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乐昌市美食特产 乐昌必吃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乐昌市美食特产 乐昌必吃美食更新时间:2022-07-30 16:56:56

一. 湖北省 宜昌市 长阳 长阳高山辣椒

长阳高山辣椒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二.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孔雀岩

禹州的孔雀岩、玛瑙石、虎皮玉、豆腐石等名贵矿物,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寒风冰冻,春暖软化,然后再用洁净的颍河水,冻泥制釉。瓷泥、釉药还需经艺人揉搓拍打,精雕细刻,浸蘸点作,成型入窑,高温炼烧。烧制过程中必须靠火温、风气、加煤和气等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成功,如果有其中一项配合不好,则会前功尽弃。烧制一般的钧瓷都如此,而烧制定型的人物形象其难度则可想而知。阎夫立带领10多名职工来到禹州西北部山区,徒步选取制作钧瓷“五百罗汉”的高级石料,他们整整找了10多天,终于在10多处杂草丛生、地势险要的山坡上找到了制作钧瓷所需的名贵矿物。把这些重达数吨的“宝物”用人力运下山来。特别是他们采取了以前从没有过的一个罗汉一种釉方的方法,专家们说:这种尝试不但在钧瓷烧制中史无前例,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没有先例。“五百罗汉”的诞生有三项是无先例的。首先它色泽斑斓,集中了历代所有的钧瓷色泽,几乎万物世界中的每种颜色都能在这里找到;其次是首次利用钧瓷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且形象鲜明,造型优美,千姿百态,堪称世界仅有;再者是一个罗汉一种釉方,五百罗汉五百釉方,被专家们称为“钧瓷一绝”。( 禹州)

三. 湖北省 宜昌市 当阳 谢花桥大米

谢花桥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谢花桥大米

粮食

地域范围

根据谢花桥大米种植历史、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适合谢花桥大米生产的地域为淯溪镇的洪桥铺、洪锦、曹岗、脚东、绿林山、勤丰、胜利、联合、中山、龙井、八景坡、春新、马店、光明、九冲、林河、刘河等十七个村,保护范围为东径111°48′31″至112°2′,北纬30°48′29″至31°11′22″,版图面积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87公顷,其中谢花桥大米水稻种植1800公顷。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性:谢花桥大米属中籼稻,生长环境多为气温和水温相对较低的丘陵平原,昼夜温差大,生育期变长,营养物质积累多,稻谷千粒重加大,其外观谷粒金黄而饱满,米粒晶莹透亮腹白小,食味口感佳,达到色、香、味俱全的优质米标准。2、内在品质特性:谢花桥大米蛋白质≥5.6%;垩白粒率≤17%;直链淀粉≤15.6%。3、安全要求:谢花桥大米执行GB1354-2009的标准。

四. 湖北省 宜昌市 当阳 金水梨

金水梨

五.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 宜昌红茶

宜昌红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生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宜红由英国转售至西欧,尔后美商、德商也时有买,宜红得到大量发展。1888年汉口口岸出口量达86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其中以红茶为主。1876年9月,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出口猛增,1886年前后系宜红出口的最盛期,鳘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

宜红茶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香气甜纯,汤色红艳,滋味鲜醇,叶底红亮。高档茶的菜汤还会出现“冷后浑”现象。据湖北省《慈利国志》评还:“鹤峰帮者西贡品,其与宁都同为尚第一,中外驰名。”由此可见,宜红茶很早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六.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钧瓷

钧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钧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钧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产于许昌之禹州市神后镇。禹州古称夏禹国,启大诸侯于“钧台”,以“钧台”命名,窑曰“钧窑”。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之烧制难度,“十窑九不成”,钧瓷成为连城之宝,人们将它和玉器、金银并列、荣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被誉为国人瑰宝。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反复研究和科学实验,在古钧瓷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众多的钧瓷产品,“进窑一色,出窑万彩”。品色最出色悦目的有朱砂红、梅子青、鸡雪红、胭脂红、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红里有紫,紫中有兰,兰中泛清,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更使人叫绝者,钧瓷经过“窑变”,铀面上自然出现一幅幅神奇画卷,有的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台琼阁;有的如晨星满天,烟火怒放,龙凤飞翔等。产品中“云林层出,高山瀑布,河山相映,老者过桥”窑变色彩图案的双龙瓶、双龙虎头瓶等世谓珍品。所产名贵钧瓷出口美国、日本、法国、英国 .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2]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各朝代特点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量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这是一种灵感启迪的作用,因而禹州艺人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钧瓷窑变。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1,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清代钧釉,由于 月牙白钧瓷

月牙白钧瓷(2张)历史原因,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谓的“炉钧”。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如何鉴别

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如以现代生产工序划分,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八大工序。

钧瓷生产工序多,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这也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原因。综其大略,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道大的工序:

原材料加工

⑴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⑵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⑶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制模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成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⑴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⑵拉坯成形:在转动的1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⑶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⑷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施釉

⑴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⑵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烧制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直到任星航恢复柴烧工艺后,宋代的制钧烧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出窑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风格特征

柴烧钧瓷柴烧钧瓷窑炉特别是宋代双乳状钧瓷窑炉,双火煻增加火网面积,双火口轮流添柴,有利于在烧成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燃尽后灰烬即落入灰坑,所以火煻内没有很厚的燃烧层。勤、快、少的添柴烧制方法也为炉温的平稳上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柴燃烧时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淡适宜,为釉料中的铜元素还原成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使作品最接近宋代钧瓷艺术效果的一种烧成工艺。

煤烧钧瓷煤烧钧瓷窑炉有倒烟、直烟、平烟等多种类型,内部结构和烧成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烟道出口所处的位置不同。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容易形成较厚的燃烧层。在下渣松动燃烧层时往往会引起窑温骤升。煤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大,火势猛烈,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氛浓度差别较大,这些客观条件在合理烧成制度的控制下,为窑变效果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釉汁在高温下的流动受窑温起伏和一氧化碳气氛浓淡的制约,也就容易出现曲线变化和色彩交融。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清代炉窑以碳作燃料,这里的碳指未燃尽的煤渣,俗称“蓝碳”,所以广意上讲也属于煤烧钧瓷一类。炉窑一次之烧一件产品,一次添加燃料烧成,用风箱通风控制窑温。这种独特的烧成方法和特殊的燃料,使炉内一氧化碳气氛相对较淡,不利于铜元素呈色。所以炉窑制品以天青、月白类单色居多。这也就形成了自然恬淡、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气烧钧瓷液化气钧瓷窑炉所用的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燃烧完全。火苗由喷火口控制,喷火口的大小多少都在人的掌控之中,是最容易操作的钧瓷窑炉。炉火的纯净,升温曲线的平和,为釉面的平稳呈色提供了空间。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简而言之,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窑制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碳窑制品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现象,在烧成制度的调节下,某种窑炉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制品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风格。

七. 湖北省 宜昌市 长阳 长阳药材

位于湖北省襄樊鄂西山区的长阳县药材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公司挂牌收购的就有198个品种,其中家生药材38种。骨干品种有木瓜、杜种、厚朴、黄柏、栀果、独活、党参、黄连、当归、天麻、辛夷、续断、大力子等18种,其中“井峰木瓜”、“资丘独活”、“金福红栀”是享誉中外的名贵品种,以“资丘”冠名的木瓜、独活已上中国药典,为天然无公害的“地道药材”,为出口免检产品。药材品种大至分为木本和草本两类,木本药材主要品种有杜仲、厚朴、黄柏、辛夷花、黄连、栀果、木瓜等。草本药材以独活、党参、天麻、大力子等品种,其中独活、党参为人工栽培量最大的骨干品种。长阳药材资源富集,尤以资丘独活、资丘皱皮木瓜、金福红栀等品种以品质上乘、品牌盛誉而闻名中外,广受业内赞誉。资丘独活是长阳传统地道中药材品种,我县种植独活是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是独活商品中的优良品种,是国家药典收载的正品独活。《中药志》93年版载“资丘独活,质软香气浓”。《药材学》中说“独活产湖北资丘,五峰长阳等地……为上品。”这里把资丘放在县名前,可见“资丘独活”的品牌优势。“资丘独活”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走俏东南亚市场。资丘独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年底可接受评审验收。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以黄金藏为中心的商品生产基地已具规模,现有独活种植面积5000余亩。该基地与三九医药集团公司签订了合作建设中药材基地的协议书。

八. 湖北省 宜昌市 枝江 七星麻油

七星麻油是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七星台镇的。七星麻油选用江汉平原的优质芝麻为原料,采用传统小磨(水代法)制油工艺精制而成,香味纯正,口感细腻绵和,无糊味、异味,香味有别于机械压榨麻油。

湖北省枝江市金七星麻油有限公司,始建于1975年,是国内专业生产小磨芝麻油的企业.其品牌七星麻油历练37年,曾先后获湖北省优质产品,国内贸易部质量信誉商品,湖北省精品名牌展金奖,连续8届获湖北省消费者满意杯金奖,消费者满意商品。

七星小磨麻油的生产要历经芝麻收购、过筛、水洗、沥干、焙炒、扬烟、磨浆、兑水、绞拌、取油、振荡、取油、30道植树纤维净化等数十道工序,需耗时二十个小进。三十多年来,从芝麻到毛麻油形成,枝江金七星麻油有限公司全部采用传统手工操作。

九. 湖北省 宜昌市 宜都 宜都宜红茶

宜都宜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宜都宜红茶是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的。宜红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味鲜爽,滋味鲜甜,叶底红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宜红风格。宜都宜红茶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宜都宜红茶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甜香高长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茶汤有“冷后浑”现象,是我国条形红茶的代表之一。宜都宜红茶,产自长江与清江交汇的丘陵山区。这里山峰层叠绵延,种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十九世纪中叶,有茶商来到宜都开设茶庄,传授红茶制作技艺,拉开了宜都宜红茶百年兴盛的序幕。宜都宜红茶是宜红茶的典型代表,上世纪50-60年代,宜红、祁红、滇红并列为中国三大出口工夫红茶。基于宜都宜红茶巨大的影响力,《宜都县志》将其收录并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宜都宜红茶的发展,几经风雨后,于1951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原苏联在宜都援建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茶厂——中国茶叶公司宜都茶厂,开始了宜都宜红茶的收购、精制加工与销售工作。该茶曾被湖北省政府评为“优质产品”、湖北特色名茶等称号。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据历史文献记载:宜红茶诞生于十九世纪中期。光绪年间,就大量出口,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就有大量宜红茶出口。解放后,由于国门封闭,宜红茶出口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宜红茶才逐渐恢复出口。

宜红茶的特殊历史地位,也成就了它特色的品牌地位。宜都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宜红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味鲜爽,滋味鲜甜,叶底红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宜红风格,由于品质稳定,深受欧洲、美洲及中东地区消费者的喜爱。

2013年,宜都市宜红茶协会申报的“宜都宜红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宜都宜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宜都市全境包括(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聂家河镇、潘家湾土家族乡、王家畈乡、松木坪镇、枝城镇、陆城街道办事处)产地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05′55″—30°36′00″,东经111°05′47″—111°36′02″之间。规模10万亩,产量1.3万吨。

十. 山西省 临汾 洪洞 临汾美食霸王别姬

洪洞县靠汾河一带盛产甲鱼。甲鱼即鳖,俗称“王八”,既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品,又是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等病症的良药,具有活血通络、消症化积功效的名贵药材。

当地人用甲鱼作成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地方名菜。用甲鱼和鸡为原料制作的名菜“霸王别姬”,色鲜味美,营养丰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