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省焦作特产饮料 焦作特产十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省焦作特产饮料 焦作特产十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2-05-28 14:19:46

一. 河南省 焦作市 武陟县 怀地黄

怀地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怀地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苋又名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这种植物"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名地黄"。故人们都以沉下者为贵,久而久之,遂名为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地黄产地很多,江、浙、京、津、湘、蜀、皖、鲁等均有所出。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 "怀地黄的显著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怀地黄中又以温县产者尤佳。1914年,温县地黄曾在巴拿马运河通船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据现代医学化验,温县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他地产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于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温县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功药性顿减,或种一、二年即退化。

温县种植地黄历史久远泡制技艺独特,经验丰富。许多优良品种,强金状元、四齿毛、7681等都是温县人民亲手培育的。其中 "金状元"的培育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欢迎的园身地黄,其加工技术源于温县南岭,东、西林台,南张羌等村。还有一种"把地",也叫苏直地、杭直地,其加工方法是西南岭村宋发兴于1845年发明的。这种地黄的选择、泡制规格很严,价格昂贵,专销苏、杭,解放后不再生产。熟地加工也是温县特有的技术,九蒸九晒,直至内外漆黑、发亮、味微酸甜方成。

二. 河南省 焦作市 修武县 当阳峪绞胎瓷

当阳峪绞胎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3公里。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北宋时,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传统,将绞胎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历史转变。高温烧造,胎质细密坚硬,釉色油润光亮,几乎不吸水,完全符合现代瓷的标准。而唐代绞胎与唐三彩一样,基本上都是陶质的。当阳峪窑绞胎瓷的烧造成功,为中国陶瓷增加了一个新品种。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等多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相互交替糅合、折叠、盘卷、切刮,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镶嵌、拼接而成。这样胚体上就出现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美丽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或黄、绿、棕、翠蓝、三彩釉入窑烧成(也有先高温素烧,施釉二次人窑烧成)。
绞胎工艺是当阳峪窑特殊之作,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巧夺天工。绞釉瓷几乎是与绞胎瓷同时出现的。所谓绞釉瓷,绞的并不是釉,也不是绞的化妆土,而是“绞花”,是各种彩料的综合运用。施彩方法不难想见,是运用各种特殊技巧,或借助外力,使胎体在不同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或在旋转运动中,使彩料形成绞花纹饰,具有流动韵律之美。常见品种有白釉黑绞花、翠蓝釉黑绞花、三彩黑绞花、绿釉黑绞花、棕黄釉绞花等。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现辖行政区域。

三. 河南省 洛阳 牡丹瓷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诗中描述牡丹盛开时的盛况,古往今来,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咏颂。但是牡丹的花期短暂,牡丹盛开的美丽瞬间只能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牡丹瓷来自古都洛阳,她把瓷器烧制、粉彩涂抹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出形象逼真、花色自然、花叶薄如纸张、叶脉清晰可见的牡丹瓷,它的诞生为中原大地又增添了一束多彩艳丽的文化奇葩。牡丹瓷博中国雕塑艺术众家之优长,集中国陶瓷技艺诸派之精髓,是中国悠久的瓷文化与瓷工艺延续发展过程中的创意成果。牡丹瓷是继中国“五大官窑”之后出现的独具洛阳文化特色的新派陶瓷制作工艺,是中国古老的陶瓷文化与悠久的牡丹文化有机融合的新派美术瓷种。

牡丹瓷是采用中国豫西地区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高岭土为制作材料,经过原料研磨-拌浆-滤泥-塑型-成型-晾干-素烧-施釉-釉烧等多道工艺制作流程,最终形成一件美轮美奂的牡丹瓷艺术作品。牡丹瓷博中国雕塑艺术众家之优长,聚中国陶瓷技艺诸派之精髓,形象逼真地再生再现了牡丹的形态、神韵、色彩和特殊寓意,既体现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又兼备了瓷器的典雅古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鉴赏收藏价值。牡丹瓷填补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空白,延续了中国陶瓷工艺衍进发展的历史,开辟了牡丹文化创意产业新天地。

牡丹瓷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目前烧制成功的有以自然状物为主要题材的花盘、壁挂、花瓶、瓷鼎、盆景、花篮、屏风、人物、动物、中国结、单株牡丹树、大型艺术雕塑、日用瓷、牡丹瓷饰品、牡丹绣等十五大系列,百余种规格、花色齐全。

2013年11月8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洛阳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创作的牡丹瓷作品《独占春日》,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2014年7月3日,国家主席1夫人1陪同出访韩国时,向韩方赠送名为“风姿秀色”的洛阳牡丹瓷。

四. 湖北省 咸宁市 通城县 银菊露饮料

银菊露天然饮品是通城黄龙乡银菊饮品有限公司以优质金银花、菊花、山楂等中药为原料,采用天然矿泉水,经科学工艺提取活性成份,并加以上等蜂蜜配制而成。

五.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洛阳铲

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分布稠密,但对盗墓者来说,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耕土地,除个别大墓保留有封土堆外,绝大多数在地面上已难看到任何痕迹,盲目的挖掘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会一无所获。若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在现代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到墓道或墓口。最初盗墓贼是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以锨头带出来的土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墓中古物价格高涨,盗掘之风愈刮愈烈。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洛阳铲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据传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赶集,他看到商家在搭帐子固定四角时,用一种铲子戳洞扎杆,这种工具既锋利又能把土带出来,受此启发,他将之加以改进后,打造出用来盗墓的铲子,由于这种铲子首先在洛阳地区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为半圆形的铲子,由铲头、铁把、蜡杆、绳子等组成。随着盗墓经验的积累,一些盗墓贼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他们利用洛阳铲插入土层带上来的泥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后,就可确定地下有无古墓。洛阳铲制作工艺复杂,制造一把小铲只能手工打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20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新铲在旧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铲头后部接的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拆、装和携带都十分方便。

洛阳铲发明后不久,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一书中,开始将洛阳铲在考古界进行推广。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洛阳铲,被称为探铲。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洛阳铲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利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洛阳铲已成为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为工人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探孔,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铲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探工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当然,洛阳铲也不是万能的,一般的砖、瓦可以穿过,但遇到石块就无法穿过了,因此,洛阳铲比较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用来探测地下古墓位置,基建中用来探测地层的一种轻便的探测工具。其构造有二种:一种为下端只具有一个瓦状的铲头,弧度约成半圆,直径7厘米左右,铲头长10—20厘米,铲的后端稍厚,前端为半月形铲刃;铲肩上有铁柄,上端有筒状铲裤,可安装木把,总长近三米;木把上可刻上尺寸,随时检查探测深度。另一种铲的上部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是把铲刃前端改进成合抱形式,称为套铲。“洛阳铲”操作方便,少伤地层,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具有从地下含出“原本”的功能。由于“洛阳铲”是在洛阳创造的,又首先被洛阳地区采用,因而得名。

六. 河南省 焦作市 山阳区 小煎牛柳

调料:泡辣椒、干辣椒、红油、料酒、姜、葱、蒜、白糖、味精、胡椒粉、水芡粉、白萝卜、豆瓣酱、色拉油等适量。

刀工成型:将牛柳一半切成玉米大小的丁,另一半牛柳切成丝。泡椒切碎,干椒切成丝,白萝卜雕成10个玉盏。

烹调方法:油锅置火上,下切好的牛柳丁,放入姜末、蒜泥、泡辣椒炒熟,加料酒、白糖、味精、胡椒粉,勾少许水芡粉淋红油起锅,分别装在10个萝卜削成的玉盏内,将另一半牛柳丝、干辣椒丝、姜丝、蒜片下油锅炒熟、加盐、味精、糖、豆瓣酱炒一下淋红油,撒上用油炸酥的松子和匀装于盘中间,周围放玉盏牛柳即成。

七. 河南省 焦作市 山阳区 山药酥

山药酥香、酥、脆,让人回味无穷,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山药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糖类,它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力。山药的模样貌不惊人,土褐色的外皮,外形呈较细的圆柱状,肉白而坚,咀嚼时口感微酸发粘。不过“药不可貌相”,据古籍记载,多食山药有“聪耳明目”、“不饥延年”的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而民间也流传山药对于调理生理能力、病后虚弱体质、妇女产后调养,孩强健体魄都有显著效果,因而被称为“食物药”。

八. 河南省 焦作市 中站区 翠皮里脊

制作方法:将新鲜西瓜皮削去青皮,切成丝,加少量盐拌匀,腌渍片刻后挤去盐水。里脊肉切成细丝,放入碗中,加料酒、盐、蛋清、湿淀粉拌和上浆。炒锅入油,用中火将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肉丝划散,待肉丝发白时捞出沥油。原锅留余油加少量清汤烧开,放入西瓜皮丝和肉丝颠锅翻几下,用湿淀粉勾芡出锅即可。

提示:肉丝在入锅炒之前,用蛋清、湿淀粉、料酒、盐上浆,可以使炒出的肉丝保持鲜嫩的口感。

九.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柏山缸

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到了明朝万历六年(1579年),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开始生产陶缸,因产品色泽艳丽、质量上乘而颇为-,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不愿意改烧陶缸的白瓷工匠大都远走景德镇,继续从事白瓷生产。刚开始,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10盘轮(一盘轮为一个生产单元,一般由3个人组成,1个做缸匠人、1个摇轮工人、1个和泥工人),技术不外传。清顺治五年(1648年),窑主张永仁为满足用户需求,开始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外传。到清嘉庆年间,柏山缸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提高技艺、保证质量、保持信誉,各窑主、工匠共同制定了四条规矩,对各类产品的规格大小、质地薄厚都作了明确规定,刻之于碑,相互监督,严格遵守。自此,柏山陶缸生产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全村缸窑发展到60多家,工人250余人,年产陶缸60万套,誉满全省。

民国期间,柏山村有缸窑120多家,180多盘轮,工匠700多人,年产值200多万元(旧币)。1938年日军侵占博爱后,绝大多数缸窑倒闭。解放后,柏山缸业开始恢复,1963年已有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柏山缸业迅猛发展,1983年有缸窑40多家,72盘轮。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陶制品用量大幅萎缩,柏山缸业逐渐走向衰落。

柏山陶缸品种多样,主要有:缸、汌、盆、罐、坛、瓮、火口等,具有夏天盛水不臭,阴天储物不潮,储粮不霉,腌菜不回味,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诸多优点,曾远销西北、华北10多个省区,深受群众欢迎。

2008年,柏山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柏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制缸工匠正为此努力,想办法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十. 河南省 焦作市 马村区 辣鹅翅

做法:将沙参、玉竹、香叶、肉蔻、鲜花椒入5千克冷水锅中,中火煲约1小时,下入鹅翅小火煨40分钟。将干辣椒、鲜花椒用中火煸出香味,下入煨好的鹅翅炒香入味。将炒香的鹅翅用玻璃纸包装即成。

菜品特点: 麻辣香嫩,成菜大气,老少皆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