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郯城特产店 为什么要叫郯城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郯城特产店 为什么要叫郯城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7-03 15:27:01

一. 山东省 临沂 郯城县 郯城板栗

郯城板栗

板栗是郯城名品,是全国板栗重点产区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板栗称之木本粮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栗子味道甘美、香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上等食品。据《本草纲木》记载:栗子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效,药用价值很高。《本草纲木》上介绍,

人有内寒,

暴泄如注,食煨栗二、三枚顿愈。板栗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郯城板栗主要分布在沭河、沂河两岸的郯城、高峰头、红花、马头、胜利、新村等10多个乡镇栽植。建国前全县曾有2

万亩栗园,

最高年产200万斤。

沭河沿岸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几十华里的板栗村带。其中东庄、坝子两个自然村是集中产地,

栗树多,收益大,素有金东庄,银坝子的美称。

由于战争年代破坏和0中乱砍滥伐,

板栗产量显著下降。七十年代以前,尚存栗园8000亩,7万株,板栗年产量一直徘徊在五、六十万斤。三中全会后,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产量超过了百万斤。近年来,由县科委、林业部门配合乡镇、村建立了科研机构,

大搞板栗矮化嫁接,密植,丰产及劣品种老栗树换头嫁接等试验研究,取得了矮化密植,幼树嫁接,三年结果,

第四年亩产448斤的好成果。在全县内,以点带面,

推动了板栗的大发展。1994年全县板栗发展到4万亩,新老栗树定植300万株。年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产量350万斤。

郯城板栗,分油栗,毛栗两大类型。其中郯城大油栗为最好,籽粒大(每市斤40粒左右),色泽油光发亮,肉质松,味香甜,糯性大等特点。近年来,经两次选种,先后选育郯城207、郯城023、盘龙栗等单株优良品种,经省验收确定为区域性发展品种,

已在省内外推广。1983年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果展览会上,

郯城板栗参加展出,获外经贸部荣誉证书。十多年来,郯城板栗出口量不断扩大,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日本客商点名要郯城大油栗,郯城板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声誉,闻名遐迩!

二. 山东省 临沂 郯城县 临沂风味小吃—糁

名闻遐迩的临沂小吃---糁(sa),向以香辣可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的特点而为临沂人民所喜食,也为省内外品尝过这一美味的顾客所称誉。糁,是用禽畜肉类、麦米、葱、姜、盐、面粉、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多种精料调制而成的一种肉羹。

喝糁,讲究“热、辣、香、肥”四美。其中“热”是关键。不热,就无从突出“香、辣、肥”等特点了。所以,俗话说:“开锅糁,剐缸粥”。一碗热糁,配以适量具有临沂地方色彩的面食,如油条、烤脾、马蹄烧饼、油瓤锅饼之类,不仅是一餐理想的早点,也实在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充分享受。不唯果腹,冬令食之,且具祛风除寒,开食健胃,怡情爽神之功效,对于改善生活,增进健康,实在大有裨益。

三. 山东省 临沂 郯城县 何首乌

盛产于蒙山。藤蔓缠绕林木,秋季开花,花黄白色,圆锥花序,具粗壮块状根茎,中医学上以根入药,性微温,味苦甘涩,功能补肝肾、益精血。( 长寿)

四. 山东省 临沂 郯城县 雪蛤银杏

临沂郯城有“天下银杏第一县”之美誉,所产银杏果实硕大,质量优佳。雪蛤乃东北林蛙又称“蛤士蟆”,其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为珍贵医疗滋补品,自古为烹调的名贵原料。临沂厨师将银杏与雪蛤这两种具有高效食疗价值的原料合烹已有多年历史。此菜口味极佳,滋润甘甜,营养丰富。临沂星级饭店可品尝得到,通常百元左右一道。

五. 山东省 德州 武城县 保店驴肉

德州保店产驴,因此当地盛行吃驴肉,时间长了,自成一派,不但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据中医研究,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穴脉的效果。传说,保店驴肉是练武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有兴趣的游客可在当地各大小饭馆品尝,通常20元左右一盘。

保店驴肉又名保店五香驴肉,原产地是和山东省宁津县 保店镇同属一行政村的南辛庄,创始人是李长荣、李长善、1三兄弟。一般以冷食为上,常为酒宴之佳肴。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保店驴肉不仅美味可口,常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穴脉。因此,保店驴肉成为当地练武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美名远扬。

保店驴肉不仅美味可口,常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穴脉。因此,保店驴肉成为当地练武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美名远扬。此外, 扒鸡、长官包子、大柳面、夏津布袋鸡、宋楼火烧、夏津银丝面、珍珠琪、羊肠汤锅、武城旋饼、蹶腚豆腐、平原乳鸽、临

保店驴肉

邑田口羊肉、寇家豆腐皮等都是德州的饮食,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保店驴肉原产地是宁津保店镇,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

保店驴肉是清代康熙年间,李登山兄弟所创制,嘉庆年间已成为贡品,距今已成名200多年,其特点是肉质鲜美、细嫩爽口、廋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不散、软而不粘、咸淡适口、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老幼皆宜。被载入《中国土特名吃大辞典》经“中国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验,含蛋白质高达26.1%,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时富含18种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丰富的动物胶源,即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常食用有补血、滋阴、壮阳、润燥、健身等食疗作用,它与名贵中药阿胶相匹美,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称。

保店驴肉选优质黑驴为肉源,其食法可热可凉,保店驴肉精品为全驴宴,可分为上八锦和下八锦(上八锦:驴鞭、心、肝、肚、套肠、万口、口条、蹄筋;下八锦:前腱子肉、后腱子肉、五花肉、里脊、脖头肉、驴脸肉、肋扇肉、尾过肉)。

六. 湖北省 武汉 蔡甸区 蔡店芦笋茶

芦笋茶是采用鲜芦笋为原料,当芦笋植株分枝刚刚展开,分枝上的腋芽苞成丛状,芦笋的针状拟叶尚未展开时,将其采摘下来,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精工鞣制烘炒成。其干茶色泽和用90度开水冲泡后的茶汤,清澈碧绿,悠香阵阵,香气清鲜,透澈心肺,历久不衰;初入口时有微苦感,过喉则爽快流通,无任何不良味觉,过喉后,口中还有余香,鲜爽而有微甜味。芦笋茶保留了较多的芦笋腋芽苞的天然物质。其中矿物质、芦丁、芦笋皂甙保留鲜叶的9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芦笋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研究化验表明,芦笋茶中保留的芦笋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治疗心脑血管病等均有一定效果。

七.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殷店大米

贡米之乡——随州殷店镇位于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漂水河的源头,特有的地理气候和富含矿物质的无污染水质土质,使该地盛产的大米含有多种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米质晶莹,色泽光亮,味道清香,口感柔和,营养丰富。所选精米更为人们所喜爱,常吃常新,健胃强身。1987年和1990年分别被湖北省和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出口东南亚,享誉海内外。2003年,曾都区供销社运用传统种植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该品种推行优化种植,并按定向品种、定点种植、定点收购的形式,生产加工无污染、无化学添加剂的优质稻。该产品被曾都区供销社注册为“胜泰”牌大米,经湖北省有关部门检验,被列为全省优质农产品推广项目予以立项。2004年全区落实种植面积20万亩,预计产量可达10万吨。目前“胜泰”牌水晶米已打入各大超市,产品供不应求。

八. 山东省 临沂 郯城县 姜湖贡米

姜湖贡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鲁南地区郯城县西南部有一个以盛产水稻和稻田养蟹而闻名遐迩的乡镇——归昌乡。据史料记载归昌乡古时称为兴隆镇,周代周文王姬昌曾带兵在此作过长时间的休整,后为纪念文王(姬昌)访贤归来,更名为归昌,后又因该乡盛产水稻而改称稻田乡。在乡驻地东南2公里处,有一片低凹涝渍地,当地人称之为姜湖。传说姜子牙曾在此以直钩垂钓(惑者问之,答曰:“愿者上钩,不愿上钩顺水流”),姜湖由此而得名。当初姜湖方圆几十里都是一片涝渍地,水深处深及几人,水浅处没及脚面,五谷不生,长年生长着“樟巴”、“荸荠”、“老鸹爪”(当地俗名)等浅水植物,每当秋、冬季节,老百姓便手挽提篮到田里挖采其根茎充饥。传说有一年冬天,王婆正在姜湖边上挖采樟巴,忽听身后有一男子道:“老人家,你挖这些草根作何用处?”王婆答曰:“此处五谷不生,家无隔夜之粮,挖些樟巴聊以充饥也。”男子道:“此根虽可食,无奈只解一时之饥也。”说罢从怀中掏出一粒红芒稻(稻粒长1厘米左右)交与王婆,告之曰:“明年春天你可把这粒红芒稻撒到地中,秋季收获,去其糟壳,便可煮食,食之神清气爽,可保半年不饿”。随即那男子又从怀中掏出一粒大米掐其一半交与王婆,嘱其饥荒时食之。王婆将信将疑,待再欲细问,那男子已飘然而去。此时,王婆方醒悟,那男子原是一位仙人。王婆牢记仙人嘱咐,第二年秋天果然收获了许多稻米,这片涝洼地从此结束了只长水草不生五谷的历史,并在全乡范围内逐渐繁育起来。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1752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进驻郯城后曾微服私访来到姜湖边上,当时已是夕阳西下,乾隆发现有一茅舍正冒着袅袅炊烟。于是乾隆和侍卫便向茅舍奔去,待扣开篱笆门,迎出一位白发苍苍的清秀老人,乾隆说是过路商人想讨碗水喝,老人十分盛情地招待了乾隆。茶罢,老人说:“天已不早,二位爷想必一定饿了,吃碗米饭再走吧?”此时主仆二人确已饥肠辘辘,因此也没多推辞。一来二人走得又累又饿,二来姜湖之米清香怡人,因此乾隆吃得特别香甜,边吃边赞不绝口。吃罢命侍卫拿出一锭银子付给老人,老人坚辞不受,最后不得已而收之。老人千恩万谢,并说:“二位爷既是诚心夸俺饭香,如不嫌弃,今晚就在俺这儿歇宿一休,待明天,俺做更好吃的米饭给二位爷尝尝”。乾隆一时兴起,便真的住了下来。夜间乾隆向老人详细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老人一一告之,并向乾隆详细讲述了郯城1668年大地震的惨景和关于姜湖米的传说。乾隆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直谈到鸡叫方才歇息。第二天起来,老人早已把米饭做好。乾隆本不相信老人今天会做出什么更好吃的米饭,可来到饭桌前一看,碗中米粒晶莹剔亮,香气扑鼻,其中还有一种粉白色的豆子,食之,其味确实比昨晚上的米饭更加好吃。乾隆问这白豆子叫什么?哪里来的?老人回答说:“这白豆子是我在姜湖边上采的,我也不知它叫什么”。(这便是我们今天说的“姜豆”)。乾隆皇帝因与姜湖米有着这段奇缘,因此命当地县令每年以姜湖米进贡朝廷,从此便有了姜湖贡米之说。

地域范围

归昌乡是个传统的农业乡镇,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鲁南米仓、郯城归昌”之称。归昌乡东西8.5公里,南北11.5公里,总面积68平方公里;乡境地处平原,地势低洼,多系幼年水稻土种,建国前,由于沂、沭河经常决口,每至汛期,此处汪洋一片,被称之为“湖”,沿用至今。姜湖贡米地域保护范围位于郯城县西南部的归昌乡,所辖的29个行政村、2个部队农场和2个地方国营农场,东至归昌乡范庄村,西至归昌乡高庄村,南至归昌乡东凡村,北至归昌乡郯庙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3′~118°20′,北纬34°28′~34°34′之间,平均海拔高度为30~34米,地域保护种植面积4000公顷,总产量3.6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郯城县志》赞誉姜湖贡米“晶莹剔透、色如白雪、食之清爽可口、香如胶糯”。姜湖贡米外观漂亮整洁,米粒较细长,透明心腹白小;饭粒完整,洁白有光泽,软不粘结且富有弹性,冷后不硬不回生,适口性好;出糙率和整精率要高,加工性好。 2、内在品质指标:姜湖贡米中一般含蛋白质7℅~8%、氨基酸6.5℅~7.0%、淀粉80℅~85%之间,含铁10.5mg/kg~11.5mg/kg、钙5.8mg/100g~6.5 mg/100g、磷105mg/100g~115 mg/100g。另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3、安全要求:姜湖贡米必须达到农业部“无公害食品 大米”的卫生指标。执行NY5115-2008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九.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地域范围

邵店黄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邵店乡境内海拔98.5米的一岗(卧龙岗)担两坡上,南与汝南县搭界,东与上蔡县杨屯乡接壤,西、北与西平县为邻。包括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蔡屯村共2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00”-33°22′00”东经114°23′00”-114°33′00”。开(开封)龚(龚家棚)路穿境而过,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5343公顷,年总常量90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其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形态奇特,并有枝状分支。块小,有丝,色泽金黄。适宜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和深加工制品。 2、内在品质指标:据测定,邵店黄姜含蛋白质1.5-2.0g /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十.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春店筛网

春店筛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