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能买到的特产 天津杨柳青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能买到的特产 天津杨柳青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7-03 11:25:42

一. 天津市 宝坻区 宝坻大蒜

宝坻大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宝坻大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百合科,葱属,原为野生,根茎小而瓣少。味浓甚辣。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得“胡荽”(即大蒜)带回长安。初在长安种植,唐朝以后传至北方各省。 宝坻种大蒜,文字记载最早在明万历年间《劝农书》上。清初,苏浙一带丝绸刺绣业用蒜汁向丝绸上沾巾花样,不污绢,不发霉,不变色,防虫蛀。传统绢花,亦非用宝坻蒜汁作粘接剂不可。因宝坻大蒜汁透明,味淡不熏眼,名誉大江南北,故非它不用。由此也促进了宝坻大蒜的发展。

1973年,宝坻大蒜种植面积列入国家计划,并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出口。自此,宝坻红皮大蒜以其质量好,产量高闻名全国,并进入国际市场。

大蒜是烹制菜肴不可缺少的佐料,津菜馆将其切成凤眼片,与葱丝、姜丝合成“大佐料”用来炝勺,为菜肴增色提味。特别是爆菜更缺不了“蒜米”之香。凡熬鱼、烹制“下水”类菜肴都要放上大蒜以去腥味。

处于京、津、唐三市腹地的宝坻区是著名的“三辣”之乡,以盛产大葱、大蒜、天鹰椒闻名遐迩,而其中有“六瓣红”之称的宝坻大蒜最为有名,是津沽名优之一。

大蒜,古时称为“葫”,又称“葫蒜”。据说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种植的,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了。大蒜何时传入京、津一带,已难以考证,但从史志记载,明朝中期以来大蒜已在宝坻广泛种植,尤其沿箭杆河中游以下两岸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最适应大蒜生长,这里成为大蒜主产区。经过精心选育,宝坻大蒜的蒜头形状规则,通常是六瓣,蒜皮儿呈紫红色,故有“六瓣红”之称,而其味辣含香,是上等的调味品。清朝乾隆年间,江浙丝绸刺绣业发展很快,刺绣工匠发现用蒜汁向丝绸上粘贴图案,不但不污绢,而且不发霉不变色,还防虫蛀。宝坻大蒜因其蒜汁黏稠度高而成为江浙刺绣所用粘贴原料之首选,用在了手工业上。当时,每到大蒜收获季节,江浙一带的客商不顾路途遥远,纷纷通过水路到宝坻收购大蒜,箭杆河以及蓟运河等河道上大蒜运销船多得可观。宝坻大蒜不仅誉满江南,而且成为宫廷御品,上奉皇宫,一来食用,二来具有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大蒜性温,味辛辣,有下气、除风、破冷、解毒、散痛等功效。古代名医华佗曾用大蒜医病。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大蒜治腹泻、暴痢、吐血、水肿等病的记载。现代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证明大蒜有消炎、杀菌、止泻、利尿、降压、止血、祛痰等功效。而日常生活中,大蒜也是百姓必备的一种调味食品,尤其是吃饺子、炖鱼、凉拌一些菜食,都少不了用大蒜来调味,既可增加食欲,又可杀菌除瘟。冬食大蒜则可御风寒、防感冒。所以民间有“要健康,多食蒜”的说法。

古往今来,宝坻大蒜一直保持着名优的地位,而且在种植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以施有机肥料为主,适宜无公害栽培,其蒜头外观和品质均属上乘,在市场上身价颇高,而且是馈赠亲朋的佳品,还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创汇农产品。

宝坻大蒜品种包括六瓣红和紫皮大蒜,其特点头大皮红,瓣紫肉白,辣度高,蒜汁多且粘稠,青霉素含量高,具有良好的杀毒灭菌防癌功效,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优良品种、天津市农业名牌产品,2008年走上了1的餐桌,并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地域范围

宝坻大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王卜庄、大钟庄、方家庄、大口屯、八门城、霍各庄、新开口、大唐庄、牛道口、史各庄、郝各庄、黄庄、牛家牌、尔王庄、新安镇16个镇,海滨、宝平、钰华、周良、口东、大白、朝霞、潮阳8个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8′~117°40′,北纬39°21′~39°50′,保护面积1333.33公顷,总产量达9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宝坻大蒜以6瓣为主,茎盘上围成一轮,蒜皮为紫红色,蒜瓣洁白、均匀,鲜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浓郁,风味独特,肉质肥厚。2、内在品质指标:宝坻大蒜水分含量64-66g/100g、蛋白质5.25-5.3g/100g、脂肪0.2-0.3g/100g、还原糖0.13-0.14g/100g、灰分1.3-1.4g/100g、维生素C6.58-6.76mg/100g、氨基酸总和5.74-5.78g/100g、镁25.35-25.42mg/100g、锌10-11mg/kg、硒0.0415-0.0418mg/kg、钾4.39×102-4.42×102mg/100g。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宝坻大蒜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质量安全及食品安全相关规定。

二. 天津市 静海 天津糕干

天津制作糕干的店铺很多。其中杨村糕干生产始于明初,历史悠久,为最正宗。杨村糕干以上等米粉和白糖加工精制而成,雪白细腻,口味清甜。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不久,杨村糕干曾作为中国的一件,同茅台酒等一起送到巴拿马赛会,获得〈佳禾〉铜质奖章。

近年来,天津糕干以芝兰斋糕干最著名。传统的芝兰斋糕干以新稻米和优质江米为主料,配以精制的甜馅,经过精细加工后,洁白绵软,香甜可口,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三. 天津市 蓟州区 天津卫韭

天津卫韭是天津的。韭菜是我国原生蔬菜之一,食用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夏代就有韭的记载,商周时代已把韭作为美味名菜了。天津生产和食用韭菜稍晚一些,但后来者居上,因其品质优良,韭菜成为名菜。

天津栽培的韭菜,叶宽长,质嫩,高产,适应多种栽培,主要分为大黄苗、大青苗、卷毛等三大品种,俗称“卫韭”,成为人们食用的佳品之一。早些年,每到春节,菜农便将黄韭用红绳捆好,去集市“卖鲜”,这样,黄韭便成为天津蔬菜中的独特品种,与紫蟹、银鱼、铁雀并列为年菜“四珍”。所以《津门竹枝词》中有“菜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可见当时天津黄韭身份之高。

传说,清朝同治年间,一位姓朱的花匠在他的花窖里偶然发现韭菜,因此称“黄韭”。由于味道鲜美,后于清光绪年间被津郊农民普遍栽培。天津栽培的韭菜,叶宽长,质嫩,高产,适应多种栽培,主要分为大黄苗、大青苗、卷毛等三大品种,俗称“卫韭”,成为人们食用的佳品之一。早些年,每到春节,菜农便将黄韭用红绳捆好,去集市“卖鲜”,这样,黄韭便成为天津蔬菜中的独特品种,与紫蟹、银鱼、铁雀并列为年菜“四珍”。所以《津门竹枝词》中有“菜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可见当时天津黄韭身份之高。

四. 天津市 西青区 好味鸡

 

【原料】

光鸡1只(重约1000克),葱2棵切短,姜丝约100克。调味料:生抽25克,糖15克,沙姜粉15克,细盐30克,酒15克。

【制作过程】
1. 将鸡洗净,抹干,用少许生抽搽匀鸡皮表面,将姜丝葱及调味放入肚内,用小竹签密缝鸡肚,鸡肚向上置碟内,用微波保鲜纸包好,留一小孔疏气。


2. 把鸡放入微波炉内,用高火煮约15分钟,取出,把鸡肚内之汁液倒出留用。


3. 鸡斩件上碟,把肚内汁液淋上鸡面

五. 天津市 宁河区 琵琶大虾

原料:鲜海虾,冬菇、火腿、南荠、胡萝卜、黄瓜皮

制法:将海虾去皮、头,取肉,尾留用,虾肉和南荠制茸调入高汤,鲜奶入味,将虾放入调羹中加副料制成琵琶形上屉微火蒸熟,取出装盘浇玻璃汁即成。

特点:形色典雅,口味咸鲜,清淡鲜嫩。

六. 天津市 东丽区 天津馄饨

天津稀食——馄饨

说到馄饨,那是北方人的叫法,在四川叫“抄手”,到了广东叫“云吞”。天津卫的馄饨,猪肉末调馅,包入薄面片里,煮熟,碗内放虾皮,冬菜或虾皮、紫菜,浇上滚烫的骨头汤。放点香菜末,味道格外清香。天津馄饨分汉民和清真两种、汉民经营的馄饨有普通馄饨和大馅馄饨,以及引进广州的“云吞”,回民不叫馄饨,而叫“菱角汤”其馅心,有牛肉也有羊肉。还有一种用粉皮、香千、油面筋、水发香菇、水发笋片、绿豆菜、香菜切碎制成咸馅,用面皮包成元宝形状,具有清素鲜美、香而不腻,别有风味的素馅馄饨。在寒冷的冬天,砂锅馄饨(或砂锅云吞),鲜、香、烫、更受大众欢迎。

七. 天津市 西青区 煨烤桂鱼

桂鱼一条(重约750克)。 新鲜荷叶一张、麻绳一根、酒坛泥适量;猪精肉75克、猪网油75克。葱丝5克、姜丝1克、熟猪油25克、山奈0.1克、白糖2.5克、酱油5克、味精2.5克、精盐2克、粗盐50克。


【制作过程】


桂鱼去鳞,从背部剖开,去掉脊髓骨和内脏,洗净后用洁净的布擦干,用精盐2克、味精1克、绍酒10克、姜丝、山奈,调匀擦遍鱼体内部,腌渍待用。热锅放入猪油,至七成热(约154℃)时,将肉丝下锅煸开,放入葱丝,加酱油5克、绍酒2克、味精0.5克、白糖2.5克、将肉丝煸炒成熟,起锅装入盘中,凉后放入桂鱼的腹部,用网油(或者用批薄的膘肉油片)将桂鱼包好,外层再用鲜荷叶全裹(不要包破,以防汁水外漏),然后用麻绳扎紧。将酒坛泥敲碎,用水调成泥团,加精盐50克搅匀,使泥团增加韧性,然后将泥团放入布上,抹成厚约2厘米的泥层,将鱼包放在泥上,四面裹好,放在炭火上煨烤,每隔5分钟翻一次,约翻6次即可成熟。吃时将泥敲开,剪断捆绳,从荷叶中取出桂鱼放入盘中即成。

糟煨桂鱼的做法
主料鲜桂鱼1条(约750克)。


配料南荠15克,水发冬菇15克,水发玉兰片15克,葱姜蒜米共10克。。


调料白油100克,香糟汁60克,精盐2克,料酒20克,味精1克,清汤500克,水淀粉25克。

烹饪工艺
1.在鱼脐处切一小口,揭去鱼鳃,从鳃口处取出五脏,洗净后在沸水中略烫,然后刮去鱼鳞,每隔2厘米打上花刀,将南荠、冬菇、玉兰片均切成片。


2.炒勺内放入白油,将鱼两面煎过后,放入葱姜蒜米稍煸,再烹入香糟汁,加入清汤、精盐、料酒用小火煨烤。待汤汁煨烤剩三分之一时,移至旺火上,放入南荠、冬菇玉兰片,加入味精,用水淀粉勾芡,淋上明油装盘即成。


风味特点:


汁浓肉嫩,糟香醇厚。

八. 天津市 西青区 冬笋虾卷

熟冬笋肉200克。 浆虾仁150克。熟火腿末25克、蛋清1个。葱末10克、味精2.5克、干淀粉10克、绍酒10克、熟猪油10克、精盐1.5克。


【制作过程】


浆虾仁剁成泥,加入绍酒、味精、熟猪油和蛋清搅匀待用。冬笋批成0.1厘米厚、20厘米长、5厘米宽的卷片4片,每2片横搭成1张,每张撒上干淀粉5克,放上调制好的虾泥1/2,用刀轻轻塌平,左边放葱末5克,右边放火腿末1/2成细长条,两边向中间卷笼成如意筒状,如此卷成之筒,卷口朝下,放入盘内,上笼用中火蒸熟出笼冷却后切成0.4厘米厚的片30片(作盖面),汆料切片填底,左右两面各盖6片,中间整齐地盖上18片成桥拱形即成。

九. 天津市 和平区 天津桃仁小肚

外观圆形,色泽金黄,清香味美,具有芳香醇厚和桃仁特有的甘香风味。

原料配方:猪肉100公斤香油6公斤五香面0.2公斤花椒面0.1公斤味精0.2公斤桃仁1.2公斤精盐4.7公斤鲜姜2公斤大葱4公斤酱油8公斤亚硝2克团粉50公斤白水24公斤

制作方法:

1.备料:去皮肥、瘦肉。猪膀胱。将肥、瘦肉用1厘米搅刀制成馅。

2.搅拌:先将团粉和水放入搅拌机内,拌匀后,再投入肉和辅料,搅拌5分钟。

3.灌制:将洗净的膀胱翻个,灌入肉馅,至七成满时,用竹签别好,大、小分开。

4.煮制:将灌好的小肚,分别大、小放入100℃的水锅里。大的先放入煮10分钟,然后放入小的再煮15分钟后,把温度降到85~90℃继续煮1.5小时,即可出锅。

5.熏制:将煮熟的小肚摆放在篦子上,放进烤炉内,每熏100公斤小肚,放红糖700克,锯末2.5~3公斤,将红糖和锯末拌好后,洒在烧红的铁板上,立即关闭炉门熏1~1.5小时,至红黄色时,即出炉,抽掉竹签即为成品。

十. 天津市 西青区 耳朵眼炸糕

津门食品三绝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选料精,制作细,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故名。耳朵眼炸糕选料需用优质糯米、黄米、红小豆、赤砂糖、香油等。馅经漂、煮、焖、搅、炒糖、炒馅等工序,皮面经水泡、石磨、发酵、兑碱成型,在滚油内炸成金黄色球冠状成品,特点是口感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硬、馅鲜嫩而不干、细甜爽口、香味芬芳。

炸糕是天津传统特色小吃,经营者众多。津门有一户驰名国内外的耳朵眼炸糕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选料精细,讲究工艺,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使自己经营的炸糕品种越加发扬光大,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津门三绝食品。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1874年一1962年)由推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到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积攒些资本后,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挂上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传统的耳朵眼炸糕采用北运河沿岸杨村、河西务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县产的黄米和江米经水泡涨后用石磨磨成粥状,盛在布袋中。经淋水发酵后兑好碱当作面皮;再用天津出产的朱砂红小豆,制成豆馅,加优质的红糖在锅内熬汁炒成豆沙馅,凉后作馅心,包好后温油(130℃)下锅,勤翻勤转,这样炸出的炸糕,色泽金黄爆刺儿,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内里柔软糯粘,豆馅细甜爽口,别有风味。在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津菜大赛上被授予特别荣誉奖,1989年被商业部批准为优质食品获金鼎奖,连续多年获天津市餐饮业优质食品金奖。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华名小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