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黔南特产有哪些好吃的 黔南特产有哪些值得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黔南特产有哪些好吃的 黔南特产有哪些值得带走更新时间:2022-05-24 09:01:46

一.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水族饮食和鱼

水族饮食和鱼

都匀的水族同胞不仅在迎宾、宴请时离不开鱼,因为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且在日常饮食中也非常喜欢食鱼。有客自远方来,主人必定要杀鱼款待,表示宾主有鱼水之情,意深情长。

为了领略一下都匀水族人民平时的饮食习俗,我请你和我一起到我的水族朋友老潘家作客。

老潘家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寨子里,我们进了寨门,绕过寨脚的一口鱼塘,然后沿着一条小路走上去就到了。

老潘家住的是一栋三层的古老干拦式楼房。听见屋外有狗叫声,老潘知道有客人来,便赶快迎出来,把我们接进了二楼堂屋左边的火塘间坐下来。已经是深秋了,天气有点凉意了,我们坐在火塘边,边烤火,边交谈,甚是情意浓浓。到了吃中饭的时候了,好客的女主人便在火塘里放上一个铁三脚架,上面放上一口盛装着油酸汤的大铁锅,摆上一块木条,搁上一只蘸水碗,那葱绿盐白辣椒红,让人口涎欲滴,然后端上一盆剖好、洗净的鲤鱼块,一块一块地往酸汤里梭去。

我们一边喝着老潘自酿的甜酒,一边等着汤开。水族同胞历来有“菜不论数,以酒为大”和“劝酒为礼”的习俗。我们喝着酒,不一会汤开鱼熟了,老潘给我们每人碗里敬上一只鱼头,这是主人对客人表示的敬意。

这时女主人又端来了新鲜的白菜、自制的豆腐。她一边往锅里放一边说:“不成敬意,天凉了吃火锅就图个热火,吃个新鲜。”女主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吃水族汤鱼的妙处。那鱼肉真是白嫩味鲜,十分可口,酸中带辣,回味长久,吃得浑身发热,鼻尖冒汗。正当我们吃得落胃,谈得高兴时,老潘突然离席而去,大家有点茫然。不一会老潘手抓着一条约二斤重的鲤鱼进来,然后将鱼甩在木地板上。鱼在地上又蹦又跳,大家一起呼喊着“秀!秀!”使气氛达到了热潮。然后老潘把鲤鱼当着大家的面刮鳞、去鳃、剖肚、洗净、切实,放进了锅里,大家又掀起了又一轮喝酒吃鱼的热潮。这叫“席间进活鱼”,是水族人民欢迎尊贵客人的隆重仪式。因此水族的村寨里都有鱼塘,长年养有鱼,可以随取随吃。

我们边吃边摆,说起了水族人民平时吃鱼的烹调方法来。老潘说,吃火锅酸汤是常用一种方法。此外,还有油炸鱼,就是将面粉与水、盐、香料拌成糊,将它糊在鱼块上,用油炸成金黄、脆香,然后作为下酒的菜肴,其味香脆可口。如果在河里捕捞到一些小鱼,可以将它们剖好、洗净、晒干或烤干备用。有客人来了,就将干鱼在油里炸脆,然后炒上青辣椒、毛辣果(西红柿),也是下酒的好菜,脆辣可口。还可以将鱼制腌鱼,都匀水族制腌鱼的方法和制腌肉不同,只是将鱼烤干一点,不刮鳞不剖肚把它装进陶坛里,配上酸糟辣、熟碎米、密封好,食用时从坛内取出蒸熟,拌上香料、盐巴,鱼肉醇香酥嫩,十分可口。水族人民喜欢食鱼,这和他们的先民来自华南江河湖海边上,一日三餐有鱼虾有关,也许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有关。所以水族群众有下河捕鱼、摸鱼的爱好

,每个寨子里都有公共的或私人的鱼塘。平时他们在生产中也常常找机会抓鱼。例如男人在犁田、耕田时,往往腰上都拴着一个竹编的腰篓,碰到被翻犁出来的泥鳅、黄鳝,就顺手抓起放进腰篓。在水稻中耕除草时,见到有小鱼虾也会捞起来回家晒干或烤干,以备作下酒吃饭的菜肴。

这一顿“饭”吃得真是“鱼饱酒足”,而且还增加了水族人民饮食中有关鱼的许多知识。

二. 贵州省 黔南州 布依族民歌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喜庆节日,歌声昼夜不停。2008年,布依族民歌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布依族人民喜欢唱歌,各地民歌曲调不尽相同,同一地区的民歌,也因歌词内容、演唱场合和歌唱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曲调。布依族民歌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大调和小调:主要流行于红水河北岸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布依族地区。大调动用较为广泛,包括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诉情说理等,有时也用于情歌;大调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因而稳重沉静。小调主要唱情歌,音调较为开展,音域也扩展到八度,因而开朗热情,带山歌风,歌手常在高音和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曲调也常有所差异。

大歌和小歌:主要流行于黔南荔波、独山和三都周覃一带,是布依族民歌中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主要的区别是,大歌有向亲友致意的歌头和歌尾,四句或六句一首;小歌则只有歌尾没有歌头,一般只有四句。大歌在公众场合演唱,内容比较严肃,多用于酒歌、叙事歌或迎送宾容、祝福庆喜等,歌曲结构较大较长,故称“大歌”。小歌多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成双成对的对唱形式,歌曲结构较为短小,故称“小歌”。大歌、小歌都是三度二度音程连续重叠使用。

明歌调和土歌调:这是贵阳郊区一带布依族对用汉语演唱和用民族语演唱的布依族民歌的统称。“明歌”用汉语演唱,按歌词内容又分“排歌”“台歌”两类,按曲调特色又可分“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调”三类。“土歌”指用布依语演唱,根据唱词的布依语声调行腔,话长音短,话短音少,歌腔多则三十余拍,少则十六七拍,视歌词多少伸缩,没有固定,多用于演唱传统的古歌。

惠水山歌调:俗称“好花红调”,流行于黔中南惠水、长顺、贵阳、龙里、贵定等县(市)布依族地区,基本上概括了这一带布依族民歌的格调风貌。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近年来,音乐家们已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或创作成合唱、舞蹈音乐、杂技音乐、影视音乐等,颇受群众欢迎。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青年人初交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问对方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盘歌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另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十二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种,流行于贵州省望道、罗甸、册亭等县。一伙子们把情歌编成系统的节目,在结婚和立新房时,主人请他们演唱,一般对唱的双方每边都是两人。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内,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边隔板壁对唱。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做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所唱的十二部对歌为;问以(序歌)、问同间减(询问)、问酥(互相赞美)、问化问马(唱十二季花果)、问送信(送信物)、问换信(互换信物)、问离(分别)、问蓬(相逢)、问定(抗婚)、问考双(打官司)、问调(相约逃婚)、问代问变(离婚逃婚都不成功,双方相约殉情,变成彩蝶双飞)。十二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是罗甸、望模、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三.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平塘县 牙舟陶

牙舟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牙舟陶产于距平塘不足四十公里的牙舟镇,该镇附近广市一种灰黄而粘的优质泥土,此种泥土是生产陶器的上好原料。牙舟陶的生产都以小陶窑式的家庭作坊为主,明末初具规模,清初已发展到四十多座陶窑,其生产出的产品除在国内市场销售外,清末后还远销南洋及法国等地。

贵州。其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牙舟陶的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其特点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 牙舟陶瓷色泽鲜艳、晶莹光润、神韵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很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珑剔透。牙舟陶以生产烟斗、盐辣罐、酸菜坛、茶壶、土碗而著名,其生产的陶器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贮存食物不易1,伏天泡茶经久不馊。牙舟陶生产的烟斗,不仅美观好看,且抽烟还有股清爽感,因此很受人喜爱。

("马嘘嘘"牙舟陶小孩玩具的一种。是延传至今的手捏造型工艺品,外形类似小鸟或 马嘘嘘

鱼或牛或马形态多样化,内空两侧有变音孔,口吹时可以发出动听声音的陶工艺品)

“牙舟陶”是平塘县特有的陶瓷产品,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所使用陶土土质的独有特性在其他地方尚未发现,所生产的产品曾获国际大奖。2004年“牙舟陶”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年6月“牙舟陶”被评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黔南州继都匀毛尖之后的第二件证明商标,该商标的注册成功,对平塘县牙舟陶产业的发展起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牙舟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潜在的市场价值也将会不断增长壮大,这对于保护有600余年悠久历史的“牙舟陶”和提升传承平塘县历史文化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牙舟陶的生产初以原始爬坡窑烧柴为主,制作工艺从打土胚到制模上釉,全用手工操作,做工细腻,操作仔细,煅烧时间长,产品质量上乘。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扶助通过技术改革,牙舟陶煅烧改原始的爬坡窑为烧煤的推板窑,功效显著提高,并在有关技术部门的协助下,牙舟陶不但更新品种,在原有日用陶的基础上,推出一百多个新的美术陶品种,增加绿、黄、紫等多种釉色,采用玻璃釉为基础釉,在烧制过程中加温至一千度以上,促使玻璃釉流淌效果更佳,加之在冷却过程中,产品表层自然裂变若干冰纹,使产品在保持原有古朴敦厚的造型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厚迷离、斑斓夺目的独特格格。

五.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独山县 酸宴

要吃酸到独山,独山酸宴美名传.”酸宴为独山的一大特色。独山“三酸”享誉全国(“三酸”即为盐酸、臭酸、虾酸)。其中以盐酸最负盛名,远销海外。

盐酸即盐酸菜,在民间通称“坛酸”,以青菜为主要原料,加以糯米甜酒、辣椒、冰糖、食盐、采用布依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色泽鲜美,脆嫩可口。具有酸、甜、咸、辣的风味。内含多种维生素,有开胃、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既是休闲、盛宴时的绿色食品,又是馈赠亲友的健康礼品。

臭酸,以金凤花为主料,经窖藏后取其汁水,配以糯米甜酒、木姜籽、金银花等物坛酿而成。食用时需经油料煸炒,烩同肉类、豆腐类、蔬菜类等一同煸炒。做时“香”飘十里,吃时汁浓味香。具开胃、增进食欲等功效。

虾酸,与臭酸的制作工序大径相同,以虾仁为主料,味道香浓,口感鲜香。其中以虾酸牛肉和虾酸肥肠最为出名。

独山酸宴,精心设计,着力打造。集“三酸”为一身,为您献上一桌回味悠长的正宗酸宴。

七.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都匀酸菜

都匀酸菜是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的特色美食。都匀酸菜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可与独山盐酸菜媲美。

都匀市酸菜分绵甜和脆甜两种,均采用青菜作主要原料。

绵甜的酸菜制作方法是:将青菜洗净晒干,放在搓衣板上搓揉成蔫叶,洗净晒至不再滴水,切成寸余长的叶片,然后拌和适量的蒜叶切片和甜酒、辣椒面、食盐、高度白酒,一起置入陶坛中,盖上坛盖,围上坛盘水,腌制一周即可舀出作调菜食用;脆甜的酸菜在加工青菜方面与前者一样,不同之处是,加工好的青菜切片仅拌和适量的蒜叶切片、食盐、高度白酒,即置入坛中腌制,直至酸菜可食用时才拌和甜酒和辣椒面。

酸菜生食酸甜可口、开胃,厌食者常吃可解除病灶;用于加工夏天的凉拌鲜黄瓜,入口清爽,可消暑解热;用于加工扣肉、五花肉的油汁被酸菜吸收后,肉香而不腻,酸菜亦由酸甜叶变成食而不厌的酸香。

八. 贵州省 黔南州 平塘县 血红

俗称“红肉”,是南部侗家的头等名菜,办喜事、过节、招待贵客及平时杀猪都要办上这道菜。首先把猪肝、猪心、猪肚、瘦肉烧或炸熟,切成薄片,然后加入吴茱萸(俗名垂油籽)、辣椒面、橘皮、大蒜、葱花和花椒面,再放上适量盐巴、酱油、味精,用适量槽血(亦称窝血)与肉一起拌匀,便成清新、鲜美可口的血红肉。

九.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贵定米粉

贵定米粉

雪白的粉、酱红的肉丁、碧绿的香葱和香菜,看那颜色就觉得舒服,使人胃口大开。吃起来真是质感十足,香滑可口。早上来上一碗可谓是幸福啊!

十.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鼎日有油酥肉松

产于福建福州。

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能作多种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风寒,食而无味,日见消瘦。林氏苦苦寻思,取来一块腿精肉,放在锅内不停地翻炒,不时加入冰糖、料酒、盐、虾仁等佐料。炒着翻着,忽闻一股焦 味,原来汤汁已被烧干。林氏以为这下可糟了。谁知一尝,味道却鲜得出奇。他当即送给主人品尝,主人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见之大喜,也想吃,问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后,他潜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终于在咸丰六 年创制成香醇色艳、味鲜带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将林氏制作的肉松进贡清文宗皇帝,赠送给京中官员。宫中贵妃食后问:“还有肉松吗?”内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时间,“鼎日有” 广为流传,许多官使纷至沓来品味。林鼎鼎见此情景,干脆辞去厨师之职,开设作坊,专营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声在外,何不就挂此招牌!后来,林鼎鼎创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为区别于江苏的太仓肉松,便称之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兴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