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新会特产教案 五年级家乡的特产教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新会特产教案 五年级家乡的特产教案更新时间:2022-05-17 01:19:02

一.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围垦芋头

新会围垦芋头--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

芋头又称芋、芋艿,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茎,形状、肉质因品种而异,通常食用的为小芋头。多年生块茎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叶片盾形,叶柄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为“芋头”或“母芋”,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块状等。母芋每节都有一个脑芽,但以中下部节位的腋芽活动力最强,发生第一次分蘖,形成小的球茎称为“子芋”,再从子芋发生“孙芋”,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曾孙或玄孙芋等。

二.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白沙茅龙笔

   茅龙笔是新会著名,五百年来一直都有生产,畅销全国各地,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其发明者是广东大儒陈白沙先生。白沙先生用新会圭峰山上的白茅制成茅龙笔,写出来的书法生辣野趣,刚劲有力,在当时蜚声全国,影响深远,有“岭南一人”之誉。白沙先生对自己创造的茅龙笔感情甚深,尊称为“茅君”。在他的诗中有赞茅龙笔之神奇的诗句:“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他晚年病中不能用茅龙笔写字了,概叹曰:“长楫谢茅君,安静以待终。”白沙先生现留下来的书法书迹很多,如《慈元庙碑》(石刻行书)、《“忍”字赞》(木刻行书)、《种萆麻》(纸本手卷,行草书)等。

   《广东新语》有“茅笔”条载:“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朴野之致。”据传说,白沙先生在圭峰山讲学时,“山居苦无笔”。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书。忽见石头上一片白茅长得葱茏可爱,便伸手想折一株,却花了很大气力才折断。他细看那靠近茅根的断口,露出一束柔软而富有弹力的白毛,竟与写字的毛笔十分相似。他心中大喜,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来晒干,用木棰轻轻砸烂,又放在蚬灰水里浸了几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扎成了一束做成笔。他用茅笔蘸上墨水,吸墨饱满;他写了一个“笔”字,笔划硬朗,飞白生动,还带有刚阳之气。白沙先生高兴极了,就美其名曰“茅龙笔”。此后,白沙先生用茅龙笔独创茅龙书法,闻名海内外。


陈献章 (1428~1500)陈献章(1428--1500) 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后迁江门的白沙村,故世人多称之为陈白沙。 初受学于吴与弼。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他的著作後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是岭南最负盛名的理学家和诗人,同是一位独出新裁,敢于创造的书家。他的书法在岭南书坛最富有特色,名气也最大。他善书束茅代笔,晚年专用,自成一家...... 详细>>>

三.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古井烧鹅

新会古井的烧鹅非常出名,很多游客不惜千里迢迢而来就是为了品尝这种用南宋宫廷秘方制作的烧鹅。

七百多年前,新会崖门发生一场改朝换代的宋元大海战。大战结束后,一位在南宋宫廷里负责制作烧鹅的御厨带着女儿逃亡到新会银洲湖西岸的仙洞村。御厨在仙洞村开了一间烧鹅店,凭着宫廷秘制烧鹅的高超手艺,把烧鹅烧得色香味全,很快便名扬远近。后来御厨的女儿长大了嫁到银洲湖东岸的古井镇,女儿也把父亲秘制烧鹅的手艺带到了古井,并世代相传。古井烧鹅便由此而来。

古井的烧鹅制作有其独特之处,从选鹅到烧鹅都很讲究。鹅每年有两造,古井烧鹅常用的鹅种是每年春季清明和秋季重阳节前后一个半月的鹅苗,并且要在本地鱼塘里养至三、四个月大,约重7斤。(这里要注意的是鹅不能养得太大,否则烧出来的肉质会老,口感不够嫩滑。)这种鹅叫“乌鬃鹅”,不受污染,肉质最好。烧鹅的时候先用节醋涂抹鹅身,待鹅身晾干后再采用传统的生抽王混合砂糖、盐、酒、蒜茸、五香粉和其他不得外传的独门秘方等为酱料,塞入鹅肚内,用绳扎紧,并以麦芽糖涂抹鹅身后才挂入热炉内烧。烧的时候要注意火力均匀,并且一定要用荔枝木烧,这样烧出来的鹅吃起来才会有荔枝的香味。

古井烧鹅如此美味,其制作必定有内里乾坤,其妙在“烧”:首先是要烧什么鹅的问题。所选的乌鬃鹅,从头顶沿颈背至躯体有一条黑色鬃状绒毛带,有“三黑(嘴黑、毛黑、脚黑)三细(头细、颈细、骨细)一矮(脚矮”)的特点,肉质结实,体重适度,个头太大的不好吃。其次是讲究燃料。据新会民间总结,用柑柴、瓦罉煮饭或煲狗肉别有香味;焖田鼠用荔枝树柴特别好吃。而古井烧鹅的烧炙必用明火;用柴定要荔枝树。有师傅尝试用柑树柴,虽也不错,但稍为逊色。荔枝木耐火、少烟、少树脂,这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烧炉保持恒温,又不给烧鹅带来烟味,以及使成品色泽透亮并带有荔枝木的清香,起到特殊作用。为淋漓尽致发挥荔枝柴的作用,还要先行彻底晒干,均匀劈破,适时添加。当然,如何掌握火候,师傅有秘诀。再就是用特殊烤制酱料。比如芝麻油、传统生抽王、砂糖、盐、酒、蒜茸、五香粉、汾酒、桂皮、茴香、新会陈皮,还有不向外传的独门秘方,按不同的比例调配成烤制酱料。为保证脆皮,加工中途使出冷冻处理一招,烧了冻凉,凉了再烧。

“古井烧鹅”是否真的起于宋代、“烧”了700年?这民间传说,一时未能找到足够资料考证。然而,古井烧鹅的烧制技艺由家族历代传承,确实不假。建国前古井圩有恒益、奇香楼(李广)、景记、明记、合益市、慈溪乡三哥超等多家烧腊行,一般店主兼师傅。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为古井食品站,统一经营。由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落后,群众购买力弱,因此烧得很少,就连一般古井人也不多有机会吃上古井烧鹅。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繁荣,大众生活水平大大提升,讲饮讲食,因此古井烧鹅越来越受到推崇。“恒益”老字号也得以恢复。查实1951年吕亚福于恒益商店修编的《吕氏家谱》,“恒益”创始人吕亚福(字传英)1891年生,壮年娶妻赵氏后,在古井天成圩开办肉档(旧时烧腊店加工销售烧肉、腊味,不存在单一烧鹅)。由此可知,吕亚福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经营。后传给次子吕柏(1937年生),吕柏再传给5个儿子,其家族今已成为“烧鹅世家”。四子吕成耀,读小学时就被人称为“鹅头”,因他从小就学到良好的烧制技艺,今人多称其绰号而反不识其真名。吕家新一辈、吕柏的孙子们也正在习艺传承。“烧鹅世家”现于古井、会城等地共开9家分店,1家老店,除此10店销售外,还供应古井镇八九成的酒楼、大排档。为保证质量,在老店统一烧炙,保温运送到各分店。该老字号引入新的经营意识,按现代生产规范,开展食品“安全认证”工作。2003年初,他们曾计划在香港设立加工点,因遇上“非典”爆发而搁置。“古井烧鹅”的另一家著名商号“平香”,创始人赵华象(1918年生),建国前专为农村喜宴流动加工烧鹅,做一辆木制双轮车就装上整套烧鹅工具。1979年10月,与儿子赵洛文创立“平香烧鹅”店,之后赵洛文传给女婿赵少荣等后人,名声响了以后又在崖门大桥边、会城中心南路等处开设多家分店。

四.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冰糖杨桃

  冰糖杨桃是新会引进选育出的新名优。

    1985年由棠下镇个体户从新加坡引种繁育试种,后经会城农办嫁接选育出适合新会自然环境的新品种。其一年三熟,正造(8-9月)份采收品质最佳,年亩产2000公斤以上。其果型硕大,单果重150-300克,成熟呈金黄,味清甜,带花香,汁多渣少,爽脆可口。

五.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甜橙

新会甜橙,皮色金黄,呈日字形,底部有圆圈,果汁丰富,味同蜂蜜,芬芳可口。

新会甜橙已有数百年栽培历史,原主产于环城区东甲乡,故又称“东甲甜橙”,而东甲又以庙地围所产为最上品。新会橙正品原产地的东甲村委会,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民风纯朴。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甜橙。

新会甜橙分溜橙,滑身仔两种,以底部有直径约分半大小的圆圈纹为正种。滑身仔的个体园滑。溜橙又有全溜、半溜、暗溜之分,果皮有纹沟如溜,自蒂部直通至底部者为全溜,通至中部者为半溜,纹沟隐约者为暗溜,以全溜橙为最佳。其中以老树新产为贵,老树橙的圈深而溜纹浅,皮薄而粗糙,个子较小,但糖凝肉爽,香烈无核,用刀切开,果汁不流,垫纸无湿印,称为果中珍品。甜橙含有多种维生素,橙汁能润肺健胃,花可酿酒,核可调制“五核散”,橙皮晒干煎汤能治热病,还能制成“抗坏血酸”。

新会甜橙,皮色金黄,呈日字形,底部有圆圈,果汁丰富,味同蜂蜜,芬芳可口。清乾隆时胡金竹所著书中就有“凡果未熟皆酸,独新会甜橙未熟先甜。”故岭南佳果中。以新会甜橙与增城挂绿为最有名,封建帝王把这两种水果列为“贡品”,早已远销国内外,全国十大良种之一。

新会甜橙:为无酸橙类优良品种。

品种有三大类:

(1)滑身仔橙,囊瓣汁胞柔软多汁,味极甜,清香。

(2)柳橙,汁胞脆,汁液中等,味浓甜香。

(3)酸橙,甜橙中含酸量较多的一类,油胞较粗,果肉汁多,有香味。

新会甜橙栽培历史悠久,元代初期生产已相当兴旺。

历史上一直列为贡品。

六.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陈皮茶

新会陈皮茶--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

柑普茶是五邑之一,精选具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美誉的新会柑皮与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的云南陈年熟普洱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无任何添加剂,茶叶清香甘爽,疏肝润肺、消积化滞、宜通五脏,维生素含量丰富,是润肺、健胃、降脂、解酒、解烟毒、美容、减肥的首选佳品。茶性温和甘醇,老少皆宜,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养生常饮,是孝敬长辈的最佳茶品。

七.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大鳌慈姑

新会大鳌慈姑--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

慈姑素有“水中板栗”之称,有着很好的食用、药用价值,而大鳌慈姑更是远近闻名,是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肉质白且较松,无苦味,因“好意头”,又是冬季时令农产品,近年来更成为春节送礼新宠,颇受市民欢迎。

大鳌镇种植慈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大鳌镇一村、二村、三村、三十六顷村等,全镇2005年的种植面积就达2000亩。

八.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蔬菜宴

蔬菜宴

以蒸、灼、炒、盐水、上汤浸等不同烹法做出的菜式,都是蔬菜宴中的主角,然而说到经典,还要重点推荐这味油炸珍珠菜。新鲜摘洗的珍珠菜须沥干水分才能下油锅,为保持营养和口感,厨师对油温和时间的控制必须恰到好处。

九.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司前夜鱼

司前夜鱼

“司前夜鱼”当然来自司前,且是从司前那些家养的池塘里捞上来的鳙鱼,非商品饲料喂养,健硕肥美,一般每条一公斤左右。至于这“司前夜鱼”的做法,虽然看似简单,但也有诸多讲究,如:不用煤气而用木柴烧火,这样既有农村风味,又弥漫着一丝甘香;油料要用土方法炸出来的正宗花生油,保持无杂物,吃多少都不会腻;在放入锅之前,要把鱼切成块,一是好入味,二是可以熟得均匀;在火候上,先用慢火煮,在刚熟的一瞬间就要赶快起锅,等等。

吃着这鲜嫩无比而腥味全无的“司前夜鱼”,人生之最惬意事也莫过如此吧?

十.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葵扇


新会现为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新区,历史上以产蒲葵出名,因而也被称“葵乡”。新会的蒲葵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圆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

据《新会县志》记载:1600多年前,上至朝廷大官,下至黎民百姓都爱用新会葵扇取风纳凉。葵扇有精粗之别,精制的扇还要进一步修饰和绘画。制扇剩余下来的末叶,还可加工成蓑笠、簟席、坐团等多种用具。

据《明史》载,在明代葵扇的手工业发展很快,葵扇成为畅销的产品,工艺已非常精湛,是奉献给皇室的贡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新会葵扇已远销全国各地。

解放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葵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葵扇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提高。1974年,新会县葵类工艺厂成功将中断了35年的竹箨画扇工艺重新挖掘出来,推出了新产品。1978年,新会的绣花织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三脊火画玻璃扇被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优质产品。1987年,还派代表参加法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作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