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哈尔滨俄罗斯特产有什么 哈尔滨俄罗斯正宗产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哈尔滨俄罗斯特产有什么 哈尔滨俄罗斯正宗产品更新时间:2022-05-21 18:47:35

一.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道里 罐虾

罐虾,属俄罗斯菜系,以焖为主,口味酸甜。

主料:大虾仁;配料:芹菜、主料:大虾仁;配料:芹菜、胡萝卜、大蒜、洋葱、姜;调料:料酒、番茄酱、淀粉、白胡椒粉、牛肉粉(没有用十三香代替)、盐。

制法:将大虾去头、壳、虾线,用盐、胡椒粉腌制后,放入鸡蛋、面粉抓匀,用油炸熟备用。锅中倒入橄榄油、奶油,下圆葱碎、西芹碎炒香,再加入番茄沙司、炸好的大虾、鸡高汤、月桂叶、百里香、髓、胡椒粉、调味焖至大虾熟透,放入大蒜碎出香味装罐即可。关键要掌握好汁的浓度,突出番茄汁的口味。

二. 欧洲 俄罗斯 伏特加酒

伏特加语源于俄文的“生命之水”一词,当中“水”的发音“Voda”,约14世纪开始成为俄罗斯传统饮用的蒸馏酒。但在波兰,也有更早便饮用伏特加的记录。

俄罗斯是生产伏特加酒的主要国家,但在德国、芬兰、波兰、美国、日本等国也都能酿制优质的伏特 伏特加酒

加酒。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由于俄罗斯制造伏特加酒的技术传到了美国,使美国也一跃成为生产伏特加酒的大国之一。
伏特加酒分两大类,一类是无色,无杂味的上等伏特加;另一类是加入各种香料的伏特加(Flavored Vodka)。伏特加的制法是将麦芽放入稞麦、大麦、小麦、玉米等谷物或马铃薯中,使其糖化后,再放入连续式蒸馏器中蒸馏,制出酒度在75%以上的蒸馏酒,再让蒸馏酒缓慢地通过白桦木炭层,制出来的成品是无色的,这种伏特加是所有酒类中最无杂味的。

俄罗斯的传统蒸馏酒。用燕麦、大麦、小麦等为原料,经粉碎、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制得优质酒精,再进一步加工而成。也有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俄国、波兰、爱沙尼亚、 伏特加酒

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国家生产伏特加。战后,伏特加的生产急剧发展,遍及世界各地。生产的品种除纯伏特加外,还有加入芳香植物调香的伏特加。较著名的品种有:前苏联的Bolskaya(波尔斯卡亚)、Corilka(哥丽尔卡)、Starka(斯大卡)、Moskovskaya(莫斯科卡亚),波兰的Wyborowa(维波罗瓦),芬兰的Finlandia(芬兰地亚),美国的Smirnoff(斯米诺夫)、Samovar(沙莫瓦),英国的Cossack(哥萨克),法国的Voloskaya(弗劳斯卡亚)等。伏特加杂质含量极微,酒度一般在40%以下。且口味单纯、干净、无任何杂味,独树一格。常作为基础酒配制各种鸡尾酒。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酒种。源于俄文的“生命之水”一词,当中“水”的发音“Voda”,约14世纪开始成为俄罗斯传统饮用的蒸馏酒。

俄罗斯伏特加酒起源于14世纪,其原始酿造工艺是由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传入的,但当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为了保护本国传统名酒——蜜酒的生产销售,禁止民间饮用伏特加酒,当时的伏特加酒只是上流社会贵族的宠儿。1533年,伊凡雷帝开设了一个“皇家酒苑”,但不久他又下令只允许自己的近卫军饮用伏特加酒。直到1654年乌克兰并入俄罗斯,伏特加酒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帝国时期俄罗斯传统的优质伏特加酒是用纯大麦酿造的,随着需求量的逐步增加,开始以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作为酿造原料,经过发酵、蒸馏、过滤和活性炭脱臭处理等工艺,酿成了高纯度的烈性酒---伏特加。十数年后,这种清冽醇香,纯净透明的烈性酒点燃了整个俄罗斯。伏特加犹如一场盛大的晚宴,使得每个俄罗斯人都流连其中。

三.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香坊 火勺

发面和炉火烤是东北传统火勺制作必备的特点,这样做出来的火勺香而脆,深受老乡们的喜爱。可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更加快捷的手法问世了——电炉。“电炉”顾名思义是通过通电来达到加热的目的,用时短,烧出来的火勺比起传统工艺制作出的也更加美观。但是多数人还是偏爱传统火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火勺继承了传统制作工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面,不掺有现代制作中常用的食用添加剂,这不仅保证了原料的天然,同时也使得口味更佳;

二、传统火勺的口味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香而脆。电炉火勺永远出不来炉火烤出的香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更喜爱传统火勺的重要原因。传统火勺的脆更是电炉火勺无法比及的,电炉火勺烙得再和也达不到脆的程度;

三、买传统火勺的铺子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吃法,一碗豆腐脑加一个火勺,几个人围坐在路边的桌旁,边吃边看着过往的行人和路边的花草,让人有一种舒适的坦然,也让快节奏的生活暂时放慢步子,让人有时间更多的体味生活的快乐。

传统火勺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味和饱腹感,它更多的赋予人们思考的时间和回归自然的体验。传统工艺制作的效率低,使得它渐渐被经商者抛弃,它正在严重的被电炉火勺所代替。

四.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松北 哈尔滨白猪

简称哈白猪,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南部和中部地区。在原哈白猪的基础上,用苏白猪与之级进杂交,二代横交固定而育成。现有种母猪10万头左右,分布于滨州、滨绥和牡佳等铁路沿线。哈尔滨白猪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和耐粗饲性能。

(1)品种特征:全身被毛呈白色,该猪体型较大、头中等大小、两耳直立、颜面微凹。背腰平直,腹稍大不下垂。腿臀丰满,四肢健壮、体质结实。成年公猪体重200-250千克,体长150厘米;母猪相应地为180^-200千克和140厘米。

2)肥育性能:8~9月龄体重90-100千克,日增重约587克,料肉比为3. 7,to体重115千克时屠宰,屠宰率75%左右, 眼肌面积30平方厘米左右,腿臀重比例为28%左右。体重90千克时屠宰,胭体瘦肉率45%-50%,背膘厚4厘米。

(3)繁殖性能:母猪初情期为160日龄左右,发情周期20天左右,发情持续期2-3天,母猪一般在8月龄,体重90-100千克时;公猪在10月龄,体重120干克左右开始配种。初产母猪产仔数平均9.4头,经产母猪产仔数平均11.3头。06~7个,断奶时平均体重13.5千克。

(4)主要特点:该猪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耐粗饲性能,在肥育期间表现生长快、耗料少,并具有母猪产仔多和哺育性能好 等特点。

五.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宾县 清汤鹿尾

清汤鹿尾,以鹿肉、鹿筋、鹿尾为原料,历来是宴席中的名贵菜肴,特别是取用鹿尾烹制的汤菜更加名贵。鹿尾具有补肾壮阳,舒筋活血等滋补功效,是冬季最好的补品。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京城和广西品尝了此菜后,曾赋诗:“寒夜何人还细切,春时此味最难忘。”

主料

鲜鹿尾3 条,芫荽末10 克。

调料

精盐、味精、料酒、麻油、鸡汤。

制法

将锥刀从鹿尾刀口处锥进,把血流在碗里,加少量水调匀,倒入鸡汤中,慢火煮成血汤。将鹿尾放入沸水中烫透,取出,去毛、去骨、改刀成0.6厘米厚的片。炒锅内入鸡汤,加精盐、味精、绍酒、鹿尾片,烧熟后,去浮沫,盛大汤盆里,淋上麻油,撒上香菜未即成。成菜汤清尾白,鹿肉酥香,滋味鲜美。

六.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通河 通河木耳

通河木耳

七.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巴彦 靰鞡草

靰鞡草

垫在靰鞡里的靰鞡草并非是一种草,其种类依地区和使用习惯而异。具体有塔头草、羊胡子草等几种,有的生长在沼泽地,有的生长在山林间。还有用梳成细条的苞米皮子代替的。靰鞡草共同的特点是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韧性强。以长白山区的塔头草比较常见。在二伏时割取的称“青根子”,秋霜后割取的称“红根子”。割取后捆成小把,在竿子或绳子上晒干后收存备用。穿靰鞡时,先把布靿子围垫好,用木棒把草捶软,抖开横斜交错地放在鞋口,用手絮成趾掌、脚跟处略厚的草窝。脚伸进去后,把露出的多余长草的拽出,围靿子盖住脚背掖好,然后按交叉顺序缠系带子绑紧。脱下靰鞡时,要把草掏出放在锅台上或炕上烘干,以便下次穿用。

靰鞡本是一种“夹鞋”,但由于里面絮了靰鞡草,就成了比一般“棉皮鞋”保暖性还好的御寒之物,既不冻脚,又养脚吸汗,轻便录活,结实耐穿。过去东北的寒冷季节,凡是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无论是车老板、猎手,还是生意人、军人以至官吏,都把它当作冰天雪地出行的基本装备。所以一首咏“关东三宝”的诗中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东北民间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靰鞡草的传说,将其与民族的英雄、善良的仙女、仁义的侠士联系在一起,以表达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八.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额尔古纳 俄罗斯列巴

俄罗斯列巴

“列巴”是俄文译音,是俄语里面的大面包,它是极富特色的欧式食品。在哈尔滨,很多食品的名称都沿用了俄文译名,小的俄式面包叫“沙克”,面包干叫“苏克立”等等。

大列巴个头很大,直径最大时可达1尺(33厘米),重达三四千克,和半个篮球差不多大小,外壳硬硬的,其味道是甜中有酸,外焦里软。吃的时候要切片就着黄油、苏波汤才有味道。

大列巴是以面粉、酒花、食盐为主要原料。俄罗斯传统的加工方法是以酒花酵母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适量的盐,放在很大的立式烤炉里用东北森林里的椴木或桦木等硬杂木烤制。酥脆暄软,咸味可口。烤制好的大面包,夏季可存放一周,冬季可存放一个月左右。

九.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道外 哈尔滨冻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道出了哈尔滨人对饺子的偏爱。哈尔滨人喜欢吃水饺,尤喜食冻饺子。到年节来到的时候,每家都包出几盖帘的饺子冻在外面,随吃随拿。

从南方来的人不免产生这样的诧异,在这么冷的环境下,哈尔滨人仍然吃冰食。不管多冷的天气,哈尔滨人对冷食的热爱丝毫不减,爱啃冻豆包、爱啃冻梨、爱吃冰糖葫芦、爱吃冰棍雪糕,即便是馒头在临近年关时也都买回家里冻起来。越冷越吃冷,这就是哈尔滨人的饮食特点。

十.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方正 方正人参

方正人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