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榆林特产及价格 榆林市的特产有啥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榆林特产及价格 榆林市的特产有啥更新时间:2022-06-13 12:13:19

一. 陕西省 榆林 横山区 缸腌腊猪肉

陕北家制“缸腌腊猪肉”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陕西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用民间传统的盐理法和油封法腌制而成。外形整齐洁美,呈10~12厘米宽、约5~7厘米厚的方块状,每块0.4~0.6千克重。瘦肉呈红色或暗红色,肥肉呈白色或淡黄色。肉质结构良好,肥瘦相间的肉块,红、白(或淡黄色)分明,色泽鲜艳,外观肉质鲜嫩多汁,咸淡适中,香味纯正、浓郁,具有特殊的腌腊风味;久存(2~3年)不变质。

陕北缸腌腊猪肉的制作方法

1.选用健康的,在比较卫生的条件下宰杀的猪肉。除净残留毛,刮洗净血污脏垢,去骨(肋骨可带骨)、去蹄膀,然后按要求切成10~12厘米宽、5~7厘米厚的方块备用。

2.将缸及石板盖准备好,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盖好盖放在适当的地方备用。缸的大小,应视肉量的多少来选择,一般要求肉装至离缸口20~30厘米为宜,过大、过小都不利于肉的保存。

3.炒盐:将所需要的盐(陕西定边产的大青盐)放入铁锅内炒,炒至微黄时为宜。炒盐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是“缸腌腊肉”成败的关键。

4.滚雪球(上盐):将炒好的盐放于盆内,在盐未凉时,把肉块放进盐中滚几下,使肉块表面粘上较厚的一层盐,提起肉块轻抖几下,以不掉下盐粒为度。

5.腌晒:将上好盐的坯块摆放在干净的盖片(用高粱秆的盖子)上,放在太阳下腌晒,腌晒时间,夏、秋季大约为1天,冬、春节约为3天,以晒至表面渗出水分为好。

6.搓盐:将晒好的肉坯块,再拿盐搓上一次,其目的是搓出多余的水分,补增些盐分。

7.复腌:将搓好的坯肉块,抖擦去多余的盐粒和水分,使表面相对干燥,再进行复腌。 8.半熟加工及腌制:有咸味较浓的盐埋法与盐味较淡的油封法两种。

(1)盐埋法:①笼蒸:将腌好晾凉的肉块,皮面向上摆放在笼里蒸10~15分钟后,取出晾凉。②入缸:先将炒好的盐进行压底,其厚度约5厘米,然后将肉块肥瘦搭配,排列整齐,稍留空隙,皮面向上,放入缸内一层,然后撒上一层盐,盖没肉面,轻压一下,接着装第二层,直至装完为止。最后一层盐应撒约5~8厘米厚一层,稍压实即可。③加盖封口:装毕肉后,用石板盖将缸口盖严,然后用绳在缸口中间轧几圈固定,以防缸体裂炸。整个加工过程完毕。

(2)油封法:①油浸:将猪的板油、五花油等油脂炸炼,除去油渣后,把油加热,控制在6~7成熟,将腌好晾凉的肉块逐块放入油锅内浸泡,炸至肉边起色时为度,捞出晾凉,直至炸完。②净油:将泡炸过的油,继续加温炼至水分耗净后,澄清,除去渣质,待用。③入缸:将油浸过的肉块逐块放入缸内,要求皮向向上,排列整齐,肥瘦相间,上层与下层肉块错位,左右留有空隙,层层装进,装至离缸口约25~30厘米时为宜。④油封:将除干水分的澄清油,油温降至40~50℃时,徐徐倒入缸内,淹过肉面5~10厘米时为止。⑤加盖封口:先将石板盖盖好,一边隔起空隙,待油冷却后盖严。即腌制加工完毕。

二. 陕西省 榆林 横山区 横山羊肉

横山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陕西省横山县。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横山羊肉具有肉质鲜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香味浓郁、风味独特的优点,被誉为“肉中之人参”。“横山羊肉”以其独特的肉质、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显著的保健抗癌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名副其实的地方特色产品。

横山羊肉主产于南部丘陵沟壑区,由于气候特别,昼夜温差大,山大沟深,行走不便,放牧的羊子采食困难,运动量大。因此,横山羊肉脂肪含量较低、肌肉弹性好。横山羊肉只有用横山的水和横山的葱等调料才能做出地道品味。从植物种类和营养特征看,横山县耐寒、抗旱品种多,以天然的豆科、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要饲草,尤其是苜蓿等豆科植物比例大,相对含水量较低,用这些饲草饲喂的羊子抗病能力强,生产的羊肉氨基酸含量高,胆固醇少,营养价值高,食用后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之功效。同时,植被中富含中药材,羊子采食后可预防疾病的发生;百里香、多根葱、铁杆蒿、沙葱、沙蒜、香艾等60多种香草以及富含蛋氨酸的苜蓿、大豆,使横山羊肉香味十足,细腻、无膻。.

生产情况

该县羊产业在实施舍饲养羊的基础上,向科学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县内“羊中王”绒毛加工厂的服装远销海内外,“香草原”等羊肉加工厂的产品享誉港台,养羊走出一条“公司+协会+农户”的路子,初步构成产业链。2009年,全县新增人工种草22万亩,保留种草面积300万亩;羊只饲养量达130万只,均养羊5只收入2000元,户均养羊20只收入8000元,农民畜牧业收入占到70%;生产羊肉9476吨,羊绒320吨,羊毛552吨,羊皮40万张,畜牧业产值突破8亿元大关,占全县农业产值的60%以上。.2010年,全县羊只饲养量达139.1万只,存栏73.8万只,出栏65.3万只,羊绒412吨,羊毛520吨,羊皮60万张,羊肉9795吨,畜牧业产值打破8.4亿元大关,其中养羊产值达到4.5亿元。21世纪初,榆林、靖边、西安、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广州等地,都有横山炖羊肉馆。横山县成为国家山羊板皮基地县(农业部)、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主产区(陕西省农业厅)、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县(中国社科院),获得横山羊肉地理标志的保护。.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0年9月3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以2010年第95号公告,正式公布“横山羊肉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护”。.

保护范围

横山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横山县横山镇、高镇镇、党岔镇、波罗镇、塔湾镇、石湾镇、武镇镇、响水镇、殿市镇、赵石畔镇、魏家楼乡、石窑沟乡、韩岔乡、艾好峁乡、双城乡、南塔乡、白界乡、雷龙湾乡、石马洼农场等19个乡镇、农场所辖行政区域。.

三.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熬茄子

熬茄子“羊肉熬茄子,香死个王苶子”。没有羊肉,茄子熬土豆吃起来也不错。笔者家乡哈镇多种长茄子,人吃茄子不用刀切嫌铁秽,用手撕,将茄子撕成长条和土豆一起炒一炒熬熟,熬茄子多用羊油;县城多种圆茄子,熬时把茄子切块和土豆炒一起熬,羊油、猪油都用。

四. 陕西省 榆林 米脂县 米脂火烧

米脂火烧

火烧: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

干火烧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纸张一般,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陷,再压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饼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即可。油火烧则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猪肉剁大葱。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受外地游客称道。

五.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山杏

山 杏 山杏是本县农林,产量居全省首位。现有山杏林5000多亩,年产山杏200吨,杏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可润肺、养颜、生津、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府谷)

六.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摊黄儿

绥德小吃摊黄,是陕北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它的原料是硬黄米面或玉米面,再兑上些白面就能制作而成。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成“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就叫“黄”,可能是因为从它的颜色叫起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

摊黄时要先将面粉用酵子发起,加碱调成糊就行了。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摊黄时,把黄鏊子放在炉子上,还要把火压住,火不能大,火大了就焦了。摸上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中间,面糊自己就流满了鏊子,盖上盖,片刻间,只听“吱啦”的一声,就好了,翻过来,再烙一下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取面粉适量,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或“鏊儿”,为生铁所铸,分鏊身与盖子两部分。鏊子底部铸有三只矮足,鏊身呈圆形,中间凸起,周边隆为楞圈儿状,鏊面光滑,油亮可鉴。盖子为覆碗状,盖顶有环或钮,便于揭扣。烙制时将鏊子置灶炉上,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倾入面糊儿,加盖烙蒸。烙蒸约两至三分钟后,只听鏊内水汽“滋滋”作响,表示摊黄儿已熟。这时摊制者取下盖子,用小铁铲将摊黄儿铲出,置于箅上降温,待稍凉后折叠成半圆形,即成。出鏊儿摊黄儿色泽焦黄,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爱。摊黄儿有发酵与不发酵两种。发酵的松软,不发酵的筋道。发酵与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淮宁河川,春秋为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1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此为乡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实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

在陕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摊黄儿的习俗,有俗语云:“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快倒塌”(一说“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发,吃了豆腐快倒塌”)。农历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是日吃摊黄儿是否与纪念佛祖诞生有关,尚不得而知。

七.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陕北洋芋

陕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陕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年产约20亿公斤。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0亿公斤以上。此外,延安地区的子长等县也多,年种植9万多亩,年产1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陕北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属暖、中温带,干旱草原性气候,年均气温10℃,年降水量450毫米,年日照2600小时,昼夜温差大,光合生产率高。无霜期150天左右,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为洋芋的正常生长和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利条件。陕北洋芋,个大、肉沙、味美、营养丰富全面。它的块茎含淀粉约22%~26%,蛋白质3%,脂肪0.1%~1%,每公斤还含有维生素C160毫克,以及钙、磷、铁、钾、维生素B1、B2、B9和胡萝卜素等,含热量660~1130千卡。其矿物质的含量比一般谷类粮食高1~2倍。1个人若每天吃0.5公斤洋芋,便可获得足够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在工业上,洋芋的用途更为广泛。它可以加工淀粉、酒精、合成橡胶、电影胶片、人造丝、香水、葡萄糖、糊精、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因此有“万能作物”的称号。洋芋又是一种药物。早在古代,人们就用它来治疗肠胃不适,热咳等疾病。食之有和胃、调中、益气之功效。治疗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等都有明显的疗效。生洋芋捣泥外敷,治湿疹、腮腺炎、烫火伤;鲜洋芋汁,内服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慢性胃痛、习惯性便秘、催吐解毒等作用。它又是“减肥食品”,具有保健作用。

八.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蜜碗

佳县蜜碗

陕北佳县的“蜜碗”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其酥软清香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提起它的来历,老一辈人会给你讲一段有趣的传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娘娘产后得了疑难重症,不论什么佳肴美味都吃不下去。一日,大臣魏征进宫探病,问了娘娘的饮食。太宗叹了一口气说:“皇后百样补品都不想吃,日渐消瘦,如何是好?”魏征奏道:“为臣听说葭县(现改为“佳县”)有一位张厨师善做民间小吃蜜碗,病人最喜食用,何不召来一试。”太宗闻奏,立即派人将张厨师传进宫中御膳房。

第二天一早,张厨师亲自给娘娘送去烹制的美食。娘娘见盘中所盛之物不是常见的水陆八珍,而是一个金灿灿的小碗,就发生了兴趣。她端起盘子仔细看了一阵以后,轻轻咬了一口,只觉得又酥又软,美不可言。接着又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吃得一点不剩。从此,娘娘胃口渐开,每天除吃两个蜜碗外,还能吃一些别的东西。过了一个月,娘娘脸色渐渐红润,过了三个月,已经完全康复,太宗大喜,以黄金百两、彩缎百匹重赏了张厨师。从此蜜碗名传中外。

蜜碗的做法是:每三斤白面,加十个鸡蛋和一斤蜂蜜,将面和匀,擀成半寸厚,切成手掌大的方块,捏成碗状,入油锅炸熟即成。

九. 陕西省 榆林 定边县 炉馍

炉馍

“炉馍”起源于何时?远不可稽。相传元朝末年就有百姓在炉馍中夹纸条,“炉馍”是安边(今属定边县)的传统美食。由于选料精,做工细且极其考究,历经三百年,赢得了四海美誉,八方食客。人们都知“炉馍”好吃,但并不知道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1697年康熙帝率师西征葛尔丹,四月初二从榆林出发,“羽辔行边六日程”来到安边堡,遂命大军宿营,自己扮成“脚户”私访,与当地人高善仁谈得开心,屈将几位客人请回家,从里屋抱出一个罐子来,从罐子取出炉馍招待客人,客人品尝后,连声称好,并向屈了解了做炉馍的技术。告别时屈送了客人一罐炉馍。客人脱下马褂,赠于屈。后来屈发现褂内刺有龙图,方知万岁爷所赠。

时隔不久,朝廷命专人专程来安边请高善仁赶做炉馍。消息一下传开,各州府县官吏借机向朝廷敬贡,各路商客炉馍生意火爆,“销东晋,售南庆,能西凉,出北塞”。民间则“家皆以饼相馈”。从此以后,百姓称有关炉馍面叫上面(皇上用之“,麻油叫做清油(大清珍品),并称铁炉为“铙”(传说康熙帝看了铁炉后称铙),百姓吃炉馍用双手捧着,传说是对圣上的敬重。安边东滩现在还保存着写给康熙帝品尝炉馍的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照万岁灯。”

十.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榆林大红枣

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平均单果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榆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榆林大红枣主产于陕北黄河、洛河沿岸的清涧、绥德、神木、吴堡、佳县等县。特别是绥德的枣林坪、清涧的舍峪里等地,早已是“榆林大红枣”的著名产区。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道光年间的《吴堡县志》有“枣甚盛”和“枣为多,居民以此为业”的记载。《佳县志》记载:“唯黄河一带土壤肥沃,最适枣梨,居民种植因以为利”。境内泥河沟等村,有几百年树龄的枣树。据清代《清涧县志》记载,历史上自店房坪直抵黄河,百里都是枣林。该县老舍古乡王宿里村有一株古枣树,据测定是1000多年前的遗物,是著名的“红枣之乡”。目前,榆林大红枣栽植面积30万亩以上,年产枣1.5~2万吨,已成为陕西的大宗土特名产,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销往朝鲜、港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地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