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双版纳12月旅游必买特产 西双版纳特产必带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双版纳12月旅游必买特产 西双版纳特产必带清单更新时间:2022-07-02 15:54:34

一.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油炸蛹

油炸蛹又分为油炸蜂蛹、油炸粽叶卢蛹多种(竹蛹、粽叶卢蛹是嫩竹和嫩粽叶内生长繁殖的一种蛹)。这道菜只需将新获得的蛹用油煎熟即可。油炸蛹喷香扑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美而又具有丰富的营养。( 西双版纳)

三. 黑龙江省 绥化 海伦 海伦月苋草

海伦月苋草

月苋草,俗名山芝麻、夜来香、属柳叶菜科,一年或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月苋草种子油含有丰富的亚麻酸,具有降血脂、强筋壮骨、祛风湿的功能,配制成的药可主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症、风湿性关节炎、皮炎、筋骨疼痛等疾病。它的花可提取天然香料,是北方天然香料的主要品种。茎纤维是造纸的原料。叶及油渣是良好的饲料。已有30多个国家研究开发月苋草种子油,生产经销月苋草油制品已有专门公司,以月苋草油为主要成分的药品、食品、化妆品等新产品已申请专利的达30多家。

四.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傣族黑陶

黑陶是傣族民间的传统手工制品。1995年,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旁兴建了工艺美术黑陶厂,生产土黑陶制品。先后开发出坛、罐、瓶、烟具、茶具、陶马、陶牛等63个系列产品。产品造型新颖别致,雕刻精细,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黑陶茶具泡茶、醇香之味保持长久。黑陶花瓶插花,有较好的保鲜作用。黑陶产品很受游客喜爱。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黄蚂蚁蛋

黄蚂蚁生长在树上,蚁巢用树叶牵连成圆球形。黄蚂蚁蛋食法有3种。凉拌:蚂蚁蛋用开水烫过和烧熟的番茄、葱、蒜、香莱、辣椒剁碎食用;蒸食:蚂蚁蛋和葱、姜、蒜、青辣椒拌匀后,用芭蕉叶包好蒸熟食用;烧汤:用番茄、香菜和蚂蚁蛋一起煮10分钟即可。是当地人喜爱的名菜。( 西双版纳)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云南砂仁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盛产砂仁,特别是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一带,更是砂仁的集中产区。这是云南省的科学工作者同基诺人共同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砂仁,有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的功效。它是一种姜科植物,分春砂仁和壳砂仁两种,以果实及花入药。有行气宽中、健胃消食的作用。系名贵的常用中草药,也是常用的香砂胃丸、香砂六君子九丸,舒肝丸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砂仁种植后,一般3年便开花结果,亩产可收益500到1000元,能连续收获10年。云南、两广所产、以春砂仁为多。目前云南的砂仁产量占全国第二位。

七.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炸竹虫

竹虫,又名竹蜂、竹蛆。寄生在竹筒内,以食嫩竹为主,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筒内,到11月份体肥停食,宜捕,过时则变蛹。竹虫。不仅哈尼族喜食,壮族、布依族亦喜食善捕。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地带,楠竹茂密,视其竹尖发黄,即可剖开竹茎采取。竹虫经炸后色泽金黄而油亮,酥脆芳香,蛋白质含量高,是佐酒佳肴。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傣味撒撇

撒撇:为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喜好的菜肴,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牛撒撇等,附菜有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牛撒撇这道菜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临沧地区的牛撒撇与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牛撒撇是不一样的。

牛撒撇主原料

主要原料是牛肚(即牛胃,汉族叫牛百叶)。

牛撒撇的独特佐料

牛撒撇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所用的独特的佐料——牛胃里已和胃液混合在一起,但还没被消化吸收的东西。听上去似乎难以置信,然而如果没有它,牛撒撇就不能成其为牛撒撇。

制作牛撒撇的方法:

在杀牛前一个多小时,给牛喂一些傣乡特有的野草——五加叶和香辣蓼草。五加叶因为周边长刺,所以也叫刺五加,是一种清凉、味苦的中草药。香辣蓼草叶型似辣椒叶,味道又辣又苦,具有杀菌的功效。

牛开膛后,把牛肚洗净,放在开水里烫两分钟,捞出来后快速刮洗干净,切成条,然后放佐料;从牛胃里取出初步消化的草汁,跟牛肚拌在一起,再加上其他佐料:小米辣、花椒面、花生末、八角、草果面、味精、盐;再放一些新鲜的切细了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拌上从山里采来的野香葱——牛撒撇就制成了。对了,还要加上另一种你无法想象的东西:牛的小肠里的一种很苦的汁水。加了这种苦水的牛撒撇才是风味最地道的牛撒撇!

九.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盖,底座厚约1.5厘米,直径约13厘米,罐腹圆凸,口径有圆槽,口沿外卷,体积大但很轻巧;中型木碗碗底圆平,碗壁外展,口径约10—12厘米,是常用的一种;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卷,口径约5—6厘米,小巧玲珑。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木碗是用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不变形、不褪色、不易碎,用它盛酒或酥油茶,还有一股特有的香味。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 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

十.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香竹饭

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饭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棰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力一剖两半,香竹浓郁,饭软而细腻。( 西双版纳)

像青笋一样粗细的竹子做的。其做法是:先把香竹按两个竹节砍下,在一端的竹节中挖一个孔,把洗过的糯米放入香竹中,再加入一些水,然后用竹叶塞住孔,放在火炭上烤。到竹子的水分被烘干后,竹筒就会自然爆裂,里面的香竹饭也就熟了。这时,你只要掰开竹片就能见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香膜紧粘在糯米饭上,一根白色的糯米“香肠”展现在眼前,晶莹柔软的米粒弥漫着香味,让人口生津液,胃口大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