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荣昌十大特产排名 荣昌特产小吃方便携带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荣昌十大特产排名 荣昌特产小吃方便携带更新时间:2022-05-15 00:46:39

一. 重庆市 荣昌 盘龙生姜

盘龙生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长岭社区以盛产生姜(俗称盘龙生姜)而闻名,盘龙生姜具有色白质嫩,清香可口,爽口化渣,粗纤维含量低,含硫量少等特点,既可为菜,也可调味,更可入药,备受广大消费者亲睐,是餐厅、宾馆必备的上等蔬菜。生姜经过深加工后可成为老少咸宜的保健生姜饮料。当地农民着力打造万亩无公害生姜基地,小小生姜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2003年5月,盘龙镇长岭社区以本地特色重点农产品—生姜种植为依托,成立了“荣昌县盘龙长岭仔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传授技术、服务群众为宗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目标,致力于生姜种植产业的推广与发展。该合作社被重庆市评为“十佳模范合作社”,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到目前盘龙镇生姜种植户数达14000户,覆盖全镇16个村(社区),种植面积15000多亩,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

二. 重庆市 荣昌 荣昌折扇

折扇一名聚头扇,又称撒扇、折骨扇,既是一种用于夏季拂凉的民间

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是戏剧、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北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中国。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舒展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全国折扇生产由此铺开,“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荣昌折扇生产起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历近450年。其产品精致典雅,自古享有盛名。沈德符(1578—1642年)《万历野获篇》曰:“聚头扇自吴制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川中折扇,又首推荣昌。谢无量曾撰联赞誉荣昌折扇:“海棠香国,新看画栋连云,占尽三巴风月;蛱蝶名工,制就齐纨拂暑,凉生两戒河山。”

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故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近几十年,荣昌折扇生产又有长足发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绸面、羽毛、胶质等345个品种;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三. 重庆市 荣昌 荣昌夏布

荣昌夏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俗称麻布。荣昌的夏布生产,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夏布是用苎麻线经过多道手工工序编织而成。根据不同的要求,能够生产出粗布、细布和罗纹,用途很广。尤其是漂白细布,具有布面平整、莹润光泽、洗后易干、烫后凌角明显、坚韧耐用的优点;制成的时装,典雅大方,深受人们喜爱。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年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欧美、南洋等国家。民国初年,周义和曾在0.75米宽的布面排上3600根线头织成一对夏布,经漂洗加工出来,正所谓“濑溪河水漂洗夏布甲天下”。近年来,党和0十分重视荣昌的夏布生产,年产量80万匹,产销额1.2亿元,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日本、南韩,成为本地的出口创汇支柱。( 荣昌)

四. 重庆市 荣昌 荣昌陶器

荣昌陶器原产地为安富镇,清代以前叫磁窑里,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挪威、芬兰、日本等国。现在,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一说起陶器,荣昌人就一脸骄傲和自豪。

荣昌有四宝,折扇、陶器、夏布、猪。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一起, 荣昌陶器合称中国四大名陶。800年的生产历史,赋予荣昌陶器更多的文化底蕴。 “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因此,荣昌县和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市、广东佛山市一起并称四大陶都。

荣昌陶器主要生产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由于荣昌的陶土粘性和可塑性强、烧制的容器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素有“泥精”的美称,人们因此给了荣昌陶器“薄如纸、亮如镜、声如馨”这9个字的评价。

荣昌陶品种繁多,工艺陶中素烧的"泥精货",具有夭然色泽,给人以古朴淡雅之感。以各种色釉装饰的"釉子货",观之有晶莹剔透之形,叩之能发清脆悦耳之声,装饰大方朴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还包括各类日用品(蒸钵、鼓子、茶具、酒具、饭确、痰孟)和鉴赏品十余种和烟具,产品分"泥精货"与"秘子货"两大类。各类鉴赏品设计灵巧,造型优美,透示出强烈的生命活力。目前荣昌设立了陶都博艺馆、陶工业园区、陶吧及陶器市场,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荣昌的陶技术和陶文化优势。

荣昌陶器

荣昌县安富街道文化服务中心

13097894

陶器

五. 重庆市 荣昌 铺盖面

提起铺盖面,你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在重庆市区及各区县,有不少荣昌人以此为生并使它声名远播,如您想吃原汁原味的铺盖面,最好还是在荣昌本土。

铺盖面的制作看似简单,店主通常是在揉好的面团上扯下一小坨,麻利而熟练地拉成一张薄薄的面皮(这也是考验店主熟练程度的一招,不熟练的会将面皮扯得千疮百孔),抛入沸水中一两分钟后捞起。一碗面通常有四五块,碗底铺的是火巴 火巴 的碗豆,汤是骨头汤,再舀几匙杂酱馅,撒几颗葱花。尝一口,面滑爽细腻,咬来有劲道,喝一口汤,鲜美无比。 

六. 重庆市 荣昌 盘龙羊肉汤

羊肉汤,那可是咱荣昌人的骄傲,用它作早餐招待亲朋好友,可算作最为高档的标准和礼节了。

羊肉汤最早起源于解放前,据说是一个叫陶镀光的人无意中发明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羊肉汤已今非昔比,其汤汁乳白,咸鲜味正,香味浓郁,肉质细嫩,无腥臊味及药料味,是冬令时节滋补的佳品。羊肉汤系列中最为出色的当为羊杂汤,其它如“蚂蚁上树”、“干码羊肉”、“粉蒸羊肉”等名菜味道也巴实得很。

昌元城内陶前贵的“陶老八羊肉馆”应该是最正宗的,他是“陶羊子”的第三代传人。另外在南顺城街的“正宗盘龙羊肉汤”、昌州中段的“陶羊子酒楼”、警民桥羊肉汤、富康酒楼等地也能吃到羊肉汤,味道也都不错。

七. 重庆市 荣昌 酸辣粉丝

重庆市荣昌县河包镇以出产粉条闻名于世,河包酸辣粉丝也借粉条盛名而远近闻名。在山城重庆流传:"三根酸辣粉丝中,有两根是荣昌河包生产的"。河包酸辣粉丝烹食方法简便,粉丝具有久煮不浑汤、耐煮不断节、长煮不糊锅、入汤即可食、柔软爽滑、物美价廉、营养丰富、加以色香味具全的辅料更是汤鲜味美。

八. 重庆市 荣昌 黄凉粉

说起荣昌黄凉粉,那可是80万荣昌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美食,既价廉又物美。荣昌人到了外地,想起最多的小吃莫过于它,回来后最先尝的也必是它。

黄凉粉须是本地产的豌豆做出的才正宗。说也奇怪,那黄凉粉切成土豆样的细丝,竟能成条不烂,软而不断,调成咸鲜、微辣带麻,姜、葱、蒜香味突出的味道,吃起来有粉质感,且口里有股豌豆的清香味。因不放酱油(醋凭个人喜好),用盐巴和豆粉做成的粘稠盐欠,将各种佐料均匀地粘附在凉粉上,吃起来自然入味。

黄凉粉的摊点在荣昌城内随处可见,最为集中的要数南门桥一带,最有名气的当属“李氏凉粉”和“张凉粉”。如有兴趣的话,你还可尝尝凉面、凉皮、刮刮粉等小吃。

九. 重庆市 荣昌 荣昌麻竹笋

重庆荣昌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主打竹牌,该县发展适合在本地种植且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林业项目,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农民种植麻竹。主打“竹”牌,从广东省英德市引进了10亩麻竹新品种试种。通过积极培育和科技攻关,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名烟“中国麻竹笋之乡”。

近年来,重庆荣昌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机会,林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多年来,荣昌县从2001年起通过退耕还林与农民致富相结合,荣昌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笋竹产业建设,建成竹林面积30万亩,使其成为全县农村继生猪产业后的又一大主导产业。如今,10亩麻竹地变成了11万亩麻竹林,荣昌因此而获得了“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名。

十. 重庆市 荣昌 荣昌白猪

荣昌白猪荣昌的家畜,具有“皮薄肉嫩,瘦肉多”的特点,50年代,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就已收入专条记录。“七五”期间,国家农业部把荣昌猪与太湖猪、东北民猪列为国家级保护的三个优良地方品种之一,在全国首次家畜品种资源保存和利用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呼吁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把荣昌猪作为国宝加以保护和推广。近年来,荣昌仔猪每年外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日本、朝鲜等近150万头左右。是全国最大的外向型仔猪生产基地。荣昌猪鬃更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具有洁白、刚韧、根条粗、毛尖不分岔、弹性强、耐高温、不变形等特点,是制造工业和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全盛时期年产销量达10万斤。( 荣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