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西安特产简笔画 陕西土特产简笔画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西安特产简笔画 陕西土特产简笔画更新时间:2022-06-09 04:03:39

一.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玉雕

玉雕选料考究,人物作品形神兼备,突出个性;花卉作品形象逼真,突出了中国玉雕“巧、俏、绝”的艺术特色。蓝田玉雕工艺品,特别是玉碗、玉镯、酒具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体现了秦艺特色。

二.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西安油酥饼

油酥饼是由唐代的千层烙饼,经历代厨师不断精心改进而成。被誉为西秦第一点,又名千层油酥饼。

油酥饼用精白面粉、菜油和适量的碱、椒盐等制作原料。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等工序。制酥时,油、面比例为一比三,将油烧熟后倒入适量面粉反复搓揉,搅拌成面絮,再加温水揉成面团,拉成长条,涂以清油,揪成一两重的小面团,在其上再抹油并逐个搓成三寸左右的长条状;制饼时将以上长条压扁擀薄,加进油酥和椒盐,再一手扯面,一手卷面,扯成约二寸宽,一丈二尺长薄片,边扯边卷,层叠不断,最后卷成螺旋状;煎烤时,将卷好的小圆饼排在鏊锅内,火力均匀。三分钟后,提开鏊锅上层,将圆饼淋油换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匀,两面焦黄即可。

特点是层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腻,色泽金黄,香酥可口。

三.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相枣

  相枣 相枣是临潼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之一,在相桥、康桥、新兴、武屯等乡镇一带广植。现共有枣树1304亩,1.95万余棵,丰年产量达10万多公斤。相枣以其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甜脆而驰名。它的营养极为丰富,果肉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最高,比柑桔、苹果等水果的营养价值还要高,同时还含有钙、磷等矿物质。相枣除供鲜食外,多晒成干,作为加工糕点等食品的生产原料,如可做粽子、甑糕、甜饭等。又可酿酒做醋。还是重要的中药材。有健脾、养胃、益血、壮神、降血压之功能,在我国出口的果品中享有盛名,为“临潼三宝”之一(临潼三宝为:石榴、火景柿子、相枣)。

四.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玉凤还朝

陕西传统清真名菜,原系清代宫廷菜,后传入古城西安市肆。 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一年后,清政府与外国议和。慈禧回到了京城,文武百官倾城出动迎驾,献上酒菜为老佛爷洗尘。御膳房精心创制了一道色、形、味俱佳的菜肴,名“玉凤还朝”。获得慈禧大后的赏识,后传入市肆。玉凤还朝的传统主料选用重约2公斤的肥嫩鸭子。配以青豌豆、葱、姜、料酒、精盐、味精等。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鸭子洗净,置锅中,加入清水、葱、姜、料酒,大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炖至酥烂,将炒好的青豌豆糊浇在鸭子上即成。 其风味特点是:鸭肉醇美,鲜嫩酥烂,馨香适口,味浓诱人,且鸭内具有滋阴补虚的食疗作用。

原料:宰好的鸭子一只(重约2公斤),青豌豆250 g,红樱桃 10个,精盐5g(分两次用),葱段25g,姜片25g,味精1g,鸭油100g。

制作方法:

1、将宰好的鸭子洗净,从背上开膛,掏出内脏,冲洗干净,下入开水锅里烫一下,捞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放进凉水锅里,水要淹过鸭子,加入葱段、姜片,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炖至酥烂(约需2至3小时),最后加入精盐4g.。

2、将青豆豌豆淘洗净,下入开水锅中煮至烂熟,捞出用冷水过凉,沥水,放案上用刀背砸成细泥状备用。

3、炒勺置中火上,加入鸭油烧热,放进碗豆泥末,慢慢炒出香味,加入精盐1g、味精翻炒,随即加入炖鸭子的原汁汤,再翻炒均匀,炒成稀糊状即成。

4、将炖熟的鸭子盛入大盘中,再将炒好的青豆糊浇在鸭子上,然后用红樱桃整齐地摆在鸭脖子上即可上桌。

五.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蜂蜜凉粽子

南朝起,盛行包粽子以纪念卓越的诗人屈原。到了唐代,粽子瓤有多种果仁,其味比单纯黍米要好。宋代有一种“艾香粽子”。元末明初,出现了箬叶裹的粽子。到明弘治年间,已用芦苇叶作粽皮,且在瓤馅中加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大枣、核桃等。这样,粽子就发展到有荤有素,有甜有咸了。至清乾隆年间,出现了箬叶裹粽,中放火腿一大块的“火腿粽子”。

西安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在长安长大的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庚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专门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做这种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了。

制作原料:糯米、粽叶、蜂蜜 。

制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24小时,在浸泡过程当中要换水4、5次;

2、粽叶和粽绳放水中泡8小时左右后,放入锅中煮一下(可起到杀菌的作用);

二、包粽子:

1、取1张苇叶(有的叶子小,可以一次用2张或3张),对叠弯成漏斗状,底部的尖一定要收紧,不能有空隙;

2、加入糯米,铺满;

3、然后将苇叶折起,包裹严实,依照两边粽叶的方向包成三角或四角粽子,用绳扎好。

三、煮粽子:

1、锅中加足量的水(要完全没过粽子),大火煮开,放入粽子,水再次沸腾后转中小火煮一个半小时;

2、煮好后,捞出粽子,一个个摆放开,收干表面的水份;

3、煮熟后晾凉,待凉透后撒上蜂蜜、桂花酱即可食用。

四、操作提示:

1、粽子要捆紧,以免在煮的时候松散开;

2、煮粽子一定要水开后再下锅,煮粽子的水要全部没过粽子,不然没有浸到水的部分会煮不熟。

食品特点:

其色洁白,其形娇美,甜而不腻,入口回味悠悠。具有凉甜芳香、泌人肺腑的特点。

六.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关中烟袋锅

关中农村,老人的腰间或后领都别着一样宝贝;杆杆在里袋袋在外,嘴嘴向上锅锅朝下,那就是烟锅。等老人去世后除了能穿上老衣,能带走的就是枕头边放的烟锅。

烟锅有瓷的、铁的、铝的、铜的,有纽扣大小。一般能熬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的都是铜的,烟锅里被烟丝熏得发黑,而锅沿却本色不改,反而锃光瓦亮。因为一锅烟抽完后,老人就要把烟锅在鞋底或身边的石头上弹几下,日旧天长,锅沿自然也就闪闪发光了。当然铜烟锅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在买碗买锅的时候,农村人都要用烟锅敲一下,如果声音洪亮,清脆悦耳,那一定是完好的,否则那一定有看不见的裂纹。

烟杆一般都是用竹子做的,有成人的手指那么粗,一尺来长,也有几尺长的,就像纪晓岚御赐的烟锅。清朝人陈宗在《烟草谱》中写的“这个长烟袋,妆台放不开,伸时穿纸破,钩进月光来。”说的就是这几尺长的烟锅。当然烟杆也不能太短了,因为抽烟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对火,即使是不认识的人只要说声:“乡党对个火,”对方一定会热情地把烟锅伸过来。

烟嘴可讲究了,有瓷的、铁的、铝的、铜的,还有玉石的,样式就像小孩的奶嘴一样。在农村老人的烟锅也是孙子们唯一的玩具,玉石的最容易打碎,因此上老人们都用铜的。就是偶尔见到的玉石烟嘴,那肯定也是有豁口的。

烟袋都是用蓝布或黑布做的,就像是现在女士用的小手包,用细绳子挂在烟杆上,里面装满了烟丝。如果家里有一个巧手的女人,那烟袋上肯定锈的山水人物,这也许就是农民画的雏形。在过去,烟袋也是女方送给男方的爱情信物,可见烟袋的精致不亚于现代女性的手包。

烟袋里的烟是旱烟,烟杆有一人高,叶子就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割完烟叶人们就用麻绳把烟叶一个个整齐地扎起来,摆在空地上晾晒。水泥地是不行的,因为它没有地气,烟叶很快就会晒成粉末。同时午后还必须给烟叶洒水,否则阳光一晒,烟叶也会成为粉末,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必须做到阴阳的平衡。一周后,烟叶要整齐地放在通风的0上,压一块宽木版,木版上再压上几快大石头。这样半个月后,那由绿到黑的烟叶就会变成金黄色,就像关中的锅盔的颜色一样,抽起来也是“烟硬味正不上火,利口润喉又解渴。”

可那个时候,烟叶大都是用来换粮食的,种烟的人是舍不得抽的,都是把那烟梗揉成粉末过瘾。等在地里干了一阵子活,男人们就蹲在地头的大树下,右手拿着烟锅,左手拿着烟袋,用烟锅在烟袋里挖上几下,然后再用大拇指把烟锅里的烟沫按实,点着烟抽上一袋,袅袅的旱烟就带走了人们的疲倦,闪动的火苗又点燃了劳作的欲望,人们立马就恢复了元气来了精神。

如果家里来了比较尊贵的客人,主人就会把上好的烟丝拿出来,就像城里人给客人倒茶一样,让客人坐在炕上先抽上一锅。如果是普通的客人,双方都会在对方的烟袋里挖上一锅,就像是小孩在对方的碗里倒一口一样,等一袋烟抽完,双方也会象兄弟一样无话不讲。

当然烟锅也是需要保养的,就像军人待枪一样,时不时地要拆开,用细细的树枝把烟杆里的烟油清理一下,这头吹吹那头吹吹,然后装满一锅烟抽上几口,倘若呼吸均匀、蓝烟袅袅,那老人脸上就会露出幸福的微笑。

若说香烟是“醪糟”,隔天就会发酵,喝上十几碗也不过瘾,那么旱烟就是“西凤”,越久越醇,喝一口就会精神亢奋。在过去几百年的岁月里,旱烟就像秦腔一样成为关中老人的精神食粮。

七.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驼蹄羹

    是选用骆驼掌制成的羹菜。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所用珍品。现仿制出的驼崎羹是用风干骆驼蹄,经泡发去骨,加料除膻,切丁出水,香菇、冬笋切丁,吊制鸡汤,下入葱姜炝过的油锅中一同烩制,待入味软烂后装盘,淋上香油,撒上香菜末即成

风味特点是:驼掌筋柔,汤浓味醇,香鲜不膻,具有补肾强筋健骨的作用,是阴虚发热的食疗佳品。( 西安)

八.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葫芦头

葫芦头,来源于宋代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到了20世纪30年代,葫芦头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使汤味更加浓醇,质量提高,成为秋冬时节的风味小吃。

葫芦头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代。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一天,药圣孙思邈路过此处,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肠”,觉得肠子腥味大,油腻重,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八种调料)的方子,让其如法炮制,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从此顾客盈门。店主为感谢药圣的指点,便在店门首悬一药葫芦以示纪念,并将所卖食品取名“葫芦头”。这“葫芦头”的名称来历还有一说,即指猪大肠与猪肚相连接处的一段,油脂丰满,形状很像葫芦,故以此为名。

到了清末,西安街头又有不少经营猪肚肠的“猪杂羔”店。1923年原猪肉店的小掌柜何乐义也挑担经营起猪杂羔来,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他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锐意改进,在大肠头中又配以猪肚、白肉、鸡肉、骨头汤等精工细作,烹制成的肚、肠绵烂、肥嫩鲜美,调味以麻辣为主,肥而不腻,清爽利口,生意十分兴隆。

制作葫芦头要选用新鲜肠、肚,经过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续,并适当进行物理方法处理,捋出肠壁上附着的黏液、赃物,除去油腻和腥味,使肠肚洁白光亮,再入葫煮熬,熟后出锅晾凉,切成坡刀形备用。

行家认为葫芦头不在于肉在于汤,故而制汤的方法很讲究。先把新鲜猪骨头洗净砸碎,入锅炖熬,撇去浮沫,再入白条鸡、猪肉,加食盐、调料包(即传说孙思邈配制的八珍调味品),继续用小火熬煮,到汤汁浓白似乳为止。

饼是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饩饩馍,必须由顾客掰成如黄豆大小的馍块,以便浸汁入喳。

有了以上三种半成品,才能配制成品。馍碗进入厨中,厨师取切好的熟肠、肚、猪肉、鸡肉各数片,整齐地排放在馍上,配以水粉丝,用滚开的沸汤反复三、四次,再加味精、蒜苗丝、辣椒、香菜、添上汤汁,这就成了大肉葫芦头。海味葫芦头是在大肉葫芦头里加人海鲜,如虾肉、鱿鱼丝、海参等即成。

西安人吃葫芦头各有所爱,大凡青壮年男人喜肉多汤肥,麻辣味重,以过肉瘾;妇女喜欢清汤单走,利肠爽口,以品其清香;老年人则喜其形、色、质、味之美。据说肠吸五谷之精华,性温善补,理调生机,犹如药中“甘草”,随热即热,随凉即凉,冬可暖胃健肠,夏可清热爽腑。民间验方中就有“玉肠汤”之称,肠汤中加大茴、小茴、荜拨、厚朴、人参等炖之,为健肠补虚之最佳补品。三十年代东北军到西安后,战士们不服水土,拉肚子和不思饮食者与日俱增,张学良将军发现此事后,命令军营的厨师们仿制葫芦头馍,并列入“病号饭”,但军营里做出的葫芦头味道不好,也不能治病,后经军部研究,每天发二十个“病号饭”牌子,通知春发生馍馆优先照顾。

葫芦头不仅味道鲜美,且有食疗价值,故而它能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民间。其好处有一首诗可以概括“肉如玉环汤似浆,五味和中适口尝。辣油红润晶如珠,腥味尽除满口香”。

西安的美食,青海一样正宗,快快来品尝吧!

九.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辋川板粟

辋川镇境内山林面积众多,气候温润,发展经济林潜力较大,特别适宜板粟生长。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板粟1万亩,年产10公万,这一产业已成为众多群众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十.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老鸹撒

老鸹(wa)撒(sa二声)是陕西本地的一种类似于面疙瘩的食物,但里面的疙瘩比面疙瘩体型要大很多,面团面块是两头尖中间园的形状,像乌鸦的头,所以得名老鸹撒,陕西人的想想力的确也是令人佩服的。

疙瘩汤的做法就是把面粉搅成糊状,锅开以后用筷子之类的夹成块状或条状煮熟就就成了。

正宗老鸹撒的做法,先用水和面揉成软面团,稍微醒一会儿,把面团放在盆里压扁,倒少许水在面团周围,就像是把面团浸泡起来的感觉,然后揉面,把农家柴灶大锅里的水烧开,在手掌中把面揉搓成片,由于有水, 会揉不一些规则且薄厚不一的面片,还会带一些粘稠状的棉絮,大小由自己喜好来弄,搓到最后盆中会有很多被洗出的淀粉,一并倒入锅中,这样煮出来的老鸹撒猛地看上去是稠稠的一大锅在热闹的咕嘟咕嘟冒泡,用勺子搅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大片和大块的面片面团在其中。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