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潮州特产歌 潮州市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潮州特产歌 潮州市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7 11:37:17

一.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韭菜粿

    韭菜粿是潮州的一种特色小食,美食。其风味独特,味道香美,叫人吃后口齿留香,难于忘怀。

    韭菜粿的制作方法比较讲究,分为粿皮制作、馅料配制及蒸熟粿品等三道主要工序。

    皮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上等的白米碾成粉,再与水一起调和,或者是用粿条渗米粉,用力搅拌,揉搓,使米粉与水或粿条与米粉渗透均匀,便可作成雪白的粿皮料;另一种是用煮沸的开水同淀粉一起调和,反复搅拌,用力揉搓,使淀粉与开水渗透均衡,便可做成晶莹透亮的粿皮料。这两种粿皮料渗入的水或开水均要恰到好处,达到既不沾手又不松散,揉搓时有弹力的手感,方能做成皮薄馅厚的,蒸熟又不破裂的韭菜粿。

    馅料的配制,顾名思义,是以韭菜为重要原料。先将韭菜的枯黄叶子的茎衣剥去,洗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颗粒。再陪上虾仁(即去壳的虾肉)粒、香菇粒、猪的瘦肉丁等,一起放人铁鼎里,用食用油或猪油炒至半生半熟(一般是五六成熟为好)后,加入适量的精盐、味精和少量的辣椒酱等佐料搅拌均匀。这样,馅料便配制成了,可用来包做韭菜粿了。

    包制韭菜粿的方法,比包制其他粿品简单些,主要将制作好的粿皮料搓捏为柔块,做成薄饼型,圆而均匀的粿皮,包以用韭菜为主配制成的馅料;再将圆形的粿皮对折成一半圆形,并在半圆形的边缘上,抹上一成薄薄的水,用手指将半圆形的边缘上捏紧:使两层粿批粘贴牢固,边,便做成了如饺子状般的韭菜粿。在包制时应该注意的是。包入的馅料不可过多,又不要太少,应恰倒好处,使粿品即回饱满,又不至于破裂。包制好的韭菜粿,要放入蒸笼中蒸熟。蒸食熟的韭菜粿色泽十分诱人。用米粉做粿皮的,雪白而透出点青绿;用淀粉做粿皮的,则晶亮透绿。暂且不说口感如何之美,仅见起色泽就叫人食欲大振起来。

    蒸熟的韭菜粿香味浓馥,让人忍不住垂涎,恨不得马上吃上几个。请别急着吃,蒸熟的韭菜粿要趁其热气腾腾,刷撒谎能够或喷上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特别是用米粉做成粿皮的,吃起来会更加香甜润滑;吃时还可选择严格平底铁鼎,放如油(最好是猪油),置于火炉上,待油升高后,将蒸熟的韭菜粿放在鼎上煎烙,烙好了一面,在翻过来,烙另一面,这样,吃起来口感更佳,特别是用淀粉做成粿皮的,会感到香而爽口,回味无穷。

二.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鱼露

早在宋末,潮州便有了腌制鱼露的“萌芽”。当时,饶平拓林湾渔民把加工咸鱼时排出的鱼汁经贮藏、煮制,成为一种美味的调味品,这就是后来的鱼露。

现今的鱼露,是以海产杂鱼和江河小鱼为原料,经加盐腌渍自溶,酶解为人体易吸收,具有特殊鱼味的液体,再经提炼、精制而成。鱼露色呈赭红,味道鲜美香醇,富含钙、碘、蛋白、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潮州鱼露制作方法:

1、盐腌:一般在渔场就地加部分盐,趁鲜腌渍;

2、发酵:通常以自然发酵为主,将盐腌后的鱼虾加盐腌渍2~3年,在此期间要进行多次翻拌使鱼逐渐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咸汁和渣;

3、成熟:分解完毕后,移入大缸中进行露晒,每天翻拌1~2次,日晒1个月左右,逐渐产生香气而趋于成熟;

4、抽滤:将竹编长筒插入晒缸中,抽出清液,即得原油。滤渣一般再浸泡过滤二次,鱼渣供作饲料或肥料;

5、配制:取不同比例原油、中油、一油混合,即为各级鱼露。鱼露共分6级,级别越高,质量越好。

小贴士:鱼露的烹饪作用与酱油相同,具有提鲜、调味的作用,也可作为蘸料调味之用。

三.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沙茶粿

潮州粿条有一种干捞的食法,因“捞”后需加入油、酱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称为“灌”,捞粿条在潮州称为灌“粿条”。它的吃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酱、沙茶酱、猪油、味精、鱼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条润滑柔软的口感和花生酱、沙茶酱浓浓的香味使得许多人都对沙茶粿情有独钟。

四.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浮洋泥塑

浮洋泥塑产于潮州市浮洋镇,是用江泥作原料制成的民间泥塑工艺品,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惠山泥人一起弛誉国内外。它起源于南宋末年,至清代光绪年间发展到鼎盛阶段,形成绚丽光亮,造型栩栩如生,具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独特风格。造型分为传统戏曲场面、脸谱、人物肖像、儿童玩具及1形象五大类,艺人分别以捏塑、贴塑、模印或捏印兼施等方法制成,其中以手工捏塑而成的艺术形象最为精巧、传神,深受人们的欢迎。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州油柑

油柑,又叫“油柑子”,是落叶小乔木,果实肉质 ,球形,成熟时成赤黃色或淡黃色,可以生吃,也可用糖或者盐腌制后实用。油柑以果形圆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肉色淡黄或赤黄较理 想;愈青绿的油柑,味道较苦涩且咀嚼有渣,刚入口时有点苦涩,食之满口生津,甘甜可口。油柑尤以夏季最盛产。油柑叶常用来填充枕头, 透气散热。

油柑的根、茎、叶、果都具有药用价值。在我国作为民间中药已有2000年的历史。古人常用油柑果实治疗消化不良、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疝痛、痢疾、咳嗽等疾患。近几年发现,油柑对乙型肝炎、高血压亦有显著疗效。研究还证明,油柑果汁具有防癌和抗衰老作用,它能阻断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合成和提高人体红细胞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此外,油柑树皮含纯度70%以上的单宁达22%,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六.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腐乳饼

闻名遐迩的潮州小食腐乳饼,在潮州民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据说清代末年的时候,潮州有一丁氏专卖小食的老板,对所雇用的工人非常苛刻,经常借故不发工钱。有一年年关将到,在制饼作坊打工的一个老师傅,想到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拿到工钱,年关将到,恐怕到年底又是拿不到一文钱,越想越气,一个傍晚收工后,老师傅便把作坊里所有制作饼食的原料、花生、芝麻、白猪肉、蒜头、南乳、面粉、糖油、酒等等,一古脑儿收起来,倒进一个大缸里,并使劲搅拌,然后收拾行装,愤愤地离开财主家。几天后,丁财主到处都找不到这个老师傅,丁财主的老婆打开作坊门,突然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这股香味竟是来自老师傅为了泄私愤,把原料当垃圾倒进的缸里面,丁财主的老婆便把缸里的原料作馅,制成饼食来卖,生意竟十分红火。以后丁财主家便按照缸里原料的成份来制馅做饼,因做成的饼南乳味特别突出,故这种饼人们便称之为腐乳饼(南乳在潮州又称为红腐乳、红贡腐)。

主料:面粉,糯米,花生,芝麻,白肉丁,蒜头茸,南乳,大米酒,糖粉

制作方法:

先介绍腐乳饼馅的制作。把糯米焗熟后用磨磨成幼粉,这些粉称之为糕粉;把花生仁炒香,碾幼粒;芝麻炒香;白猪肉先用白糖腌过,然后切成幼丁。把花生仁、芝麻、白肉丁放在大盆里,加入蒜头茸、整块的南乳,调入适量的大米酒、糖粉、糕粉,再加入适量的花生油(或猪油),搅拌均匀,便成为腐乳饼的馅。

下面再介绍腐乳饼皮的制作。面粉加入适量苏打,食用纯碱,用密筛筛过,然后加入油、糖油(糖油即是将白糖放入锅中,加少量水,用慢火溶成),用力搓揉即成。

把制成的皮包上馅料后,用饼印印成形,饼面再刷上蛋浆,入焗炉约焗5分钟即成。要注意的是,在焗的过程中,中间要拿出来,往焗盘的盘底淋点花生油,这也和我们在煎东西的时候,中间要往锅里加点油一样。

七.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鞋底鱼

福康亲王奉旨带兵,来到闽粤一带镇压叛乱。当他来到饶平黄岗时,黄岗长官黄兴设宴款待了他。因为日色太晚,一时找不到贵重的山珍海味,只好就便烹了肥嫩鲜美的“鞋底鱼”请他。由于黄兴事前没有贿赂亲王的中军,中军便从中作硬。宴席吃完后,福康亲王回营休息,路上,中军对他说:“大人,刚才席上所吃的鱼名叫‘轿夫鱼’,是一般轿夫苦力吃的贱物。黄兴用这鱼请大人,实在不恭!”亲王闻言,面有愠色,心想等军务办完时,要给黄兴一点厉害看看。

黄兴得知这个消息,一时吓得六神无主。黄兴之妻贤慧机灵,一面安慰他,一面献策说:“听说亲王奉了乾隆皇帝口诏,不久将要到漳浦看望乾隆皇帝那个告老还乡的太师蔡绅。据说蔡绅大人在朝时对中军势利小人非常厌恶,官人何不写一封信火速派人送到他家,请他设法解围。”黄兴觉得有理,便立即照办,星夜命家人带信直奔漳浦蔡府。

数日后,福康亲王来到漳浦拜访蔡绅。蔡绅因为接到黄兴的信,便特意大摆“鞋底鱼”宴恭迎软差。席上所有的菜肴,都是鞋底鱼做的。有生炊的,有红烧的,有油煎的,有清炖的等。福康亲王一见,不禁诧异起来。蔡绅先发制人地说:“亲王大人,你道老夫为何办了这鱼宴来为软差接风呢?因为此鱼名为‘富贵鱼’,吃了一生享不尽荣华富贵,从前老朽每逢科举应试或是赴任,家母必享此鱼让我吃,果然连连升迁。我们这一带官民人等,都以此祥瑞佳肴奉敬达官贵人,大人无妨多吃,管叫你旗开得胜。”福康亲王闻言,将信将疑地问:“那为何有人说此鱼叫‘轿夫鱼’,是轿夫苦力所吃的贱物?!”那中军在一旁听了,吓得面如土色。

福康亲王深信蔡绅的话,便放开肚皮大吃起来。不久,他果然一举荡平叛乱,还以为真的是吃“鞋底鱼”的缘故呢!回京后,他便把中军发配到新疆充军,并向乾隆举荐黄兴任潮州知府。

八.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汕贡菜

潮汕贡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潮汕有许多带“贡”字的食品:“贡菜”、“贡腐”、“贡菜脯”、“贡豆干”等,有的人将这个字理解为“进贡”的“贡”,这是错的……

在省城广州的大小食肆,正式上菜前常有一小碟“贡菜”供食客“磨牙”。此“贡菜”切成细长条,看起来绿绿的,吃起来脆脆的。有人说这种“贡菜”是特指某一种植物,有人说与“进贡”皇帝的“贡”有关。二说皆谬,其实“贡”字不过是“酵”字的音转。潮汕方言中有“香到‘贡’倒人”、“臭到‘贡’倒人”的俗语。

加工腌制食品需要发酵,潮人叫“起醅”。发酵是让原料中的微生物快速生长,促其霉化和分解,使色、香、味更诱人,如造酱、造酒和腌青菜等。我国运用微生物发酵制造食品的历史悠久,古语有一个“菹”字,指的就是经过腌制发酵的蔬菜。我国其它地方现在都把“菹”称为酱菜,唯潮人称为贡菜、贡腐、贡菜脯、贡豆干等。

其它地方是将菜骨菜梗或有块头的蔬菜晒干之后放进盐水里或酱油里浸泡,过些日子捞出来就可以吃,如北京和江浙一带的小萝卜干便是。贡菜和酱菜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阴醅”和“阳醅”。

阴醅是将要腌制的食物密封于容器中,让它在“黑暗”中发酵成熟。阳醅则是先将食物密封,等到它“起醅”了,再放到阳光下曝晒,“吸日月之精华”(这是许多“贡”类食品常用的广告词),在阳光下让其自然分解和成熟。时间短则十天半月,如贡菜、菜脯;长则一年半载,如鱼露、贡腐。用阳醅,“吸日月之精华”腌制食品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其特点就香味浓烈,色泽淡黄明亮,有一股淡淡的酒香,诱人垂涎。

“贡”虽不是潮人的独创,但潮人却把一个“贡”字发挥到极致,创造出许多潮汕独有的“贡”类食品,菜脯、贡菜大家都熟悉,本文且不谈,这里只说“鱼露”。腌制鱼露的原料是巴浪、姑鱼和迪仔——鱼露厂师傅简称“巴姑迪”。原料进厂之后,先要将其储存在可容上百担的大鱼窖里;过了些日子,把它分到可容十几担的小鱼穴里;再过些日子,又把它分到大鱼缸里。

晒场占了鱼露厂的大半。许多鱼露厂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班先看天,天气好,就把盖子揭开,让原料曝晒。工人手执一把小桨,时不时往缸里搅拌,把下面的鱼翻上来见阳光。到了晚上,又把盖子盖上。如此反复半年。

在光合作用下,鱼慢慢分解,鱼肉化成鱼汁,鱼骨则下沉缸底。经过熬煮过滤便成了鱼露,成了潮人独创的调味佳品。真难想象吃蚝烙不蘸上等鱼露,能吃出什么感觉!有人说吃鱼露不卫生,其实货真价实的鱼露是最卫生的,因为鱼露的颜色不能用化学色料,是工人用白糖熬制而成的天然“酱色”。

潮人能把一个“贡”字发挥到极致,是因为潮汕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韩国泡菜和四川泡菜也很好吃,但吃起来就有一种阴丝丝的感觉,因为韩国泡菜和四川泡菜是不见阳光的,是“阴醅”腌制而成的,没有“吸日月之精华”。韩国的情况,咱不清楚,盆地里的四川和山城重庆比较缺乏“阳醅”的天气条件,所以川人特别渴望太阳,爱唱“太阳出来啰喂……”临海的潮汕地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同时得到太阳神和大海的特别眷顾,一年四季阳光普照、海风吹拂。聪明的潮人,当然要充分利用这种天时和地利了……

“贡”字号食品,是潮人“贡献”给世人的作品之一。

九.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工夫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又是饮茶大国。在饮茶艺术日渐淡化了的现代社会,潮州工夫茶却一直在散发着传统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国文在《粤海饮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带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论茶道,我们这茶的祖国,稍可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争回一点面子。”那末,能与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样子?工夫茶的历史源流又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过日本朋友的问题:“关于工夫茶的历史,我曾请教过中国学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布目潮《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须有“四宝”:小烘炉(白泥火炉)、玉书(赭褐色扁形烧水壶)、孟臣罐(宜兴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镌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写有一首《茶灶》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火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诗中所写的茶具,都是容易携带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产的精致白色泥炉和青色的煮水铛。底镌“若深珍藏”的白地蓝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现已贵若拱璧。到了乾隆时期,据俞蛟《梦厂杂著》记载:“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主。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当时还备有棕垫、纸扇、贮水瓶、茶洗等。这一茶具形式除炉子后来改用烽市红泥小炉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现代。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方式。首先是选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炉木炭最好用榄炭。砂铫煮水至初沸,先将紫砂罐和茶杯淋热,才把福建产乌龙茶叶纳入罐中,粗叶垫罐口,细末垫中层,再以次粗叶装罐面。铫水大沸,即高提砂铫沿茶罐周边注水,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待壶口浮现一层白沫,便用壶盖轻刮,使其随罐而下。再用开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续升温,凝聚罐中茶叶香味。斟茶入杯时壶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汤雅观不起泡,这一程序俗称“高冲低筛”。斟茶时要在几个杯来回斟注,点滴不剩,让茶色、香味均匀,俗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于是,在一片“请请请”声中,主客各端一杯,举到唇边先闻茶香,然后一啜而尽。初入口时略带苦涩,片刻便香溢齿颊,回味无穷。如果客人多,则主人第一巡(俗称“头过”)不饮。每次以沸水冲茶,都同时淋杯、洗杯,俗谓“烧钟热罐”。连续数次,茶色不浓谓“茶薄”,便须另换茶叶了。近人翁辉东先生较早记录总结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对工夫茶的品饮有颇为详细的描述。清人俞蚊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梦厂杂著》)后来有些论者便认为工夫茶始于唐代,这一论点并不正确。潮州工夫茶尽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陆羽《茶经》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离不开茶史上饮茶的三大革新:条形散茶制作、瀹饮法提倡和紫砂壶出现。条形散茶是明开国之初通过行政命令制作的,《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诏有司听茶户采进建宁茶,仍禁碾揉为大小龙团。”在此之前,人们都用烹治前须碾末的茶饼。有了条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瀹饮)。条形茶更带自然清香,瀹饮法可谓“开千古饮茶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此两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出现后,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遂告成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16世纪初期江南吴颐山书僮供春,其后高手辈出,时大彬改提梁大壶为小壶,专工制作小壶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见于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因为“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周高起《阳羡名壶录》),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当地枫溪仿制),1975年广东陆丰县明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壶,证实明朝末年紫砂壶已在岭南传播。明末清初,潮州与苏州间频繁的商业贸易,使潮商得以将宜兴紫砂壶大量带回潮州作茶具并称之为“苏罐”(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结合前面所引陈恭尹《茶灶》诗,我们可以说,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工夫茶一词原来是形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夫,陆延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又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冲泡品饮武夷工夫茶叶的精致程式命名为“工夫茶”,也就再合适不过的了。

潮州饮茶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元丰年间,潮州名士吴复古曾向远在黄州的苏轼寄送茶叶,苏轼在《答吴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吴复古如果不尝到茶好,怎敢将茶叶远寄给苏轼,茶一开始便成连结友谊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喜欢饮用福建名茶是事实,但由此说“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传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镜记》第19出:“(贴)人客,茶请你。”万历九年(1581)刊刻《荔枝记》第8出:“公曰: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万历年间刊《金花女》附刻《苏六娘》中唱词:“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均可说明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只在滥觞时期。当代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在饮茶中叙友情、致和气的文化传统,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轮总有一人缺饮,使品茶过程“请饮”连声不断,始终洋溢着祥和谦让气氛。潮州城乡人家院庭多以龙缸种莲花,或搭架栽金银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冲茶,面对雅洁茶具和精巧工夫,确有无限情趣。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时有诗赞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鹤咀,来试湖山处女泉。”(《潮州春思》)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提壶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艺术品饮,又能消散尘寰的烦恼,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十.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酵粿

民俗年糕。发酵类米制糕粿品。又称发粿。

潮汕民间所以称作发粿,还有寄寓着发财、发家的祝愿。

多在冬至、春节等大节日中制作。糖料多用红糖,也有用白糖的。蒸熟后在面上盖上福寿字样红色印纹或写上吉利字句。蒸制用的盛器是用竹篾与制蒸笼的薄木板编成,像一个平底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