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红河石屏县的经济特产是什么 红河州每个县市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红河石屏县的经济特产是什么 红河州每个县市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6-16 19:56:54

一.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二.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三.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四.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哈尼“野味”

红河南岸的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族饮食最具特色之处,首推一个 “野”字,可谓是野中有味、野中有趣、野中有情。

这里的哈尼族饮食,“野中有味”,当之无愧。用料朴素,取自天然,色味并俱。这里,群山连绵,林木参天;坡腰沟底,溪流淙淙。这里不但稻麦、玉米、山药遍野皆是,而且虫鸟鱼虾、野菜野果亦十分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饮食资源。

春日,人们爬上山头,从树上采摘下大背小背的甜菜叶、山椒子;下到秧田里,点着松明火把,捉回一盆盆泥鳅鳝鱼,拣拾来一堆堆螺蛳田蚌;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煮一锅红豆,话一回农事,说一些邻里逸闻、计划计划一年的生活。嘿,那山茅野菜的清香,那鱼鳅螺蚌的鲜甜,包准能让你垂涎欲滴,包准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思和无限的希望。

夏季,人们采摘来玉荷花、缅冬瓜,拌上盐巴辣椒;或者,就从房前屋后的田边地头随手扯几把“龙爪草”,找几朵蘑菇鸡枞,或煮或炒,端上桌来,便是一盘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营养丰富,醒酒解暑,而且味道好极了!

到了秋天,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各种野味更加丰富多彩了。油炸蚂蚱、脆皮蝉蜕、香炒臭屁虫,无一不是桌上的珍稀;稻田鲤鱼,林中松雀,山里竹鸡,则更是待客的佳肴。

隆冬时分,山外江北,也许是冰天雪地、万木萧条了,而哈尼山寨的周围,依旧是苍翠葱茏,果蔬不绝。你看那农家饭桌上的菜盘里,除家养的鸡鸭牛羊肉外,绝少不了热气腾腾的苦菜汤、黄生生的野豆酱、香喷喷的野蜂蛹……

五. 云南省 红河 金平县 紫糯米

紫糯米

紫糯米,又称黑糯米,栽培历史悠久。据《定番州志》记载,从宋代起即为历代地方官府向皇帝进贡的“贡米”,是御餐中的珍品。当地农民传说,这是宋代的一位苗王,名叫黑阳大帝,是他首先发现的。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都要打黑糯米粑以示祭祀,这一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六.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七.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石屏红阳猕猴桃

石屏红阳猕猴桃--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猕猴桃,人称 “水果之王”、“维C之冠”,红心猕猴桃更是猕猴桃品种中精品,常食可改善心肌功能,并对防治心脏病、抑制胆固醇的沉积有较好的疗效和医疗保健作用。

八.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红河葛根粉

红河葛根粉是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的。红河生产的优质葛根粉,获得2008年全州优质旅游产品殊荣,一鸣惊人。

在红河县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一种不大起眼的续生藤本植物,浑身毛绒绒的对生网状复叶和长长的藤子或互相缠绕或攀沿其周边灌木,它的名字叫葛根。

葛根主要食它的块茎,可生食也可熟食,可起到清凉解毒的功效。如果将它加工成淀粉,又是一种最佳保健食品。每年深秋为采挖葛根的最佳季节,人们把它挖回加工成淀粉拿到市场上出售,又是一笔赚钱的生意。

生长年限越长的葛根块茎就越粗大,五六年都未挖过的葛根可长到1米多长、一二十公斤,刨起来就相当费力。

加工葛根粉工艺简单,先把它洗净粉碎,加水搅拌过滤,除去杂质后让它沉淀于缸底后,将水滗干,取出淀粉晒干,擂成粉末,就成了白生生的葛根粉。

九.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石屏荔枝酥

石屏荔枝酥是云南省石屏县民间制作的名特食品。其外观小巧玲珑,形状、色泽颇似荔枝故得名。 石屏荔枝酥的原料主要是一级面粉、白糖、猪油、玫瑰、芝麻、桔皮、糖粉、香橼丝,按一定配比精制而成。首先是把面、油、冷开水按20:5:7的比例合成面团,把面、油按2:1的比例合成酥;再把面团和酥制成皮子,把白糖、猪油、玫瑰、芝麻、桔皮、糖粉、香橼丝组合为馅心;然后,皮子包酥,切成小块,包入馅心,做成荔枝状;最后把它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即可。石屏荔枝酥每个不足10克,外型美观,小巧玲珑,食之酥松,香甜适口。( 红河)

十.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结球甘蓝

结球甘蓝为十字花科植物甘蓝的茎叶,为甘蓝的变种。又名卷心菜。有缓急止痛,养胃益脾之功效。可食用的部分为86%。约90%的成份为水,富含维生素C,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食物中排名第三。日本科学家认为,结球甘蓝的防衰老、抗氧化的效果与芦笋、菜花同样处在较高的水平。结球甘蓝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保障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抗癌蔬菜中,卷心菜排在第五位。

特别适合动脉硬化、胆结石症患者、肥胖患者、孕妇及有消化道溃疡食用。

但皮肤瘙痒性疾病、眼部充血患者忌食。结球甘蓝含有粗纤维量多,且质硬,故脾胃虚寒、泄泻以及小儿脾弱者不宜多食;另外对于腹腔和胸外科手术后,胃肠溃疡及其出血特别严重时,腹泻及肝病时不宜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