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阜阳闻集特产 安徽阜阳曹集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阜阳闻集特产 安徽阜阳曹集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6-08 05:13:19

一.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文德堂毛笔

临泉县文德堂制笔厂生产工艺为清代制笔名家李万中所传,选料严格,做工精细,做出的毛笔,讲究尖圆齐健,被称为"书坛一宝".该厂全部采用优质原料,如从汉口笔料厂购进优质黄狼毫,从湖州,嘉兴等地购进优质羊毫,山兔毫,石獾毫等,在生产工艺上也明确分工,127道生产工序道道把关,因而产品质量逐年提高.该厂产品现有100余种,其中"八柱擎天"多功能毛笔,1985年9月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获一等奖.

文德毛笔1997年又被阜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五十强私营企业,曾多次被安徽省、市各级领导选为贵重礼品馈赠各界朋友。0十四大期间,文德毛笔被安徽代表团敬献给1同志,现存在历史博物馆。香港回归时,特制龙笔被送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受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特别赞誉。几十年来, 在制笔大师曹如章的带领下,总经理曹殿彬随父学艺,使文德堂毛笔厂创出了辉煌的业绩:八五年在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荣获一等奖;九二年为感谢1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十四大召开,特制“欣欣向荣”九龙笔一支,由安徽代表团转交1同志,受到0中央办公厅的感谢;九五年在合肥受到邓朴方及残联报告团的热情接见和献花致意;九七年文德堂毛笔被选定为迎接香港回归的礼物,特制的“金龙腾飞”九龙巨笔受到各界瞩目,并受到董建华等有关领导的称赞;九八年临泉贡笔被美国总统克林顿先购为访华纪念品。

二.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太和樱桃

太和樱桃产于安徽太和。

中国樱桃著名品种有江苏南京的垂丝樱桃,浙江诸暨的短柄樱桃,山东泰安的泰山樱桃,安徽太和的太和樱桃。其中尤以安徽的太和樱桃最著名。

太和樱桃产于太和县李郢一带,这里的著名品种有大鹰嘴、金红樱桃、二鹰红仙桃等。

樱桃不仅果实艳丽动人,而且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大鹰嘴,又名“大鹰紫甘桃”,是太和 樱桃的主要栽培品种。其色泽紫红,果实为心脏形,单果重一点七克,果肉淡黄,肉厚汁多, 味道甜香,果汁内含可溶性固形物为22.2%。此果于四月底成熟,是优良生食品种。二鹰红 仙桃,又名“二鹰嘴”,也是太和樱桃中的优良品种。此品种色泽鲜红,形似心脏,单果重 一点二克,于四月底成熟,肉厚色黄白,汁液较多,味道甜酸,含可溶性固形物为21%,是生食中熟品种。金红樱桃又是太和樱桃中一个有名的品种。这个品种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 色泽鲜艳,汁液较少,含糖量高的特点,宜于加工干果。

据化验分析测定:每百克樱桃果肉中含蛋白质1。2克,糖8克,维生素12毫克,磷3。1 毫克,铁5、9毫克。 樱桃味甘、平、涩,药用价值也比较高,据《名医别录》记载,樱桃的根、枝、叶、核、鲜果皆可入药,有润中、益脾之功效.

三.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太和馄饨

馄饨皮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或顶边长约5厘米,底边长约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饺皮为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

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别,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煮熟馄饨费时较短;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经历所谓‘三沉三浮’,方可保证煮熟。

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

四.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酸汤面叶

酸汤面叶

是颍州区的传统小吃,现在已经没有孩子对这种简单的面食能看上眼,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碗酸汤面叶就是农村父母对孩子很厚很重的奖励。面叶由纯小麦面做成,作料是醋、葱花、味精与少许小磨香油。因为不是擀,而是用擀面杖的一头动作很快的煽动,当面叶煽好后,不是用刀切,而是离出来的,就是用刀尖部分划出来的,很宽很长,整个面叶连在一起,是一个整体。锅中的水烧开后,挑起擀好的面叶,完整的放入水中,水再滚起来时就好,立即用笊篱捞出,盛到事先调好的特制的汤中,一碗香气扑鼻、清香爽口、令人垂涎欲滴的酸汤面叶就做好。吃过后让人回味无穷、满口余香,长久不能忘怀。

五. 安徽省 阜阳 颍东区 插花牛肉汤

利辛西35公里:  插花牛肉汤 插花已属阜阳地界,阜阳插花牛肉汤源于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以高姓熬制的较为有名。其原汤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口味纯正,回味悠长;由于其风味独特,在当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仅阜阳市内就有数十家正在经营。目前,插花牛肉汤正在注册登记,准备进行专营。

六.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临泉毛笔

临泉毛笔名闻遐迩,深受广大书画家喜爱。自明代,截至2009年,约有五百年历史。中国是诗书画之国,毛笔是其重要工具,是被誉为“文房四宝”中之一宝。

最为驰名的有“临谭笔庄”和“文德堂笔庄”两家。临谭笔庄生产的谭笔,以工艺先进、毛纯耐用、刚柔共济等特点誉驰书画界,先后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产品。

临泉素称“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临潭毛笔因产于临泉临潭而得名,古称蒙笔,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昔日有蒙恬将军祠盖为供奉笔祖之所,今祭祀之俗尚不衰。临潭毛笔,起于明永乐年间,迄今五百余年。清光绪年间,以其制作技艺之精湛,独步京师,被奉为御用,光绪帝曾为之立碑表彰。

国家主席1同志为临泉提名“笔乡”。著名书法家、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肖劳先生为临潭笔庄写了“梦笔生花”四个大字;著名书法家、105岁高龄的孙墨佛,为该厂提了“神工鬼斧”四个字;名书法家范曾,夸耀其笔为“文房瑰宝”。还有许多名人分别题字、赋诗、作画盛赞侯店毛笔。

临潭毛笔,蜚声异域,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等11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天津出口免检证书。

临泉毛笔工艺最初起源年代,虽无确实的文学记载,但清代中期制笔大师李万钟是制笔世家。由于李万钟经常肩挑、背驮,到各地赶集市卖笔。他在湿地撒上青灰,捕上油布把笔摆上卖,由于地上撒有青灰,从此人称 “ 吊毛灰 ” 笔, “ 吊毛灰 ” 笔因毛笔质量好,而扬名中原大地。

制笔大师曹如章,14岁时家里当了二亩地,作 “ 压跪礼 ” (学费),拜李万中为师,学艺五年,得其真传后出师。在家制笔卖笔,60年代成立杨桥毛笔厂任厂长。70年代,制笔得到发展,从一家发展到四家,分别是明道堂(李万钟后辈),因种种原因离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成立了文德堂贡笔厂、张麟德创办临谭笔庄、杨桥毛笔社。

曹如章大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博采众长,改进创新,使文德堂毛笔选料更加广泛,工艺更加考究。由文德堂首创的《八柱擎天》毛笔,可以一分为八,一笔多用。其它以黄尾、山羊毫、山兔毫、石獾毫、鸡距毫等为材料的毛笔达百余种。其成品毛笔,尖圆齐健,独具特色,被称为 “ 书坛一宝 ” 。

临泉毛笔享誉大江南北,声名远扬海外。赵朴初、吴作人、韩美林、范曾、启功、刘子善、1忠、穆孝天、顾美琴、吴天月等当代书画家对临泉毛笔均给予高度评价。

临泉毛笔在十四大期间,被安徽省代表团做为安徽省珍贵礼品敬献给1同志,现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务院办公厅并写来感情信。香港回归时,有关领导又以文德堂特制的龙笔为礼物赠送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特别赞誉,并特此写来感谢信。

七.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恋思萝卜

恋思萝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恋思萝卜,又名“鸭蛋酥”。卵园形,外皮翠绿、质脆味甜、食之如梨、无丝无渣、营养丰富,放水中能自动炸皮、落地则可摔成数瓣。 恋思萝卜产于阜阳市西湖镇(旧称大田集),位于阜阳西三十华里之 处。明末清初大田集设东西南北四门,在西门外火神庙前的一片土地,就是恋思萝卜产地。恋思萝卜历史悠久,据传早在700多年前的宋朝 就有种植,至明朝年间已享有盛名。明朝末年恋思萝卜曾被皇帝指定为 贡品,豪门官绅品尝后赞不绝口,曰:“一口萝卜嚼百下,甘甜爽口没有渣。”民间也以萝卜为礼品馈赠亲友。

恋思萝卜之所以享誉数百年,独领市场1,主要是品质优良,品 种独特,因而市场价格也高于一般萝卜,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特别是现 在,农村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民的商品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及时总结经验,运用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 量,亩产由原来的一千多斤提高到4千多斤,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50亩扩大到近千亩,产品畅销省内外,恋思萝卜的种植已为当地农民带来颇 丰的收入。

大田恋思萝卜为古大田恋思萝卜是我居委会的特色经济,大田恋思萝卜为古大田集流传至今的土,其特点“皮薄肉细,指弹即碎”。

八.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鸡丝烩面

鸡丝烩面

鸡丝烩面汤做法:

1、和面,面稍微软一点,最关键的一点,面里要放盐;每半个小时活一次,一共活个3、4次就行了,醒面至少3个小时以上,所以晚上准备吃,上午一定要和面,不然面没劲儿;

2、带骨鸡肉炖汤,汤里只放姜,连盐都不要放;

3、肉炖差不多烂以后将肉捞出,将骨头剔掉,肥肉剔掉继续放回锅里炖

4、准备香菜,葱花,豆腐皮丝,海带丝,有人喜欢吃青菜可以准备点菠菜

5、在开始做之前半个小时,将面全部写成两厘米宽的长条,两面抹油,再醒半个小时;

6、将长条的面甩开,越拉越长

7、下锅中煮熟,面块熟时,将海带,菠菜放入一起煮熟;

8、准备大碗,放入切好的肉,香菜,豆腐皮丝,葱花,盐,味精,辣椒(一定要自己炸得有很多辣椒油的才好吃),将煮熟的面盛入,再浇上炖肉的汤;一碗香喷喷的鸡丝

烩面就出锅了,请大家来尝一尝吧一碗香喷喷的烩面就完成了。

九.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小笼蒸饺

小笼蒸饺

1.用滚开的肉汤将面粉烫成面絮;另取面粉用温水搅成面絮;再把两种面揉合成面团;

2.把熟猪肉切丁,加芝麻油、精盐、味精、绍酒,小火煸炒一下,与生猪肉末、芝麻油、味精、五香粉、精盐及姜末、酱油、韭菜段、甜面酱、搅拌成馅;

3.将和好的面团擀成面皮,加馅包成饺子,入特制的方形小笼内,用旺火蒸约10分钟即可。

十.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黄岭大葱

黄岭大葱

临泉黄岭一带,盛产大葱,名经霜葱,叶青肉厚,茎长白嫩,茎部外有淡紫色薄皮相护,耐严寒,抗霜冻,愈寒而愈肥,久藏而不烂坏。常食能体格健美,延年益寿。用于调味,气香四溢,可壮食欲,助消化,和脾胃,提精神。黄岭镇大葱种植历史悠久,大葱名气也大,特别是注册<黄白>牌商标后,引得浙江、南京、西安等地客商纷至沓来。2006年黄岭镇平均亩产大葱近5000多公斤,亩产收入5000多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