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茂县藏乡情土特产 茂县羌山红土特产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茂县藏乡情土特产 茂县羌山红土特产多更新时间:2022-06-18 15:46:15

一. 四川省 阿坝 茂县 茂县野生沙棘

茂县野生沙棘品种、面积及分布地点:茂县有野生沙棘20万余亩,品种主要有中国沙棘和卧龙沙棘两种,中国沙棘主要分布在维城乡、雅都香、曲谷乡、三龙乡、洼底乡、黑虎乡、沟口乡、渭门乡。卧龙沙棘主要分布在太平乡、松坪沟乡、叠溪镇、石大关乡、永和乡、石鼓乡、南新镇等乡镇。根据目前野生沙棘的结果情况调查,其亩产沙棘枝果可达150公斤,能采摘利用50公斤/亩,枝果按测算年产可达1000万公斤。

二. 四川省 阿坝 茂县 汶川羌绣

汶川羌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羌族刺绣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匠心创造的艺术,根植于羌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并且承载着底蕴深厚的羌族文化,以直观地形式表现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特点等。2008年,羌族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羌族刺绣的历史】

羌族刺绣是羌族妇女在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在羌寨,各家妇女几乎都会羌绣,它已成为羌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其传承几乎都为家族传承。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间刺绣工艺中有“南彝北羌”之说,可见其已自成体系。

历史记载的“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正是古羌人擅长用民间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羌族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锦,刺绣出了不少佳作。

羌族刺绣的历史,可从其纹饰图案窥得一貌。茂县、汶川出土带有“绳纹”的陶罐,龙溪乡阿尔寨等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带有“饕餮”纹样,可知,在岷江上游的古羌聚居地,此类型的羌绣纹样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羌族刺绣的技法】

羌绣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再绣有各种图案。颜色强烈对比,却十分的和谐。在羌族妇女刺绣时,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

羌族刺绣技法原始古朴、构图精巧奇妙、色彩绮丽纯美、画面清丽明快、题材丰富多样、图案秀丽生动、寓意吉祥喜庆,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体现了羌族妇女聪慧的心智和其杰出的艺术才能。

羌绣的传统技法原始古朴,针法多样,且多采用架花(挑花),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几种。

挑花细腻精巧,有三种针脚,即十字挑、串挑和编挑。十字挑采用斜形交叉十字针组成花纹,按布料的经、纬下针,针脚精湛,挑缀严谨,组图美观;但是工细费时,常以小型挑缀为主。十字挑常用于头帕、衣领、衣袖等小型条缀上。串挑又称链子扣,是以针线挽成链扣相连构成图案,用白粉画样挑串,粗针细缀,组成图案,挑缀较省工时,适于大面积的围腰装饰。编挑多用彩色丝线,挑、编相兼,密扎排列,留空显花组图,编挑美观大方,但不经洗,多适用于小面积的飘带、鞋面、头帕。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对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许色线挑的;有的飘带全用色线参差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对比强烈,绚烂夺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线,显得朴素大方,异常明快。

羌绣别的针法也各有特色,撇花、纳花清秀明丽;织花蕴意奇妙,古朴精美;勾花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

【羌族刺绣的取材】

羌绣构图严谨,多以几何形状为主,整齐匀称,装饰性强。羌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此外,羌绣图案还有崇拜与向往的一些抽象图案。如“四羊护宝图”“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喜鹊登枝”“火盆花开”“万字符”等几十种。内容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如纳花、纤花的用色,对比反差较大;而飘带的图案,装饰性也非常强,再加上链子扣绣法等工艺,富有内蕴地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羌绣古老的传统技法,在服装的领口、托肩、吊边、脚边、袖口的纹饰图案中,以及围腰、挎包、肚袋、花鞋、花垫、扎花桌布被单上随处可见。

【羌族刺绣在羌族生活中的应用】

羌绣是羌族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施加于头帕、衣领、衣袖、衣襟、坎肩、腰带、裹肚、鞋面等处,具有古朴、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装饰性,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

羌族人民将绣艺精湛的工艺运用在羌族服饰上,第一具有审美的功能。羌族刺绣图案多样,不仅有花草、瓜果等植物,还有鹿、狮、免、虫、鱼、飞禽等动物,以及人物。可谓丰富多彩。除了美观之外,羌族服饰上的刺绣又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延长使用之寿命。可见羌族刺绣是融合审美与实用双重价值的工艺品。

但更深层次上,羌族刺绣实际上是以绚丽多姿的图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如他们所选择的图案: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寓意深刻,栩栩如生。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于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

羌族妇女根据物件的实用对象来选择刺绣图样的意象。如给老人用的,多选用福、禄、寿之类的图案装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给小孩子用的,多选用辟邪,以保佑其健康成长,或者用花朵图案,也是寓意茁壮成长。年轻的阿妹子绣的烟荷包是送给她的情哥哥的礼品,烟荷包上绣的两种图案,一种是鸳鸯戏水,另一种是燕子冬去春来,比翼双飞。这两种绣花图案寓意着男女双方恩爱,白头偕老,正是所谓情在荷包中。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女皆穿形似旗袍、多为白色的麻布长衫,外穿羊皮背心,晴天皮毛朝内,雨天皮毛朝外。女子常戴绣花黑头帕,男子缠黑头巾,白头帕只有死人的时候才戴,丧期一满马上烧掉。但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一律都戴白色头帕。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形图案银饰,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羌族男女各有一独特的随身携带物,妇女为银制针线盒,男子为银制烟盒。

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也都精美绝伦。

羌族的“云云鞋”,是羌族男人穿着的绣有云朵的云云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是羌族最具特色的绣花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云云鞋形如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绣有云彩图案,十分别致,结实耐穿。可谓借物抒情的典型绣品。相传一个生活在湖泊中的鲤鱼仙子看见放牧的羌族少年赤着脚,十分心疼,顺手撕下一朵云和一束羊角花,做成了鞋子送给少年。后来他们相爱了,成了一对最幸福的人。人们便称这种鞋为云云鞋,云云鞋便成了爱情的信物。这种既有精神诉求、又有物质实用性的工艺形式,其意义汇聚在祝愿吉祥、美好生活的朴实愿望中,从而延伸出它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既是属于羌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

在羌族,羌族服饰就这么把美丽点缀在生活上,他们比传说和记忆更美丽。姑娘们头上戴的头巾,身上系的围裙,脚上的云云鞋,还有衣袖,衣领,就连裤角,都绣上了美丽的图案。或粉或红,或娇或艳,配上姑娘们闪闪发光的银饰,让人有一种行走在彩霞中的感觉。

羌族刺绣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羌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青海省 海南 贵南县 贵南藏绣

贵南藏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贵南藏绣是青海海南贵南县的。

藏绣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派别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艺术,是雪域藏区农耕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藏族劳动妇女的智慧和创造,是优秀的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县,拥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藏绣,被称为“藏绣之乡”。近年来,随着贵南藏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当地农牧民就业,拉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望打造成为继“唐卡艺术”之后,又一雪域艺术的奇葩。

贵南藏绣

贵南县藏绣协会

6373431

手绣、机绣图画(刺绣)

四.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刚察藏羊

刚察藏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刚察藏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刚察藏羊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刚察藏羊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藏羊又称藏系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海是主要产区。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300.5米,全县总面积8138.0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7239.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4万亩。经营各类牲畜102万头(只匹),母畜比例达到56.76%,2007农牧业总产值21386.9万元,农牧业人均收入3709.11元。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业县之一。2013年,刚察县特色农畜产品营销会申报的“刚察藏羊”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刚察藏羊划定的产地地域保护范围:刚察县哈尔盖、沙柳河、伊克乌兰、泉吉、吉尔孟等5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20′44″~100°37′27″,北纬36°58′06″~38°04′04″。刚察藏羊属“高原型”藏羊,是我国古老原始品种之一,能适应恶劣的气候和变化无常的高寒环境,保持纯天然自然放牧,白天放牧,夜晚归圈。刚察藏羊胴体肉色鲜红,有光泽,肌纤维致密,富有韧性弹性好,脂肪呈白色;煮沸后无膻味,味道鲜美纯正、口感好,肥瘦相间、香味浓郁。其肉质富含18种氨基酸,铁、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在羊肉中独具特色。刚察县本为羌人居地,按《说文羊部》解释:“‘羌’、西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祁连人民传承传统的方式,在羊宰杀后将大块羊肉下入大铁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食,俗称“开锅肉”,入口鲜嫩、口感纯正。羊血灌入洗净的羊小肠中,煮熟后称为“血肠”,是牧民招待客人的必备之品。藏族群众经常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炖煮时还要在尾巴末处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刚察藏羊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刚察藏羊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藏羊又称藏系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海是主要产区。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300.5米,全县总面积8138.0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7239.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4万亩。经营各类牲畜102万头(只匹),母畜比例达到56.76%,2007农牧业总产值达21386.9万元,农牧业人均收入3709.11 元。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业县之一。

2013年,刚察县特色农畜产品营销会申报的“刚察藏羊”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刚察藏羊产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刚察县地跨东经99°20′44"-100°37′27",北纬36°58′06"-38°04′04",全县位于州境西部,青海湖北岸。县府驻沙柳河镇,人口2.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4%,还有汉、蒙古、回、东乡等民族。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2镇3乡。东隔哈尔盖河与海晏县为邻,西与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天骏县毗邻,南隔布哈河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相望,北隔大通河与祁连县接壤。县境北部高山连绵,南部低缓,地域宽广;北部为大通山地段,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地带。平均海拔3300.5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以上,海拔最高点4775米,位于县境西部的桑斯扎山峰;最低点3195米,位于县境南部的青海湖湖滨地带。

五. 西藏 拉萨 当雄县 藏牛羊肉

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风干肉往往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通常将牛、羊肉切成条状,也有的抹上盐和一些野生的佐料,挂在通风、阴凉的地主,让其冰冻风干,既去水分,又保持鲜味。第二年春季即可食用,口感酥脆、味道鲜美。( 拉萨)

六. 四川省 甘孜 石渠 石渠藏系绵羊

石渠藏系绵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石渠藏系绵羊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是高寒牧区特有的畜种和宝贵的基因库,是羊属家畜中原始的肉毛兼用型藏系绵羊,平均体重可达52千克。其肉质细嫩,色美味香。可产毛、肉、皮等畜产品,为藏民族生活、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发展潜力大,开发利用价值高,对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富民安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高寒牧区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石渠藏系绵羊

四川

石渠县畜牧站

石渠县所辖色须镇、尼呷镇、洛须镇、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德荣玛乡、长沙贡玛乡、呷衣乡、格孟乡、蒙宜镇、新荣乡、宜牛乡、虾扎镇、起坞乡、阿日扎乡、长须贡玛乡、长须干玛乡、长沙干玛乡、温波镇、瓦须乡、国营牧场共23个乡镇场。地理坐标为东经97°20′00″~99°15′28″,北纬32°19′28″~34°20′40″

七. 四川省 甘孜 甘孜藏黄牛

甘孜藏黄牛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主要特征:体型矮小,发育匀称,骨结实、肌肉紧密。毛色较杂。角形多种、短而粗大。公牛头宽额平,颈粗短,垂皮友达;母颈稍薄长,垂度不发达。等腰平直;母牛0中等大小而整齐,无副0。

品种性能:屠宰率为48.6%。产肉性能较低。藏黄牛的泌乳性能9~11岁产奶量最高,且相对稳定。多数牛为3年2胎。犊牛平均成活率为86.8%。

八. 青海省 果洛 玛多县 玛多藏羊

玛多藏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玛多藏羊是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的。草地型藏系羊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特有品种,具有适应性强、体格大、生长发育快、羊毛品质佳等特性,是“西宁毛”的主产区之一。玛多藏羊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玛多则是滔滔黄河的起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发祥地。黄河冲破高原峡谷,灌溉中华大地,直下东海一泻千里,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源头的玛多是,松赞干布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圣地,是藏汉民族世世代代紧密相连的纽带的碑文。 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与艰苦的自然环境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汉、-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谷台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公元前四世纪末直到宋代,逐渐形成今日的玛多县居民。反映了藏族繁衍生息演变形成的过程和人类历史曲折发展的进程,是人类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扎陵湖、鄂陵湖、迎亲滩、牛头碑、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日渐显现都有着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玛多藏族世代经营畜牧业,玛多藏羊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这里的牧民大部分都养殖藏羊这古老的品种。传说,西藏的保护神——慈悲佛观世音,给一只神变来的藏羊授了戒律,命他到雪域高原修行。藏羊遵命到一个棕色岩洞中,潜心修习慈悲菩提心。一个漂亮女妖的到来,打断了他的修行。女妖以爱他为由,不愿为祸苍生为理,打动了藏羊。藏羊与女妖结合,并生了六只小藏羊。三年后,藏羊意外发现,他的子孙们已繁衍到五百多只。观世音菩萨得知消息后惩罚他永留人间。之后藏羊被分布在高原大地,一直默默奉献着自己,让高原的人类得以健康的生存。就这样过了千万年,当地藏族同胞的神话传说,在扎陵湖湖水出口处的西岸有一个小山包,松赞干布曾到这里设帐扎寨,与文成公主会面。李道宗以皇叔身份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主持了婚礼。当时草原的夜晚灯火通明,歌声飞扬,舞影婆娑,十分隆重而热烈。当晚,松赞干布准备的宴席中最主要就是美味可口的藏羊肉款待宾客,在扎陵湖畔,吐蕃的赞普北上迎娶南来的唐朝公主。一对古代的风流人物在黄河源头的柏海之畔,度过了最甜蜜的日子。然后松赞干布便陪同文成公主从扎陵湖起程去吐番的国都逻些(今拉萨)。溯黄河源头而上,翻过巴颜喀拉山,渡过天险天河,因为路途遥远文成公主开始思念故乡,身体开始慢慢消瘦了下去,松赞干布很担心公主的健康,让下人寻找各种美食希望公主能够因为美食能够暂时忘记故土之思。最后终于找到了一道特别美食---藏羊肉汤,公主喝完后,觉得身体暖暖的,有精神,望着一望无际美丽的大草原和送嫁车队边奔跑的一群群白白的藏羊群,公主忘记了对故乡的思念,翻过唐古拉山的查吾拉山口,逶迤西经黑河(那曲)抵达当时吐番的国都逻些(今拉萨),后来公主爱上了这片美丽而神奇的青藏高原。玛多藏羊是一个古老的品种千百年来经过自然和人为的选择,遗传保守性很强,优良的特性能够稳定的遗传后代。玛多县畜种较单调,仅有藏羊、牦牛、马、山羊和少量犏牛和黄牛,本县藏羊在畜种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属高原草地型藏羊,是青海省原始品种,这种羊体质结实,性情活泼、粗野、善于登上远牧,耐粗放管理,抗病力强,在高寒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藏羊全身被毛纯白,毛辩长,头颈下缘及腹部毛着生稀短,其显著特点是毛纤维粗长,两型毛含量高,富光泽、弹性好、强度大,因此组成的产品有良好的弹力和耐磨性,是优良的地毯原料,毛边长度21.68厘米。玛多藏羊肉具有中医学中“补虚劳,益气力,壮阳,开胃健力”等功效。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是当地群众主要食用肉类之一,也是冬季进补佳品。玛多藏羊肉色鲜红,有光泽脂肪呈白色,膻味小、口感好,羊肉可制成许多种风味独特、醇香无比的佳肴。涮羊肉,烤、炸羊肉串,葱爆羊肉等,是老少皆喜食的美味食品。玛多广阔的草原面积、充足的水源和饲草料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养羊业已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3年,玛多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申报的“玛多藏羊”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玛多藏羊划定的产地地域保护范围:玛多县花石峡镇、玛查理镇、黄河乡、扎陵湖乡,下设26个牧委会。地理坐标为96°50′00″~99°20′00″,北纬33°50′00″~35°40′00″。

“玛多藏羊”成功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域范围

玛多县辖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南部,本州西北部巴颜喀拉山北侧,其他地理坐标为东经96°50′~99°20′,北纬33°50′~35°40′,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邻,东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相毗邻,南与四川省石渠县和果洛州达日县相连,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接连,南北宽约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四周被高山环绕,中部地形平缓、开阔、山体多呈浑园,滩、丘相见,无明显分界,相对高差小、呈高原地貌。整个地形由西北向东倾斜。全县海拔在4200米以上。境内最高点位西部巴颜喀拉山主峰,海拔5266米,最低点为东部黄河的出境口,海拔4035米,相对高差1200米左右。玛多县现辖花石峡镇、玛查理镇、黄河乡、扎陵湖乡2乡2镇,下设26个牧委会,全县土地总面积面积3940.09万亩(26267.29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3448.6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53%。可利用草场面积2707.95万亩,占全县草地面积的75.84%。 玛多藏羊是玛多县境内养殖的,唯一的绵羊品种,在全县各乡均有分布。

九. 四川省 阿坝州 茂县 茂汶苹果

茂汶苹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茂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羌民族聚居地,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30.5%。据《旧唐书》、《茂州志》记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汶川、理县、茂县3县合并置茂汶羌族自治县,1987年撤自治县,茂汶县仍置茂县。因此,茂县地区出产的苹果一直被称为“茂汶苹果”。 茂汶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清朝末期,苹果由英国传教士引进并少量栽培。据《阿坝州志》、《茂汶羌族自治县志》记载,民国25、28、35年,茂县陈氏父子先后从四川农业改进所引进苹果苗百余株在茂县栽培获得成功,引进品种主要是金冠,红星,红冠等。建国初期,川西农业厅及四川大学园艺系师生来到茂县进行综合考察,得出茂县自然地理条件适宜苹果生长的结论。上世纪50年代,全县引进苹果砧木苗木和品种50余个,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苹果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随着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50年代至60年代茂县先后建成国营凤仪、凤毛坪、大河坝园艺场,1975年全县建立21个乡园艺场,苹果树达50万株,年产量达700万斤左右。“金冠,红星,红冠”品种在1963、1964、1975、1985年四次被评为全国第一名,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水果称号;1966年,“红星,红冠”品种运往香港市场誉胜美国“蛇果”;1974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外贸部、供销合作总社在京召开全国鉴定会,“红冠”“金冠”品种被评为全国之冠。80年代初,茂县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发展苹果作为搞活农村经济的带头产业。1985年,茂县被确定为国家优秀苹果商品基地建设县,同年国家农牧渔业部、省农业厅、州农牧局投资120万元,在县城建500吨储藏冷库。1986年9月,全县苹果储藏保鲜量突破100万斤。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茂汶苹果通过改造低产园、人工授粉、套袋技术、高接换代、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实施,全县苹果均有不同程度更新,产量稳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目前,茂汶苹果种植面积突破25000亩,产量达50000吨,已成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纲中计划提升改造果园3500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调整果树品种和熟期结构,5年内名优新苹果品种比例达到60%以上,优质商品果率达到70%以上。

地域范围

茂汶苹果产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茂县境内南新镇、凤仪镇、沟口乡、胃门乡、永和乡、回龙乡、飞红乡、黑虎乡、三龙乡、曲谷乡、雅都乡、太平乡、叠溪镇、石大关乡、松坪沟乡、洼底乡、白溪乡、土门乡、东兴乡等2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6ˊ-104°10ˊ,北纬31°24-32°17之间,茂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北川、安县、绵竹三县毗连,南接什邡、彭县、汶川县,西与理县、黒水接壤,北临松潘县境。保护面积96000亩,年产量19.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茂汶苹果果实中大,短圆柱形,果面底色黄色,着片状或条状粉红晕,果点小而稀。果顶萼洼窄,较深、有浅的棱状突起,萼片宿存,果柄细。果心较大、种子小、五心室,每室着生1-2粒种子。果肉黄白色,质地脆、味浓,纯甜、有香味,汁液中等。 (2)内在品质指标:茂汶苹果可食率≥80%,可溶性固形物≥11%,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硬度大、耐贮藏。 (3)安全要求:符合《无公害食品 仁果类水果》NY5011-2006质量要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