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州长隆特产有什么 广州长隆不能带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州长隆特产有什么 广州长隆不能带吃的更新时间:2022-05-30 07:23:31

一.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荔枝宴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境内挂绿荔枝闻名世界。

既然是荔枝的故乡,就一定要试一试这里的荔枝宴,煎煮炒炸花样齐全,味道亦是清甜无比。比如将荔枝里面的核掏出来,塞进特制的肉、菜等。表面是清、香、甜的荔枝肉,里面则是软软的馅,口感截然不同又配合得天衣无缝。

荔枝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蛋白质等,对贫血、心悸、失眠、哮喘、疝气痛等病均有一定疗效。除了鲜吃外,荔枝还可晾晒成荔枝干,制成荔枝酒,或制成罐头运往国内外销售。

荔枝干味甘、酸,性温,有益心肾、养肝血之功用。荔枝酒则能生津益智、理气益血。

二.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老火汤

老火汤

广东人向来有喝老火汤的习惯。用适时材料煲上数小时的汤,既美味又有功效。常见的有“莲藕绿豆汤”、“生鱼西洋菜汤”、“红萝卜马蹄猪骨汤”和“霸王花瘦肉汤”等等。

三.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榄核冬瓜

榄核冬瓜

榄核镇从1982年开始已有零星种植冬瓜,1988年成为广州市二线菜区以后,冬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间种发展到整种,从每年一造发展到一年三造,对支持广州市淡季蔬菜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全镇冬瓜整种面积6218亩;间种面积1527亩,总产2.1万吨。冬瓜生产收入占本地蔬菜收入的54%。

过去,我镇种植黑皮冬瓜品种参差不齐,又没有及时抓紧种植季节,使冬瓜总产量低、质量差、销售不顺畅,主要靠本地销售。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使产品既及旱上市又耐贮存,调节我市的春、秋淡蔬菜上市供应,提高冬瓜种植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从1994年开始,我镇从加强示范引导入手,建立示范基地,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合理安排种植季节,树立冬瓜品牌。

为提高冬瓜的品质,几年来,榄核镇重视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先后引进了南海黑皮冬瓜、增城冬瓜及东莞道窖冬瓜等品种,经过多年的努力,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和市场销售需求的榄核冬瓜品种,取代了原来本地大青皮冬瓜品种。该品种有如下特点:(1)适合出口、规格齐整、个体均匀、色泽好;(2)能适合装运耐贮存、光滑无毛、55-60公分长以上;(3)食味好、肉厚、肉质致密、略带甜味、营养成份丰富。

在冬瓜种植方面,着重抓“早”字,实行早整地、早播种、勤管理、早上市。我镇早冬瓜上市时间一般比邻近市、县提前15-20天,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榄核冬瓜的生产从过去一年一造,发展到现在的一年两造,部分农户一年三造。春播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收获期4月中旬至6月份;夏播期5月,收获期7-8月;秋造冬瓜在夏造收获后抓紧播种,产量也比较理想。

为树立榄核冬瓜品牌形象,我镇还对冬瓜生产基地实行全过程进行监控,从施肥到农药使用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管,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要求,安排生产管理,严格进行农药使用跟踪监测,保证生产安全、优质冬瓜产品,增强内销及出口竞争力,扩大产品销售。同时,对生产合格冬瓜产品,以“榄核冬瓜”品牌标签上市销售收到较好的效应,使全镇春秋两季销售顺畅。

由于冬瓜种植时间短、收益好,农民种植冬瓜积极性高,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1996年冬瓜种植面积3000亩,1998年为4100亩,1999年达到6850亩,2000年发展至7700亩。冬瓜产品除供应广州市场外,大部分产品销往浙江、江苏、上海、河南等地,少部分出口到港澳、新加坡等地。

四. 广东省 广州 荔湾区 广州南乳花生

南乳花生是广东,为清末广州一个叫“盲公德”的盲人所首创。南乳又叫红腐乳,是用红曲发酵制成的我国豆腐乳,以开胃消食、风味独特著称。盲公德住在广州西关多宝坊(今多宝路前身),原为一厨师,一次炸油角,妻子不小心将煎堆掉入油锅,飞溅的油花溅入他双眼造成失明。但盲公德在失明的情况下创造了“南乳花生”,以甘香酥脆、风味浓郁著称,使南乳花生顿成南粤名食,身价百倍。从此西关盲人多以卖南乳花生为生计。以南乳调味的做法也在西关美食界流行,产生了不少以南乳调味的著名岭南小食,如咸煎饼、鸡仔饼、磞砂等。

广州人称花生米为“花生肉”,南乳花生米也就被称为“南乳肉”,故旧时广州街头常有盲公叫卖:“卜卜脆,南乳肉。”南乳花生成为南粤一绝,岭南风味美食。

五. 广东省 广州 荔湾区 广州彩瓷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彩瓷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彩瓷又叫广州织会彩瓷。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广州彩瓷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

所谓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人士的喜爱,被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

广州彩瓷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

广州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为了给欧洲各国加工彩绘瓷器,当地商人将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器运到广州,仿西洋画彩绘后再售于外商。广州十三行商开办时已设专营广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

广彩以色彩绚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而著称。在洁白的瓷器上艺人们手工织上金线,如万缕金丝依附在宝石上,给人以雍容华责之感。生产广彩用的白瓷胎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和本地的各大瓷区。广彩有大红、水青、大绿、鹤春、艳黑、双黄等二十多种颜色,采用织、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种彩绘技法,在白瓷胎上绘制出优美的花纹图案,然后放进空中烧制完成。

广彩的彩绘制作工艺工序有七道:描线、填色、织金、填绿、斗彩、包金口、烧花。广彩的图案有人物、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等。广彩产品主要有陈列艺术瓷、日用欣赏瓷、工艺瓷三大类,仅工艺瓷就有五百多个品种、两千多个花式。


余培锡 余培锡,又名余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传承人。1929年生,广东台山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现当代该行业的最老行尊。余培锡于1945年9月-1947年9月师从舅舅司徒美(广彩名师)学艺,后于广州古老牛瓷厂、香港余培健广彩艺术工作室从事广彩创作、设计、制作。余培锡连续从事广彩艺术60年,不断挖掘传统花式,又在继承传统花式的基础上,吸收各种中外艺术精华和现代生活题材,不断地设计新花式,以适应变...... 详细>>>

六.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风味龙虱

风味龙虱

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够在空中飞行,而且善于游泳,速度极快。它以鱼苗及其它水虫为食,是肉食性昆虫。龙虱具有滋阴补肾、活血强筋的功效。“秘制椒盐龙虱”、“和味龙虱桂花蝉”是大受欢迎的佳肴。

七.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广州萨其马

此点心系由广州人制作,却深得满族人喜爱。相传,清代驻防广州的满族将军姓萨,喜骑马打猎,爱吃点心。每次打猎,必备点心,且不重样。长此以往,厨师难以再出花样,为此常遭训斥,并以杀头相逼。厨师无奈,随便取些面粉,拌上鸡蛋,用油炸成七零八碎的面皮,淋上白糖水,压切成块,送给萨将军,出乎意料的是,这食品大受将军喜欢,问其名,仆人将"杀骑马"错传为"萨其马"。从此,这点心世代流传。

八.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瑞仙菜

瑞仙菜是采用本地产的新鲜无公害蔬菜,摒弃传统的加工方法改用独特的方法精心制作而成。其味鲜美香浓,实是送礼自奉的佳品。( 从化)

九.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禺山甜椒

由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生产的“禺山”牌彩色甜椒应用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采用无土基质和自动化控制营养液滴灌的肥水管理模式进行现代规模生产。采用智能化温室装备有室内喷雾、室外喷淋的温湿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光强度自动调控遮阳系统,灌溉施肥系统引进了以色列等国外全电脑自动化控制设备,人为地创造了优越的农作物生长小气候环境,达到名优蔬果生长发育所需肥、水的精确可控,光、温可调的智能化管理。经过多年的种植推广,在广州地区具一有定的知名度。

十.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石楼禾虫

石楼禾虫

禾虫是生长于水稻田土壤中的环节动物,过去曾广泛分布在番禺“大沙田”的水稻产区,是番禺的一种传统土品。近十多年,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禾虫产量明显少。番禺区石楼镇地处珠江河畔,土层深厚、水质好,且不少农民素有培殖禾虫习惯,基本掌握培殖技术。该镇生产禾虫以个体肥大、色泽金黄、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等特点,在本区、邻近县市及港澳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食客的欢迎。

为挖掘传统名优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2000年番禺区把石楼沙北禾虫培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完善农田路网,改善生产条件,总结并推广禾虫培殖经验,使产量和效益逐步提高。该镇现有禾虫培殖较多的有沙北、沙南、江鸥、海心、青流、裕丰等村,面积8100多亩,生产已初具规模,并有不断扩展的趋势。目前,全镇一般年景年产鲜禾虫80多吨,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禾虫一年主要收获两造,部分农户已从季节性培殖发展到基本实现常年生产。每年早、晚两造水稻抽穗扬花前后,即早造5-6月,晚造9-10月,大量收获上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