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兰州特产手工一窝丝 靖远特产一窝丝吃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兰州特产手工一窝丝 靖远特产一窝丝吃法更新时间:2022-06-03 09:52:59

一. 甘肃省 兰州 安宁区 农友长茄

生长强健旺盛,结果力特强,品质细嫩,耐储运。( 兰州)

二. 甘肃省 兰州 城关区 兰州牛肉拉面

传说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唐代,但已无法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兰州牛肉拉面是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所谓老汤是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怀庆府清化(今河南焦作博爱清化镇)陈维精处学成小车牛肉老汤面带入兰州。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另有说清朝初年,兰州人马子禄来在青海省化隆县拜亲戚马成德为师学会牛肉拉面后带回兰州。兰州牛肉拉面经过几百年的创新发展,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赢得了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1999年兰州牛肉拉面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三. 甘肃省 兰州 永登县 岔口驿马

岔口驿马

水登有民谚云:“镇武三岔的走马胎里带。”这是说镇羌驿(现名金强驿,今属天祝县)、武胜驿、岔口驿(今属天祝县)、坪城乡的三岔村、马场岔,这一带产的走马,一成年就能快步疾行。据《汉书》记载,在汉朝这一带就以“畜为天下饶”著称。岔口驿走观的繁育发展,与坪城、松山一带高山草原上水草肥美,牧养条件优越分不开。

岔口驿马是选择永登当地马和青海马杂交育成。它头型直正,额宽眸明,耳尖而立,鼻孔大,胸廓宽深,背长腰短而有力,蹄趾坚硬,吃苦耐劳,适应性强,以侧步快如飞,乘骑平稳舒适而出名。这种马的繁育还与乌鞘岭南北这段山路上,古时驿站之间飞骑快报,人们从中不断筛选善走的良马,有着重要关系。

一百多年来,这一带的藏汉群众,在每年农历六月,骑上自己驯养的骏马,云集草原,举行赛马大会。会场不仅是良马的竞技场地,而且也是马匹畜产晶交易集市。现在永登县境内有1.5万匹马,绝大多数为岔口驿马。这些良马,为永登发展农业、运输业立下了功劳。

四. 甘肃省 兰州 皋兰县 皋兰软儿梨

皋兰软儿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凉、爽口、沁人心脾,一人口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痛快不已。

皋兰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凉、爽口、沁人心脾,一入口使人顿感神清气爽,痛快不已。无怪乎1元老于佑任将它与葡萄相提并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梨”。最有趣的是皋兰软儿梨吃法独具特色,将鲜果贮藏到冬日1变为“褐蛋蛋”时才享用,风味更佳。

皋兰软儿梨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国常编修的《重修皋兰县志》中载,“香水梨俗名软儿,秋时色青黄,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变软变黑,肉悉成浆,甘如蜜”。皋兰软儿梨原产地地域范围为东经103°32′至104°22′、北纬36°05′至36°50′之间。皋兰软儿梨集中产于有“世界第一古梨园”之称的什川镇,西岔镇、黑石川乡、水阜乡、忠和镇、九合镇也有种植。什川镇海拔只有1400多米,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引流种树”。康熙年间开始大规模栽树,现在有近五千亩梨园,其中软儿梨树有七千余株。皋兰软儿梨树属蔷薇科,秋子梨系,其树势强健,生长快,结果早,寿命长,抗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果实繁多,果质优佳。皋兰软儿梨独具特色的是树龄越长,果肉越细,果皮越薄,品质越好。什川至今有三百余年生的古老梨树开花结果,年结果200至400公斤。盛果期的皋兰软儿梨树,最高株产可达800公斤,平均株产250公斤,年总产皋兰软儿梨约100多万公斤。

皋兰软儿梨的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秋末冬初成熟。初收乍摘时,其色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肉较硬而味微酸。若将鲜梨用麦草加温“发汗”经10多天,便呈淡黄色,则皮薄质软,酸甜适宜。然后将无损伤的梨拣出,贮藏于窖内或室内木架板上,经40多天,果肉细胞发酵软化,果皮变褐返砂,果味变甜,此期称为“化心”或“糖心”。若存至翌年二、三月间食用,其味更佳。随着气候变冷,果子冻结如石,吃时仓促不能消融,若用火力,其味乃变酸,失去原来风味,需置于温暖处自然化开或将它浸泡于冰冷的水中,约莫十多分钟后,冰壳凝其表面,捞出后去掉冰壳,梨软如泥,浆液充盈,味甜胜似蜂蜜,且富酒味。吃时撕破表皮,用嘴吸吮,一包如糖似蜜的果汁顿时溶入口中,饮之甜津津、凉丝丝,清香无比,沁人肺腑,余味久久不绝。所谓“皮薄一包水,化肉一团泥”,因此,皋兰软儿梨也称“香水梨”。于佑任先生曾赋诗:“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至于民间传说,更是把皋兰软儿梨称作“天庭神仙味,人间灵芝草”,简直成了仙果。

皋兰软儿梨不仅风味独佳,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含果酸、苹果酸、柠檬酸、蔗糖、葡萄糖等多种成份,可溶性固形物一般在13%左右,营养价值极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软儿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等功效。如果吃了过于油腻的食物胃里不舒服,或喝醉酒,头昏脑胀,或发热头痛,咳嗽口干,浑身难受,或煤气中毒,眩晕恶心……吃几个皋兰软儿梨或喝几口汁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病苦。

皋兰软儿梨栽培历史悠久,为县内特色优势农产品。长期以来,什川人对于梨树的养护颇有心得,刮树皮、“铺沙治虫”等古老的养护方法和先进实用的科技相结合,加之独特的嫁接、修剪技术,使梨树不断焕发青春。2012年12月24日,什川镇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013年4月12日,什川古梨园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2013年5月21日,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皋兰县成立世界第一古梨园保护局,修订《关于保护什川老梨树的若干条例》,完成对现存的9082株百年古梨树建档立卡挂牌工作,做到一树一卡,跟踪管理。推广梨树管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人为破坏古梨树的行为。实施梨花谷项目,大量栽植皋兰软儿梨。成立皋兰软儿梨专业合作社,具体开展皋兰软儿梨的栽培、管护、加工、销售等。

皋兰软儿梨

种植(果品)

地域范围

皋兰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北部郊区,位于北纬36°05′至36°50′、东经103°32′至104°22′,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总人口16.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地势山川相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皋兰软儿梨产地主要分布在皋兰县什川镇、石洞镇、忠和镇、九合镇、水阜乡、黑石川乡境内,年种植总面积750公顷,年产量3375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皋兰软儿梨”果实近圆形,单个直径4~7厘米,单果重100—200克之间,秋末冬初成熟。初采摘时,果皮黄中带绿,青中泛红,外观鲜美,果肉较硬而味微酸;经40多天自然熟化,果皮变黄,果肉变软,果味变甜,称为“糖心梨”;随着气候变冷,果子冻结如石,果皮由黄变褐,果肉返砂,称为“软儿梨”。食用时置于温暖处自然解冻,梨软如泥,浆液充盈,味甜似蜜略有酒味。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皋兰软儿梨”含18种氨基酸,24种微量元素,其内在品质指标为:总糖6.4-6.60g/100g;总酸(以苹果酸计)0.15-0.30g/100g;可溶性固形物9.4-9.7%;蛋白质0.41-0.44g/100g;脂肪0.46-0.49g/100g;粗纤维3.3-3.6g/100g;酒精度0.053-0.057g/100g;原花青素0.026-0.029g/100g;铁0.12-0.15mg/100g。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软儿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酒毒等功效。 3、安全要求:皋兰软儿梨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相关标准。

五. 甘肃省 兰州 西固区 甜醅子

清明一过,便是兰州人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是兰州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青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8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吃起来带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六. 甘肃省 兰州 红古区 兰州烤全羊

甘肃古为周人发祥地之一。远在周代,烤全羊即为"八珍"之一,相沿至今,久胜不衰,兰州挂炉烤全羊更是声播中外,遐迩闻名。 兰州烤全羊选用约15斤重的当年羔羊,用60℃温开水浇洗,刮净羊毛,再投入80℃水中烫洗净,外皮擦以白酱油,腹腔内抹花椒、胡椒水,然后用铁叉撑开腹部,挂炉内烧烤,边烤边涂熟猪油,约1小时后,羊肉金黄即可。也有的沿用古法,烤炖全羊。即取出羔羊内脏,内装红枣,外裹草帘,再涂湿土炙烤,黏土变干后去除,洗净,再糊以米粉稠糊,油炸后切片配料,入锅炖三天三夜,即可拌以酱醋、胡椒粉、香油等食用。其色金黄,酥脆可口。( 兰州)

七. 山西省 运城 临猗 一窝酥

一窝酥

一窝酥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将稍醒的面团上案,按照拉面方法,上下晃匀拉条,最后拉成10扣的拉面(1024根)。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再顺长卷起后,剁成20个小段,旋成圆饼坯,摆在烤盘里,入烤炉用温火烤至呈金黄色即成。一窝酥现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枣泥、莲蓉、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

八. 甘肃省 武威 古浪县 古浪手工拉面

古浪手工拉面以河西旱地“红秃头”小麦粉为原料,配以特质精盐、天然饮用水调和。结合传统纯手工工艺,揉、压、行、搓、拉、晾制作而成,不掺任何添加剂。产品爽滑可口、高精强韧、风味悠长,它象征长久、和谐、安康。是历代宫廷之贡品,更是现代人居家、旅行、馈赠亲友之佳品。

手工拉面技艺 数百年传承演变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面条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在东汉《四民月令》一书中载有“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之语,据考证“水溲饼”“煮饼”是中国面条的先河。翻开历史的画卷,足见面条(拉面)历史之悠久。古浪“伊禧堂”手工拉面的雏形肇始于西夏时期,800年前的党项族自青海湖畔来到兴庆府和河西走廊,建立西夏政权后,游牧生活转向了农耕生活。党项人学会了食用面条,在连年征战中,当地人学会了将面条晾干,在征途中食用。经过之后的几百年演变和成熟,便有了今天手工拉面的制作技艺,古浪手工拉面就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对健康饮食文化的完美再现。

古浪手工拉面具有高筋强韧、爽滑可口、天然醇香、风味独特等特点。其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的含量几乎为普通小麦的二倍,膳食纤维的含量高出普通小麦的10%,且富含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经常食用可有效地减少人体内的胆固醇堆积,改善冠状动脉状况,具备养心益肾、健脾活血、除热止渴之功效,明末至清一直为宫廷望族必备粮馔,现今则是人们享受生活不可或缺的佳肴,为现代人居家、庆贺、旅行、馈赠之佳品。《武威通志》记载:“肇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豪门里巷”,当地“花儿”赞曰: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好不过娘亲送饭的时候;甜不过冰糖辣不过酒,香不过古浪拉面的味道。

九. 甘肃省 兰州 皋兰县 松花蘑菇

松花蘑菇又名"鸡冠蘑",是一种珍贵的香覃类真菌,多寄生于兴隆山区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松树之上或潮湿地面上。因其上大下小的块状茎顶端长满丫丫叉叉,状如花朵,艳若花色,故名"松花"。 松花蘑菇大小如拳,形状奇特,多呈淡黄、淡红、墨绿、紫色,有的则上红下黄;味道清香,脆嫩鲜美,同其它蘑菇一样,素炒、炒肉、炖肉均可。用凉拌松花下酒,则清爽沁心;而松花炖鸡常为宴席上的一道良馔佳肴。( 兰州)

十. 甘肃省 兰州 榆中县 榆中菜花

榆中菜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榆中菜花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的黄土高原,甘肃省中部,属兰州市三县五区之一,榆中菜花种植区包括榆中县的来紫堡乡、定远镇、和平镇、三角城乡、城关镇、连搭乡、夏管营镇、小康营乡、金崖镇、青城镇、新营乡、清水乡、银山乡、马坡乡等14个乡镇。栽培面积12万亩,年产榆中菜花30万吨。菜花,又叫花菜、白菜花,学名花椰菜,上世纪初从地中海沿岸引进我国进行栽培种植, 1949年在榆中县就已种植了菜花,栽培种植历史已有70多年,是 “兰州高原夏菜”的主要品种。榆中菜花花球洁白紧实,无绒毛,花枝短、孔隙小,球内无绿色小夹叶,花球高圆,球形指数接近1,球面平缓,无明显突起,单球重1-1.50kg,品质鲜嫩,口感清香有淡淡的甘甜味和清香味,风味浓郁,爽口香脆,属菜中精品,维生素C含量在330mg/kg以上,可溶性总糖含量在29.8g/kg以上,粗蛋白含量在18.5g/kg以上。

榆中菜花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的黄土高原,甘肃省中部,属兰州市三县五区之一,在兰州东郊,县城距兰州38公里,地跨东经103°49′15"—104°34′40",北纬35°34′20"—36°26′30"之间,县境内南北长96.6公里,东西宽66.4公里,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480—3670米之间。东接定西、会宁、靖远县,西以马衔山为界与临洮毗邻,西靠七里河区、城关区,北隔黄河与皋兰县、白银市相望。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1619个村民小组,共有4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8万人。有汉、回、满、东乡、撒拉等13个民族,汉族占99%,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水浇地36万亩,保灌面积28万亩,山旱地7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榆中菜花种植区包括榆中县的来紫堡乡、定远镇、和平镇、三角城乡、城关镇、连搭乡、夏管营镇、小康营乡、金崖镇、青城镇、新营乡、清水乡、银山乡、马坡乡等14个乡镇。全县从事蔬菜栽培的农户有6万多户,栽培面积11万亩,年产量27.5万吨,至2010年发展规划达到12万亩,年产榆中菜花30万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