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东莞虎门特产美食 虎门特产排名前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东莞虎门特产美食 虎门特产排名前十更新时间:2022-05-29 13:48:38

一.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二. 广东省 东莞 糖环

糖环 古时称“巨女”(读音),是中原南迁过来的小食。糖环在东莞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传统的糖环,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糖环形状,由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三. 广东省 东莞 莞香

莞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地方,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的莞香不久将“香”遍莞邑大地。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别名女儿香,莞香(广东东莞)。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易剥落。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叶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花白色。种子圆形、黑色。花期三月份至四月份,种子成熟期六月份。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后越五、六年,乃凿香头如马牙状,通称“牙香”。

据史书记载,木香(莞香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据说香港因之而得名,可见“香港”之名源于莞香。

莞香树高8——15米,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7~8年时间。第一次凿采木香,称“开香门”,每年农历12月是凿采木香的季节,是在活树上凿取。采凿的木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儿香)。凡初开香门的为“白木香”,是香中最低等;旧香口凿出来的香块叫“镰头香”,这种香较为广用,但木质花纹少无油质,价格比白木香高;“沉香”是来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的油质,把它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是国家医药部门收购的中药之一,有镇定安神止痛之功效。“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质,香农精心地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其价格比“镰头香”高几倍,是莞香中之精品。已凿取木香的莞香树仍继续生长,一般几年凿取一次。莞香在古时代已价格不菲,据《广东新语。香说》中云: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即使在今天,中等的“白木香”,常见的“镰头香”每公斤也需20多元。“沉香”“牙香”(女儿香)则价值更高了。莞香燃烧时无烟,气味清香,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受社会大众欢迎历几百年而不衰。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带较为知名。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以寮步的香市最著名。莞香虽然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但在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工业不发达的时代,莞香是生产香料的主要原料,由于滥砍滥伐,曾经满山披绿,作为一方的莞香树木寥寥无几,濒于绝迹。1980年后,市药材公司为培植药用“沉香”,又发动群众在鸡翅岭、龙岗等村重新培植莞香树。近十多年,东莞市十分重视保护莞香这稀有的地方特种植物,鼓励群众种植莞香树,2003年将莞香列入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予以保护——50株位于大岭山公园内的莞香树作为种群之一,供游人观赏。

值得一赞的是大岭山镇鸡翅岭村77岁高龄的老人汤焕洪,祖辈都种植莞香,十多岁就跟着父亲种植、开凿、售卖莞香,对莞香怀有特别的感情。几十年来勤耕不缀,十多年前又在其村后山坡辟荒垦地种植莞香树,现香树已高达5~6米、除被一些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移植,尚存近百棵,成为东莞目前较大的香林,他还精心育莞香苗提供给热心的单位和人士栽种,为重振莞香不遗余力。

值得一书的是东莞市植物园,为了挽救莞香,2001年在其建立的珍稀植物园内特设了一个莞香园,已成功育苗4000多株,并且对莞香进行了专题研究,将为推广莞香作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8月16日,我市10多名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优秀学子,自发组织并邀请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种植莞香树,每棵莞香树系上学子的名字,表达了青年一代关心家乡建设和感谢家乡培育的浓厚乡情。

值得一颂的是2002年11月东莞中学百年校庆,校友名人政要商贾云集校园,而最让前来恭贺母校百年寿辰的校友们惊喜的是:莞城区政府赠送的礼物――两株莞香树,如此厚礼,一时成为莞邑百姓的美谈

值得一喜的是:近几年,花几百元购买一株莞香幼苗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在东莞城乡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四. 广东省 东莞 白沙油鸭

油鸭即腊鸭,以虎门白沙的最出名,中国北方称为"板鸭"。相传在明清时期,虎门白沙设立盐埠,官兵多江浙人,善养鸭,喜此地河水纯净,退伍时解甲不归乡,在溪边养鸭,并在江西南安退役者善腊鸭,此地水足粮丰为其提供条件,故糅合江浙养鸭经验与南安制作技巧,创出别具一格之"白沙油鸭"。

油鸭制做十分讲究,在秋天先灌养10天,宰杀后刷盐叠腌一夜,早上用冷暖水轮洗,盐度适中,晒三天,然后再吊起风干。制好的油鸭,皮特白,肉瘦味香,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当地农户制油鸭每年一户可收入三至30万。

白沙油鸭之特点,肥白肉厚,甘饴香醇,肥而不腻,香而不俗。晚清时期已出口香港,誉满海内外。100多年来,一直是外贸拳头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白沙村油鸭工场遍起,秋冬时节,可谓全民加工,近年还改良工艺,产品多样化、综合性,并发展腊肠、腊肉,大量出口,供不应求,每年仅出口创汇超1000万港元。

东莞腊肠可分为花肠、鸭肝肠、猪肝肠等几种。东莞腊肠用料严格,制作讲究,质鲜、香醇、爽脆。早期传统腊肠的制作,是将一定比的肥肉、瘦肉、鸭肝、猪肝等切碎、稍剁后加配料,灌入肠衣中,悬挂暴晒,去掉水份而成干制品。现代的东莞腊肠,将传统的制作原理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从选料、混料、灌肠、打针眼、绑节、吊晾、烘干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无尘、无火烟及杀菌的要求,采用自动控温的远红外线烘干实现高质量的标准化生产。主产地厚街镇及市食品进出口公司、市食品公司等。

白沙腊鸭名传海内外,不仅是家庭秋冬美食,而且走上宴席,佐以芋头、菜疏,制作出"香芋油鸭煲"、"鸭脾糯米饭"、鸭颈芥菜汤"、"金银鸭肝肠"、"鸭肾炖西洋菜"等,皆由白沙油鸭派生,各有风味。

五. 广东省 东莞 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始于长安乌沙陈屋。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沿路居民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亮节。由于元朝时纪念陈氏的活动被禁,于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村民们假借天后诞之名来纪念陈氏,一直保存吃盆菜的村俗。

盆菜,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盆菜虽然历史悠久,但烹制方法迄今仍无太大的变动。最早的盆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鹅(或肉、白切鸡)”。盆菜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有白切鸡、烧鸭、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是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极大好转,用料讲究,有白鳝、蚝豉、发菜、瑶柱、海参、白切鸡,林林总总,今非昔比。

过去吃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人们围在一起,饮食说笑,全村人围在一处(过去多在祠堂、庙宇内),自由结合,热闹非凡。吃盆菜其实吃的是一种气氛,吃盆菜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全村同吃一盆菜,表示团圆和睦,象征团结、团圆。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关爱体贴的亲情。盆子里的菜分层叠放,又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分彼此,上下同心协力的寓意。

经过多年改变,盆菜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配料及味道更是讲究,吃盆菜亦演变为庆祝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宴请方式。盆菜象征一团和气、富贵团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元宵、开灯、天后诞、观音诞和男婚女嫁,盆菜依然大为盛行。

六. 广东省 东莞 糖不甩

这“糖不甩”的由来 , 据传还跟八仙有关哩。 清朝道光十九年 , 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 , 由于流毒泛滥 , 民不聊生 , 赶往东坑过“卖身节”受财主雇佣的男丁精壮无几,大都是面黄肌瘦 , 劳力退减。上天大八洞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打制治瘾灵丹,普渡众生。但良药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于是吕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内 , 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 取之“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 ), 摇身变成一个挑担叫卖的老翁 , 从街头到墟尾实行半卖半送。众人吃后,果真杀住了鸦片流毒 , 体力、智力恢复。农历廿四节气倒背如流 , 东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扬远近。

东坑“糖不甩”做法简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 , 挪搓成粉丸 , 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 , 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伴食 , 口感绝对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腻、味香四溢、老少咸宜。

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相关呢。地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 , 旧时男婚女嫁还比较保守 , 更谈不上如今的自由恋爱了。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 , 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 , 于是大功告成 , 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 ,吃完一碗再添一碗 , 表明愿意好事成双。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 , 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 男方看到台上摆的是碗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 , 知道这门亲事“散”了 , 那就知趣一点 , 以后别再纠缠了 ,这时“腐竹糖水”虽甜在嘴巴 , 却苦在心上 , 匆匆喝上一口 , 便告辞而去。这样的事 , 对上年纪的东坑人来说 , 都非常清楚。

有关“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据传公元1883年,即光绪9年,慈禧终止听政,光绪帝亲政皇朝。广开贤路,恢复全国科举大考。东坑丁屋村贫苦才子丁仁长,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亲所做“糖不甩”糕点充饥。试后被光绪帝钦点为癸末科当朝进士 , 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学士”,惊动乡梓,现存丁屋村有碑为证。

时过境迁 ,“糖不甩”小食已传遍省港城乡。朋友,当你来到东坑 , 别忘了去吃正宗的“糖不甩”。

七. 广东省 东莞 大朗荔枝

东莞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以色、香、味俱全的荔枝而闻名中外,“食之令人畅然意满”的东莞荔枝被誉为“岭南第一品”。

东莞荔枝栽培历史悠久,《东莞县志》记载“荔枝色如渥丹,味甘如饴,其种不一,盖岭南之佳品也”。

荔枝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山区、丘陵、埔田地区。主要产区有大朗、大岭山、寮步等20多个镇区,是东莞市水果中的拳头产品。

东莞荔枝的主要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三月红、黑叶、槐枝等传统优良品种,近几年又培育出红绣球、无核荔枝等新品种。值得一赞的是大岭山镇的糯米糍荔枝,以其个大、皮薄、肉多、果甜、味浓的特点而享誉中外,曾获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的名句已成为东莞荔枝的广告词。

八. 广东省 东莞 塘厦碌鹅

塘厦碌鹅是不折不扣的东莞山乡菜。首先,“碌”这个字就是土生的东莞话,外人不明其意,听到“碌鹅”还以为是 “卤鹅”,实际“碌”是煮的意思。塘厦碌鹅是具有客家风味的东莞菜。将鹅放到调制好的汤里面煮,煮熟后,味道就全部进到了鹅肉里。而骨髓则和白切鸡差不多,肉嫩而骨髓带血,非常新鲜美味。



塘厦碌鹅的做法比较特别,不同于传统粤菜的做法,所以味道跟普通烧鹅完全不同,口味偏重,有点像北方的做法,但骨髓带血又是粤菜的特点,吃起来非常爽。


九. 广东省 东莞 眉豆糕

眉豆糕的做法非常简单,是用新鲜的眉豆加上糯米粉和其它香料熬成的,上面还撒上用香油炒过的芝麻,十分可口。这道小食还被评为“广东名小吃”。在东莞,会做的眉豆糕的人家不少,现在的农贸市场上,还经常可以看到有眉豆糕卖。做得好的不多,据说其中有独门秘方。

眉豆糕的主料是糯米,但入口之后并没有普通糯米制品那种过于粘濡的感觉,而是十分适口,一咬就断,味道则因为眉豆和芝麻的加入而变得很特别。

十. 北京市 通州区 北京特产美食

北京美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