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客家人吃潮汕特产吗 潮汕人饮食的特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客家人吃潮汕特产吗 潮汕人饮食的特点更新时间:2022-06-05 01:14:03

一.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潮汕狮头鹅

巨型肉用种鹅,鸭科,世界大型鹅种之一。羽毛灰褐色,体型硕大,头大颈粗,姿态雄伟。公鹅脸部有很多黑肉瘤,它们随年龄而增大,状似狮头,故名。颔下皮肤松软,而颊间有三角形代状肉垂。喙短阔,胸深广,脚橙黄色。原产地饶平县浮滨乡溪楼村,后传至潮安、澄海和汕头市郊。潮汕的狮头鹅,通常成年公鹅为7-8公斤,母鹅6-7公斤。母鹅年产蛋3-4窝。饲养狮头鹅已成为潮汕农户重要经济收入。

二. 福建省 龙岩 永定 客家捆米反

又名“卷米反”,用大米粉制皮,以瘦肉、韭菜、豆芽、 鲜笋、虾米、香菇做馅,煎蒸皆宜。北风南味,深受宾客喜爱
( 龙岩)

三.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客家酿豆腐

千年古县翁源,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中原人南迁到这里,不仅带来了勤劳朴素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在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上挖个小洞,然后把猪肉和葱做成的馅“酿”入其中,然后放到锅里慢慢焖,最后洒上葱花,一道美味的客家酿豆腐就做成啦。客家酿豆腐,是翁源客家人的名菜。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翁源的客家酿豆腐,因使用的水和豆制品不一样,酿出来的豆腐韧而爽口,清甜中带有嚼劲。翁源的酿豆腐馅多种多样,有韭菜、香菇肉馅及其他。翁源的豆腐最有名的就要数新江镇太坪村的了,太坪豆腐是用本地农家黄豆,不添加其他物质,再配以太坪山泉水,古老石磨,纯手工制作,自榨花生油烹制,做出的豆腐“豆味”十足,非常爽口、嫩滑、香甜!

信息来源:翁源县旅游局

四. 广东省 惠州 惠城区 客家娘酒

客家酿酒又称“滗酒”或“扒酒”,客家人习惯叫扒酒。是把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红菊、黄精、首乌、红枣、米酒发泡一个多月的时间酿出来的酒。

按照以前客家人的风俗,客家酿酒只有在妇女生小孩、产后在家坐月子的时侯或春节期间才能尝得到。特别是妇女产后在家坐月子时必然会有酿好的酒,而且把酿酒后的酒渣(又称酒糟或糟麻)留下来分派给邻居亲友共享。客家人习惯把酿好的酒蒸鸡,这道特色美食通常给产妇坐月子时食用,因其具有补气、生血的功效。

客家人的酿酒和饮酒方式据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秉承了许多古中原地区的酒文化基因。起初酿酒时,客家人采用山楂树的根叶及自已种的高梁和狗尾粟(小米)来酿酒,酿出来的酒有舒筋活络、驱寒保暖之效。后来,客家人又采用制糖后的甘蔗渣来酿酒,这种酒被称之为“滗酒”。此外,客家人还用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和红菊发泡来酿酒,因这种酿酒呈暗黄色,因此客家人又称它为“客家黄酒”。

选取体质糯米、黑糯米为主要原料,秉承传统工艺精心酿造,窖藏多年,香甜柔绵,含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行气活血、养颜润泽、滋补健身之功效。梅州市的“广东客家酿酒总公司”出产的金牌及银牌客家娘酒,早在1993年就被评为广东名牌和黄酒第一名;1994年荣获全国精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它以糯米为原料,首先将糯米去壳留皮(俗称糙米)煮熟成糯米饭后用簸箕散热放凉,用特制酒母(俗称酒饼)均匀地洒在米饭上混合,装入瓦埕中20天左右进行糖化发酵。再将糖化发酵的酒娘过滤出来装入瓦埕中,这时将瓦埕四周围上稻草、谷壳,点燃稻草、谷壳进行炙酒(也称火焙),再用布包装入红曲放进瓦埕,待瓦埕里的酒滚开一段时间后,约2个小时后可熄火,放凉,再用草纸将口封回即可。

客家娘酒呈红褐色,具有蜜甜醇厚,气味芬芳的独特风味。客家人对客家娘酒情有独钟,逢年过节,婚嫁喜庆,必用客家娘酒。客家娘酒的酒精含量低,一般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属于低度饮料酒。客家娘酒性柔和,四季皆宜饮用,既可直接饮,男女老少皆宜。

客家娘酒的酿造工艺一直以民间流传的方式传承着。娘酒指的是用糯米特制的黄酒,在梅州地区也经常称之为“老酒”,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民心的民间饮品。关于“娘酒”的起源,在梅州地区有许多民间传说。

传说一:神仙赐酒

在“五胡乱华”年代,中原大地民不聊生,民众大举南迁。一群妇女结伴南逃,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广东、福建两省,累得再也走不动了,昏睡在荒山野岭。此时,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老拿着一只竹制的盛器,从盛器里倒出一杯红褐透明的液体递给妇女中的最年长的老妇:“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醇香浓郁的气味沁人心脾,随即疲累全消,不饥不渴了。长老告诉她们:“这是用糯米酿造出来的娘酒。”接着,长老又教给她们娘酒的酿造方法。说完,长老突然不见了。妇女们又惊又喜,急忙跪拜:“神仙保佑,神仙保佑。

从此,南迁者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客家娘酒也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传说二:娘酒祭神

很久以前,客家的缺牙山一带发生旱灾时,有一位过路缺牙老叟来此乡村讨茶喝,一农妇叙说闹旱荒情况,解释没有茶,便将媳妇坐月子的酒斟了满满一碗给老叟。老叟一口饮毕,化为一道白光飘向缺牙山。次日,一场倾盆大雨下来,山民欢呼不已。从此,山民们每遇旱年,便用坐月酒,即娘酒登上缺牙山焚香求雨。

传说三:廖化发明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曾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有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0亲。

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

陶器闲置久了,竟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酒醉的孙权放廖化回家。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

又有一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的发明,而是他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此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至今。

用客家娘酒炒鸡又名娘酒炒鸡、娘酒鸡、酒鸡、姜酒鸡,是客家地区用鸡肉(最好公鸡)、生姜、娘酒制作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其味香甜嫩滑,美味可口,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活血之功效,是客家人滋补身体的美味佳品,也是客家妇女生孩子后的主要滋补食品之一。客家女人坐月子的时候,家人将鸡肉和姜片生炒之后,加点糯米酒煮,给产妇服用。现在早已不再只是做月子的专用膳食了,平时想吃随时就可以做,每到过年时节,客家地区的梅州,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亲自制作几坛客家娘酒来接待亲朋好友。

五. 福建省 龙岩 上杭 客家白斩鸡

客家白斩鸡的入闽时间似乎应该定在西晋末的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当时正是中原士族大逃亡的又一波高潮,蜂拥入闽者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客家白斩鸡,当时不过以普通汉菜的面目,隐没在八姓匆促的逃亡脚步和八闽荒凉的山水之间。今的白斩鸡却早已升格为“无鸡不成席”的“汀洲第一大菜”。客家白斩鸡选料极为讲究,最佳的材料必须是当年尚未下蛋、重量两斤半左右的母鸡,而且必须是河田鸡;阉鸡次之,公鸡又次之。此等大小的鸡,肌肉纤维间脂肪沉积适量,因此口感嫩滑,过大过柴,都不为美。

除却客家做法之外,亦有“海派”与“岭南派”。

六. 广东省 梅州 梅江区 客家盆菜

客家盆菜

制作单位:

梅江区围龙屋星园酒家

成品特点:

香气浓郁,汤水浓香

七.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潮汕鱼露

鱼露,潮汕俗称“臊汤”。(臊[co1 念初]:腥。选自《潮州音字典》。)

潮汕鱼露是用鲜海水鱼加盐自然发酵,反复露晒,抽滤灭菌精制而成。制作周期较长,一般一年方能成熟。虽然09年11月份鱼露国家标准的出台允许使用酶解法生产鱼露,三个月就可制得一级鱼露,但风味远远不如传统高盐发酵。

鱼露在潮汕多作咸味料使用。很多家庭没有使用食盐的习惯。同时鱼露含有多种氨基酸,其天然谷氨酸(味精成份)含量也很高,也可代替部分味精或鸡精使用。

代表菜有:鱼露炒芥蓝、煎蚝烙、蘸点豆腐鱼、炒鸡蛋等,在羊肉类、大骨汤类、海鲜贝壳类等菜肴中尤为明显。在潮州菜青菜烹饪中流传有这样的口诀:“厚朥(猪油),猛火,香臊汤(鱼露)”。鱼露快炒青菜中起到加咸、加鲜、加香、回色的作用。

潮汕卤水也多用到鱼露,有软化、护色、增香增鲜效果。

鱼露也是制作沙茶酱的主要配料之一。

八. 广东省 韶关 浈江区 客家卤肉

客家人喜爱将猪肉卤腌储藏,慢慢享用,卤的时间越长,肉味越香。将卤肉切片,慢火煎干,香味浑醇而不肥腻,是地地道道的客家菜肴。

九.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汕落汤钱

  “潮汕落汤钱”是在潮州传统小食“糯米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演变来的,它吸收传统小食的优良做法,而对传统小食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而使这一小食更加完美,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潮州小食。“潮汕落汤钱”在制法上继承了“糯米钱”的一些优点,比如糯米粉团煮熟后,放置盆中,用木棒反复擂搅,这样的好处是使熟粉团更加纯滑,更具韧性。但传统“糯米钱”是在粉团熟后,用手捏成小块,滚上糖粉白芝麻后即成,这样既不卫生,且煮熟糯米粉团直接食用,口感太粘,所以“潮汕落汤钱”改成熟糯米团入锅用葱油煎至两面微脆,再改刀切块装盘,便克服了传统“糯米钱”的不足之处。 

十. 广东省 河源 紫金 客家黄老酒

  紫金县黄龙实业有限公司位于紫金县敬梓镇柑坑村,该公司生产的“三谷围”客家黄老酒,经国家工商局注册,产品主要包装有陶罐装、玻璃瓶装等,销往河源、惠州、深圳及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地,年生产黄酒1100多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