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鹤庆白族人的特产 鹤庆土特产品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鹤庆白族人的特产 鹤庆土特产品介绍更新时间:2022-05-18 22:44:09

一.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猪酐酢

猪酐酢也是和吹肝一样,是地方特色食品。滇西自古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婆姨猪酐酢。”可见鹤庆猪酐酢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这猪酐酢也是在过年前后,家家户户杀年猪时,也是做猪酐酢的最好时机了。将园子里栽种的本地辣子,用盐臼冲好,那纯净的辣子面红得像熟透了的西红柿一样鲜艳入眼,看着就板扎。

然后,将猪上的肋巴骨,剁成寸骨。用玉龙雪山上淌下来的雪水,加上东山倒流箐的原汁原味的花椒面,还有江寅坝出产的生姜片,加上适量的盐,封存地瓦罐里,淹制到七八月份的时候,打开那罐,那鲜红的样子,就是放上十天半月都不会改变颜色。看着生猪酐酢,那才叫让人垂涎欲滴呢!那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甑子上蒸了吃,可以作调料,可以煮鱼吃,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吃,只要放进去一点猪酐酢,炒、炸、溜、煮都是香气袭人,辣香四溢,真是滇西一绝。

二.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白族喜洲粑粑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

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土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贺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烘烤。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喜洲粑粑不仅色美味香,而且价廉实惠,向来一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倍受人们的欢迎,同时,也是外出劳动或旅游的绝好便携食品。( 大理)

特点:酥脆、软香,可咸可甜,早点及正餐均可食用。
喜洲破酥粑粑的制法是将精面粉入盆,注入清水,加入发粉,合成面团。稍饧,在面板上揉透擀成片,撒上精盐(或白糖),抹一层熟猪油,回卷成一长条状,然后分成挤子,擀成圆饼。用平底平口锅刷上菜油置于栗炭火上,待油冒烟时 ,把圆饼放入锅底,上面盖上烧有栗炭火的平底锅盖,上下两面均有栗炭火烘烤,使饼受热均匀,烤至六成熟室,取下平底锅盖,将饼到翻一次,在盖上平底锅盖,烤至熟时即可食用。成品特色是色泽金黄,口感香、酥、松、甜(咸),油而不腻,冷热均宜,携带方便。...

三.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白族扎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当旅游者从当地把扎染天南海北地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时,它从远古时期走来的脚步仿佛与当代步伐连接到了一起,叫人不能不格外惊叹于它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魅力。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传说它是苍山的溪水所变,或说是仙女织出带给人间……穿用它不仅美观,还代表着灵巧和智慧,在人们心目中差不多已成为大理最耀眼、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扎染古称绞缬,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游人到了这里,可以看到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象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亲睐。

四.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鹤庆鸡豌豆凉粉

鸡豌豆报顾名思义,就是那豌豆的大小和鸡的眼睛大小差不多,有地方的人叫鸡眼豆,扁圆形的,属小春作物。只能种在沙地里土地比较贫瘠的荒坡上,是那种“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绿色食品,亩产量每亩还不足100市斤呢。

做鸡豌豆凉粉的工序,也不是我们一般人想像的那么简单。要做鸡豌豆凉粉了,头天晚上,便用本地西龙潭里的天然矿泉水浸泡那鸡豌豆一夜,到第二天,鸡叫头遍的时候,便起来,用手推小石磨,“哼啦、哼啦……”慢吞吞地磨成鸡豌豆浆,用一口大铁锅,烧一大锅同样的西龙潭天然矿泉水。水沸腾起来,将那用手推磨细推出来的鸡豌豆浆,倒入大铁锅里一搅,不用加任何添加佐料,颜色便成了嫩嫩的绿黄色,那天然的嫩绿黄色,娇嫩得人都不敢去碰它。这样娇嫩的东西,就是不吃,看着也食欲大增啊。


五.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三香茶和花酒

不论是熟悉的朋友,还是初识的陌生人,只要走进鹤庆马耳山乡的彝族村寨,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一碗热腾腾的蜂蜜三香茶,一杯香喷喷的花酒,便是进屋的见面礼。

三香茶是将茶叶少许放进小陶罐中,在微火上烤黄,然后放进山泉水在火塘上煮沸,去渣留汁。再放进炒黄捣细的芝麻、核桃仁茸少许,熬煮片刻,适量加入蜂蜜,即成三香茶。茶汤微苦、清香和甘甜皆备。除解渴外,还提神补气,并有解暑明目、降血压和治眩晕的药效。

花酒是用青包谷饭加甜酒曲拌匀,在坛中密封“捂”成的甜米酒。饮用时,用花水兑米酒搅匀成汁而食。花水是用雪水浸泡梅花瓣而成,馥郁且富诗意,具有明目清心、美容益寿之功效。兑成米酒,就成了舒筋活络、祛风散寒、解除劳累的佳酿。

待到客人离家时,主人还要送客人一竹筒三香茶兑花酒的“龙虎斗”饮料,供客人路上饮用。喝一口,生津提神,止渴解乏,无论走多长的路,也不会感到劳累。

六.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银铜工艺品

鹤庆县的银铜工艺品,制作精美,远销国内外,为消费者所喜爱。 位于鹤庆县西北凤凰山下的新华村,以打制各种银铜首饰工艺品而闻名。目前,全村几乎家家都有工艺品加工作坊,从业人员达1200多人。工艺品的制作保留了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式,每户加工的品种,绝不与其他家雷同,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生产格局。其生产的民族工艺品,除传统的手镯、戒指、项链、耳环、胸佩、白家锁等外,还开发出许多新的产品,诸如藏族使用的银碗、银勺、酒壶、敬水壶、大号、小号、唢呐,还有白、汉、苗、傣等民族的上千种用品,质料有金、银、铜,式样依市场需要而定,主要销往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宁夏、内蒙、新疆、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还远销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随着新华村民族工艺的名声远播,再加上凤凰山下优美的黑龙潭风光,这个村已成为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旅游村。 素有“铜匠村”之称的鹤庆城郊乡秀邑村,历史上就以打制铜锣锅、茶壶、火锅等出名。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工艺得到大发展,全村有100多户从事铜器加工,除传统炊具外,主要加工藏族水缸,不仅发展了本村的铜器生产,还带动了周围一些村子。 新华村、秀邑村只不过是鹤庆县银铜工艺品加工比较典型的两个村子。如今,这一传统工艺在全县一些村寨逐渐兴起,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理)

七.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鹤庆火腿

鹤庆火腿是云南名特食品,因其腿部弯曲,外形圆整,故又名圆腿或盘腿。鹤庆白族腌制盘腿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把鹤庆火腿作为纳贡和远销外地的著名。清康熙《鹤庆府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名宦查伟“丰酒肥腿食客”,肥腿就是盘腿。

鹤庆火腿,采用当地白族群众厩养的油葫芦猪为原料,且最肥不超过50公斤,猪宰杀后,把皮薄肉嫩的猪后腿刮洗干净,并把它旋成圆形,将猪脚弯曲盘插于边皮之中,搁放在通风处或阴凉处风干,再用竹签在肉上扎若干下,然后喷上酒,撒上食盐,并用手在肉上反复揉搓,使其入味。待肉皮回软便成批堆放,用重物加压把血水排出后再放入缸内。加工制作多的人家还可以放入自家专用来加工腌制火腿的窖内。腌上一个月后再取出,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凉干,这样火腿就加工制成了。

鹤庆火腿肉质丰满,四边膘肥、色泽鲜艳、肥瘦适中、味美香浓、营养丰富、食而不腻,保存期长,是佐餐、宴客、滋补身体,馈赠亲友的佳品。多次获得大理“金花奖”和云南省优质食品称呼。1980年全国火腿评选中被评为国家金奖1994年获得乌兰巴托国家博览会金奖。

八.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鹤庆米糕

鹤庆米糕,色香味俱全,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婚丧娶嫁款待宾客或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传统食品。

鹤庆米糕,制作精细,分干糕和水糕两大类。制作干糕先将上等白米泡软后,压磨成粉,然后用薄荷、橙皮汁加红糖将粉碾细,用细筛筛入甑子内,再用薄刀小心划成2寸、高1.5寸,厚0.5寸的小块,用大火蒸熟。水糕,是高粉制成后,加百分之一的糯米面,蒸发亦如干糕,但不加糖,待糕蒸熟后在把红糖撒在上面,待糖蒸化后在撒上芝麻或苏子而成。干糕,又以喜庆干糕为上品,喜庆干糕又分夹层糕和色糕两种。夹层糕呈菱形,比普通干糕稍厚略大,中有红糖、薄荷、橙皮、枣泥、龙眼的混合夹层;色糕呈正方形,中间有红色腰线,表面为红色罩面,红白分明,质细而美观。蒸米糕若用于待客时,表面加红糖、玫瑰糖;用一祭祖供佛时,糕面须插鲜花。每年清明时节,青蚕豆成熟上市,在米面中渗进豆米粉,糕成绿黄色,食味更佳。这种青豆米糕,多用作上山扫墓和招待嘉宾贵客。

九. 云南省 大理 鹤庆县 鹤庆棉纸

鹤庆县的手工造纸历史悠久,产品精良。据有关史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鹤庆的纸业生产就遍布境内。到了民国初年,有规模的造纸作坊有数十个,年产白棉纸2000多驮,土纸3000驮(每驮50———60千克)。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丽江、永胜、剑川、大理、下关、祥云等县和印度、缅甸等国家。

鹤庆白棉纸,因雪白如棉得名。每张纸长、宽各50厘米,薄如蝉翼,韧似锦绫,质软防蛀,吸水性强。不仅是过去“当家”的书写纸,还是抄写经卷、书写契约的好材料。据有关学者鉴定,凤仪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的南诏、大理国的经卷中,有些是用鹤庆白棉纸抄写的。宋代建造的洱源火焰山塔出土的中草药包装纸,也是鹤庆白棉纸。鹤庆手工纸生产产生于唐朝,元朝已发展到盛兴阶段,至元朝至正年间,已用白棉纸在玄化寺成批印制经书和裱衬经卷。除书写用的白棉纸外,还有包装专用的“双超”白棉纸。这种纸的厚度约为书写纸的三倍,韧性特强,不易破裂,经久耐用,是当时最佳的包装用纸。

鹤庆白棉纸质优价廉,名驰三迤,曾得“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云南”的赞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