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民族风土特产门头 乡土气息的土特产店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民族风土特产门头 乡土气息的土特产店名更新时间:2022-05-15 22:04:03

一. 新疆 昌吉 玛纳斯县 民族烤羊

民族烤羊

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它可与北京烤鸭、广州脆皮乳猪相媲美。高级筵席中,如果有烤全羊餐车出现在宾客们中间,整台筵席将顿时生辉,显得格外豪华阔绰,为饮宴增添了异常丰富的色彩。

烤全羊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的别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在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

烤全羊是选择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成。

全羊烤成后即放置餐车上,烹制者在羊头上挽系红彩绸,打成花结,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餐车备有小刀,服务人员推车围绕餐桌转动,恭请客人启刀食肉。不客气的食客们,持刀从烤羊身上切下肉来,尽情地吃,其热烈闲逸古朴浪漫的情景,非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想象其盛况的。

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是维吾尔族人民招待贵宾的佳品。

二.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民族工艺品

凤凰是中国民族工艺精华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各种独具原始楚巫文化精髓的民间工艺,以其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考究精湛的艺术技法、内涵丰厚的艺术格调,享誉中国民间工艺界。凤凰古城这1.8平方公里的天人合一的小城古街巷里,如今仍活跃聂方俊、熊承早、刘大炮、张桂英、吴花花等5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证确认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探索身影。他们象闪亮的5颗星座,在中国民间工艺的星空里占有自己显眼的位置。 凤凰的民族工艺主要有苗家银饰、蜡染、织锦、纸扎等。苗家银饰,有凤冠、银项圈、银手镯、银腰带、银挂链、银针筒等;蜡染,有蜡染衣裤、蜡染裙装、蜡染壁挂等;织锦,有织锦壁画、织锦袋等等;纸扎,有纸扎花鸟、建筑、人物、动物等;还有独步天下的苗家剪纸、苗家刺绣、苗家花带、玻璃吹画、以及格调高古的根雕、石雕等等。( 吉首)

三.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庙头菠萝鸡

   黄埔的菠萝鸡是每年波罗诞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因为当年来自西域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死时,人们听见有鸡叫,才循声找到达奚司空,误认为那只鸡就是“神鸡”。

    黄埔有一道特色菜,名字也叫“菠萝鸡”。关于菠萝鸡有一个和达奚司空有关的传说。传说在唐贞观年间,印度波罗人派遣一批使者到中国来朝贡。其中一位使者达奚司空,拜完南海神后,还在神庙的左右两旁各种了一棵菠萝树,这是一种能结无花果的奇树,其果实俗称菠萝蜜,佛书上叫做“优昙钵”。据说这两棵树到清代时仍发芽,并已长到数十围粗了。

    美景留人,待悠游已久的达奚司空赶到江边,船队已经扬帆而去。达奚司空呆呆地站在神庙之前,遥望已渐渐消失于天际的船队,不觉便落下泪来。

    村民们看到有个外国人愣愣的站在岸边站了这么长时间,得知原委,便把他接回村里去住,但达奚司空思乡心苦,村民们都感到不忍,商量着怎样才能让他吃东西。村里有一个巧手的媳妇用鸡和达奚司空家乡的另一种——菠萝做了一道菜给达奚司空吃,达奚司空一试,觉得像极了家乡的口味,而且味道酸中带甜,很是开胃,思乡之情在这一道菜中得到了缓解,“菠萝鸡”这道菜也就流传了下来。

四. 山东省 潍坊 潍城区 杠子头火烧

潍县杠子头火烧,一种硬面食品,因用作“打”火烧的面很硬(潍城人称做火烧为“打”火烧),需用粗重木杠反复压制代替用手揉面,故名“杠子头”。传说起源于潍县“流饭桥”村。潍县是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赴京必经之路,行人必须在这里带足半个月的干粮,聪明的流饭桥村人便制作了硬面火烧以应这种需求。因起源于乡村并由乡村人家专门打做,故当时称其为“乡火烧”,20世纪60年代以后始称“杠子头火烧”(在此之前另有一种用木杠压制的面打做的火烧叫“杠子头火烧”,这种火烧需加入20%的发面,在边沿制作成五个小半圆弧形的齿翼,中间厚约2厘米,边沿稍薄。20世纪60年代后,潍城人已不再打做这种火烧了,而所谓的“乡火烧”被人们逐渐约定俗成地称作“杠子头火烧”)。“杠子头火烧”(即原乡火烧)的制作工艺独特,在制作过程中,和面用水少,用木杠子反复压过后,制成边沿厚、中间薄的圆饼,它的上下两个面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底面”的直径约12厘米,“上面”的直径约10厘米,边沿厚度大约2厘米,中间薄处厚度约0.3厘米,每个重约200克。上烤炉时,再在中间挑起一个凸顶,用慢火烤成,比较硬,久存不变质,又因为中间隆起部分极薄,敲破成一小孔,可用麻绳穿成串,即使无袋亦便于携带。这种火烧,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可凉吃可热食,凉吃时配以五香花生米,味道更佳;热食时可用菜、肉烩出,柔韧而不松散,有一种特异香味。

信息来源:潍城区区情网

五. 辽宁省 盘锦市 大洼区 老于头手包饺

在田庄台镇传统特色饮食中,皆以其姓氏命名,如老胡家烧鸡、哈豆包、周面片、栾切糕等至今延续。老于头手包饺也是由家族传承的手艺,在本镇它是饺子类食品的代表。

老于头手包饺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切馅、制皮完全不用机械,从头到尾手工炮制。

其饺子由于皮薄肚饱,但下锅久煮不会露馅破皮,馅鲜味好,浓郁不腻,许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因此,凡远近来田庄台镇的客人,都愿品尝。

六.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庙头千张

庙头千张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庙头镇的。庙头千张是庙头镇传统工艺生产的土产食品,以其精薄、柔韧、香纯而著称,且富有弹性,拉长可回缩,口感极好。

千张,又名百页(叶),是一种豆制品。庙头千张已经注册为“蓝海”牌商标,产品打入全国市场,获宿迁市“地方名优产品”称号。庙头千张起源于何时,难以稽考,只知道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有关文章中就提到“沭邑西”豆腐与千张。他在《随园食谱》中,主张使用山珍海味给沭邑豆腐或千张佐料。足以说明在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间,袁枚主宰沭邑时,“沭邑西”的豆腐与千张已有声誉了。“沭邑西”千张出自何人之手,亦难以查考。只知在清朝末年年间,沭城西北的庙头镇与高流镇有两户制千张的高手,庙头镇的姓仲,高流镇的姓施。民国建立前后,庙头镇的千张高手仲氏将千张榨连同手艺“卖”与冷庄的曹氏;冷庄的曹玉安是曹氏千张的传承人,全组54户人家有51户制作千张,利用传统工艺流程制作,其他地方的千张每榨产90张,而庙头每榨产130~170张。生产过程中无添加剂污染,属于绿色食品,可以做多种美食,富含铁、钙和多种维生素,是家用、宴席或馈赠的佳品。

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施秉县 贵州民族织锦

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

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在织锦图案的造型上,少数民族妇女在挑、编、织、绣方面,一个个无不都是巧夺天工的能手,在图案造型上独具匠心。根据织物经纬结构的规律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她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所需饰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变形夸张,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古朴优美的民族纹样。其用色多以暖调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约。着重强调对比、鲜艳和明快,以达到五彩绚烂、艳而不俗的效果。

苗锦中的彩锦,流行于清水江一带,其代表作莫过于苗家妇女着盛装时围在百褶裙前面的“红围腰”了。它是古老苗锦中的明珠,可谓“彩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才华的锦装而服。这主要是上装的衣袖花和下装的围腰花。围腰花,远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龙盘鸟舞,花团锦簇。其比起衣袖花来,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们“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饭”对比巧斗艳的奇珍佳品。

八. 广西 柳州 鹿寨县 腌制头莱

腌制头莱

寨沙头莱为地方特色品种,球茎呈园球—椭圆形,收获后经洗净、切片、晾晒、搓盐等处理工序后,用容器密封淹制数月,成品菜色翠棕黄,香味浓郁,酸甜脆爽。主产地寨沙镇,年种植1.5万亩,产量1.5万吨。头菜密闭封存可贮留1年。散装头菜产地批发价:2—4元/公斤。

原料

大头菜10千克 食盐15千克 精盐5千克 五香面300克 醋500克

制作方法

1.将大头菜去须、根,洗净后横切3刀,深度为整个大头菜的2/3,然后放入缸内,加食盐腌制3天后捞出晒干。 2.将精盐炒熟,与五香面、醋拌在一起。 3.将晒干的大头菜与精盐混合物掺拌均匀,装入坛内,封坛口放置7天即成。

特点

香味纯正,脆嫩爽口。

九. 安徽省 合肥 庐江县 庐江小红头

产于庐江县,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小而圆,大如钱,正中染一红点,故名。主要用细白面、棉白糖、鲜板油、再加适当比例的桂花、金桔、青红丝、豆粉等原料制成。特点是油糖滋润,甘腴细腻,味美爽口,香甜无渣。( 合肥)

  庐江“小红头”是安徽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以细面、糯米、白糖、猪油、金橘、桂花精心制成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因顶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红点,故而得名。

    相传在清同治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吴筱轩,是庐江县沙湖山人,奉命出征山东。尽管将在外征战,但难割难舍的是不散的乡情、乡思。加上长期在外,水土不服,随身同去的家乡厨师从一日三餐中看出端倪,于是,便常为他做此点心以慰籍,很受吴的赞赏。该厨师回乡后,在庐江城关岗上开设“段万和”饭店,继续做这种点心,深受食者欢迎,遂驰名于世。

   “小红头”制作十分考究,近年选料更为精细。其特点是油糖滋润,色泽金黄,香甜酥松,细腻无渣,为方便游客购买,均以精致的小竹篓包装,可随身携带馈赠亲友,十分方便。食用时,蒸、炸、煎、炒均可。清光绪年间,曾被列为贡品,奉献宫廷。1979年省小食品展销会上曾被评为优质产品,1982年北京“方便小食品”会上又受到好评。

十.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尧头黑瓷

尧头黑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澄城尧头窑历史悠久,扬名一方,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与声名中天的古官窑景德镇于2006年同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窑场问世,规模宏大,传说神奇,佳话连篇;窑货古色古香,朴实可爱,绝妙无比,价值颇高;古往今来,朝朝代代,庶民百姓,使着用着,摆着放着,收藏着澄城尧头窑的产品,价值远甚于赞赏之美,真是名不虚传。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前206—8)。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瓷砂”,始于唐(618)。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窑(尧)头产陶瓷器”。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至少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

古往今来,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诸如缸、盆、碗、炉、罐、瓶、壶、盏、托、灯、枕、笔筒、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托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画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泛。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寓意长寿的花纹,五行的八卦纹,也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等。无论是画花、刻花,形象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拔大方,从而构成了澄城尧头窑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头窑的带盖小罐,堪称一绝,代表天地合一的各种形态的小罐,盖子上有的趴着老鼠,活灵活现,圆圆的肚子寓意着来年丰收的喜悦。以老鼠寓多子的生殖繁衍符号,以罐盖(弧形)寓遥天,罐底为平地,以罐寓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有的罐盖上站着狮子、狗熊、猴子等造型生动的纽手。如把它们一字排列,如同群兽表演,妙趣横生。尧头窑生产的“懒婆娘”,更是一绝,这可能也是一大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的管理小孩的工具,可能是“仰韶文化”的遗韵吧。这些尧头窑的部分陶瓷器,既见证着历史,又像是对世人诉说着什么。

澄城尧头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民间需用什么就烧制什么,老祖先遗留下什么,就延续着什么,不受任何达官贵人的意志所影响。因此种类繁多,器型大小不同,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它以典雅朴实和遒劲雄浑的风格,反映出历史的原貌和时代气息,博得众人的喜爱。因而,它的烧瓷技术才得到长期的传播而生生不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之一。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东部遗存着大量的澄城尧头窑的器皿和器具,祖祖辈辈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有人说,澄城这地方太神秘了,盛产陶瓷的尧头窑是一个缩影,何日能将它神秘的面纱揭开呢?尧头窑处在澄城、白水、蒲城三县交界,西临洛河水系,县境内几条支流经尧头汇入洛河,水量充沛。这里曾经山青水秀,森林茂密,植被完整,存有大量的古生物、动物化石,是澄城先民们最早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这里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坩土(高岭土)、硫铁、铝土和铁矿等。优质的水源、大量坩土(高岭土)和煤炭资源,为古往今来烧制陶瓷提供了原料保证。制作陶瓷就地取材,用料用水用煤十分方便。这里的窑工个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他们的制瓷艺术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祖先学来的,子承父业,父承祖业,至于传承了多少代、多少人,他们谁也说不清楚。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家祖业相承,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澄城尧头窑是一个历史的话题,科学的话题,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考古界的学者认为,尧头窑遗址大量的古瓷片和民间传说,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北方不少地方,发现出土为数不少的黑釉瓷器,多年来找不到窑口,当看到尧头窑遗址和藏品后,不少专家感慨地说,这下可找到了“根”,其考古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书法家眼里,尧头窑刻画花铁锈花堪称一绝。做好的毛坯施釉后,老艺人以刀代笔,随意娴熟的寥寥数刀,一幅幅寓意深邃的图案就跃然其上;铁锈花、青花则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所绘纹饰淋漓畅达,精致潇洒,其创作者也被称为“东方的毕加索”。一笔写成的“福”字,风格豪放,游龙走凤,自由洒脱,气韵横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在眼前。民俗专家认为,澄城尧头地区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都与瓷器有关。在渭北一带广为流传的民谣“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足以反映旧时人们对丰收景象的期盼,也印证了尧头瓷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具。澄城人从小孩坐的“懒婆娘”,到死亡之后的土葬,无不与尧头窑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为了使死者得到世间的光明,在棺木前点燃黑釉瓷碗的“长明灯”。在墓穴内放置装有酵面、饭菜、石榴等食物的黑釉瓷罐,寓意让死者不会饥饿,使后人日子大发,后继有人。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澄城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已列入国家级保护范围。县委、县政府对尧头窑的挖掘、保护、传承极为关注,成立组织,拨出专款,力保古窑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坏;鼓励老艺人恢复生产;征集流散在民间的陶瓷精品;筹备澄城尧头窑陶瓷博物馆;建立制瓷、旅游、实习基地。澄城个体瓷窑也逐步恢复,显示出勃勃生机。

我们深信,澄城尧头窑之火将会越烧越旺,精品迭出,前程似锦。

陕西省尧头镇尧头村现辖行政区域

《澄城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尧头黑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函》,澄政函〔2013〕121号

澄城县地方标准:DB610525/T01-2014《尧头黑瓷生产工艺技术规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