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芜湖土特产商贸 芜湖十大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芜湖土特产商贸 芜湖十大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0 08:06:24

一.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螃蟹

无为螃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无为区域螃蟹生产历史悠久,螃蟹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无为籍诗人王之道受家乡螃蟹文化熏陶,有大量诗作描述无为螃蟹,如:“西风摇落黄花秋,江城有蟹供拍浮”;宋崇宁三年,大书法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时,曾有“三拜煮蟹”之典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有“中国螃蟹看安徽、安徽螃蟹看无为”之说。无为县现有螃蟹养殖面积15.8万亩,产值近12亿元,已形成苗种培育、成蟹养殖、品牌营销、渔需服务、暂养储运等较完善的产业链。 “无为螃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为挖掘无为螃蟹文化、促进螃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增效、扩大“无为”地域品牌等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所在地域: 安徽

申请人: 无为县螃蟹产销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无为螃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范围涵盖整个无为县,无为县境内21个乡镇均适宜生产无为螃蟹,其中以泉塘镇、襄安镇、蜀山镇、刘渡镇、高沟镇、开城镇、姚沟镇、牛埠镇、无城镇等10个乡镇品质最佳。地域范围:北纬30°56′21″—31°30′21″,东经117°28′48″—118°07′25″。东连接芜湖市鸠江区,南临繁昌县、铜陵市,西与枞阳县、庐江县交接,北与巢湖市、含山县接壤。地域面积220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0万亩。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恶齿尖锐,疣状突明显、四肢健壮、活动敏捷。 (2)内在品质指标:无为螃蟹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味鲜清甜,营养丰富。经检测每100克螃蟹(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19%;氨基酸≥17%;钙≥1.7毫克,铁≥1.7毫克,锌≥1.9毫克,硒≥0.04微克。 (3)安全要求: 严格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①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②NY/5065-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4)包装:包装材料必须清洁、无破损、无异味。(5)储存运输:暂养后的螃蟹分规格,分雄雌,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防日晒、雨淋、高温、挤压、严禁与有毒、有害、 有异味物品混装运输。

二. 安徽省 芜湖 弋江区 芜湖虾子面

芜湖虾子面是安徽省芜湖市的特色小吃。芜湖虾子面是采用长江中青虾的籽,配以多种佐料,制成膏汤,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面有韧性,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

芜湖人最爱吃虾子面,以前在困难时期,能吃上一碗虾子面绝对是真正的奢侈享受,常有人在生病或生日时慨叹一句:“要是有碗虾子面吃就好了。”而现在虾子面成了人人能吃得起的平价小吃,但质量和细节一如既往的讲究,因此成为江城老百姓心中的代表美食,并且还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碗地道的虾子面,只能选用长江流域的青虾子作为材料。而面汤是纯骨头熬制,味道虽然没有加了添加剂的高汤香,但是喝完之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润”;面条要用质量上乘的优质面粉压制三次,就连撒在面上的葱花,也必须要用细小的香葱末,绝对不能用大葱、蒜或金葱代替。

三.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矮脚黄芝麻

又名矮脚黄,主要分布在峨岭,五里,三里,何湾,绿岭,戴镇,工山等丘陵地带,已有数10年栽培历史,一般亩产75公斤,高的可达100公斤.此种芝麻生育期100天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耐旱怕涝怕渍.

四.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丫山丹皮

丫山丹皮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丫山素有“牡丹之乡”之称,所谓的丹皮就是牡丹的根皮。丫山境内海拔都在50米到450米之间,土地肥沃,土壤砂质,气候寒润,且有机质含量高,土粒疏松,是种植牡丹的理想地带。

牡丹素称我国花中之王,自古以来谓之“国色天香”,素有“国花之称”,唐朝诗人刘禹锡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牡丹具有着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每年的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牡丹竞相怒放,争奇斗艳,引得蜂飞蝶绕,游人如织。丫山的西山、龙山、铁山更是成了牡丹花的海洋。游客身临其境,有飘逸欲仙之感。

牡丹药用价值更高。在丫山,当地的药农之所以长年种植大面积的牡丹,就是看重了它的药用价值,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牡丹属毛莨科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0.8米左右。其根皮经过加工即成为丹皮,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与白芍、菊花、茯苓齐称为“安徽四大名药”。据《本草拾遗》、《唐•新修本草》记载:丹皮性寒,气味芳香,味微苦而涩,具有凉血而不留淤,活血而不妄行之效。治中风、痛经、血淤、癫痫,安五脏、疗痈疽。《本草纲目》载:丹皮有“治血中伏火,除烦热”之功效。医学临床上,丹皮具有解热镇痛、抑菌降压、养筋活血之功能,价值较高,有“十年丹皮贵似金”之美誉。当地人都将丹皮浸泡于白酒之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这种酒,能滋补身体,延年益寿。

丫山种植牡丹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南宋时期就开始栽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制作丹皮成了丫山的传统农业。其加工的丹皮一直以出口为主,蜚声海外,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丫山丹皮在近代就曾获得过南洋贸易洽谈会金质奖。

丹皮从育苗到加工成成品,其间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5至6年。从采籽育苗到选地栽植,再到挖根加工,都有严格的技艺要求。丹皮的价值也可从药农的劳动价值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丹皮有连丹、刮丹之分。连丹,即加工时不需要刮去外皮,而刮丹不仅要刮去外皮,还要抽去木心。丹皮又有“凤丹”之别,凤丹是丹皮中的上乘之品,其皮薄肉厚粉足,且久贮不变质,掰开截面,拿到太阳下一照晶莹发亮,丫山的铁山就生产这种丹皮。如今的丫山,已开辟成万亩牡丹园,每年的丹皮总产量有1000多吨,经济效益可达到600多万元。目前,丫山的丹皮生产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市场的拓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丫山牡丹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将会并驾齐驱。

五. 安徽省 芜湖 芜湖县 芜湖瓜子

芜湖市被人们称为“瓜子城”,瓜子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数“傻子瓜子”。这种瓜子采苏州、上海、南京、无锡等地众家之长,熔南北口味于一炉,炒制方法因季节而不同,深受消费者欢迎。此外,以奶油味为主的“迎春瓜子”也同样赢得南北各地的顾客好评。

六.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南陵广善酥

南陵广善酥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南陵广善酥是在佛教经典的有关素食记载及中医食疗的基础上,按照现代营养学研制的纯天然食品。

安徽省南陵县七星河食品厂坐落在芜湖市南陵县城东关口,是安徽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也是南陵广善酥的唯一生产单位。

南陵县七星河食品厂生产的“广善酥”及“黑维酥”1993年通过了省专家技术委员会的鉴定,1994年荣获首届全国集体企业成果展览会部优“成果奖”,1995年荣获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1996年荣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2005年“广善”牌商标连续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2003年7月中国品牌发展促进会确认为“广善”牌广善酥为中国知名品牌推荐产品,2003年11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003年12月中国中轻工产品质量保障中心授予南陵县七星河食品厂为“全国质量稳定信誉保证企业”和“连续国家检测达标企业”,2005年安徽省烹饪协会授予“广善酥”为“安徽名点”,2004年、2008年连续荣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七.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送灶粑粑

过去,安徽无为县刘家渡一带民间则以制作米粑粑作为送“灶神”的祭品。每当腊月23号这一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准备米粉、馅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型,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锅粑粑则首先用来祭灶。

制法:

1、将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淘洗净,沥干,磨成细粉(越细越好)。

2、将萝卜洗净,剁成碎末,再上笼蒸熟或煮熟,挤出水分。

3、把肥瘦兼顾的猪肉剁成肉末,放锅内加酱油煸一下,再顺序加入萝卜末、食盐、葱姜蒜末、水淀粉、胡椒粉、香油、味精(如有鸡汤加入更好)等,边加边翻炒至熟。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萝卜馅所用的调料内一定要有胡椒粉,方能保证成品具有萝卜和胡椒粉独特的香味。

4、将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亦可将米粉入锅小火翻炒至半熟,再趁热加水,和成面团),分剂后,用手工捏成面皮,放上馅料,包成扁圆形的粑粑坯。

5、把包好的粑粑坯入铁锅内煎烤,入锅前先在烧热的锅内壁上涂上一层食用油(如用平底锅,效果更好),放好粑粑坯后,盖上锅盖,用中火煎烤至用轻微的油烟气从锅盖边冒出时,打开锅盖,往粑粑上均匀地洒点清水,加盖后再煎烤。如此反复洒2-3次水后,即可出锅。

特点:

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光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馅料多变,除萝卜肉馅外,还常有“咸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辣味馅”等风味品种。

八.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严桥花生米

产于无为严桥镇,为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原料精选花生仁,子粒饱满圆润,配以茴香、八角、橙皮、细盐、白糖等多种调料浸泡后晾干,再下锅用温火焙烤,类似炒花生米。凡花生产地皆有此法。但严桥花生米佐料配方科学,炒作讲究火候。成品酥脆香甜,味美可口,回味悠长,一般花生米与其不可同日而语。( 无为县)

严桥花生米的产地是位于无为城西的严桥镇,已有60多年的历史。原料精选农民自种的花生,挑选子粒饱满圆润的,配上茴香、八角、橙皮、盐、白糖等多种调料浸泡后晾干,再下锅焙烤,类似炒花生米,产品酥脆香静、味美可口、回昧悠长。。在当地花生米的品牌有很多,但是最出名的应该是"李老奶奶"这个品牌了,据说采用的是李氏家族祖传秘方,知名度很高,在烘焙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花生米原有的营养成分,具有“香、酥、甜、脆”等特点,老少皆宜。

相传是由严桥镇人蒋氏、朱氏开创的。主要有"李老奶奶"和"琦王"两个品牌,其中"李老奶奶"花生米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推荐产品"和"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琦王"牌花生米被巢湖市政府认定为"巢湖地方特色产品"。原材料均选用无公害的花生,加上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花生米香酥可口,加之花生营养丰富,具有开胃、润肺、化痰、补虚、利尿、止血等功效,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九. 安徽省 芜湖 芜湖县 芜湖铁画

铁画诞生于芜湖,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而溯其源,乃是长江之滨,以拥有250万年古人类活动,数千年古代铜铁冶炼历史而著称的人类“火文化”重要发祥地芜湖之杰出代表。由明末清初祖籍徽州的铁匠汤天池,与徽州画派著名画家肖云从热情碰撞所创立,迄今已经300多年历史。

铁画是“以锤代笔、以铁作墨”,借鉴国画章法布局和雕塑、剪纸等工艺的特点,经冶、锻、钻、挫等技巧锻铁成画。铁画的特点是黑白分明、虚实相生,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堪称“铁为肌骨画为魂”,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

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

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

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十.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南陵圩猪

南陵圩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陵圩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圩猪产于安徽省宣城地区,中心产区在青弋江两岸宣城县的文昌和南陵县的弋江、溪滩、太丰、东河、仙坊、九莲、东塘等地。产区有圩畈和丘陵,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608毫米,无霜期230天。圩区河渠纵横,沟塘密布,水草茂盛,鱼、虾、螺、蚌甚多,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素有“江南鱼米乡”之称。清弋江两岸,盛产水稻,历史上习惯水早旱兼作,以一季中稻为主,兼种大麦、小麦、玉米、甘薯、大豆、泥豆等旱杂粮,为养猪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丘陵区多为黄砂土及红砂土,圩区多属沙质土壤,缺少有机质,除靠冬闲地种植绿肥外,主要靠养猪积肥,故历来就有养猪习惯。

理分布圩猪体型中等偏小圩猪分布于南陵县青弋江、漳河以及宣城县水阳江及无为、枞阳一带的圩区。

2品种特征圩猪体型中等偏小,结构匀称,体质较细致。头中等大小,额部皱纹纵横不一,深浅不等,大致呈“菱形”,额心常有长毛一丛,皱纹浅趋于纵行而嘴筒稍长的俗称“青鱼头”,额纹深趋于横行而有的发展到面颊及嘴筒的,其嘴筒较短,俗称“狮子头”。数量以青鱼头较多。耳大,耳根软、下垂、稍向前伸、长过口角。胸较宽,背腰稍下凹,母猪腹大下垂,妊娠后期多数坠地,臀微斜。前肢直立,系短而直,后肢多卧系。尾根粗,尾长达飞节,末端长毛丛生,俗称扫帚尾。全身被毛黑色,乳房和0发育良好,分布均匀,多成对排列。

地域范围

南陵县东与芜湖县和宣城市宣州区交界,南与泾县接壤,西与青阳县、铜陵县毗邻,北与芜湖市、繁昌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7′~118°30′,北纬30°38′~31°10′。南北宽约54.3公里,东西长约56.3公里。总面积为1263.7平方公里,辖8镇157村、21个居委会,8个镇为:籍山、弋江、许镇、家发、工山、何湾、烟墩、三里。县人民政府驻籍山镇。全县16.9万户,人口55.4万,其中农业人口47.27万,非农业人口8.13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