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土家族特产手抄报简单 土家族手抄报小学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土家族特产手抄报简单 土家族手抄报小学生更新时间:2022-05-12 05:52:29

一.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富硒茶

富硒茶

富硒茶是我县在富硒土壤上开发的富硒茶园生产的茶青加工精制的绿茶佳品。茶叶含硒0.57ppm,锗0.14ppm,锌0.024ppm,含茶多酚45.5%,氨基酸1.49%,水浸出物42.3%。含硒量比全国茶叶平均含硒量高4倍多,比杭州龙井茶含硒量高7倍多。其汤色绿亮,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并具有抗毒抑菌。防癌抗癌,延年益寿之功效。1993年获中国保健科技精品金奖。

二. 山东省 潍坊 诸城 部落手撕牛肉

选料考究,口感筋道,外酥里嫩,味道鲜美。

美食类型:鲁菜

美食推荐:杨春国际酒店中餐厅

价格:88元/例元/份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土家烧饼

土家烧饼又名掉渣烧饼、抖掉渣烧饼,因烤后外层酥松,稍一震动就可掉渣而得名,有“中国比萨”之美称。土家烧饼是恩施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尤以恩施老城区六角亭田发勇家族制作的“田烧饼”为典型代表。“田烧饼”为祖传工艺,远近闻名。

曾风靡全国的掉渣烧饼(土家烧饼),因部分商家不得要领,质量难以保证使声誉受到影响,但在恩施地区,这一传统工艺是源远流长,正在发扬光大。

土家烧饼的主料是面粉,先用老面发面,后以肉、葱、花椒等为原料做成馅,掺合在一起做成椭圆形饼状,抹上酱油、芝麻等,在瓦缸内用木炭烤制而成。烤熟的土家烧饼面色金黄,外酥内软,清香诱人。

四. 陕西省 咸阳 武功县 贞元镇南可手织布

贞元镇南可手织布

南可村地处武功县贞元镇东南方,现该村人口1986人,376户,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00亩。2007年,全村经济收入890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中劳务输出。一村一品等特色经济呈现出多轮驱动、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该村依托南可手织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手织布产业,目前该村己发展织机420台,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600多人,生产的4筝24色线手织布产品,色泽鲜艳,环保实用,供不应求,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在南可的带动下,周边十二个村手织布产业也蓬勃兴起,累计发展织机1500余台,1200余户群众已经加入南可手织布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贞元镇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手织布专业镇,形成了年产南可牌手织布(蚕丝)床单及其他手织布产品3万多条(件)的生产能力,可生产床单、被罩、衬衣、坐垫等二十多个品种,仅此一项年创收1500多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南可村已经成为陕西省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土家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吃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喝油茶汤便成了土家人的习惯。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土家茶俗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土家油茶汤是土家传统四道茶(白鹤茶、泡米茶、油茶汤、鸡蛋茶)中制作最考究,代表礼遇最高的一道。用该汤待客是千百年来土家人沿袭下来的最高待客礼遇。

土家族人好客,每当客人来到寨子,主人就客客气气地迎出来,把客人请进吊脚楼堂屋里坐下。当主人陪来客聊天时,主妇便函走进火炉屋,在青条石嵌边的四方形火炕上架起锅,用茶油或猪油炸出一碗碗核桃仁、炒米、芝麻、花生米、黄豆、苞米花等。食物炸好后,端出来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接着主妇又在锅里倒进适量的茶油,待油冒青烟时,放一小把茶叶及花椒、胡椒、生姜丝、食盐等佐料,爆炒几下,接着倒入锅内一小瓢冷水,再用锅铲挤压、搅动,再加水稍煮几分钟,撒点葱花、大蒜。汤烧开后,冲进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滚热喷香的油茶汤就做好了。 喝油茶汤不用筷子或汤匙,而要连渣带汤一起喝下去。喝油茶汤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汤喝完了,而残渣留在碗底,只好以手代筷,就未免尴尬了。会喝油茶汤的人,在喝汤的同时,连同油炸茶叶、苞米花、桃仁等均匀喝进口里。其奥妙是边喝边不停地使汤“浪”动,随着汤的浪动,食物漂浮起来就可趁机喝掉。

土家人过年的时候,油茶汤里少不了备血豆腐。血豆腐是新鲜豆腐和新鲜猪血加上猪肉粒,花椒,辣椒粉拌匀用烟熏干而成,吃时用油炸熟。

土家油茶汤,不仅土家人爱喝,居住在土家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也非常喜爱。油茶汤不仅饱腹,而且是重要的绿色食品和饮料,营养价值高,能防病治病,常喝能壮身延寿。

历史渊源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油茶汤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的。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入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越吃越有味。尝到了这种自制的美味,放牛娃们就常在山中做这种最原始的“油茶汤”;后来,此事传到大人中,大人们试着用铁锅、茶油、茶叶等对这种做法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就做成了土家族地区常喝的油茶汤,从此油茶汤便在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大约在明代,土家族人民经常遭受侵扰,1建统治阶级围攻。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人们家中只剩下了一些粗茶叶、茶油、玉米、蒜苗了,于是只好用这些东西烧一锅“油茶汤”过年,从此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油茶汤起源于汉代。因为相传汉将军马援伏波当年驻扎酉阳,因当地多瘴气,使士兵的健康受到威胁,将军便用合茗叶、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盐制成汤,供士兵饮用以防瘴气。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早在清嘉庆二十三间(1819)纂修的《龙山县志》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有所谓油茶者,取黄豆、苞谷、芝麻、米花、腐干、干松茹、腊肉饤,以脂油炮炒之,撩起;下水,油锅内加茶叶,煎数沸,酌碗中,泡诸物饷客以示敬。”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油茶汤”味道鲜美,既能作为食品充饥,又能作为饮料提神。土家族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土家儿女爱唱歌,只因烧了油茶汤喝……”

六. 新疆 阿勒泰 哈巴河县 新疆手抓饭

抓饭是新疆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食物,维吾尔语称其为“波罗”。做法是先用油炒洋葱、胡萝卜条、羊肉块,然后放入淘净的大米加水焖蒸。抓饭营养丰富,具有食补的功效,是维吾尔民族过节、待客的必备食品之一。因为最初是用手抓食的,故得此名。不过现在大家吃抓饭都改用筷子或勺子,不再直接下手抓啦。

原料

羊排、胡萝卜、洋葱、大米。

调料

孜然粉、盐、酱油、姜、花椒、干山楂片

做法

1、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较粗的丝;洋葱切丝;姜切片;花椒和干山楂片放入一次性调料包中待用; 2、大米洗净,用清水浸泡30分钟; 3、羊排洗净斩成小块,锅中加适量凉水放入羊排和姜片,大火烧开后将浮沫撇干净,调入酱油、盐、孜然粉,放入花椒和山楂料包,盖上锅盖转中小火煮15-20分钟。待羊肉煮至用筷子可以顺利戳出小洞即可关火; 4、炒锅倒油烧热后,放入洋葱煸炒变色后,加入胡萝卜翻炒约2分钟盛出; 5、先将羊肉放入电饭锅,然后放入炒好的洋葱和胡萝卜,再将泡好的大米沥干平铺在最上层。将煮羊排的汤倒入电饭锅,汤以刚好没过所有材料为宜。盖上锅盖,执行正常的煮饭程序,饭煮熟后用勺子将饭搅拌均匀即可。

提醒

1、煮羊排的时候,水一开就要立刻撇去浮沫,浮沫要撇干净,因为之后要用这个汤代替水来焖米饭。 2、煮羊排的时候放几片山楂可以有效的去除羊肉的膻味。

3、胡萝卜不能切得太细,否则和米饭同煮的过程中会化掉。

七. 重庆市 石柱 土家咂酒

石柱土家咂酒,源于隋末唐初,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的"喜庆酒"。以糯米或高梁、玉米、小麦为原料发酵酿成,贮藏于瓦坛子,浓度低、味甘甜,用竹、麦、芦管吸吮,酒液洁莹透明,可加开水复咂,直到无酒味而止,石达开曾赋诗赞之quot;万颗明珠供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现已开发成旅游商品,倍受游客青昧。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土家腊肉

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土家腊肉的制作方法是:

(1)将猪肉分成三至五斤(或更大)的块,便于入味和加工储藏;

(2)把盐炒黄,加花椒炒出香味出锅;

(3)把肉用温盐抹匀,放入盆中,将盆底的肉皮朝下肉朝上,面上层的肉皮朝上肉朝下排放整齐,每3~5天翻一次,10天后沥干水分挂到熏房中;

(4)用松柏枝加核桃壳、花生壳、桔子皮等柴草料进行烟熏烘烤,月余后待肉变棕红时即可。

熏好的肉应该放在通风处,可保存两至三年不变质,名曰“腊肉”,也称“土家腊肉”、“恩施熏肉”。土家腊肉色泽焦黄、肉质坚实、熏香浓郁、风味独特。

食用时,取肉在火上将肉皮烧焦黄,放在温水中将皮泡软,刮洗干净备用。

腊肉的烹调方法比较多,不同部位不同,排骨、猪蹄一般用来炖,制作火锅;其它部位一般用来与鲊广椒、蒜苗、山野菜、小米一起炒、蒸而食。

比较有名的腊肉菜品有:小米蒸年肉、鲊广椒炒腊肉、糖年肉、蕨粑炒腊肉、腊蹄子火锅等。

九.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手抓肉

从哈萨克民族中传来的一种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做法较简单,即先将带骨的羊肉剁成块,放入清水中煮熟,捞出后上面撒上洋葱末、盐、再浇点滚汤即成。这种肉味道清纯软嫩,油香不腻,既可吃肉,又可喝汤,是本地人招待来客的美食。特别用小羊肉煮出的,谓之“羊羔肉”,其美味则更具上乘。

手抓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抓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抓肉多指手抓羊肉而言。手抓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抓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抓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抓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