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榆林全部特产 榆林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榆林全部特产 榆林十大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6-21 20:18:21

一.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绥德煎饼

由精制荞麦糁加工而成,可与豆腐干、热豆腐、各种炒菜相配,食用方法多样,凉爽味鲜,口感舒适,有减脂抗癌之功效,是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的最佳食品。

煎饼在延安可谓是非常有名的一种小吃,这种煎饼不同于天津的煎饼果子,也不同于山东的煎饼大葱,这种煎饼是用面糊摊的一小张很薄的皮,通常卷上豆腐干,豆芽菜,粉条,酥肉等馅,然后蘸着红油,蒜汁,辣椒油等调料调制的蘸水,味道特别好.还有一种吃法是将煎饼浇上蒜汤,汤汤水水下肚别有一番滋味。

二. 陕西省 榆林 吴堡县 吴堡红枣

吴堡红枣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吴堡红枣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曾以地方向朝廷进贡。《诗经》中“八月剥枣”说的就是黄河中游河谷一带的红枣,吴堡就位于这一地域,为世代产枣之地。另据《榆林县志》记载,距今1400多年前的北朝,吴堡这一带进入红枣栽培盛期。清道光年间版本的《吴堡县志》有“枣甚盛”、“枣为多,居民以此为业”等的文字记载,足见吴堡红枣在当地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吴堡红枣为吴堡县优势主导产业,全县枣树面积15万亩 , 年产鲜枣1.9万吨以上 , 主要树种有木枣、牙枣、团枣等。其中木枣占全县枣树栽植总面积的95%以上。红枣果皮较厚,肉厚而坚,含水量低,味甘甜,适于阴晾干枣,又宜鲜食加工,还可入药治病。红枣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吴堡红枣

地域范围

吴堡红枣生产区域位于陕北东北部,主要涉及吴堡县宋家川、寇家塬、郭家沟、辛家沟、张家山、岔上等6个乡镇221个行政村,地理位置东经110°32′-110°47′,北纬37°26′-37°43′,东以黄河为界,西至张家山镇张家沟村,南至宋家川镇杨家店村,北至岔上镇樊家坝村,总面积20万亩,年产鲜果2.4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吴堡红枣果形美观,近圆柱形;果个均匀,单果重15g左右;果色暗红,富有光泽;皮薄核小肉厚,棉软味甜;适宜制干,制干率高达48.6%。干制红枣,果面褶皱较少,色泽红艳,质地细密,富有弹性。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吴堡红枣营养丰富,干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71.1%-81.1%,总糖含量达58.5-68.5g/100g。 3、安全要求:吴堡红枣的产地环境符合NY 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生产管理过程严格遵照《有机红枣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符合NY 5112-2005《无公害食品落叶核果类果品》。

三.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榆林大红枣

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平均单果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榆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榆林大红枣主产于陕北黄河、洛河沿岸的清涧、绥德、神木、吴堡、佳县等县。特别是绥德的枣林坪、清涧的舍峪里等地,早已是“榆林大红枣”的著名产区。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道光年间的《吴堡县志》有“枣甚盛”和“枣为多,居民以此为业”的记载。《佳县志》记载:“唯黄河一带土壤肥沃,最适枣梨,居民种植因以为利”。境内泥河沟等村,有几百年树龄的枣树。据清代《清涧县志》记载,历史上自店房坪直抵黄河,百里都是枣林。该县老舍古乡王宿里村有一株古枣树,据测定是1000多年前的遗物,是著名的“红枣之乡”。目前,榆林大红枣栽植面积30万亩以上,年产枣1.5~2万吨,已成为陕西的大宗土特名产,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销往朝鲜、港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地位。

四.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洋芋擦擦

佳县洋芋擦擦

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五. 陕西省 榆林 靖边县 陕北山杏

陕北山杏

陕北山杏通身是宝,从杏肉、壳到仁无不有用。鲜杏果肉加工制作的杏脯、杏酱是多年畅销市场的食品。杏仁可用于多种食品加工,除生产大宗的杏仁炒货、杏仁蛋糕、杏仁酪、杏仁饮料、口香糖、杏仁巧克力等多种糖果糕点外,也可用作华夫饼干,蔬菜色拉,焙制品上面的调味品,或肉禽、海产品色拉加味品等,还从中提取分离出多种单一组份,用于添加强化其它食品,制作高档营养食品,还用于面霜、面乳等多种化妆品;杏仁油用于制作香精、食用油或高级润滑剂。壳用于油漆、活性碳、肥皂等多种化工品。

陕西是山杏原产区之一,以天然林为主。建国后,陕北、渭北许多县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目的,大量播种山杏,形成了林带。山杏的主要产品是杏仁,为重要的木本油料,传统的出口物资,主要用于药材、榨油、糕点、食品等。既有极好的经济效益,又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是黄土高原上较好的树种之一。

山杏,适应性强,耐旱、耐寒。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分;离核、粘核之分;甜仁、苦仁之分。

栽种,一般采用直播造林,随整地随播种,每穴3~5粒种籽。陕北多以种播,出苗整齐。若是春播,人们常将种籽进行“沙藏处理”。苗长头五年内,要进行定苗、修枝、松土、除草,每隔二三年还要复垦一次,十年后即可疏伐。

杏仁既味美,又和“幸人”谐音,故人们在一些喜庆的宴席上和馈赠礼品时,常用“杏仁粥”、“杏仁酥”、“杏仁糕”、“杏仁羹”等食品,以取其“人人幸福”之意。此俗在陕南各地流行。

六.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酥饺

佳县酥饺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特色小吃。佳县酥饺源很早,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佳县酥饺外形美观,因其形似蒸角,口感香酥故名酥饺。是佳县最有名的地方小吃之一,也是馈赠佳品。

酥饺是佳县有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其主要原料是面粉、白砂糖、熟猪油和酥油等。

佳县酥饺的制作方法是:将等量白砂糖、熟猪油一起加热化成液态,倒入2.5倍的面粉中,再加适量酥油和好揉到;将适量面粉放入铁锅中炒熟(炒至面粉发黄为止),拌入等量白砂糖制成糖馅;把和好的面分成大小适中的小剂,并擀成小圆片,包上糖馅,捏成花边饺子形状,放入油锅中,炸至淡黄色时捞出即可。酥饺的特点是甜美可口,清香酥脆,是颇受人们喜爱的甜食面点。

随着佳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与外地交往的不断增多,酥饺也被包装,作为商品销售和礼品赠送宾客。

七.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摊黄儿

绥德小吃摊黄,是陕北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它的原料是硬黄米面或玉米面,再兑上些白面就能制作而成。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成“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就叫“黄”,可能是因为从它的颜色叫起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

摊黄时要先将面粉用酵子发起,加碱调成糊就行了。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摊黄时,把黄鏊子放在炉子上,还要把火压住,火不能大,火大了就焦了。摸上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中间,面糊自己就流满了鏊子,盖上盖,片刻间,只听“吱啦”的一声,就好了,翻过来,再烙一下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取面粉适量,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或“鏊儿”,为生铁所铸,分鏊身与盖子两部分。鏊子底部铸有三只矮足,鏊身呈圆形,中间凸起,周边隆为楞圈儿状,鏊面光滑,油亮可鉴。盖子为覆碗状,盖顶有环或钮,便于揭扣。烙制时将鏊子置灶炉上,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倾入面糊儿,加盖烙蒸。烙蒸约两至三分钟后,只听鏊内水汽“滋滋”作响,表示摊黄儿已熟。这时摊制者取下盖子,用小铁铲将摊黄儿铲出,置于箅上降温,待稍凉后折叠成半圆形,即成。出鏊儿摊黄儿色泽焦黄,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爱。摊黄儿有发酵与不发酵两种。发酵的松软,不发酵的筋道。发酵与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淮宁河川,春秋为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1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此为乡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实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

在陕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摊黄儿的习俗,有俗语云:“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快倒塌”(一说“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发,吃了豆腐快倒塌”)。农历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是日吃摊黄儿是否与纪念佛祖诞生有关,尚不得而知。

八.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黑愣愣

“黑愣愣”,陕西省绥德县小吃。制作方法:洋芋磨粉成末,清水浸泡过滤后,加芡,面,佐料,大葱,香菜等,为丸蒸熟,浇蒜汁,陈醋,香油,调芝麻原汁原味。或加青椒西红柿等炒之,咸辣香爽。

“黑愣愣”原料为洋芋,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胡渣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粉搅匀,然后团成小团上锅蒸熟。食用时调上用蒜泥醋芝麻盐香油等作料制成的汤浇上即可食用。

九.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洋芋

佳县洋芋

洋芋可谓是本县种植最晚、发展最快、在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方面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农作物。全县种植面积占到粮作面积的1/4,总产量1.5亿公斤。经过多次改良换代,目前县内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沙杂15号”、“69—11”、“东北白”等。

洋芋可谓是本县种植最晚、发展最快、在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方面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农作物。全县种植面积占到粮作面积的1/4,总产量1.5亿公斤。经过多次改良换代,目前县内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沙杂15号”、“69—11”、“东北白”等。洋芋既是当地人民群众的主要副食品,支撑农民温饱;又是加工粉条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原料,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据统计,全县每年加工洋芋5000万公斤,制粉条、粉面800万公斤,可收入现金3000余万元。

十.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鸡片

鸡片做法与过油肉相同,只是原料为鸡胸。鸡胸比猪肉更嫩,切片时切记不可横切将肉丝切断。否则,一炒即碎,不能成形。鸡片可单独炒也可和别的蔬菜合炒。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