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东莞长安有什么特产 广东东莞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东莞长安有什么特产 广东东莞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2-05-30 04:32:07

一. 广东省 东莞 莞香

莞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地方,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的莞香不久将“香”遍莞邑大地。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别名女儿香,莞香(广东东莞)。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易剥落。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叶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花白色。种子圆形、黑色。花期三月份至四月份,种子成熟期六月份。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后越五、六年,乃凿香头如马牙状,通称“牙香”。

据史书记载,木香(莞香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据说香港因之而得名,可见“香港”之名源于莞香。

莞香树高8——15米,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7~8年时间。第一次凿采木香,称“开香门”,每年农历12月是凿采木香的季节,是在活树上凿取。采凿的木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儿香)。凡初开香门的为“白木香”,是香中最低等;旧香口凿出来的香块叫“镰头香”,这种香较为广用,但木质花纹少无油质,价格比白木香高;“沉香”是来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的油质,把它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是国家医药部门收购的中药之一,有镇定安神止痛之功效。“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质,香农精心地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其价格比“镰头香”高几倍,是莞香中之精品。已凿取木香的莞香树仍继续生长,一般几年凿取一次。莞香在古时代已价格不菲,据《广东新语。香说》中云: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即使在今天,中等的“白木香”,常见的“镰头香”每公斤也需20多元。“沉香”“牙香”(女儿香)则价值更高了。莞香燃烧时无烟,气味清香,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受社会大众欢迎历几百年而不衰。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带较为知名。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以寮步的香市最著名。莞香虽然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但在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工业不发达的时代,莞香是生产香料的主要原料,由于滥砍滥伐,曾经满山披绿,作为一方的莞香树木寥寥无几,濒于绝迹。1980年后,市药材公司为培植药用“沉香”,又发动群众在鸡翅岭、龙岗等村重新培植莞香树。近十多年,东莞市十分重视保护莞香这稀有的地方特种植物,鼓励群众种植莞香树,2003年将莞香列入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予以保护——50株位于大岭山公园内的莞香树作为种群之一,供游人观赏。

值得一赞的是大岭山镇鸡翅岭村77岁高龄的老人汤焕洪,祖辈都种植莞香,十多岁就跟着父亲种植、开凿、售卖莞香,对莞香怀有特别的感情。几十年来勤耕不缀,十多年前又在其村后山坡辟荒垦地种植莞香树,现香树已高达5~6米、除被一些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移植,尚存近百棵,成为东莞目前较大的香林,他还精心育莞香苗提供给热心的单位和人士栽种,为重振莞香不遗余力。

值得一书的是东莞市植物园,为了挽救莞香,2001年在其建立的珍稀植物园内特设了一个莞香园,已成功育苗4000多株,并且对莞香进行了专题研究,将为推广莞香作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8月16日,我市10多名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优秀学子,自发组织并邀请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种植莞香树,每棵莞香树系上学子的名字,表达了青年一代关心家乡建设和感谢家乡培育的浓厚乡情。

值得一颂的是2002年11月东莞中学百年校庆,校友名人政要商贾云集校园,而最让前来恭贺母校百年寿辰的校友们惊喜的是:莞城区政府赠送的礼物――两株莞香树,如此厚礼,一时成为莞邑百姓的美谈

值得一喜的是:近几年,花几百元购买一株莞香幼苗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在东莞城乡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二. 广东省 东莞 厚街腊肠

厚街腊肠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历久不衰。

厚街腊肠色、形、味独特,形状不同一般,呈椭圆形,紫酱色,比鸽蛋稍大,芳香可口。

厚街腊肠除了纯肉的常见品种,还有白油肠、鸭肝肠、猪肝肠等等,都很有特色。

厚街腊肠可分为花肠、鸭肝肠、猪肝肠等几种。厚街腊肠用料严格,制作讲究,质鲜、香醇、爽脆。现代的厚街腊肠,将传统的制作原理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从选料、混料、灌肠、打针眼、绑节、吊晾、烘干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无尘、无火烟及杀菌的要求,采用自动控温的远红外线烘干实现高质量的标准化生产。主产地厚街镇及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市食品公司等。

说起这厚街腊肠,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南宋末年,战乱不断,百姓为了避祸,纷纷逃入山中。当时厚街有个姓王的村民,把大米和碎肉拌匀,灌入肠衣中,用小绳束成一节节的,然后晒干,随身带备逃难。吃的时候或蒸或煮或烤,既可当菜又可当饭,而且非常美味。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改进,就成了今天名闻海内外的厚街腊肠。在东南亚及港澳地区,东莞厚街的腊肠都是非常出名的。

而且大家在购买时还可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它一节节特别短小,几乎象一个大红枣一样,所以又叫枣肠。可能是当年那个姓王的村民为了节约又取食方便而做成这么小的吧。不过它食用起来确实非常方便,而且还有个好处,比如说你剪取几个放在饭上蒸熟时,它的香味都会包含在肠里,不会散失,等到一口咬下去时就香气满嘴,特别浓郁。

厚街腊肠除畅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外,还远销欧美等地,每年出口万多吨。

三. 广东省 湛江 霞山区 广东鲍鱼

广东鲍鱼:主要分布于市郊海域及陆丰、惠阳至阳江等地沿海。品种有杂色鲍、耳鲍、半纹鲍及羊鲍等,以耳鲍最为名贵,唐代以来均为贡品。

四.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蜂蜜凉粽子

南朝起,盛行包粽子以纪念卓越的诗人屈原。到了唐代,粽子瓤有多种果仁,其味比单纯黍米要好。宋代有一种“艾香粽子”。元末明初,出现了箬叶裹的粽子。到明弘治年间,已用芦苇叶作粽皮,且在瓤馅中加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大枣、核桃等。这样,粽子就发展到有荤有素,有甜有咸了。至清乾隆年间,出现了箬叶裹粽,中放火腿一大块的“火腿粽子”。

西安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在长安长大的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庚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专门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做这种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了。

制作原料:糯米、粽叶、蜂蜜 。

制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24小时,在浸泡过程当中要换水4、5次;

2、粽叶和粽绳放水中泡8小时左右后,放入锅中煮一下(可起到杀菌的作用);

二、包粽子:

1、取1张苇叶(有的叶子小,可以一次用2张或3张),对叠弯成漏斗状,底部的尖一定要收紧,不能有空隙;

2、加入糯米,铺满;

3、然后将苇叶折起,包裹严实,依照两边粽叶的方向包成三角或四角粽子,用绳扎好。

三、煮粽子:

1、锅中加足量的水(要完全没过粽子),大火煮开,放入粽子,水再次沸腾后转中小火煮一个半小时;

2、煮好后,捞出粽子,一个个摆放开,收干表面的水份;

3、煮熟后晾凉,待凉透后撒上蜂蜜、桂花酱即可食用。

四、操作提示:

1、粽子要捆紧,以免在煮的时候松散开;

2、煮粽子一定要水开后再下锅,煮粽子的水要全部没过粽子,不然没有浸到水的部分会煮不熟。

食品特点:

其色洁白,其形娇美,甜而不腻,入口回味悠悠。具有凉甜芳香、泌人肺腑的特点。

五. 广东省 东莞 糖环

糖环 古时称“巨女”(读音),是中原南迁过来的小食。糖环在东莞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传统的糖环,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糖环形状,由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六.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位于南稍门的一家秦镇凉皮已开了好几家连锁店。

七. 广东省 河源 紫金 油角

虽然叫油角,做法好似炸饺子。但油角的馅是甜的,还拌以椰丝、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实果搅碎而成,包在饺子皮里。与包饺子不同的是油角不用褶边而是锁边,对折粘合后,用指甲沿边一路轻捏成麻绳状,然后适度煎炸即可食用。每家的油角不一样,有的咬起来硬嘎嘎的声声作响,有的松脆爽爽,口感鲜香,前者是和面时没有放鸡蛋,后者不仅放了鸡蛋还放了适量的猪油。

八. 广东省 东莞 东莞荔枝

东莞荔枝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广东省东莞市的地理位置是位于该省的中南部区域,海拔为30到80米之间,当地地貌症状是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2.7℃。是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改革开放以后,该市积极推进国土绿化工作,东莞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宜果则果,林果并举,适宜发展经济林,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因为大力发展荔枝、橙柑桔等经济林名闻遐迩。光照充足,土肥水丰,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并在历史上也一直以盛产荔枝闻名。

广东省东莞市名列于第二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该名单是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极具权威性,广东省东莞市在名单中被命名为“中国荔枝之乡”,同时,东莞市还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如今,全市荔枝种植面积近30万亩,品种以糯米糍、妃子笑、桂味等优质品种为主,此次成为“荔枝之乡”可谓名至实归。

九. 广东省 潮州 潮州木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汕头、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度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利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地分割为不同画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序。因考虑观者的视线,置于橼梁高端的木雕装饰往往将人物某些部位适当夸张,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头一看,恰到好处。在构图处理上,潮州木雕不是模仿中国画,就是仿照戏曲舞台,其特点是在一个木雕面上将不同时空中发生的故事同时表达出来,其叙述方式有所谓的“径路”(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处理人物活动的脉络)。潮州木雕的装饰设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门,门被分出顶横肚、枋栏、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和下横肚等装饰部位,各部位装饰所用题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筑装饰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制作神亭、神轿、进盒、宣炉罩、烛台、果碟等神器装饰。其雕刻形式大体分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几种。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汕、兴梅地区而论,潮汕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清末潮州木雕行业中曾出现过奇才黄开贤,以高超地技艺为潮州木雕赢得了声誉。现代传承这一技艺的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等,张鉴轩认为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差,因此目前从事木雕加工生产的人愈来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这导致潮州木雕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亟待抢救、扶持。

十.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东珠绣

广东珠绣:产于广州市、潮汕地区、番禺区、中山市等地。系运用复杂的针法与多种不同珠子配色以及珠光的折射,绣成晶莹悦目、色彩缤纷、精美华丽、效果奇特的工艺品。品种有:手抓包、拉链吊袋、腰带、异型袋、烟盒、万能花、领口花、珠绣挂画等。近年更发展而制成珠绣晚礼服,供妇女在交际场所穿著,雍容华贵,富丽端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