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埔易带特产 黄埔必带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埔易带特产 黄埔必带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6-11 14:41:11

一.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鱼珠田蚊鱼

   “鱼珠”是指黄埔境内的珠江中一块露出水面的礁石,由白垩纪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与海印石、海珠石是同一性质。清代,这块石块处于珠江中,四面环水,随着水涨水落而时隐时现,因为日夜被波涛冲刷,以致圆净如珠,俗称“鱼珠石”,简称就是鱼珠。

    珠江里生长着一种田蚊鱼,据说,田蚊鱼见了这颗又大又白又圆的鱼珠石,以为也是一种水产同类,顿生爱慕之心,日日夜夜围着鱼珠石转,希望能博得鱼珠的芳心。就这样,这一带的田蚊鱼总是围着鱼珠石不停的游动,所以其肉质也就特别细腻鲜美。有一回,一个外地人到黄埔来,吃过鱼珠的田蚊鱼之后,大为惊奇,赞不绝口,回去之后更是把它大大地宣扬了一番,于是,鱼珠田蚊鱼也就声名鹊起,成为黄埔的一道名菜。

二.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庙头菠萝鸡

   黄埔的菠萝鸡是每年波罗诞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因为当年来自西域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死时,人们听见有鸡叫,才循声找到达奚司空,误认为那只鸡就是“神鸡”。

    黄埔有一道特色菜,名字也叫“菠萝鸡”。关于菠萝鸡有一个和达奚司空有关的传说。传说在唐贞观年间,印度波罗人派遣一批使者到中国来朝贡。其中一位使者达奚司空,拜完南海神后,还在神庙的左右两旁各种了一棵菠萝树,这是一种能结无花果的奇树,其果实俗称菠萝蜜,佛书上叫做“优昙钵”。据说这两棵树到清代时仍发芽,并已长到数十围粗了。

    美景留人,待悠游已久的达奚司空赶到江边,船队已经扬帆而去。达奚司空呆呆地站在神庙之前,遥望已渐渐消失于天际的船队,不觉便落下泪来。

    村民们看到有个外国人愣愣的站在岸边站了这么长时间,得知原委,便把他接回村里去住,但达奚司空思乡心苦,村民们都感到不忍,商量着怎样才能让他吃东西。村里有一个巧手的媳妇用鸡和达奚司空家乡的另一种——菠萝做了一道菜给达奚司空吃,达奚司空一试,觉得像极了家乡的口味,而且味道酸中带甜,很是开胃,思乡之情在这一道菜中得到了缓解,“菠萝鸡”这道菜也就流传了下来。

三.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萝岗糯米糍

萝岗糯米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萝岗糯米糍荔枝被评选为广州市名优产品

萝岗糯米糍”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评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刚刚召开了“萝岗糯米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农业局、法国卡慕公司驻华代表处等单位的评审专家对“萝岗糯米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进行了评审。

与会专家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萝岗糯米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名称、保护范围、产品质量特色及其与当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审查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萝岗糯米糍”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值得保护,予以评审通过。专家还对“萝岗糯米糍”的名称使用、与“萝岗”商标的关系以及在完善配套的技术规程和保护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整改意见。

“萝岗糯米糍”通过评审,意味着荔枝名品“萝岗糯米糍”有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而将填补萝岗区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方面的空白,对提高萝岗糯米糍的知名度和特色品质、保护萝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荔枝种植增产增效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萝岗甜橙、萝岗桂味等区域特色产品实施保护积累了经验。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市萝岗街道、永和街道、东区街道、联和街道、九龙镇5个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四.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萝岗甜橙

萝岗甜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岭南佳果最负盛名的萝岗甜橙,价格为全省各种水果之最。

据史料记载,萝岗地区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种植甜橙,据《番禺县志·同治卷》记载:“番禺鹿步都自小坑、火村至萝岗,三四十里,多以花果为业,每亩一田,种柑桔四、五十株,粪以服土,沟水周之,采山中大蚁置其上以辟虫,经三四岁,桔一株半斛(约50—60市斤),柑半之,熟时黄实离离。”。至民国时期规模达到3000多亩。由于小环境的不同,萝岗甜橙相比其他地区的甜橙,具有“特而专、精而美”的特殊品质,不仅色彩鲜润、大小适中,而且甘甜多汁、清新爽口,耐贮藏,尤其是带有独特的桂花香味和蜜味,非常适合广东人的口味。上世纪八十年代,萝岗甜橙在穗港澳地区几乎家喻户晓,产品供不应求,最高批发价曾达到每市斤1.8元。当地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谁家放有萝岗甜橙,客人一进门,便可闻到橙香和桂花香。

萝岗甜橙的种植技术易于掌握,生产成本低、产量高,保鲜期长,适合规模化推广种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原萝岗镇各村、社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萝岗甜橙,高峰时达到18000多亩,年产量达到60多万担(即3万多吨)———其中原萝岗村大朗社连续5年平均亩产过万斤,连续20年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令当地农民生活富足甚至率先致富。

萝岗甜橙产地范围为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萝岗街道、永和街道、联和街道、九龙镇4个街道、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五.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深井烧鹅

   广州人爱吃烧鹅,深井烧鹅这道菜在广州酒楼往往是招牌。不少人知道深井烧鹅来自香港,但在黄埔深井村却有另一种传说。

深井是长洲岛的一个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个村里养出来的鹅,肉质肥美细腻,制成的烧鹅表皮酥脆,肉嫩多汁。奇怪的是,只有深井村养出来的鹅才具有这种特色,别的村,就算是紧靠着深井村,养出来的鹅也大不一样。

    据说,深井村原来养的鹅也没什么特别。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讨饭老头,衣衫褴褛,满面灰尘,身上还散发着一阵阵奇臭。跟在老头身后的,还有一头大鹅,但是也和老头一样,浑身上下都灰蒙蒙的,看不出原来的毛色。

    深井村的村民见老头挺可怜的,于是决定集体收留他。老头就在深井村住了下来。别看老头瘦瘦弱弱的,吃起饭来可一点也不含糊,三五个小伙子加起来的饭量也没有他大,而且吃完就睡,从来不干活。那头鹅也吃得比别的鹅多很多,从来不下蛋。但是,村里的人一点也不嫌弃他们,每天都是热饭好菜热情招待。

    老头一住就是三年。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村民们发现老头不见了,只留下了那头鹅和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叨扰三年,无以为报,唯留下白鹅一头,略表谢意。好人好报,后会无期。”说来也奇怪,这头三年来从没下过蛋的鹅开始下蛋了,而且,孵出来的小鹅养大了,制成的烧鹅肉质特别鲜美。慢慢地,深井村的烧鹅成了远近闻名的抢手货,深井村的村民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这时,他们才明白老头的留言里所说的“好人好报”的真正含义。

六.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满坛香

满坛香这道菜式是从潮菜“佛跳墙”演化而来,是将鸡、鹅、鸭、鱼肚、鱼唇、冬菇及其它海味等十数种原料分别煮好,然后集于一坛加入绍酒煲煮而成。其浓郁芬芳,营养滋补,最宜于冬令进食。

七.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沙埔河龙虱

    话说在波罗庙西面有两座螺壳山,一座在珠江北岸沙埔村之东,另一座在珠江南岸的番禺境内,两山隔江相对。北岸的是螺壳公(雄性),南岸的是螺壳母(雌性)。传说如果螺公生猛,就要通过龙虱在他们之间搭桥牵线,到南岸找螺母调情,这时附近的村民就会发生姑娘未婚先孕、寡妇起异心等不良行为。于是,螺母山附近的村民每年年尾,风高气爽、草苗枯黄的时候,就要到螺公山那里放火烧山,把螺公山上的草木烧光,使它来年不生猛,同时,还要把沙埔河里的龙虱捉来煮熟了吃掉,让它不能为螺公螺母通风报信。沙埔河龙虱这道菜就由此而来,据说,吃过这道菜的人特别生猛,很多人都“食过返寻味”呢。

八.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深井软骨鸡

    深井软骨鸡,在我国抗日战争前与“黄埔蛋“齐名,这种鸡,鸡苗是普遍的,被水土居民用小竹笼挂吊在艇尾上饲养。几只小鸡关在长2—3尺、宽1—1。5尺、高1尺的笼里,吃的是打鱼时拣出来的鱼仔虾,以及一些剩饭米糠,从小到大缺少运动,骨骼便被软化,因此深井肌肉嫩而骨软。当时,长洲、深井一带水域,停泊轮、艇较多,又有驻军,不少人慕名而来长洲深井品尝”黄埔蛋“及深井软骨鸡,因而“深井软骨鸡与”黄埔蛋”是齐名的。

九.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和味牛杂

和味牛杂

广州著名小吃之一。牛杂,即牛肚、牛肝、牛肺、牛肠、牛心、牛柏叶等牛内脏。将牛杂洗干净后斩件,用油、盐、酱油、蚝油、味精、胡椒粉等味料腌制,加上花椒、八角、五香粉等,与萝卜一起下锅用文火慢煮。食时佐以辣椒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