960年,-总理视察三门峡,品尝后风趣地说:"这麻花没有牙的人也可以吃澳!"

八. 浙江省 台州 三门 三门麻糍

三门麻糍

用糯米浸水沥干,蒸熟,放在石臼内捣粘,这个是很费力气的,一般由家中爸爸来执行这个任务,妈妈呢则在旁边粘点水,翻一下。弄好了,把它放在桌子上,压平,外面凃上松花,切成长条,铺上芝麻和糖的馅料,将另一头糍盖上压服,切成菱形,再放镬里烙熟装盘,就可以吃了。或是抄着吃,软软的,相信你不会忘了这种滋味。

九. 河南省 三门峡市 陕州区 虢国羊肉汤

三门峡,地处豫西边陲,紧邻晋、陕,古称陕州。西周初年的姬姓封国“虢国”曾筑城建都于此,故也称“虢州”。

不论位于城市巷陌,还是地处乡郊山野,虢国羊肉汤馆都会迎着早行人的风尘开门营业。

厨房案板上羊肉、羊腰、羊血、羊肚已被快刀切成片丝,抹了羊油的吊炉烧饼也已被烤得通体金黄,将军炉上的大铁锅快活地吞云吐雾,炉中火舌0着锅底映红师傅们的脸膛。

门帘一挑,进来了食客。

老板麻利地招呼来人靠炉子坐下,叫人提了水壶倒上早茶,冲灶间嚷:“二两肉,多放粉条,要辣子。”

后厨里,大师傅取过炒瓢,搁进一把红薯粉条,移开锅盖,拿炒勺舀了羊骨汤。炉灶烧开,持海碗,右手快速抓搁羊肉、羊杂,又抄勺巡城一般点了精盐、味精、五香粉、胡椒粉等调料。移身灶前,碗中物件滑进炒瓢,拿勺轻扬几下,翻过几滚,打除油沫,碗底放葱花,加进羊油熬制的辣子块,盛进羊肉汤,撒上一撮香菜末,一碗地道的虢国羊肉汤眨眼即成。羊骨汤汤质乳白,醇浓鲜香,羊肉质地鲜嫩,软烂而香,葱花提味,咸淡适中,红油辣子、翠绿香菜相映抢眼,水汽蒸腾,肉香穿堂。

美食的世衍,远古和当今如出一辙。穿越历史的羁绊,每位食客身影相随,影影绰绰,如梦如幻。

信息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十. 河南省 三门峡 湖滨区 虢州澄泥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虢州澄泥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虢州澄泥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砚在中国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和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其艺术生命。砚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与后起的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唐、宋时已成贡品。它润泽若玉,质密坚实,窑变奇异。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木紫等诸多名贵颜色,使人心旷神怡,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虢州澄泥砚历来倍受书画名家、文人雅士所青睐。历史上的苏轼、米芾、朱元章均有所钟,并有记述之。清代乾隆皇帝赞其曰:“抚如石,呵生津”。

虢州澄泥砚在唐代即为四大名砚之一,宋代欧阳修在其《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唐、宋时曾为贡品,在典籍中屡有记载。其制造工艺经历代传播,至清末传至澄泥砚名匠王玉瑞,王玉瑞之制砚事略在陕县县志及一些名砚专著中均有记述。李廷选随王玉瑞制砚十年,后回乡传子李虎,使这一流传千年以上的绝技在新安保留下来。

由于种种原因,新安虢州澄泥砚几近失传,国家级民间文化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李中献先生,在老艺人的指点下,挖掘、整理、创新、潜心研制,1991年3月第一方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虢州黄河澄泥砚在新安诞生,续写了澄泥砚这一古老文化艺术演进与发展的历史,使这一濒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