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宁夏固原便宜的西北特产联系电话 宁夏固原好的西北特产哪家靠谱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宁夏固原便宜的西北特产联系电话 宁夏固原好的西北特产哪家靠谱更新时间:2022-06-20 11:09:26

一.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二. 甘肃省 张掖 甘州区 西北大菜

  香饭现叫西北大菜。张掖谚语云:唱戏凭的腔,筵席看香饭。据说香饭是在清康熙年间宫廷名宴中的首一道菜。这道名菜,是用猪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未,把葱蒜未掺进去,拌匀,加调料、食盐,并用面粉和成面团,再搓成圆条,用油炸熟,叫卷肝子。再将卷肝子切成圆片,拼码在碗内,加调料葱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汤蒸好后,扣于另一大盘内,加鸡蛋索子,浇上汁子烹调而成。 

三. 宁夏 固原 隆德县 隆德长面

隆德长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的特色小吃。隆德长面,一般有细长面、细宽面、宽面等种类。

隆德长面的制作工序是用上等小麦面粉和碱水调匀,细揉慢擀,然后用刀切成或细或宽的长面条,俗称细长面或宽长面。将切好的长面下到开水锅内,待水沸后即可将面用筷子捞入碗中,放进提前炒好的臊子(常为炒肉菜、炒韭菜、炒酸菜、炒鸡蛋等居多),再盛进早已掺好的酸汤,分量多少按饭碗大小而定,一般以汤多面少为宜。上等长面面条匀称,吃起来有韧劲,吸起来有响声,俗称吸长面。吃到最后一碗,一般要干拌宽面或韭叶面,多加食油、臊子等,俗称吃干饭。隆德长面因汤和臊子的不同,叫法也不相同。如浆水掺汤叫“浆水面”,肉臊子做面叫“臊子面”,不掺汤的叫“干拌面”,吃面不喝汤的叫“憨水面”。

四. 山西省 忻州 岢岚县 晋西北莜面

静乐、岢岚、五寨、神池等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种植莜麦的最佳环境,所产莜麦色美,味香,含营养成份较高。莜面主要以莜麦为原料,精制而成,内含蛋白质比白面、大米、玉米面高1.6~2.2倍。莜面中含有较多亚油酸,可分解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具有显著降脂治病作用,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病疗效颇佳。莜面年产1亿斤以上,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五.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西吉马铃薯

西吉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吉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特定品质

西吉马铃薯产自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这里工业欠发达,环境天然。因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马铃薯个大、皮薄、肉嫩,品质优良。

文化典故

2003年,西吉就被列入宁夏十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4年2月,西吉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近年来,西吉县把发展“小土豆”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产业主抓。专项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起了“西吉县马铃薯良种脱毒繁育基地”和“宁夏马铃薯科技服务中心”,解决长期困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种薯退化、病毒、单产低等难题,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并不断拓展马铃薯大发展的市场空间,在新营、田坪、马建等乡镇积极发展菜用型马铃薯种植;兴隆、将台、马莲等乡镇,则多形式培育引进马铃薯加工项目和新技术、新工艺,以深加工有效延长增收产业链。

同时,西吉县委、政府从马铃薯的种植看出了门道,通过打拼硬试将马铃薯产业越做越强。今年,该县引导农民以发展马铃薯标准化和机械化种植为主,建立了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区3个,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7个,3000亩以上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点6个,1000亩机播机收示范点2个。打拼硬试一举成功,马铃薯大面积丰收。机械化种植受益人吉强镇万崖村种植大户黄生荣告诉笔者,他今年用机器种了30亩马铃薯,目前已挖了10多亩,平均亩产都在1500公斤以上,广东、江苏的客商在地头上等着收购,一斤最高卖到六毛钱,30亩马铃薯卖3万多元没啥问题。据西吉县农牧局局长杨俊炜介绍,机械化种植马铃薯,耕深合理,株距均匀,药拌种子,保湿耐旱,再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产量肯定高。机种机收马铃薯也是西吉县今后主打的“良方”。

据了解,今年,西吉县着力打造“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出台十项惠农政策为马铃薯产业“撑腰”,大举进军马铃薯产业。并以奖励“种植大户”、“外销大户”、“洋芋王”和“高产记录”等形式积极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和发展马铃薯。尝到甜头的西吉薯农又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25万亩,使全县马铃薯种植达到125万亩,预计总产达到12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将达到800元以上。使西吉农民在大旱之年又大“赚”一把。

地域范围

西吉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南缘,处于东经105°20′-06°04′、北纬35°35′-36°14′之间。全县辖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总人口46.9万人,农业人口43.6万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7%。总土地面积3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地势南低,北、东、西渐次增高,海拔1688-2633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界定为西吉县范围内的吉强镇、火石寨乡、新营乡、苏堡乡、偏城乡5乡镇的96个行政村,总生产面积20000公顷,总产量45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全县地貌类型主要有土石山地、黄土丘陵、河谷川道三大类型,各地貌类型所占比重分别为黄土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3.5%,河谷川道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1%,土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0.4%;西吉县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其中黑垆土占土壤总面积的87.75%,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pH值6.1-7.0之间,有机质含量1.5%,水解氮40-60ppm,速效磷14-30ppm,速效钾在150ppm以上,即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丰富,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厚,养分含量高。

(2)水文情况:河流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历河三条水系,但年流经量

很小,冬春季多枯竭。东北部属清水河水系,其余大部分地区属葫芦河水系。

(3)气候情况:境内气候温和,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年平均气温5.3℃,极端最高气温33.9℃,极端最高气温-27.1℃;平均无霜期144天。年日照时数2034.3小时;年蒸发量1297.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350-500毫米。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全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

向半干旱过渡,大陆性特征明显,加之境内地势高差悬殊,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平均风速1.8m/s,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

(4)人文历史情况:西吉县是马铃薯的主产区,也是宁夏最大的农业大县。马铃薯是主导产业,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主要地位,被当地誉为“金豆豆”,并且西吉县成立有马铃薯种植资源保存中心,使优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20万亩以上。西吉县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精心选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据《西吉县志》记载,明代成化年间“安民垦殖”,种植以“洋芋”为主的秋粮作物,发展种植业;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鼓励开荒”,“洋芋种植有十之二三”。在长期的马铃薯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繁育经验,马铃薯历年栽种的品种有麻芋、大红苕、深眼窝,经过近300多年的种植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吉马铃薯品种“红洋芋”,并在当地广泛种植,深受市场欢迎,产品销往两广、福建等全国各地,年销售量达到了30万吨以上,部分商品销往东南亚等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选择土质较轻、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的地块,水浇地要求灌排方便。实行三茬以上轮作,以豆类、麦类、玉米、水稻、胡麻、糜谷等为前茬,中部干旱带最好在轮歇地上种植,禁忌与茄科作物连作、对茬。旱地采用前茬作物收获后尽早深耕,耕深20cm以上,遇雨浅耕收耱,

冬春镇压保墒,播前半月翻耕带耱。前茬地膜玉米地可实行保护性耕作,即

玉米收获后留膜留茬越冬,后茬马铃薯临近播期清理残膜、拣拾根茬、耙耱

整地;水浇地采用前茬作物收获后机深翻,耕深25cm,适时灌足冬水,临近播期整地起垄。

(2)品种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当地品种“红洋芋”,选用质量符合国标要求的脱毒一、二级种薯。

(3)生产过程管理:为加强西吉县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各项工作,使马铃薯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的马铃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特制定以下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生产过程管理。一是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二是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四是培训制度。

(4)产品收获:待地上部茎叶全部由绿变黄、块茎停止膨大后,根据鲜薯上市或交售、贮藏时间适期收获。收获前一周杀秧,收获的鲜薯先要充分摊晾,待薯皮木栓化后方可运输、贮藏。

(5)生产记录要求:对产品生产地点,土壤耕作茬口,所使用农机具,所施用肥料名称、施肥方式、施肥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名称、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及施药对象,产品收获、仓储、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淀粉含量17.3%,干物质21.5%,芽眼较浅,薯型规则,表皮光滑,红皮黄肉,适宜鲜食菜用。煮食时,香味四溢,口感香而滑润,风味独特,烹菜时香味散于屋内,口感较好,不宜断裂,西吉县马铃薯营养齐全,它是宁夏马铃薯的代表,享誉国内。

(2)内在品质指标:以2500g鲜马铃薯为例:蛋白质含量42g、脂肪15.5g、糖类615g、热量2770cal、粗纤维31g、矿物质1586.5g、维生素452.05mg。西吉马铃薯尤以淀粉、蛋白质、铁、维生素C、B1和B2的含量为丰富。维

生素含量丰富,以2500g鲜马铃薯为例,维生素要多50g以上。

(3)安全要求:①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一是严格控制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二是设立环境保护标志牌;三是西吉县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范围内的

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腐熟,确保无害;四是每年委托宁夏农业环保监测站对环境进行环境评价;②监督管理制度(包括检验检测制度)。一是依托宁夏农业环境检测站对环境检验检测、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逐步建立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办公室进行总体监督检查;三是基地专业人员和工作队伍由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负责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具体由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职工承担;四是由西吉县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市场准入监督管理队伍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包装:在包装方式上采用箱式包装和袋式包装两种。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西吉马铃薯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六.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七. 宁夏 固原 泾源县 回民十大碗

这十大碗筵席有烩九子、烩夹板、烩肚丝、烩羊肉、烩假莲子、烩苹果、烩狗牙豆腐、红炖牛肉、烩酥肉、酿饭。

虽是大众菜肴,但各有各的味道。烩九子:丸子酥烂,汤浓味香;烩夹板;夹板软韧可口,外酥里嫩;烩肚丝:肚丝筋软,香辣适口。烩羊肉:汤鲜、肉烂;烩假莲子:用土豆炸成的假莲子,色黄软嫩,滑润香甜;烩苹果;白汤,金黄的苹果,散见的青红丝,软烂甜香;烩狗牙豆腐:软嫩,汤浓,味鲜,别有滋味;红炖牛肉:肉烂,色红亮,味醇香;烩酥肉;酥脆鲜香;最后一道酿饭,是软糯甜香,果味鲜。

吃了回民十大碗,你也就领略到宁夏回民的饮食特点。

八. 山东省 济南 市中区 便宜坊锅贴

锅贴,早在清朝初年已经成为济南人喜爱的一种传统食品。

便宜坊锅贴由天津人张月祥创办。张月祥自幼在天津便宜坊饭馆当伙计。1926年因天津发大水流落到济南,在纬四路云亭饭馆当伙计。1933年他联合戴长仁等6人,集资银元1200元,买下经营不善的治梅斋饭馆,在经三纬四路开设便宜坊饭馆。并选中锅贴作为饭馆的主要食品。锅贴,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吃,贫富皆宜;较大众化。

便宜坊的锅贴,制作讲究,皮薄、馅多,有:三鲜馅、猪肉馅、素馅三种馅料,都配有适合时令的应时蔬莱,春天配以韭菜、夏天配以蒲菜。制作时,按每市斤面出40个标准馅皮,包入馅料,左手托面皮,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捏起中间的面皮边缘,轻轻捏严,两端留口,微露馅料。包捏二三斤后,即向平鏊锅内摆放。摆锅贴前先在平鏊锅内淋一层花生油,再把锅贴紧紧摆放整齐,以便熟后锅贴之间相互粘连,再淋上清水(一斤锅贴二两水),然后盖上锅盖,焖煎约8分钟,揭开盖再淋一次花生油,再焖上山会,即可启锅。启锅时用长而平的锅铲顺底铲起,翻转锅贴,使其底面朝上装入盘内。这样制作的锅贴,底面深黄、酥脆,两端张口,馅料微露,色泽诱人,味美可口。

九. 宁夏 固原 隆德县 隆德暖锅

隆德暖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的特色美食。隆德暖锅主料全是家常菜,以白萝卜片为主,配以豆芽、粉条、豆腐、红萝卜等,盖面子,即暖锅上面一层是过了油的五花肉。

暖锅,是隆德民间的一道煲仔菜肴。在陇东,它既是当家菜,也是地方小吃。隆德暖锅一年四季不断,其最好也最早的用具是沙器。好锅要好料,暖锅汤是要上好的佐料:一般鸡汤为最,猪肉汤也行,放足调料,中心加足炭火,好在一熬。隆德暖锅主料全是家常菜,以白萝卜片为主,配以豆芽、粉条、豆腐、红萝卜等,盖面子,即暖锅上面一层是过了油的五花肉。其装法大致有三种:一是混装。各种用料菜装在一起,大锅菜吃个痛快;二是隔档装。一种蔬菜装一格,粉条豆腐各一格,可选吃所好;三是盖面子。锅内菜混装,但锅面上高档菜盖面子,也分为肉、豆腐、粉条等农家原来不常吃的省口待客菜。暖锅好在中间有空心火筒烧煮一圈菜肴,味从煮中来,香自火中生。火是木炭烧的最好,没有烟味串菜味。装暖锅的菜如萝卜片是要提前煮成七八成熟,粉条都是已经泡好的,五花肉大片片都是过了油的,这样才吃起来不腻,味道纯美。门前雪花白,屋内锅子红,暖锅熬煮的味道随风飘远,香透四方。

十.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