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定西的特产有什么 定西土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定西的特产有什么 定西土特产图片更新时间:2022-07-10 12:27:59

一.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豌豆

通渭豌豆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在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区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青海等十多个省区。通渭县种植豌豆的历史悠久,产地环境环境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种植技术由甘肃省技术监督局审定发布为地方标准,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种类多,商品率高,除以籽粒直接销售外,还生产加工豌豆淀粉、豌豆粉丝、粉条、味精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豌豆种子的形状因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为圆球形,还有椭圆、扁圆、凹圆、皱缩等形状。颜色有黄白、绿、红、玫瑰、褐、黑等颜色。

二.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当归

岷县当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岷县当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岷县当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山区,洮河中淤。这里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它中草药材的生长。 据史-载,岷县当归已有1400多年历史。 当归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夏季开白色花,复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侧棱有广翅。中医学上以根入药。其主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尾端渐细;表皮棕褐色或黄褐色,主根上端有不甚明显的环形皱纹;横断面是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线状纹理,习称“菊花心”,中心有的有白色髓心;体质坚硬,吸潮后软韧。气特异

岷县产药材300多种,尤以“岷当”驰名中外,有“千年药乡”之称。

岷县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有“千年药乡”的美称。当地阴湿、雨量足、高寒,“岷归”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贡品,极为珍贵的中草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占到全球总需求量的54%。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

“岷县盛产当归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近年来,岷县依托“岷归”品牌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岷归”品牌,使当归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根据研究,“岷归”成分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岷县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岷县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该县在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品牌创市场启动实施了当归GAP规范化种植,推广无污染、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并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提高了“岷归”种植的科技含量。岷县还通过了“岷归”绿色食品认证、甘肃省无公害产地认定。2007年是岷县中药材史上药材价格最好的一年,尤其是当归价格创下了历史之最,据统计,全县中药材年纯收入5.3亿元,人均中药材收入95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全县从中药材加工生产领域获得的税收达7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左右。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和全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使中药材产业走上了“以销定产”的探索路子。2007年,顺兴和、瑞丰、金当归、汇利、永康泰等中药材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协会+农户”的形式,共落实中药材订单8.9万亩,占全县药材种植面积的35%。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的建设,2007年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12万亩,产量5.19万吨,其中当归10.12万亩1.93万吨。中药材总面积已经占到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450多万亩的5.5%,全省210万亩的12%,占到全市110万亩的22.7%。岷县中药材总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32万吨的14.4%,占到全市总产量13万吨的35%。其中2007年当归总面积占全国的25%,全省的40%,全市的60%,已成为全国、全省、全市的中药材种植大县。

在不断加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全县加工仓贮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全县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117户,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户,200—1000吨之间的企业有6户,100—200吨之间的有20户,50—100吨之间的有88户。这些企业年加工能力在2万吨以上,产值8390万元,销售收入6200万元,上缴税金219万元,从业人员5400多人。岷县气候凉爽,温度适宜,为天然药材贮藏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仓贮能力达38300吨,其中,企业仓贮能力20300吨,加工大户仓贮能力18000吨。

地域范围

岷县当归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西寨镇、清水乡、十里镇、岷阳镇、寺沟乡、秦许乡、麻子川乡、茶埠镇、禾驮乡、梅川镇、西江镇、中寨镇、维新乡、蒲麻镇、闾井镇、申都乡、马坞乡、锁龙乡共18个乡(镇)的359个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4′-104°59′,北纬34°07′-34°45′,海拔2040-2800米。东至马坞乡油房村,南至麻子川乡旋窝牧场,西至秦许乡马烨村,北至维新乡兹那村。总人口48.94万人。 “岷县当归”地理标志的使用权仅限于该范围内。种植规模1.4万公顷,产量4.158万吨。

三.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糊糊

糊糊来源于古代的肉羹,做糊糊的原汤是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的。其做法是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汤焖焌,成糊状稀粥。调料以胡椒为主,突出一个“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开锅,经过数小时熬煎,回味无穷。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热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适。

作为一个地道的岷县人,冬日里严寒的一天,一定是从一碗温暖的糊糊开始的。一碗糊糊,一碗汤子,再加点肉,相信肯定会被一股温暖包围,只可以说是岷县人严冬里最温暖的惬意了。

信息来源:岷县人民政府网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五.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黑裘皮羊

岷县黑裘皮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岷县黑裘皮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岷县黑裘皮羊产于甘肃洮河和岷江上游一带。产区位于甘肃武都地区的西北部,地处洮河中游,是甘肃甘南高原与陇南山地接壤区。海拔一般为2500~3200米,山峰在3000米以上。气候高寒,年平均气温为5.5℃,最低(1月)气温平均为-7.1℃,最高(7月)气温平均为15.9℃,无霜期为90~120天,年降水量为635毫米,7~9月份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蒸发量为1246毫米,相对湿度,夏、秋季为73~74%,冬、春季为65~68%。洮河干流在岷县境内自西向东、向北流过。南有达拉岭,北有木寒岭和岷山三个草山草坡地带,植被覆盖度好,是放牧的好草场。牧草以禾本科为主,还有柳丝灌木及部分森林草场。农作物有春小麦、蚕豆、青稞、燕麦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产油料和当归。

地域范围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高原东缘与陇南山地西部及陇中黄土高原南端接壤区,处于洮河中上游,河水流经县境西南折西北部。地处北纬34°07'—34°45',东经103°41'—104°59'之间,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县城距兰州267公里,距北京2060公里,东与武山、礼县相邻,南与宕昌、迭部、卓尼县接壤,西与临潭、卓尼两县相接,北与漳县接连。岷县黑裘皮羊生产区域遍清水、十里、西寨、茶附、维新、西江、中寨、寺沟、秦许、麻子川、申都、禾驼、闾井13个乡镇。年养殖3万只,年产羊肉450吨。

品种特征

岷县黑裘皮羊体质细致,结构紧凑。头清秀,鼻梁隆起,公羊有角,向后向外呈螺旋状弯曲,母羊多数无角,少数有小角。颈长适中。背平直。尾小呈锥形。体躯、四肢、头、尾和蹄全呈黑色。

品种性能

岷县黑裘皮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56.2±0.7厘米,58.7±0.7厘米,76.1±0.9厘米,31.1±0.8公斤,成年母羊分别为:54.3±0.3厘米,55.7±0.3厘米,77.9±1.0厘米,27.5±0.3公斤。岷县黑裘皮羊主要以生产黑色二毛皮闻名。此外,还产二剪皮。羔羊初生后毛被长2厘米左右,呈环状或半环状弯曲,生长到两个月左右,毛的自然长度不短于7厘米,这时所宰剥的毛皮称二毛皮。典型二毛皮的特点是:毛长不短于7厘米,毛股明显呈花穗,尖端为环形或半环形,有3~5个弯曲。好的二毛皮的毛纤维从根到尖全黑,光泽悦目,皮板较薄。皮板面积平均为1350平方厘米。二剪皮是当年生羔羊,剪过一次春毛,到第二次剪毛期(当年秋季)宰杀后所剥取的毛皮。其特点是:毛股明显,从尖到根有3~4个弯曲,光泽好,皮板面积大,保暖、耐穿。其缺点是:绒毛较多,毛股间易粘结,皮板较重。岷县黑裘皮羊每年剪毛两次,4月中旬剪春毛,9月份剪秋毛,年平均剪毛量为0.75公斤。羊毛用于制毡。

六. 甘肃省 定西 临洮县 临洮大丽花

临洮大丽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及危地马拉一带。50年代传入甘肃临洮一带仅有10多个品种。40多年来,经过张万全等当地一批花卉爱好者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和辛苦劳动,使大丽花在甘肃临洮繁荣发展,并产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品种极大丰富。目前,临洮大丽花已发展到红、黄、白、粉、墨、紫、复色等九大色系,300多个品种,并已培育出球型、菊花型、牡丹型、装饰型、碟型、芍药型、绣球型、盘型、莲座型等花型。二是品种习性独特。经过多年选育,从而使临洮大丽花不断向矮株、大花方向发展,现有品种在株高、花冠、杆性、叶色、叶型等方面已较原有老品种产生根本区别,从而形成了我国大丽花的一个独立的品种群,即“甘肃临洮大丽花”。 三是生产规模化。在临洮大丽花培育中心带领下,由最初只有五户生产种植大丽花,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带动临洮及周围渭源、康乐、临夏、兰州等县市一百多家花卉生产专业户和花卉经营实体,全面推动了临洮一带花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所产大丽花、唐菖蒲、郁金香等名贵花卉优质种球远销全国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从而使临洮成为全国三大花卉种球生产基地之一,为装扮祖国、绿化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誉。

临洮大丽花的根本特点,就是株矮、花大、花期长。临洮大丽花能够适应全国各地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茎杆粗壮、节间短、抗倒伏、叶片开张、叶色浓绿,一般株高60—100cm,花头硕大,花冠直径一般可达25—45cm,颜色丰富、色泽艳丽,花期可超过150天。其中,由临洮大丽花培育中心培育的新品种“银锁莲峰”,曾荣获1989年全国花卉博览会金奖,获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在2001年首次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临洮大丽花在世博园华夏广场、敦煌圆、甘肃室内馆等地展出,受到与会专家、同行和游人的广泛好评。

七. 甘肃省 定西 安定区 定西马铃薯

定西马铃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定西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定西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定西马铃薯

甘肃省的马铃薯产量名列全国,而定西县马铃薯产量又是甘肃省之首,所以,定西市委、县政府把发展甘肃定西县的马铃薯种植及销售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销售不断增值,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甘肃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又是甘肃马铃薯最大主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定西在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良种工程、优质新品种应用与试验、仓储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外销加工及市场扶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鲜薯及薯制品走俏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宣传定西马铃薯,提高知名度,定西县委、县政府按照“争优创精”的思路,打响“名牌”攻坚战,于今年4月上旬向中国农学会经济委员会提出申请,命名该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4月6日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中国报社社长刘真、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等一行5人来定西县实地考察论证后,报请中国农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同意命名定西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甘肃省定西县迅速扩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于1999年全县种植面积48.9万亩,总产50.66万吨,农民人均马铃薯增收340元;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53.7万亩,以均增收306元;2001年种植面积达60万亩,预计总产达93万吨,销售突破70万吨,实现产值3.72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地域范围

台子、五峰、威远、西山、蔡家堡、东沟、东和

八.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砚

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开采历史。相传,宋初即有人从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砚。后来,因洮河泛滥,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希鹄《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洮砚以产于我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1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全名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色泽典雅,结构细密、且含多种金属粒子,石质细腻、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标带绿波”为贵,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砚雕刻技法分为两路。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是岷县的堡子、维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周边地区。岷县堡子、维新的工匠熔两派技艺为一炉,享有盛名。洮砚雕刻技法还渗合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艺上镂空悬雕,游龙飞凤,更胜端砚、歙砚一筹,有“洮州石贵双照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誉。

洮砚的手工技艺,自古为封建土司衙门管辖,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友,传男不传女,对外严格保密。明清以来,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艺有了新的改进。近年来,涌现了李茂棣、马义平、何林材、张彦、林荣生等数十名优秀的雕刻能手,技艺日精。工匠遍及岷县、卓尼、临潭各地。洮砚是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岷县洮砚厂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制九九归一砚,作为贺礼馈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作永久纪念。九九归一砚,精雕99条巨龙,象征着群龙聚首,万邦归心,开创了洮砚雕刻技艺的新纪元。

九. 甘肃省 定西 临洮县 临洮干甜醅

临洮干甜醅,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十. 甘肃省 定西 陇西县 陇西钱肉

陇西钱肉:又称金钱肉,蝴蝶肉,系将腌制的驴鞭肉切为薄片,中间各具小孔,其形如古钱,因称。其色美味香,柔韧耐嚼,营养丰富。有壮阳、强精之效,可医肾虚、阳亏诸症,被称为“陇西一绝”。本品于唐代已有名气,常进贡宫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