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六安特产碎米锅巴 大别山特产农家大米锅巴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六安特产碎米锅巴 大别山特产农家大米锅巴更新时间:2022-05-13 02:36:03

一. 安徽省 六安 裕安区 食品饮料

皖西的食品饮料素有盛名。主要名产有寿县“大救驾”糕点、八公山豆腐、临水泉酒、龙津啤酒、马头集小磨麻油、脱水菜和健康山菜等
( 六安)

二. 安徽省 六安 金寨县 金寨花鲢鱼

金寨花鲢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寨花鲢鱼是安徽六安金寨县的。

花鲢又叫 胖头鱼、大头鱼、黑鲢。外形似鲢。侧扁。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眼位低。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鳞细而密。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腹部灰白。各鳍浅灰。从腹鳍基部至1之间具有角质腹棱。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

金寨花鲢鱼

金寨县槐树湾水产养殖协会

13171525

鱼(活的)

三. 安徽省 六安 金安区 六安臭干子

臭干子最有名的是长沙的“火宫殿”,咱六安人说到臭干子十有八九都说的是云路街里的周家臭干子。周家臭干子当年是仓房拐周姓老爷子摆街摊创下来的名号,然而子孙不肖,生意越做越好,东西也是越做越烂。如今的臭干子当属云路街老仓房拐街口的母女二人所办无名街摊第一。此摊的臭干子、臭面筋至今仍是坚持用红炉小火慢慢烧制,外脆而黄、内嫩而白,佐以辣酱,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四. 贵州省 贵阳 息烽县 魔芋锅巴肉丝

魔芋锅巴是制作魔芋豆腐时靠锅底的那层厚皮,用它来爆炒猪、牛、羊肉丝,别有风味。

制作时先将干锅粑用开水发软,切成细丝,把芹菜、红萝卜、猪(或牛、羊)肉也相应切成丝。用“混合油”即猪油(牛、羊肉丝用牛、羊油)、菜油先把肉丝炒成八成熟,滤油后放在漏瓢内。然后把糟辣椒放入油锅,再放入芹菜、红萝卜丝炒一下。把肉丝放入锅内,最后放入甜酱、盐、味精、蒜片、姜丝、酱油炒熟即可。

这种菜系民间菜,但辣香微酸,细致绵软,很能体现黔味特点,深受欢迎

五. 安徽省 六安 金寨县 金寨红豆腐

金寨县山区传统食品,尤以燕子河一带的为佳。据说,它是当地山民年夜饭的必备菜,取红豆的谐音“都富”。其制作方法是以新鲜猪血、碎猪肉、豆腐等为主要原料,配上姜末、蒜花、食盐,拌匀后灌入洗净的猪膀胱或猪大肠中,或做成馒头状,日晒数日,挂在厨房内烟熏月余即可。食用时,切成片状,蒸煮、炒菜均可。其色如枣,鲜嫩油润,风味独特。

六. 安徽省 六安 金寨县 金寨天麻

金寨天麻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自然环境适宜天麻生产,野生天麻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天麻有性繁殖生产技术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现年产量达5000多吨,成为安徽省天麻生产大县。

天麻又名赤箭、定风草,是金寨县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群众一向把天麻说成“神麻”,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上的阔叶林地带,当地农民在春季采挖天麻,上世纪70年代以前,采挖野生天麻是山区农民一项传统的副业收入。

金寨天麻的人工栽培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八河公社(今青山镇)一位姓乐的医生在室内无性繁殖天麻试验成功。1974年,青山供销社派一姓江的辅导员到黄畈公社大石药场(海拔800米)进行人工栽培试验,经过四、五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以后供销社逐步向外推广,到1984年已普及到全县,外省有些地方到本县学习和引种栽培。往年药材部门收购野生天麻每年只有一、两百公斤,1983年入库成品麻有1000公斤,再加上供销社及社会上的留用量,1983产量为5000公斤以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由于人工栽培获得成功,1980年县供销社受到六安行暑科学大会的奖励,给了奖金80元,奖状一张。上世纪90年代初,县科委引进了天麻有性繁殖生产技术,该技术生产的天麻麻籽多、商品麻产量高、质量好,深受群众的喜爱。1994年,县科委、县政协研究所在梅山联合举办天麻有性繁殖技术培训班,邀请陕西省宁强县天麻研究所专家讲课,同时县科委与该所在白塔畈乡西冲村试验生产萌发菌。当年,青山镇姜河村有一菇农从宁强县购买萌发菌种4瓶,开展有性繁殖天麻试验取得成功。此后,全县各地群众,竞相效仿,天麻有性繁殖技术日趋成熟、逐步推广,但因宁强县萌发菌质量不稳定,造成有性天麻生产难以形成规模。1999年,县科委为了打破制约天麻有性繁殖的技术“瓶颈”,特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王秋颖来金寨传授天麻有性繁殖新技术,并引进该所生产的石斛小菇萌发菌新品种,经过青山、燕子河、双河等地的栽培试验,商品麻的产量高、质量好、麻籽多、繁殖系数高。随后,该技术及萌发菌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军乡何家湾村有一姓柳的农户种植有性天麻2000平方米,收入30多万元。2002年,由于市场行情好,天麻产量高,全县天麻的总产值达1亿元。2002年,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编写了《天麻短料细枝栽培技术》,并在南溪、汤家汇、沙河等乡镇推广,该技术既节省了木材,又提高了效益。

随着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县内”天麻热”迅速兴起,2002年后,山区农村几乎家家种植天麻,城乡工商户,乡村干部,承包山场,成片种植,有的天麻种植大户产量达百余吨, 2003—2005年,全县天麻产量保持在3000吨以上,产值过亿元。2010年全县天麻产量达5000多吨,产值2亿多元。

天麻性味甘,平,有平肝息风的功能,常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神农本草经》记载,天麻有“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的奇效;《名医别录》记载,天麻能“消痛肿,下支满,寒疝下血”;《日华子本草》记载,天麻能“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开宝本草》记载,天麻能“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小儿药证直诀》、《圣济总录》、《普济方》、《外科正宗》、《兰台轨范》等记载,天麻分别配伍相关药物,可治疗急惊风发热、痉挛抽搐、偏正头痛、筋骨疼痛、风湿脚气、早衰白发、眩晕、肢体麻木、手足不遂、肝虚头痛、中风偏瘫、破伤风等症。此外,还用于保健。《本草衍义》记载,“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面风,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风活络药,研末酒调,热熨患部;光绪头痛眩晕,也常用天麻配伍相关药物煎水洗头。在现代,天麻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国药典》记载,天麻有“具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用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高血压,耳源性眩晕”。《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天麻“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等症”。一些名医把天麻的作用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近年来,对天麻的医疗保健作用不断有新发现。将天麻用于高空飞行人员,作为脑保健药物,可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疗老年性痴呆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麻化学成分及药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天麻产品的开发也在不断扩大。

金寨县天麻种植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依托基地建工厂,发展潜力巨大,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金寨县发展天麻加工企业。

金寨天麻

金寨县中药材协会

12973040

天麻(中药材)

七. 安徽省 六安 霍山 霍山兰花茶

大化坪镇:黄芽贡茶、兰花茶、黄大茶等名茶主要产地之一。

八. 安徽省 六安 金安区 贡席

贡席

为皖西历史传统名品,明天顺年间,籍史部尚书秦民悦将舒席带回京城,奉献英宗皇帝深得赞许,随即御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贡席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蜚声中外,曾在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获一等篾业奖,在南洋物产会上获银质奖。

九. 安徽省 六安 金寨县 金寨将军菜

金寨将军菜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金寨县将军菜是绿色食品,生产在大别山。为菊科植物的一个大族。我国各地称作苦菜的,包括苦苣菜属、莴苣属、苦荬菜属、菊苣属等十多种。,古书上记其别名的五花八门,可见人们对它的珍重。既可作菜下饭,又可煮羹充饥,还可入药治病。

将军菜为菊科植物的一个大族。我国各地称作苦菜的,包括苦苣菜属、莴苣属、苦荬菜属、菊苣属等十多种。,古书上记其别名的五花八门,如苦(《诗经》)、荼(《原雅释》)、苦荬(《晋书》),游冬(《名医别录》)、苦苣(《嘉佑本草》)、天香菜(《本草纲目》)、天精菜(《农政全书》)……,其别名之多,可见人们对它的珍重。既可作菜下饭,又可煮羹充饥,还可入药治病。李时珍说:“苦菜即苦荬也,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胼叶似花萝卜菜叶而色绿带碧,上叶抱茎,梢叶似鹤嘴,每叶分叉,撺挺如穿叶状。开黄花,如初绽野菊。一花结子一丛,如同蒿子及鹤虱子,花罢则收敛,子上有白毛茸茸,随风飘扬,落处即生。”据科学分析,苦菜中含有甘露醇、蜡醇、胆碱,酒不酸等多种成份。但虽然苦,经过加工处理,食用则别有风味。鲜嫩的苦菜,去根,洗净烫水,揉去苦汁,或晒于干,用猪油烹煮,或以香油、辣椒拦炒,无不促进食欲。以它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神农本草经》说它“苦寒,主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本草衍义》说它“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嘉佑本草》综合诸说,讲其历用有三:清热,凉血,解毒。近代医学证实,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用它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支气管炎、口腔炎、胆囊炎以及急慢性盆腔炎等症,都有一定的疗效。以它外敷,治刀伤、烧伤、蜂螯蛇蝎咬伤与疮疖痛肿等亦有大用。苦菜遍生全国各地。四时可取,人又称它“穷人菜”。

十. 四川省 成都 简阳 锅巴肉片

锅巴肉片风味独特,上此菜时,侍应一手端盛有金黄色炸好的锅巴菜盘置席上,一手持热汁汤碗,迅速将热汁浇在锅巴上,发出响声,妙趣横生。

锅巴肉片,是四川风味名菜。以锅巴作菜肴,早在清代已有。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江苏品尝此菜以后,曾御赐"天下第一菜"和"平地一声雷"的美名。《成都通览》也记载当时著名的"醉霞轩"、"味珍园"等餐馆供应"锅巴海参"等菜肴。抗战时,重庆等地的餐馆又盛行"锅巴肉片"数十年来,此菜一直深受顾客欢迎。

此菜妙在"锅巴"的选料和炸锅巴的油温。四川的焖锅饭,滋润松软,锅巴又脆又香,而做此菜选用的锅巴,是选用厚薄均匀、干透、无糊味的锅巴。因为过厚不易炸透,过薄则易炸焦。糊锅巴炸后色深味苦,锅巴不干透则不易炸酥。炸时锅中油宜宽,油温宜高。这样,炸出的锅巴涨发大,浇上热鲜汤汁,吃起来才酥脆、香、鲜,脍炙人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