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水仙花有什么特产 水仙花特色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水仙花有什么特产 水仙花特色更新时间:2022-06-18 03:10:15

一. 江苏省 连云港市 海州 海仙花

云台山间的海仙花原叫锦带花,因枝条修长,春夏之交,钟形花朵密列满枝,初为白色,渐变粉红色、紫玫瑰色,依次而变,满条斑烂,酷似锦带而得名
宋代翰林学士王禹品其风姿,极为赞赏。他对“好事者作花谱,以海棠为花中之神仙”,大不以为然,认为锦带花“不在海棠下,宜以仙为号”。考其“初得于海州山谷间”,便“命曰海仙花”,并留下“锦带名为俚且俗,为君呼作海仙花”的诗句
可见此花不失为花中珍品,观赏奇葩!( 连云港)

二. 福建省 漳州 芗城区 园山水仙花

园山水仙花

三. 福建省 龙岩 新罗 南洋水仙茶

南洋水仙茶是福建名茶之一,色清、味香、韵醇
( 龙岩)

四. 福建省 南平 建瓯 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属乌龙茶类。始产于百余年前闽北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一带,现主产区建瓯、建阳两地。成品外形壮结匀整,尖端扭结,色泽砂绿油润,中部近叶柄部分叶色暗绿并呈现白色斑点,俗有“晴蜓头,青蛙腹”之称;香气浓郁芬芳,颇似兰花香气;滋味醇厚,入口浓厚之余有甘爽回味;汤色红艳明亮,叶底柔软红边明显。

隆冬腊月,万花冷寂,人们在欣赏水仙花婷婷绰约的美姿、沁人肺腑的馨香时,要是再冲泡水仙茶,品饮它那使人舌根留芳、香回九肠的天然兰花珍味,真会怡兴盎然、飘飘欲仙。

水仙茶是我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颗明珠,如今已和闽南水仙花一样,香飘万里,誉满中外。这种茶叶原产于闽北。早在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 1662-1722)的事。清咸丰年间(1857年),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 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闽南水仙”,永春成为“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闽南水仙茶树,属半乔木型。主干明显,基部扁一,分枝稀疏,树冠高大。叶片肥厚,色呈深绿,表面光亮。梢芽壮实,且多毫茸。其繁育方法,均为压条或剪枝扦插的无性繁育。它适制成红茶、绿茶,更适制成乌龙茶。

制成乌龙茶的闽南水仙,其形肥壮匀整,紧结曲卷,有如蜻蜓头,青蛙腹,或象海蛎干,色泽光润,褐黄、黛绿交错。选用煮沸的清水冲泡时,随茶汤热气蒸腾,飘散一缕楼幽雅悦人、好似玉兰独有的鲜香,真令人未饮先畅。刚喝水仙茶,微觉苦涩,品饮几口,则清香甘醇,味美浓爽,津生喉润。茶壶里橙黄明亮的汤色中,片片茶叶展开,中间浅黄托绿,边缘朱红或泛点红,真是“绿叶红镶边”。永春现有水仙茶园1.8万亩,年产1300多吨,为闽南地区产是最多的县份。永春水仙屡获全国茶叶评比大奖,是名闻海内外、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名茶。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凤凰水仙

凤凰水仙产于广东潮安凤凰镇 的条形乌龙茶,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主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美国。

采摘标准为驻芽后第一叶开展到中开面时最为适宜。凤凰水仙中的凤凰单丛品质最具特色。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凤凰水仙为采摘水仙茶树鲜叶,经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制成。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

【采摘】

凤凰水仙采摘十分严谨精巧, 鲜叶要有一定成熟度,按适中一片片采摘;亦要求“阳光太耀不采、清晨不采、沾雨水不采” 三诀。所以,多选在下午两点左右;全部被采下的茶叶一律立即晒青;傍晚时份逐一分株制造;如夜有北风更佳最后连夜赶做 余下的工作、入箱。制作工序过程大致和乌龙茶一样。

凤凰水仙原产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山区。传说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南下潮汕,路经凤凰山区乌崠山,口甚渴,侍从们采下一种叶尖似鸟嘴的树叶加以烹制,饮之止咳生津,立奏奇效。从此广为栽植,称为“宋种”,迄今已有900余年历史。现在乌崠山尚存有300~400年老茶树,被称为宋种后代,最大一株名“大叶香”,树高5~8米,宽7.3米,茎粗34厘米,有5个分枝。

凤凰水仙春季萌芽早,清明前后开采到立夏为春茶。夏、暑茶在立夏后至小暑间。秋茶在立秋至霜降。立冬至小雪采制的为雪片茶。采摘标准为嫩梢形成驻芽后第一叶开展到中开面时为宜。过嫩,成茶苦涩,香不高;过老,茶味粗淡,不耐泡。采摘时间以午后为最好。不同类型鲜叶要分开采,分别制。初制工艺要经过:晒青、凉青、做青(碰青,摇青D摊置)、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

六.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平潭水仙花

平潭水仙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潭水仙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潭水仙花,指产于福建省平潭县的水仙花品种。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适宜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海岛特征,造就了特殊的株型和浓郁的香味,享有“水仙花王”美誉,成为中国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

由于平潭四面环海,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造就了平潭水仙的三大特 图2 平潭水仙花

.色:首先是花期相对其他地区的水仙花长,据了解,平潭水仙花平均花期长达18天之久;其次是花蕾数量多,香味浓郁持久;第三是平潭水仙花株型矮壮、健美,这也是它与漳州水仙的最大区别,由于抗倒伏能力极强,这一优势便成了平潭水仙的最大卖点。.据专家考证,平潭水仙花历经200多年的野化生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遵循着生物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其优良种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且人工驯化时间不长,其生态特征更具野性。在观赏培育方面可塑性更强,观赏价值更高,素以花箭多、花期长、花味香、花姿美而闻名遐迩。更是因抗逆性强、病害少、抗倒伏和不哑花等特点而获得广大栽培者的赏识。.

产地环境

平潭县简称“岚”,形似神兽麒麟,位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海里,是福建省以及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岛县,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市、莆田县为邻,南近莆田县的南岛,北望白犬列岛。全县由126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滩涂6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99.82公里。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陆地面积267.13平方公里。全县岛屿多,海岸线蜿蜒曲折,其类型有基岩侵蚀海岸、红土侵蚀海岸、沙质塘积海岸、沙泥质和混沙质塘积海岸。
平潭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霜雪罕见。春温低于秋温。多年平均气温19.6℃,最冷日平均气温10.2℃;最热日平均气温27.9℃,全年≥10℃的活动积温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时。雨热同季,旱雨季节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发量1300毫米,为福建省少雨区之一。季风明显,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风力年平均风速6.9米/秒,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特殊的土壤结构,暖温的气候,多风的气象条件是形成平潭水仙特殊品种的主要因素,是其它地区品种所无法替代的。.

1992年在“香港国际花展”盛会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数千种的名花异草参展竞秀,“平潭水仙”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仙代表参展,荣获“最佳展品奖”;接着参加中国花展协会举办的千种花评奖大会,又获得一等奖。而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平潭水仙也争奇斗艳,成为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2003年在美国春季花卉展销会上,平潭水仙花开发总公司带去的水仙花得到很高评价,平潭水仙花自此走出国门,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凸显其独特魅力。.2007年底,平潭水仙花被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也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水仙花。.

平潭水仙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平潭县 《关于界定平潭水仙花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请示》(岚政综〔2006〕18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平潭县现辖行政区域。

七.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龙海水仙花

水仙花是龙海市的名优。因龙海隶属漳州,故历来以“漳州水仙花”名世。水仙花、片仔癀、八宝印泥素称漳州“三宝”。它以球大、形美、花多、味香、期长而驰名海内外,素有“天下水仙数漳州”的称誉。水仙花是漳州市花,福建省花;1987年6月入选中国十大名花;产地龙海市九湖镇,于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中国花协评为“中国水仙花之乡”

水仙花别名雅蒜、天葱、丽兰、凌波仙子、洛神、玉清、玉霄、姚女花、女史花等。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地下有鳞茎,叶狭长、丛生。龙海水仙花有两个品系:单瓣花,花被六裂,平展如盘,白色,副冠黄色,盏形,端坐盘中,名“金盏银台”,俗称“酒盏”、“单叶”水仙;复瓣花:花被12裂,花皱团簇,上端素白,下端淡黄,名“玉玲珑”,俗称“百叶”、“千叶”水仙。两种品系均花态俊雅,芬芳馥郁

我国栽培水仙花已有千多年历史,到了宋化已盛极一时,其时龙溪县(龙海县前身)亦已栽培,且为士人所喜爱。南宋间,任过漳州知州的杨万里、朱熹、刘克庄、赵以夫,龙溪县丞徐玑和邑人陈淳(1159~1223)等均有吟咏水仙花的诗词传世。漳州水仙花产地近千年来,集中在圆山东南麓琵琶坂周边地区——九湖镇的蔡坂、洋坪、新塘、下庵、大、小梅溪、田中央等村,近十年来已扩展至本镇其他村和颜厝、榜山、角美、海澄、港尾等乡镇

《广群芳谱》载:“水仙花江南处处皆有之”。何以数百年来,漳州水仙花能异军突起,独享盛名,而他处却湮没无闻?主要得益于龙海花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花农积累了丰富、独特的栽培经验。水仙花具有秋生长、冬发花,春贮养分,夏季休眠的特性。需要冬季温暖湿润,少霜雪的生长环境。龙海主产地圆山琵琶坂,北有风障,西有疏林,无雪微霜,山泉长流,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虽是冬季,而花田温暖湿润,构成一个得天独厚栽培水仙花的优良环境。更由于龙海花农在世代栽培水仙花过程中,不断积累,研创了“三年复种”和“人工阉割”等独特栽培技术,使花头增大,形态独特。即:用“二年生”鳞茎分蘖的小鳞茎为种子,于每年霜降种下,次年芒种挖起收藏,复种三年,方上市出售;第三年复种前,对经过栽培2年的鳞茎,进行特殊的阉割处理再种下,这种独特栽培方法,打破了植物生长自然规律,培育出的成熟鳞茎(商品球,俗称水仙花头),中间主鳞茎特大,两侧具有一对或二对小鳞茎相连,这种形态在水仙植物中十分罕见,令国内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家赞赏称奇

龙海不仙花的品质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清末,水仙花的种植面积已达千亩;抗日战争期间,最低年份仅种46亩。解放后至1978年,年种100~400亩(其中1972年仅种70亩),1979年后种植直线上升,1979年超500亩,1981年超千亩,1986年超2000亩,1999年后达万亩,产花头4000万粒,创值达亿元

龙海出产的水仙花,历来是主要的花卉出口商品,给产区带来较高经济效益。明隆庆三年(1569年),水仙花作为商品从海澄月港输出国外。清乾隆版《龙溪县志》、《漳州府志》载:“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厦门海关年度贸易报告中有水仙花出口的记录:清同治三年(1864)水仙花球输出口值(包括内销,下同)2800银元,宣统三年(1911)出口增加到386.729万粒,价值为45353海关两。据龙溪县建设科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农村调查统计,“水仙花年产5万担,350万粒,价值40万元。由石码运往厦门分销上海、广东、香港、美洲等地,其输出口岸以苏(上海)、粤为最多,而货价以英、美各埠为最佳。”民国二十一年,本籍商人陈润生、林主达在香港设行经营漳州水仙花,以“宜春”为商标注册登记,赢得顾客信赖,此后,“宜春水仙”驰名中外。建国后,1956年恢复出口,1956~1976年,年均外销在20~30万粒左右;80年代初,年输出量在60万粒左右,1987年外销达300多万粒,1999年,出口创汇达3500万港元

龙海水仙花具有主鳞茎肥硕,侧鳞茎匀称,箭多花繁(每鳞茎能抽花5~9箭,多的达15箭,每箭开花5~11朵,是世界公认的多花水仙),色美香郁,优雅多姿的特点,为水仙花爱好者“据形授意”雕刻培育各种水仙雕刻造型盆景,提供理想花头。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在清代已闻名国内外。水仙雕刻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形态以及风景、器具等九大类百余种造型。千姿百态,维妙维肖,妙趣横生。近30年来,漳州花农和广大水仙花雕刻爱好者,继承民间传统技艺,并通过举办花展、竞赛评比、不断提高、创新,创造出不少造型,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举办花展,受到人们赞赏,提高了水仙花观赏价值。
水仙花素洁清雅,超凡大群,她那“含香体素欲倾城”的香姿,“不许淤泥侵皓素”的品格,“不怕晓寒侵”精神和只凭一勺水,到处生根发芽,迎春开放,而深受人们喜爱,视为吉祥如意、和平友好的象征,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岁朝清供”的珍品。难怪清朝康熙皇帝也不禁赋诗称赞曰:翠帔缃冠白玉珈,清姿终不污泥沙。骚人空自吟芳芷,未识凌波第一花

1959年开始,漳州水仙花,登上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的厅堂茶几,成为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改革开放以来,漳州、龙海通过花展、花节、新闻传播等形式,使漳州水仙更加四海驰名。1981年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龙海摄制《凌波仙子》纪录片,在全国播映;同年冬,龙海县首次在香港海洋公园、北京北海公园同时举办福建漳州水仙花展,向广大水仙花爱好者展视和传播水仙花雕刻造型艺术,被誉为“有性命的艺术珍品”,轰动京港,盛况空前,蔡坂花农张北山大展览现场和香港电视台表演水仙花雕刻技艺,被香港多家报刊誉为水仙花雕刻大师。1985年中国南极考察队携带的漳州水仙花,在南极中国城站,傲然盛放、飘芳吐艳。1990年漳州举办水仙花雕刻艺术大奖赛,参赛展品1500件。同年,中国邮票发行公司设计师万维生为漳州创作T147《水仙花》纪念邮票5枚发行全国。1991年1月,中国花卉协会,国家旅游局、漳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漳州·中国水仙花节”。2002年漳州水仙花获福建省首批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产品。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五角硬币”上雕镂有水仙花,“5元纸币”防伪标志中有水仙花水印。( 龙海)

八. 福建省 漳州 东山 水仙花

漳州水仙花属石蒜科室内观赏花卉,鳞茎肥硕,箭多花繁,色美香郁,又能雕刻成块多姿的造型,是驰名中外,蜚声全球的,与兰花并列为福建名花。水仙花产地在漳州圆山东南龙海市九湖镇蔡阪、洋坪、新塘、下巷、田中央、大小梅溪等地。据蔡阪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在河南为官的族人张光惠告老回乡时,船过洞庭湖从水面拾得两颗水仙花头,带回家乡在圆山脚下的琵琶阪种植。此后水仙花日益繁衍,扩至邻村,到清代末叶,面积已达八百余亩,并开始销往吴越等地。”据《龙溪县志》所述:“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裁其根(鳞茎)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之。”

1932年前后,在香港经商的两位漳州人陈润生、林主达集资合办公司,从蔡阪、新塘等村精选一批优质水仙运出发售。因水仙有“宜色、宜人、宜早春”等特点,便起了一个“宜春”的雅称为商标,在香港当局登记注册。市场也逐渐扩展到南洋、欧美等国家。于是,"宜春"水仙大为闻名。又因九湖水仙花产地属漳州,外销水仙花必经漳州端口头发运,故亦称“漳州水仙花”。至今,水仙花已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经过花农精心经营,不断扩种,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获取大量外汇。

水仙花品种繁多,外省市产地也不少,为什么“漳州水仙花”独占花坛,声誉远播?这主要是因为九湖水仙花产地的地理、气候得天独厚。这里早晨的太阳正好照在山脚下的花田上,下午的斜阳被圆山挡住了射线,向阳、遮阴兼而有之,是个冬暖夏凉的天然屏障。山下,九龙江支流和山谷泉涧纵横交织,水源充足;花田土壤松软,系砂质壤土;加上地质有温泉经过,即使天寒地冻的季节,也能保持适宜的地温。水仙花就是生长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因而品性十分优异。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外,更由于这里的花农有着丰富的种花经验和栽培技术。他们严格掌握节令,采用三年放种和人工阉割等独特的处理方法,来促进水仙花头增大、成熟,因而产出的水仙花形似蟹爪,茎大花多,每个鳞茎一般都能长出三至七支花箭,最多可达十一支,每支花箭可开出五至七朵花蕊,最多可达十余朵花,在水仙属的植物中是十分稀见的。

漳州出产水仙花,主要有两个品种,一是单瓣的,六片白色的花瓣向四边舒开,中间长有一个酒杯状的金黄色副花冠,名为“金盏银台”,俗称“酒盏水仙”,清香浓郁;另一种是复瓣的,卷皱的花瓣层层叠叠,上端素白,下端淡黄,雅号“玉玲珑”,俗称“百叶水仙”,香气稍淡。这两种水仙形态俊雅,应时而发,是世界公认的多花水仙类中开花最多,香味最优的一种,被许多古代诗人喻为“国香”之花。水仙花通用培育方法并不难,只要一把土、一勺水,又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时间,就能长出令人喜欢的花朵来,但要造出形态逼真的水仙花盆景,必须经过精细的艺术雕刻。花农和水仙花爱好者,对此都有一套拿手的本领,他们能“据形授意”,雕刻出各式各样,惟妙惟肖的造型来,如“桃李争春”、“鸳鸯戏水”、“金鸡报晓”、“孔雀开屏”、“双龙戏珠”等等。这些水仙盆景,都有在农历春节前后开花,故被人们视为纯洁美好,吉祥如意的象徵。

水仙花素洁清雅,超凡不俗。在碧波之中婷婷玉立如仙花,故有“凌波仙子”之称。她那“含香体素欲倾城”的美姿,“不许淤泥侵皓素”的质量,“不怕侵”的精神,以及“只凭一勺水过活”,“年年为众唱春歌”的风 ,都受到人们的称颂。历代名人学者,为其吟咏的甚多。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赋水仙花》中写道:“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莲藕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描绘了寒冷腊月,只有清香飘逸的水仙花,才敢与独发芬芳的腊梅相媲美。清代康熙皇帝在《御制见案头水仙花唱作二首》欢心地吟道:“翠帔湘冠白玉珈,清姿终不污泥沙。骚人空自吟芳芷,未识凌波第一华。”“冰雪为肌玉炼颜,亭亭如立貌姑山,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待移来几案间。”来称赞歌颂水仙花。在民间中还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传说。每逢新春佳节,漳州人们除喜欢栽种雕刻几盆水仙,做为"岁朝清供"的年花外,经常举办“仙花展览”吸引了许多海内外游客,大家薰醉在这座绚丽芳香水仙之城,共享其境,乐趣无穷。

九. 福建省 龙岩 漳平 漳平水仙茶

漳平水仙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漳平水仙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水仙茶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发。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漳平水仙茶饼古色古香,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这些都因为其制作讲究,极具灵活性、艺术性。漳平水仙茶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赤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除醒脑提神外,还兼有健胃通肠,排毒,去湿等功能,实属茶中极品。

地域范围

漳平水仙茶产于福建省漳平市南洋乡、双洋镇、赤水镇、新桥镇、吾祠乡、灵地乡、溪南镇、象湖镇、永福镇等9个乡镇。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0′-117°45′,北纬24°54′-25°47′间。漳平市区海拔150m,水仙茶主产地南洋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90m,双洋镇政府所在地海拔320m。漳平市东毗永春县、安溪县,南连华安县、南靖县,西邻新罗区、北接永安市、大田县。地势由南、北向中部河谷倾斜,以低山为主,中山有部分,盆地少;为玳瑁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之腹地,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大,形成多种不同的小气候区域。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2%。境内东西宽58km,南北长98km,土地面积2975平方公里。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漳平土壤以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红壤一般分布于海拔700-800m以下的丘陵低山和中山下部,黄红壤一般分布于海拔700-1100m的中山中下部和低山上部,黄壤一般分布于海拔900m以上的中山中、上部,粗骨性黄壤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的山顶。耕地土壤以海拔140-1170m的丘陵至低中山区均有分布。

(2)水文情况:经过漳平城区的河流为九龙江北溪,它发源于永定虎岗乡大插坑村,流经龙岩市后为雁石溪,至合溪村与万安溪汇合后流入漳平境内,而后再纳入九鹏溪(双洋溪)、新桥溪、拱桥溪进入城区;向东南逶迤奔去,在芦芝乡出境进入华安县。水仙茶主要种植区河流为九鹏溪,源于赤水镇香寮村和双洋镇温坑村,流经双洋镇、南洋乡。新桥溪源于新桥镇城门村和灵地乡西坑村。象湖、溪南的溪流,源于吾祠乡留地洋村,流经象湖镇、溪南镇后经芦芝乡园潭村流入九龙江。永福溪源于清源村经官田乡下浙村流经华安县而入九龙江。

城区漳平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为4940平方公里,河长122km,河道平均坡降为3.7‰,流域形状系数达0.33,全年雨量充沛,漳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83mm,因而成为福建省有名的山区水能发电县。

漳平水仙茶种植区内无大型工厂,灌溉水均来自山泉水,不受污染。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

(3)气候情况:漳平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热湿润、干湿季节明显、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的特点。漳平城区年平均气温20.4℃,1月份平均气温11.0°C,7月份平均气温28.1°C;漳平城区年平均降水量1486.4mm,降水集中在5-6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35%;其季节分布是2-4月平均降雨量为367.1mm,占24.7%,5-7月平均降雨量为647.5mm,占43.6%,8-10月平均降雨量为344.4mm,占23.2%,11-1月平均降雨量为127.5mm,占8.6%。空气相对湿度78%,年平均日照时数1891.4小时,霜期47.2天。

(4)人文历史情况:漳平水仙茶于民国初期,从闽北建阳一带引进种植已近百年(最早产于双洋中村,由邓观金从建瓯水吉引种栽培,已有80多年的生产历史。-1990年县志),逐步取代当家品种“菜茶”。由于水仙茶品质优异,一直得以保持发展,逐渐成为我市优势农产品之一,南洋乡、双洋镇为漳平水仙茶主产区。近年来漳平市委、市政府把茶叶产业列入全市16个重点发展产业(项目)之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茶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茶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兴起种茶热潮,使茶叶生产规模

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多年举办水仙茶王赛或鉴评会及采茶大赛和制茶能手大赛。并开展“漳平水仙茶文化”;组织“漳平水仙茶”茶艺表演队,制作“漳平水仙茶”专题片,出版“漳平水仙茶”宣传画册等丰富多彩茶事活动。

漳平水仙茶制法与闽北水仙制法相仿,同时也结合了闽南铁观音制法。用一定规格的木模压制成方形茶饼,称为“水仙茶饼”。水仙茶饼创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源于双洋镇中村,是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品质珍奇,风格独一无二,畅销于闽西各地及广东、厦门一带,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漳平水仙茶在继承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开展新工艺应用研究。引进推广了空调制茶、微波干燥、冷冻茶生产等多项茶叶新技术。

漳平水仙茶品质不断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叶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03年以来主要生产漳平水仙茶4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把漳平水仙茶综合生产标准化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漳平水仙茶在评比中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十.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小湖水仙

小湖水仙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小憩偷闲细品茶,湖光潋滟映云霞。水源地脉光天阔,仙洞岩叉宝物华。飘逸提神兴百业,香醇可口乐千家。四方共享芬芳韵,海外驰名翘指夸。”这首七律诗描写的是福建建阳的小湖水仙茶。在福建素有“香不过肉桂,韵不过红袍,醇不过水仙”的说法。水仙茶名列48个“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之首,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堪称福建乌龙茶中的一颗明珠。

福建建阳被称为水仙茶的发源地。这里既有田园自然的风光,又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于是,“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将问茶之旅的脚步选在这里。9月12日,在建阳区委报道组组长王柳珍、建阳区小湖镇三农服务中心主任全祖和以及《闽北日报》编委叶国宝、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徐陆锋的带领下,来到建阳小湖镇,探寻水仙茶的醇香。

小湖镇地处建阳东部,南浦溪畔,距城区22公里,205国道线纵穿小湖镇,素有 “水仙茶故乡”之称。目前,全镇共有茶田5300 亩,年产毛茶近万担。初入小湖镇,在205国道路口处便看到茶界泰斗、百岁老人张天福为小湖镇题写的“水仙茶发源地”六个大字。

水仙茶是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之一。以其为原料制成的乌龙茶更是香气极高、滋味甘醇,其形似青蛙,头相卷曲;其色似蛙皮,叶底明亮,金边银底;汤色金黄,闻之有兰花香,喝之有回甘味。因而成为福建省茶叶之名优产品,属于乌龙茶类的佼佼者。小湖水仙茶生产历史已近200年,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好的市场声誉。早在1910年,小湖水仙茶就获南洋劝业会金质奖;1914年又获巴拿马展览品赛会一等奖;1926年大湖著名茶艺大师、茶业巨子黄秉镛先生所精制“金凤岩水仙”,在福建省闽北产茶区域茶叶赛会上获唯一的茶树良种优等奖。时任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亲书“武彝0”金匾赠送,小湖水仙名扬天下。

“小湖水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的生产地域范围: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行政区域内(北纬27°06’-27°43’,东经117°31’-118°38’之间), 共8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即水吉镇、漳墩镇、小湖镇、将口镇、徐市镇、莒口镇、麻沙镇、黄坑镇;书坊乡、崇雒乡、回龙乡;潭城街道、童游街道。

该区域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南麓,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1℃,全年雨日达176天,雾日105天。冬短夏长,秋冬多雾。产区土壤以红壤、红黄壤为主,土层平均厚度达1.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为2.91%,PH值在4.6-6.5之间。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小湖水仙”独特优异的品质特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