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宁特产肉 西宁地方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宁特产肉 西宁地方特产更新时间:2022-06-23 07:04:33

一. 江西省 上饶 德兴 肉烧饼

肉烧饼是上饶的特色小吃形圆而薄,正面贴满芝麻仁,精肉置饼中,呈黄色。吃起来口香味美,越嚼越香,风味独特,刚出炉更佳。 首先将和好的面撮下馒头大小一块包上肉馅,然而在面板上用赶面杖赶一赶,接着放到一个光滑的凸形瓷器上用手沾着水压得更加薄一些,这时往早已铺好密密一层脱皮芝麻的板子上一沾,一个直径二十多公分的烧饼就等着进炉烤了。烤炉的直径约有一米多,里面是燃烧的锯末,无烟,无火焰,火上方约四十公分左右是一个铁板,只见制作工将不带芝麻的那一面往板上用力一贴,烧饼就借着热量贴在了板上。一会儿的功夫,烧饼就在炉子里慢慢地鼓了起来,五分种左右一个又大又香的淄川肉烧饼就出炉了。

二.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鸳鸯芙蓉发菜

鸳鸯芙蓉发菜是青海西宁的特色菜。鸡脯肉剁成鸡茸,加生姜、花椒等调味品。在柔软的蛋皮上薄薄摊上鸡茸,再铺一层发菜,卷成筒,蒸熟,改刀,放入碗中,灌入调味液,蒸五分钟,扣盘,浇上汤汁即可。特点是色彩素雅,造型美观,汤清味醇,鲜香可口。

三.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拉条

“拉条”也叫“拉面”、“扯面”。

拉条在青海是各族人民待客面食中的一种。接待亲朋好友吃一顿拉条,配上较为丰盛的调味菜肴,表示对客人的十分的尊重。

青海的回、汉人民在制作拉条时,和面、揉面过程具有独特的技巧。一般汉族人民在做拉条和好面分条时,在面条上抹菜油,以防粘连;而回族人民制作的拉面,可以不用一滴菜油。他们在调粉时放些盐或碱水,把面粉团拌来揉去,直到软硬适中,弹性很大,可塑性极强时,然后手轻力匀,反复拉扯四五次,不断一根,成为宽细、圆扁不同的匀称面条。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锅捞出,恰好一碗。圆柱形的叫“鸡肠子”,扁状的称“韭菜叶”,入口柔软光滑,韧而不断。一般家常吃时,调以炸酱,并拌调油泼辣椒、蒜泥、醋等,吃起来非常可口。

四. 台湾省 台北 菜肉汤圆

台湾菜肉汤圆

在遍地是甜味汤圆的情况下,菜肉汤圆这种咸口味的便显得物以稀为贵。所谓的菜肉汤圆,无非用的是类似于饺子的馅料。比如猪肉、姜末、芹菜、春笋等等,将其腌好搅拌均匀,做成馅,再和面团一起,做成汤圆,其为咸香爽口,且有粘性,别有一番风味。实际上,肉汤圆是福建一带的特色小吃,和燕丸一样,都是用面裹着馅料,口感稍有不同。

五.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七十味珍珠丸

七十味珍珠丸成方于公元八世纪,原系藏医经典方剂二十五味珍珠母丸,始载于藏医古典巨著〈〈四部医典〉〉中。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药材,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用于“黑白脉病”、“龙血”不调;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癫痫、脑溢血、脑震荡、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性障碍。 本方根据藏医学原理, 经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品对血压失调、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癫痫、脑动脉硬化脑、脑血栓、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四肢麻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有确切的疗效,无病者服用具有滋补健身,抗衰老等功效。

六.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把把肉

把把肉

俗称“份子肉”,又叫“打平伙”、“凑份子”,源于盐川民间社火、祭祀活动。一般在二月二、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二、八月中秋、九月重阳、腊月初八等传统的民间节日期间进行。或猪一头,或羊几只,在农闲时节,村民少则十多户,多则三五十户,联合宰猪、杀羊,请厨师调做。将整条猪羊煮熟放在案板上,取肉褪骨,将割下的熟肉剁成糊状。是猪肉者,佐以大香、花椒、大蒜、大葱、香菜,少许食醋。是羊肉者,佐以丁香、小茴香、紫兰、大蒜、大葱、香菜。然后将调料拌匀、攒紧,使调料和熟肉粘接一起,按凑份子的人数或户数分成小堆,一户一堆或一人一堆,分而食之,味酣肉美。据说漳人王宪任河南巡抚时,爱吃家乡美食,随带盐川厨师专做“把把肉”,并请同僚品尝。

七.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湟源排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文化: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初街市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招牌,内燃蜡烛,十分醒目,此后又逐步发展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能横跨街道的排灯,每逢元宵佳节便进行展出,成为湟源县城的一大文化亮点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艺:湟源排灯的框架用上好木料制成,框边雕刻精细考究,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一般长2米,高0.6米,厚0.4米左右,前后面分3至6档,每档画一图案,内容为商家自选的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入夜以后湟源城街道上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此俗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并得到当地商会、火神会的支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排灯展挂活动。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腊八麦仁

  青海风味食品。用脱去皮的小麦粒和切成小块的牛、羊、猪肉佐以调料熬煮成的粥。本地群众一般在农历腊月初八吃麦仁,有的地区也有在农历二月初二吃麦仁的习俗。在农村,选择洁净冰厚的河滩凿一个冰臼,放进麦粒,用石杵或木棒捣锤,使麦粒脱皮,有的也用石碾脱皮。麦仁在腊八前一晚下锅熬煮,先将牛、羊、猪肉块在熟油锅中爆炒,加盐、花椒、姜、大香等调料,然后加水,倒进麦粒,烧沸后用文火慢慢熬煮,并不时搅动,以免粘锅烧糊。至腊八早晨肉烂麦仁熟,成为粘稠别有风味的麦仁。吃时再加上蒜苗丝,则香味更浓。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西宁大黄

因历史上集中于青海省西宁市分级、包装、外销而得名。原植物多为野生,分布于东部山区和玉树、果洛、黄南、海北各州海拔4300米以下的高寒地区,商品药料分箱黄与包黄两种。

西宁大黄是指青海省主产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及根茎,以质地优良、色泽鲜亮、油性大,蒽醌等主要有效成分含量高,纯天然、无污染、加工手段独特而驰名中外,冠以“西宁大黄”之称,是青海省量大质优的著名地道药材之一,使用历史悠久,药理作用较多,临床应用广泛。

青海的大黄生长于高寒潮湿地带,系寥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它的品种通常有掌叶大黄和鸡爪大黄之分,实际上,主要是唐古特大黄和它的变种,在果洛、玉树、黄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均有野生,西宁地区及农业区居民庭院中多有栽培,既绿化庭院,又可采集作药用,一举两得。大黄加工外销又分箱黄和包黄两种规格,箱黄质量标准高,主要销国外,包黄则销国内。

西宁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0 年我国就开始使用了大黄这种药材,公元前144 年大黄开始运往国外,近几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黄主要出口国。青海出产的大黄又是全国大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高和疗效佳驰名中外,最高年出口量达 50 万公斤。历史上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大黄的集散地,故青海大黄又称“西宁大黄”。大黄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又名火参、金木、破门、绵纹。藏语叫“君木扎”。青大黄生长于海拔2000-3500 米的高寒地带,在高山灌丛和山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气候和疏松肥沃土壤。茎直立且中空,茎节膨大,平滑无毛,叶似蓖麻,每年4 月发芽,6 月抽茎,7月开花,9月结籽。青海大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高的:一种是掌叶大黄,叶面呈手掌形状,茎高 105-3米,夏季开绿白色小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一种是唐古特大黄,是掌叶大黄的变种,叶片深裂成鸡爪状,也1爪大黄,花淡黄色。这两种大黄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

十.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塔尔寺堆绣

堆绣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依据佛经故事情节制作,配以各色衬景,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做工由许多绝妙之处,故塔尔寺把堆绣佛像视为珍贵文物,加以保存。堆绣多悬挂在经堂内,给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以美的艺术享受。

堆绣艺术以绣佛像为主。它是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各种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在精心地绣在布幔上,按照人物不同形象、姿态、动作,堆绣成高低起伏,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真实感的画面。该寺大经堂内悬挂的堆绣“十八罗汉”珍品,就是塔尔寺艺僧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

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0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堆绣是塔尔寺独特的传统艺术,是艺僧们美妙的艺术佳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