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武汉特产礼品盒有哪些 武汉中国特色文化礼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武汉特产礼品盒有哪些 武汉中国特色文化礼品更新时间:2022-06-15 08:10:57

一. 湖北省 武汉 汉南区 建新鲜食玉米

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建新村已发展成以鲜食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建全村耕地面积2196亩,全部种植鲜食玉米,村里现有2个玉米农业合作社,全村336户农户均都从事玉米生产,玉米销售市场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此外,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开展保健玉米、观赏玉米、加工玉米等不同风味品种的研发,形成了甜、糯、彩丰富多彩的系列化产品。建新村已成为汉南“中国甜玉米之乡”的种植核心区。建新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该村的甜玉米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并多次获得武汉国际食品博览会、中百超市最畅销农产品等奖项,已进入武汉各大超市及农贸批发大市场,同时远销湖南、上海、北京、广东、甘肃、沈阳,以及韩国、香港等,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豆腐

黄陂豆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陂豆腐是湖北武汉黄陂区的。

黄陂豆腐

武汉市黄陂区土协会

14058056

豆腐

三.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武汉铜锣

    武汉铜锣简称“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锣。

武汉铜锣的特色一是音质纯正、发音宏亮、吃槌省力。二是锣的直径大。近几年出口国外的几面大锣,最大的一面直径达一百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铜锣。当然,武汉铜锣厂也生产各种不同规格、尺寸的铜锣,满足剧团、乐团和各方面的需要。

武汉锣厂生产的锣乐器,所以能名驰中外,就在于他们在继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使锣乐器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虎音锣”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一例。这种锣解放前叫“大鼓锣”或“大片锣”,形如秤盘,音哑,没调门,配戏效果不好。一些剧团的乐师和演员希望制锣艺人们能为他们研制出一种发音宏亮,圆韵集中,能长调门的好锣。定音艺工高永运一次见到一面锣镗中心被压平了的锣,敲起来音响效果比没有压平的锣还好,于是他有意用定音锤的侧角,把另一面锣的底部砍出碗口大的一个平圆面,打起来音韵效果比较好。根据这个道理,高永运设计了一种新锣,送到上海几个剧团试打,反映很好。因为这种新锣发音宏亮似“虎哼”,很适合为黑头、花脸配戏,所以起名为“虎音锣”。为了使“虎音锣”更适合各专业剧团的需要,高永运广泛走访剧团,听取乐师们的意见,进一步把虎音锣发展为“高虎音’,“中虎音”、“低虎音”、“小高音虎”和“小低音虎”等几个品种,适应各剧种、流派、角色的需要。

代代相传

武汉铜锣的制锣技艺久盛不衰,代代相传,一代胜似一代,厂里人才济济。这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厂,从技艺上讲,有四代人同时在岗位上。现任厂长、闻名定音艺工高永运和“制片大王”周吉安,“套顶能手”高世春等一批技艺熟练的老艺工形成了一个从熔铜、制片到定音完整的技术班子。他们不仅全面地继续了传统技艺,而且各有特技。高永运在制锣时运用惩锤,刹锤,省锤,轻锤虚实结合,轻重适宜的校音技术,使校出的锣具有圆、平、正、上劲的特点,经他定音的锣,发音标准,音质纯正,发出的“拱”音如猛虎长啸,其“水”音似涓涓细流,因此同行称他为“制锣王”。

高永运不仅自己刻苦钻研技艺,虚心好学,不断攀登制锣技艺高峰,而且十分关心青年一代制锣艺人的成长。被人们称为身怀“定音特技”的高永铨,就是解放后在高永运等老师傅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技术骨干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五虎将”的高子林,高世琼,熊傲成,潘汉生,高世刚,是第三、第四两代人的代表,他们正年富力强,是生产上的生力军。两年来,武汉锣厂还通过办技校,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因此,生产水平逐年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现在铜响器行业的锣、钹、钗,铙、钟、铃、饭七大类产品,他们样样都做,一共有六十四个品种,一百三十三个花色规格,是全国同行业生产品最丰富的工厂。

誉满中外

武汉锣厂生产的各种铜响器,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的剧团也选购武汉铜锣。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个地区的销售情况来看,就有七百一十个剧团用武汉锣,其中直接到工厂买锣的剧团就达三百二十四个。上海铜响器商店和北京新声乐器商店,是全国专营铜响器的商店,他们经销的产品,武汉锣分别占百分之七十和八十五。曾跟周信芳、王少楼、童祥苓、高盛麟打过多年锣的名乐师刘奎元、李敏生、徐水生,也都说武汉锣好使,音响效果好,吃槌省力,能长调门。

在国外,武汉的铜响器行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英、法、美、德、意等二十几个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武汉铜锣响天下,武汉锣工为祖国争了光。

四. 湖北省 武汉 武昌区 卷饼

卷饼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有包制。  

卷饼的制作材料:

主料:小麦面粉250克,猪肋条肉(五花肉)350克
调料:大葱80克,色拉油30克,白砂糖10克,盐3克,姜3克,酱油20克,料酒20克

卷饼的做法:

1. 五花肉洗净后放入冷水锅中大火烧开;
2. 烧沸后略煮一会儿(将血水浮沫去除干净)捞出,再用冷水洗净;
3. 把烫过且洗净的肉切成小块沥干;
4. 用大火将锅烧热入油,放入姜片爆香;
5. 放下肉块,煸炒肉块至出油;
6. 加入料酒翻炒;
7. 加酱油炒匀肉块;
8. 加水至肉块刚淹没;
9. 加锅盖,用大火将水煮沸;
10. 加糖,用勺炒匀;
11. 转小火锅盖焖烧;
12. 15分钟掀盖翻炒后,再焖烧;
13. 约15分钟左右肉已转色,再加糖炒匀后继续焖烧;
14. 约10分钟后肉汁呈粘稠状;
15. 转大火用勺不断翻炒至收汁至肉汁粘稠肉块红润即可;
16. 取面250克掺水和成面团;
17. 将面团裁成小圆团后擀成薄面皮待用;
18. 大葱洗净,净水浸泡后剖开切成丝备用;
19. 将面皮放入锅中蒸热取出,将红烧肉与葱段包入(也可放黄瓜段)即可。

神童过元宵:
据传清朝光绪年间,长汀有一位神童段林雪,他10岁能诗,13岁考取秀才。由于家贫,母亲为其做了一件既长又宽的蓝长衫,以供今后数年穿着。当他穿着这件新衣去拜谒考官谢恩时,考官看他衣不合身,便口出上联曰:“小童生蓝衣坠地”。段林雪仰望考官,见其头戴官帽,帽顶缀有红珠,即答曰:“大文宗红顶朝天”。考官点头称赞。段林雪童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只好由母亲胡氏亲授功课,他不出远门,也不知市面的繁荣景象。有一年元宵节,他上街看到油炸卷饼,香气扑鼻,回家问母亲那是什么菜。胡氏暗自伤心,便买了几张卷饼皮,以腌菜、葱蒜包卷,将就着给林雪解馋。林雪吃后又问:“这是什么菜?”胡氏随口回答:“手帕子包‘拉杂’。”后来,段林雪考中拔贡,家境已佳,想起往事,便赋诗道:“家家团聚过元宵,户户齐把春卷包,忆我龆龄穷苦日,笑问手帕何物包。”后来被人们用简介的话名概括为“卷饼”。

五.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豆丝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如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六. 湖北省 武汉 硚口区 煎虾饼

湖北传统名菜。湖北素称“千湖之省”,盛产湖虾,颜色青中带白,壳薄而肉质丰腴饱满,鲜嫩细腻,烹制菜肴则味道香醇,鲜美可口。虾饼煎制是用去壳的虾肉剁成茸泥,加配料打匀,煎成圆形小饼。肉色雪白,外衣金黄,味道异常鲜美。

原料:净虾仁50克,熟猪肥膘肉、净荸荠、豆苗各50克,葱末10克,姜汁水少许,鸡蛋清1个,精盐2克,味精1.5克,绍酒15克,醋5克,水淀粉25克,猪油400克(耗约50克)。

做法:

1、将虾仁剁成绿豆粒大小状,肥膘剁末,荸荠拍碎剁末,一起放入碗内,加入蛋清,姜汁水和精盐、绍酒(5克)、葱末、味精搅拌至有黏性时,再加入水淀粉搅匀。豆苗用沸水焯一下,加入少许精盐和味精拌匀待用。

2、炒锅放小火烧热后,用油滑锅,下入猪油,将虾料用手挤成直径2.4厘米的丸子,整齐地排入锅内,随即用手勺轻轻压成圆饼形,晃动炒锅,约煎15分钟左右,将虾饼整个翻过来,用手勺再压一下,加入猪油,继续煎约15分钟,再加入猪油,煎约1分钟左右,使虾饼熟透(煎时要不断转动炒锅,以防粘结煎焦),倒入漏勺内,沥去油,再将虾饼倒回锅里,烹入绍酒、醋,即可出锅装盘,周围放入焯熟调味的豆苗,即成。

特点:制品色泽金黄,口感松软,油润鲜美。

七. 湖北省 武汉 汉南区 武汉绢花

武汉绢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绢花艺人吸收宫廷的传统制作绢花技术,兼采南北民间绢花技艺,发展原有的制作通草花、括绒花工艺,制作绢花。绢花也叫绸花,以绢、绸、续、缎等高级织物,制作各种花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汉绢花工艺。主要产品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丰腴艳丽的玫瑰,娇嫩欲滴的月季,凌霜傲雪的腊梅,以及迎风摇曳的悬崖菊、紫兰香、大理花和其他奇花异草,共有四百多个品种。武汉工艺花卉厂生产的绢花形象逼真,色泽艳丽,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不仅在武汉和国内市场上受欢迎,而且行销到日本、欧美、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八. 湖北省 武汉 硚口区 葵花豆腐

这道老会宾楼独创的名菜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在老会宾楼司厨的宗良植、宗良松兄弟,根据胡承藩师傅的传授,制作出别具风味的“一品豆腐”。其制作方法是把鲜嫩豆腐去皮擦碎,然后掺入鱼茸、虾仁、火腿等配料制成,名曰豆腐,实为上等佳肴。此菜一经推出即轰动武汉三镇,深受顾客欢迎。此后,老会宾楼的厨师又在“一品豆腐”的基础上,对外型加以改进,用鸡蛋皮切成丝条贴在豆腐上,旁边镶以绿菜叶,形同葵花,故取名“葵花豆腐”。

九.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城楼寨茶

城楼寨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城楼寨茶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城楼寨的。城楼寨茶产于新洲区旧街城楼寨,外形扁平直,色泽黄绿,富含有机质,滋味高爽醇厚,有“久泡不变红,久放不变质”之说。城楼寨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城楼寨茶的由来

城楼寨位于旧街街东南面,海拔345米,为全镇之最高点。此地有群山,有水库,有河流,山水相伴,此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这里有太平天国时期修建的石寨如城楼一般,品茶人士就将此茶冠名为城楼寨茶。走进城楼寨,满眼郁郁葱葱的茶树,夹杂在林荫深处,万绿丛中,茶里有林,林中有茶,晴天生紫烟,下雨雾漫漫,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根深叶茂,常年碧透,萌1次多,加上茶园重施有机肥,使芽叶更为肥嫩,茁壮。内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十分丰富。以其特有的芬芳,于93年湖北省地方名优茶荣获评选一等奖。

城楼寨毫尖

城楼寨毫尖条索紧秀圆直,茸毛披露,色泽嫩绿,滋昧醇厚,饮后止渴生津,齿颊留香,润喉回甘,清心陶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诗人赵朴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与城楼寨毗邻的道观河风景区内有座恢复重建的报恩禅寺,万千游客正好可从这里到城楼寨“吃茶去”。

旧街茶叶“一金三银”

2010年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代表武汉茶叶参展的新洲区旧街茶叶展团斩获“一金三银”。其中,新洲区旧街出产的城楼寨碧峰获得中国名茶金奖,杨山玉翠、旧街白茶、姚河白茶获银奖。

上海茶博会是中国三大茶展之一,本届共有8个国家的586个茶叶品牌、1100多种产品参展。经中国茶叶协会的专家品评,最终评定金、银奖茶叶177个。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3年7月1日,武汉市工商局获悉,新洲“城楼寨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武汉市第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新洲区继涨渡湖黄颡鱼、张店鱼面后的第三件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城楼寨茶产于新洲区旧街城楼寨,色泽黄绿,富含有机质,滋味高爽醇厚,有“久泡不变红,久放不变质”之说。

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城楼寨茶叶协会

10479862

茶叶

十. 湖北省 武汉 青山区 武汉欢喜坨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1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为何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欢喜坨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

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1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记者了解到,如今,1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这种食物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在重庆地区被俗称为“麻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