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乐山出名的土特产 乐山土特产排名前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乐山出名的土特产 乐山土特产排名前十更新时间:2022-05-29 20:15:33

一. 四川省 乐山市 马边 马边乌梅

马边生产乌梅的历史悠久,何时传入马边的年代无法考证。它具有品种优良,多项功能,马边的雨水均匀,生长气候适宜,幅员辽阔,优势甚多。

马边具有生长地广,气温适宜,雨水均匀的特点,是乌梅生长繁殖由野生变家种的最佳区域。据考查县属高山、二半山、平坝三个地域都可栽种乌梅,海拔480米至800米这一地域,气候温和,雨水均匀,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最适宜乌梅生长的地带,海拔1600米以下均为适生地,

马边乌梅品种优良。内含物维C特别丰富,马边的乌梅品种十分丰富,是之一。从果型分:有球果梅、椭圆梅、卵型梅、葫芦梅4种;从果色分:有红梅、青梅 2种;从花冠颜色分:有红花梅、粉红梅、白花梅3种。据成都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化验,内含物成份是:白花梅含酸6.3%,总糖1.47%,维生素 C3.0mg%;红花梅含酸6.49%,总糖1.4%,维生素C4.3mg%;粉红梅含酸7.82%,总糖1.60%,维生素C2.7mg%。平均果重 22.5克,最大一粒果重25克,25粒至30粒1市斤。马边的乌梅果型大、果肉厚,含维生素C特别丰富,含酸量多。传说三国时曹操亲自率兵攻打袁绍,途中烈日当空,士兵口干舌燥,曹操乃令曰:“前有大梅林, 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激励士兵前进打败了袁绍,因而得“望梅止渴”之美称流传至今。果实都含有多种有机酸,种子含有氰苷类及脂肪油等。马边的乌梅确是较好的优良品种。

马边乌梅药用功能较之省内外其它洲、县所产乌梅质量较好,乌梅的药用功能早在公元502——556年《神农草本》中就有记载,在药用上享有盛名。性平、味酸,功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主治久痢,消渴,蛔噘吐逆等证。

二. 四川省 乐山 峨边 黑竹沟竹笋

黑竹沟竹笋产品,取材于海拔1800-3000米的峨边黑竹沟原始森林的天然春笋,独具香、嫩、脆、鲜的特点,富含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风味独特。

三. 四川省 乐山市 夹江 卤鸭

卤鸭

新肥鸭一只,肥膘、红米粉、盐、酱油、冰糖、桂皮、茄香、葱、姜、黄酒、白糖、麻油、水淀粉各适量。

1、先将鸭宰杀干净放锅内,加水、肥膘、红米粉、盐、酱油、

冰糖

、桂皮、茄香、葱、姜各少许在旺火上烧沸,放

黄酒

加盖烧约,1小时,再将鸭身翻转后移至小火续烧半小时取出待冷后斩条块;

2、拣出锅中肥膘将锅中卤汁筛滤后放另一锅中,加酱油、

白糖

,在旺火上烧开,加水淀粉搅和,起锅倒入钵中,冷透后放

麻油

少许搅和,将其卤汁浇在鸭上即成.

色彩红润.肉味鲜嫩、烟香诱人,是下酒佳肴。

四. 四川省 乐山 市中区 乐山苦笋

乐山苦笋是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的苦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好,深受市民喜爱。

乐山地处川南盆周,多苦竹,是故多苦笋矣。今以乐山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以苦竹冠其地名者甚多。沙湾踏水桥有苦竹沟,五通桥金燕有苦竹咀,市中区悦来有苦竹湾,市中区全福有苦竹碥,同乡还有苦竹槽,至于苦竹林和苦竹湾,有相同地名多处。

苦笋味苦且甘,性凉而不寒,具有消毒解毒、减肥健身、健胃消积等功效。人们通常用苦笋、排骨、咸菜配制成苦笋煲,味道鲜美,吃后令人回味无穷。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益气力、利尿、下气化氮,理风热脚气,治出汗后伤风失音”可见苦笋是医食俱佳的珍品。

为了供应市场,近十年来乐山大力发展苦笋生产,乡间到处是苦竹,集中的有市中区的九峰、凌云,峨眉山的川主,和沐川几个号称万亩苦笋基地。苦笋还摆上了各大餐馆酒店,苦笋肉片汤,苦笋烧鸡鸭鹅兔等,开发出多种菜品。苦笋除供应本埠市场,还制成袋装、罐头,远销全国。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六.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七. 四川省 乐山 峨边 酱汁春笋块

酱汁春笋块

原料:鲜春笋500克,花生油、甜面酱、白糖、鸡精、虾籽、麻油、鲜汤各适量。

做法:

1、将鲜春笋削去老皮,用刀剖开,切成长笋块,再用刀面将笋段轻轻拍松;

2、用水将甜面酱化开,花生油放入炒锅,烧沸去油腥味待用。

3、炒锅上火,放入花生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笋段焐油后,倒入漏勺沥油;

4.炒锅复上火,放入花生油,将酱汁放入,加糖搅拌,装盘待用;

5、炒锅再上火,放入鲜汤、虾籽烧沸,再放入笋段烧沸,待汤汁快煮干时,再放入酱汁,待汤汁紧裹笋段时,加入味精,淋上麻油即可。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四川省 乐山 峨眉山 乐山干笋

乐山干笋是峨眉山著名。峨眉笋历史悠久。明代胡世安《志竹变》称“峨山竹品种最繁……僧人干之饼之,以供餐遗。”峨笋“四季可觅之山中”,资源丰富。到清代已发展成市,“日销百担”。成为山区农家副业之一。峨笋品种很多,有鲜笋、盐渍笋等。鲜笋以产地分类又有龙洞笋、龙池笋、二峨山笋、四峨山笋……但其味不及大峨山(峨眉山)笋。以竹类分类又有红花笋,呈紫红色,茎粗壮,首推大乘寺及龙洞一带所产,鲜脆而香,有水果味。鱼笋,短小白嫩,其它慈竹、苦竹、金竹都可采笋,风味各异。近年,峨眉干笋产销量很大,深受消费者喜爱,已销售成都等地。制作干笋则纯采用冷竹笋,这种笋分春秋两季采掘,各处高山都产,原料丰富。盐渍笋则采用川主,龙洞秋笋制作。因这两地原料色白心实,别处所产无这特色。盐渍笋最受日本人欢迎,每年销量较大,年产量十多万公斤。( 乐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