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梅州市蕉岭县特产有哪些 蕉岭十大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梅州市蕉岭县特产有哪些 蕉岭十大特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2-05-04 10:09:07

一.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黄坑绿茶

黄坑绿茶产于蕉岭县徐溪乡黄坑村。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银灰显霜,汤色清绿,香气醇浓,滋味某醇爽滑。据清康熙元年出版《镇平县志》记载,该村于1662年开始种茶,后经不断改进制茶工艺,成为有其传统的、香醇甘滑的黄坑茶。

二. 贵州省 安顺 关岭县 荞凉粉

原 料:荞凉粉300克,酥黄豆20克,酸萝卜20克,大头菜粒、炸花生米适量。 调 料:红油、麻油、花椒油、酱油、醋、味精、姜汁、蒜水、芜荽、葱花等适量。 制作方法:拌。将荞子去壳,磨成粉加水和适量的明矾水调匀,荞粉与水的比例为1:4,入锅用微火搅熟倒入盆内冷却成荞凉粉,然后将荞凉粉划成小菱形块,摆于盘中成菊花形状,放入酥黄豆、炸花生米、酸萝卜、大头菜、芜荽、葱花等。用小碗放入红油、麻油、花椒油、酱油、醋、姜汁、蒜水、味精等调料兑成汁,淋在荞凉扮上即成。 风味特色:辣香爽口,生津解暑,清凉降火。 技术要领:荞粉与水的比例 必须准确,明矾水不能过多。( 安顺)

三.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香汁炒石螺

原料:石螺500克、金不换5克、蒜茸3克、姜末5克、盐3克、味精4克、白糖5克、红辣椒末6克、绍酒适量。

制法:先将石螺用铁钳夹去螺头,洗干净,起镬下清水煮沸时,落石螺滚至6成熟捞起干水分,再起镬落少量油,下姜、蒜爆香,再落红辣椒末、金不换、石螺、绍酒用中火猛火快速翻炒后,加入少量汤水,调入味料,用中火略炒后,推入湿粉勾茨加尾油上盘,便成。

四.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炸芋圆

客家“炸芋圆”入口很香很酥脆,有浓浓的香芋味,而且油而不腻,越吃越想吃!梅州客家人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炸香芋圆,小孩和老人都特别喜欢吃。

炸芋圆用的是一种叫“白荷芋”的芋子(也叫六月芋),把之刨净后洗干净,用瓜刷子刷成丝,把芋丝装在盆子里,再加上糯米粉、生姜丝、盐配料后,搓成糊状;烧好油锅,待油锅热后就可炸芋圆了。做芋圆下锅时,最好不要用手去捏,因为不卫生,只要用竹筷子或汤匙来做好,一汤匙一个,很好掌握。芋圆下锅后,待炸成硬块时,要“扁”(翻)过来再炸另一面,待芋圆成微黄色时便炸好了,注意不要把芋圆炸赤了。还有少不了要做膳花,其做法先用面粉,鸡蛋,盐,葱花,擀成面皮。然后把擀好的面皮,切成宽度为10cm长度的面皮。再用10cm宽度面皮对折,对折后切成一段段宽度是5cm的折叠状面块,接着就是做花,把5cm面块在对折的弯曲地方切出4-5个不会断开的切口,这时候,把切出来的面块打开,把整个面块沾连起来,做出兰花状。把把一个个兰花样的面块放入油锅炸熟捞起,待冷却后装入坛里避免受潮密封起来,待节日时启用。

[炸芋圆]

主料:芋头、花生、芝麻、姜

配料:盐、糖、酱油

做法:

1、全部主料洗净沥干水份备用。芋头和姜去皮。

2、芋头用瓜刷子刷成丝。

3、姜剁成姜蓉。

4、把芋丝装在盆子里,再加生姜蓉、盐、糖和酱油配料后,略腌制一下。

5、取一小部分加入糯米粉、花生拌成糊状。用竹筷子或汤匙来做好,一汤匙一个,在上面加点芝麻。

6、芋圆下锅后,待炸成硬块时,要“扁”(翻)过来再炸另一面,待芋圆成微黄色时便炸好了。

注意事项:

1、刷芋丝的刷子要用中等的刷子,这样刷出来的芋丝才比较硬、比较好。

2、不能用香芋(又叫槟榔芋),因为香芋的丝较硬,炸出的芋圆不好吃。

3、做芋圆时不能用面粉或芡粉,最好用糯米粉。只有用糯米粉炸的芋圆才是最脆、最酥、最香的。

4、在炸芋圆的过程中,“火候”要掌握好,生芋圆下锅时火要大些,炸到开始硬的时候火要小些,“扁”(翻)过来后炸另一面时火又要大一些。

5、芋圆炸好,冷却一段时间后,要用包装袋包好。若保管不好,芋圆变“若”(软)了,就不好吃了。

五.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六. 广东省 梅州市 梅县区 菊花糕

菊花糕是梅县之一,糕如菊花,质地软韧,香甜可口。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问世,至今盛产不衰。菊花糕比一般糕点多了菊花的冷香和淡定,而且外形美观,此糕甜软酥松,入口即化,齿颊生香,有清凉去火的功用,因此格外受人喜欢。

材料:杭白菊20-30朵、马蹄粉200克,新鲜菊花1朵(切碎)、冰糖适量。

做法:用清水煮菊花约10分钟(将菊花用纱布包起来,可避免隔渣的麻烦),当颜色呈现淡黄色即可,不要煮的时间过长,否则会略带苦味。取出菊花加入冰糖调味,甜度要比正常的略甜一点,因为加入马蹄粉溶液后会有稀释作用。

加入已切碎的新鲜菊花。将马蹄粉以适量清水溶解,倒入菊花水大火蒸约15-20分钟,变成完全透明即熟,热食或冷食均可。也可在糊中加入葡萄干、红绿丝、杏肉、枸杞等细小果脯块或者铺上柠檬片,更增风味。

七.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溜锅板

溜锅板是个很形象的名词,它的做法是把粘米调成稠糊状,用汤匙挑 起顺着锅壁溜下去沸腾的热油汤里去。一般是放咸味,但也有放甜味的,依各人所好这种方法做成的面食,又软又滑,口感好极了。如果再加点正宗的客家水咸菜。。。。。。啧啧!!( 兴宁)

八.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官田茶

兴宁种茶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龙北官田茶是较早出名的兴宁茶。官田茶品种优良,均种在海拔三百米以上的山岭上。官田茶是粤东八大名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又引进了不少优质茶,其中“南华牌”奇兰乌龙茶曾获省优、部优和亚运会“绿色食品”称号的殊荣。近十多年来我县的单丛茶也很出名。

九.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竹稻米

由钟章美采用竹子与水稻超远缘杂交,历经40余载育成的 “竹稻”,属中国首创。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遗传改良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多方检验认定:竹稻米含有竹子基因及其控制生成的有益营养元素。竹稻米生长期长,营养积累和转化充分,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竹稻米含蛋白质、钙、锌、硒、铁、镁等人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煲饭时满屋飘香,吃起来有淡淡的竹香,口感好。

竹稻米主要由梅州金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全县竹稻种植面积800亩,产量400吨。竹稻米是蕉岭县十大长寿食品之一,其获得原因是:一是具有鲜明的蕉岭特色;二是产品营养丰富,口感好;三是产品具有很强发展潜力,市场评价好,在县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十. 贵州省 安顺 关岭县 坡贡小黄姜

坡贡小黄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关岭自治县“坡贡小黄姜”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核通过,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关岭小黄姜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多次在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目前,年产量达1.5万吨。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位于东经105°51′43″—105°62′05″、北纬25°99′22″—26°05′92″,地处关岭县城东北面,距镇城39公里,东与黄果树管委会毗邻,北与镇宁县、六枝特区接壤,地势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全镇土地总面积59.1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1个村民组,53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全镇总户数为4535户,总人口20553,其中:农业人口为20215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日照1622.5小时,年积温4630~5700℃,年降雨量12050.1—1656.8mm,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占全年雨量的87%,最适宜小黄姜的生长发育。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栽培植物,既是民间最普遍使用的调味香料,又是一种传统中药。味辛,性温,入肺、胃、脾。“坡贡小黄姜”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细分品种,共有一百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化学组成可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和二-庚烷三大类。生姜具有提高消化酶活性、保护胃粘膜细胞、抑制血小板凝聚、降血脂、抗肿瘤、抗运动病、消除自由基、抗氧化、防腐抑菌等多方面生物活性。“坡贡小黄姜”质细纤小,姜油含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数以色泽、质细、纤少、油富、丰满、昧美、汁丰、色鲜著称。生姜按用途和收获季节不同而有嫩姜和老姜之分。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股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淡,除做调味品外,还可炒食,做姜糖等;老姜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用作调味和药材。

与其他产区生姜相比,“坡贡小黄姜’’主要具备以下优点:

l、单产高,增产幅度大。单株产量1.5 kg,亩产高达3000kg以上,产量稳定,质量较好。

2、商品性状好,市场竞争力强。“坡贡小黄姜”质细纤小,肉细而脆,辛辣味适中,姜油含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数以纤少、油富、丰满、味美、汁丰、色鲜著称。

3、姜苗少且壮。相同栽培条件下,地上茎分枝只有10~15个,而其他大姜一般有15~20个。

4、叶片开展,色深,抗逆性强。叶片平展、开张,叶色浓绿。上部叶片集中,有效光合面积大。抗寒性强,进入10月份后,姜上部叶片明显变黄,而该品种仍维持绿色。

5、姜根少而壮。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地下肉质根较其他种类的姜数量少,但根粗壮,姜块大小适中,商品性状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坡贡小黄姜”耐寒性强,可提早种植和延迟收获,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利于品质的改善。

6、达到药用标准。纤维细小,硫含量低,姜油酮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等药物成分较高,完全达到药用标准,价值高。

7、生长环境无污染,种植、生长、采收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农药。生姜只需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即可保鲜,当地采用土窖储藏方法保存生姜及姜种,不使用任何化学保鲜剂,产品和姜种都未受到化学污染危害,加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坡贡小黄姜”原产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是坡贡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产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坡贡小黄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加之长期的传统培植,使小黄姜成了众多优良品种中的佼佼者。很早以前坡贡人民就开始种植小黄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姜农在生产管理上一直沿袭传统习惯,产量稳定,但受限于多种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大规模商品化经营,仅以初级农产品形式作为原材料销往外地。目前“坡贡小黄姜”种植区域已扩大到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远离农业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保持原生态,农作物种植方法基本上沿袭传统习惯。由于种植区域内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年平均气温不高,因而当地原生农作物极少发病,加上“坡贡小黄姜”本身是当地原生植物,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栽培种植,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因此“坡贡小黄姜”的种植、生长、采收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农药。生姜只需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即可保鲜,当地采用土窖储藏方法保存生姜及姜种,不使用任何化学保鲜剂,产品和姜种都未受到化学污染危害,加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坡贡小黄姜”平均株高60 cm,分枝数11个,单株经济产量1.5kg,亩产3000 kg以上,春季种植,秋、冬季采收。“坡贡小黄姜”采用传统种植方法,采用未受到外来基因污染的当地原生姜种,施肥用的是农户饲养牲畜产生的农家肥及少量复合肥,不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硬化、费力下降、影响生姜质量的尿素等化肥,更不使用农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坡贡小黄姜”品种。

“坡贡小黄姜”全株有芳香味和辛辣味,姜块个体适中,表皮淡黄,肉质细腻,纤维含量少而细,皮薄肉嫩、辣味浓香,色泽鲜润,重金属含量极低,品质独特,完全达到药用标准(质量高于食品标准)。“坡贡小黄姜”的独特品质是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水质、土壤成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种植方法而形成的。“坡贡小黄姜”种植区域没有工业污染,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不使用保鲜剂,是真正的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近年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委镇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考察,全镇土地、气候均适宜种植小黄姜,决定在全镇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小黄姜种植产业,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小黄姜,通过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寻求销售市场等服务,争取尽快让“坡贡小黄姜”形成产业化,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加附加值,为农户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坡贡小黄姜”在本地已具有一定市场,且种植小黄姜是种植玉米和水稻收入的5倍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激发了群众种姜的积极性,小黄姜种植在当地己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