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灵石红崖大峡谷特产 山西灵石最有名十大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灵石红崖大峡谷特产 山西灵石最有名十大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6-08 08:21:18

一. 山西省 晋中 灵石县 灵石荆条蜂蜜

灵石荆条蜂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荆条蜂蜜产于晋中的灵石县,为华北地区荆条蜂蜜三大产区之一,也是山西省的重要蜜源基地。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吕梁两大山脉的交汇处,全境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气候温和,野生的蜜源植物十分丰富。

荆条蜂蜜的蜜源为荆条。荆条是一种耐瘠薄、耐干旱植物,流蜜较多。每逢荆条开花季节,每群蜂可产蜜15~20公斤。其蜜色泽艳,呈半透明琥珀状;结晶细腻乳白,气味芬芳,口感甜而不腻,浓度为41度~42度。蜜中含有葡萄糖32.9%、果糖41.4%、酸度为2.13%、酶度为179%、含糖量为0.27%,并含有10余种矿物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酸等,不仅是理想的滋补营养食品,而且可以止咳润肺、健胃通便、防暑清心,并有补身益气、延年益寿之功效。为夏季极好的防暑饮品,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1982年,在部颁的蜂蜜标准中,灵石荆条蜂蜜被列为一等品。

灵石荆条蜂蜜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远销德、日、英、法等国,是灵石县的传统出口商品。现在,灵石县已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养蜂协会,建立起实验蜂场,全县蜂群发展到3600多个,并实现了优种化生产,年产蜂蜜13万公斤以上。

地域范围

灵石荆条蜂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境内的翠峰镇、两渡镇、夏门镇、段纯镇、交口乡、英武乡、王禹乡、坛镇乡8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3°01′,北纬37° 12′—37°3′。东北与介休市相依,北部与孝义市交界,西南与汾西县毗邻,西北与交口县接壤,总面积1.7万公顷,年产量50万公斤。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色泽艳,呈半透明琥珀状;结晶细腻乳白,气味芬芳,口感甜而不腻。2、内在品质: 灵石荆条蜂蜜含果糖和葡萄糖≥60、蔗糖≤5、淀粉酶活性值≥4,锌≤25。3、安全要求:灵石荆条蜂蜜生产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GB14963-2011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NY5134-2008标准,禁用氯霉素、硝基咪唑类、硝基-类药物。同时在产品中铅含量不得超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二. 山西省 晋中 灵石县 灵石面塑

灵石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三. 山西省 晋中 灵石县 灵石骨累

灵石骨累是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的。骨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

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灵石骨累与和和饭吃。从此,慈禧喜欢吃灵石骨累、和和饭的趣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骨累的制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至今还保存着前辈的传统工艺并有新的发展。过去是红面、杂面、玉米面等粗粉制成,当今大都用白面或少兑一点玉米面或米面而制作。骨累有菜骨累、肉骨累之分。菜骨累较为普遍,品种也较多,有洋槐花、榆钱钱、扫帚帚、苜蓿等野菜骨累。也有山药蛋、茴子白、红白萝卜、豆角、白菜、小葱、酸菜等蔬菜骨累。所用菜种不同,其口味也各不相同。但不论那种骨累,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将所拌菜或用刀剁碎,或用礤子擦成丝状,加适量的水和佐料,然后再加入适量面粉充分搅拌,待菜丝、菜块周身均匀沾满面粉成颗粒或条状,然后上笼蒸熟即可食用,加葱蒜用油炒后再吃,味道更佳。肉骨累的制作与菜骨累稍有差别,先把猪肉切成黄豆大的小丁,用鸡蛋粉面搅拌后下油锅炸,炸出的肉丁再用白面筛裹后上笼蒸,蒸熟再加葱蒜佐料用油炒出,便成香味四溢、引人馋涎欲滴的佳食。

四. 广东省 韶关 乳源 大峡谷牌荷兰豆

大峡谷牌荷兰豆

生产基地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境内,总面积20000亩。当地海拔高度500—720米,属于昼夜温差大,夏秋凉爽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825小时,年平均气温15.1℃,最高气温24.6℃,平均最低气温4.8℃,无霜期300天,年均降雨量1680.4毫米。土地、水源、大气等没有工业废弃物、排放物及有害物质污染。主要种植台中603、604软荚类型品种,蔓长150—180cm,节间长5—9cm,荚长9.5cm、宽1.6—2.5cm,单荚量5—10克,播种至初收期为50—60天,连续收获期为70—80天。

该产品营养丰富、品质优。以其肥厚多汁幼荚供食,口感脆嫩,香甜可口,别具风味,且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合成不了的氨基酸。

五. 山西省 晋中 灵石县 和和饭

和和饭是灵石地区影响甚广的家常便饭,也是灵石较有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和和饭有煮坨坨和和饭和面旗旗和和饭之分,但大同小异,制作方法也基本一致。煮坨坨和和饭是将玉米面做成小饼煮入其中,熟后蘸上油炸葱花等调料食用。而面旗旗和和饭是用包皮面(白面包高梁面)或白面、杂面,做成面条、“圪蚪”、“擦甲”,煮入其中混合食用。具体做法是先在水中煮上适量的小米、黄豆、南瓜、土豆、红薯、红萝卜、白萝卜、山药豆等,待熬成粥状基本熟后,下入煮坨坨或面旗旗,再加些白菜、青菜、韭菜、葱、芫荽、生姜末、盐之类,和和饭就算做成了。灵石和和饭,同一锅中,米、面、菜样样俱全,风味独特,红、白、绿五颜六色,别具一格。不仅味道可口、老少皆宜,而且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各种徵量元素均高于其它食品,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最佳食品之一。

六. 山西省 晋中 灵石县 骨累

骨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灵石骨累与和和饭吃。从此,慈禧喜欢吃灵石骨累、和和饭的趣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骨累的制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至今还保存着前辈的传统工艺并有新的发展。过去是红面、杂面、玉米面等粗粉制成,当今大都用白面或少兑一点玉米面或米面而制作。骨累有菜骨累、肉骨累之分。菜骨累较为普遍,品种也较多,有洋槐花、榆钱钱、扫帚帚、苜蓿等野菜骨累。也有山药蛋、茴子白、红白萝卜、豆角、白菜、小葱、酸菜等蔬菜骨累。所用菜种不同,其口味也各不相同。但不论那种骨累,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将所拌菜或用刀剁碎,或用礤子擦成丝状,加适量的水和佐料,然后再加入适量面粉充分搅拌,待菜丝、菜块周身均匀沾满面粉成颗粒或条状,然后上笼蒸熟即可食用,加葱蒜用油炒后再吃,味道更佳。肉骨累的制作与菜骨累稍有差别,先把猪肉切成黄豆大的小丁,用鸡蛋粉面搅拌后下油锅炸,炸出的肉丁再用白面筛裹后上笼蒸,蒸熟再加葱蒜佐料用油炒出,便成香味四溢、引人馋涎欲滴的佳食。

七. 山西省 晋中 灵石县 黄条条

黄条条

黄条条也叫发糕,也是上午主食之一。原料有白面、豆面、杂面、米面、玉茭面、高梁面,也可用二合面(两种面粉搅在一起)、三合面(三种面粉搅在一起)。

做黄条条首先是发面,亦称起面,将面粉加入发酵粉或预留的酵子(已发酵的面团),用温水或凉水和好(面要软,水份要大,这样才好吃),放置一定的时间待发(一般晚上启面次日早上制做)。将发好的面团视发酵情况加人适量的碱面或小苏打(必须适量,碱多了颜色变黄,甚至蒸发不起来,碱少了发酸,也不好吃)和匀,拿到笼屉上摊成大圆块,有条件可在上面插上一些大枣,蒸熟后用细线或菜刀切割成小方块即可食用。为了便于通气快熟,上笼片刻,待面固定后,可用筷子均匀地在上面扎若干小孔,防止因中间不通气造成外熟里生。黄条条类似蛋糕,酥软可口,便于消化。

八. 广东省 韶关 乳源 大峡谷牌生菜

大峡谷牌生菜

本产品产于乳源瑶族自治县洛阳、大桥等地,主要品种有意大利生菜、玻璃生菜。生产基地总面积1500亩,空气清新、洁净,无任何污染源。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6~20℃,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为2000毫米左右。

生菜叶近圆形,黄绿色,叶柄白色,心叶抱合。叶质脆嫩,纤维少,品质优,营养丰富,含有莴苣素,早熟,播种至初收90—100天,耐热,常年可播种。

九. 山西省 晋中 灵石县 灵石刺绣

灵石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