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藏山南特产 西藏山南市桑日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藏山南特产 西藏山南市桑日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6 11:31:57

一. 西藏 拉萨 当雄县 西藏青稞酒

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藏语叫挸逍勐陹 ,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青稞酒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西藏遭遇了百年未逾的干旱,刚刚长出穗子的青稞慢慢枯黄,原本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牧草全部蔫伏在地,接的宁阳成片倒下,雅砻河谷有一个叫赞唐的游牧不落,无以为生的牧民整日以泪洗面,部落主忧心忡忡,从此一病不起。部落主的儿子叫干布,是一个英勇不犯的年轻人,他听说圣水可以拯救草原和田园,决定置身前往神女峰求取圣水。临行前,他的母亲煮熟家中仅剩的一把青稞,放在陶罐中给他作为干粮。干布带上陶罐踏上征程。神女峰陡峭崎岖、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干布渴了喝一口雪水,饿了嚼几颗青稞,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神女峰顶。

干布虔诚地跪在雪地中,祈求这神女的赐见,整整三天三夜后,神女终于出现,感其苦心,赐予圣水,干布捧起陶罐,清冽的圣水滴在一颗颗饱满的青稞上,干布用衣服紧紧包住陶罐在怀中,不眠不休,日夜兼程带回。虚弱的牧民互相搀扶着前来迎接,干布打开陶罐,一股异香袭来,众人为之惊叹,原来圣水已经渗透陶罐中的青稞,呈现出清冽的金色。干布捧着陶罐,将珍贵的圣水洒在草原和田园,转眼间,大地重生绿意,再现勃勃生机。干布再将剩下的圣水送到父亲面前,部落主喝了一口圣水,顿感口齿间一种异香久久萦绕,立即精神一振,病痛全消,牧民分食圣水,整日整夜载歌载舞。这就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珍爱不已的青稞酒。

【青稞酒功效:】

研究表明,长期饮用青稞酒对人体的骨骼、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具有较好保健作用,同时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降解胆固醇、预防结肠癌和糖尿病。

其主要功效来源于其主要原料:高原青稞和当地矿泉水。

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青稞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而β葡聚糖能有效降解胆固醇、预防结肠癌和糖尿病。

青藏高原是世界公认的无污染区,青稞酒酿酒所取之水,水源地附近不存在任何工业污染,同时泉水中的锂、锶、偏硅酸等含量远优于其他地区天然泉水,其含有的锌、溴、碘、溶解性总固体、游离二氧化碳等多种微量元素组份对人体非常有益。

二. 西藏 林芝 察隅县 察隅大米

察隅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察隅大米

走进察隅,漫步在“鱼米之乡”的千里沃野,无不为海拔2000米的田园风光所折服。正是这块“风水宝地”,产出了晶莹透亮、营养丰富、香味浓郁的 “察隅大米”。

察隅大米产地范围为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上察隅镇、下察隅镇现辖行政区域。

三. 西藏 山南 琼结县 藏被

已有千年的历史,发源于羊卓雍湖西面的浪卡子县。藏被传统产品有爱尼、爱松、爱西和足介四种。藏被具有细腻、柔软、密度紧、质地厚等特性。

四. 西藏 昌都 昌都县 昌都麝香

麝香是雄性麝鹿脐部与阴部之间的腺囊分泌物,有特殊香味,系世界名贵药材之一。麝鹿又名香獐子,分布于藏区海拔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和天然草种繁多的地区,以西藏那曲东部、昌都地区北部的怒江、澜沧江上游为最多。麝香性温和,有强心、醒脑、通窍、开经络之功效,主治热病、中毒、精神不振、不省人事及各种急症,也是制造香精的原料。

五. 西藏 林芝 朗县 煺

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酥油、碎奶渣(稍加水捏紧)及碎红糖搅拌揉合制成称为“煺”的酥酪糕,此糕食之别有风味,乃是食用糌粑的最好伴料。

六. 西藏 山南 桑日县 白唇鹿

白唇鹿

白唇鹿(Gervus

albirostris),偶蹄目,鹿科,鹿亚科,鹿属。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又名黄鹿,白鼻鹿,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

该物种为大型鹿类,体重在200公斤以上,体长1.5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5米,臀高1.15米至1.35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第二叉离眉叉远,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

白鹿鹿的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分布海拔在3500米以上,活动上限达5100米,在可可西里仅分布于东南部沱沱河沿到乌兰乌拉山东端之间,保护区外围通天河岸、杂日尕那等地有分布。白唇鹿姿态优雅,喜群居,除0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平原,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主要在晨、昏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慢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受到惊吓时,雄鹿往高处跑,而雌鹿则向较低处跑。

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白唇鹿每年繁殖一次,秋末0,翌年夏季产羔,在0季节,雄鹿之间争偶激烈,经常有茸角被碰断的现象。雌鹿3岁即可参与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岁才能参与0。每年长茸、脱角一次。

白唇鹿浑身是宝,所以从历史上就是被人狩猎、捕杀的对象。目前分布区都有半野生养殖,野生白唇鹿数量不多。

七. 西藏 阿里 噶尔县 野牦牛

野牦牛

野牦牛藏名“踵”,是西藏高原最典型的动物,它们体格高大,生命力强,身长可达3米,体重是家牦牛的3倍。全身披有黑色的长而厚的毛,下垂可及地面,以供卧雪御寒,比家牦牛多2.4倍的厚毛使它们能在零下40℃照常生活。野牦牛也喜欢群居,一般30多头一群,多者可达300余头。人们常看见黑压压一片的野牦牛逐草觅食。它们性格剽悍,却仍与已被人类驯化的家牦牛“认亲”,藏族牧民常从野牦牛群中找回失散的家牦牛,而野牦牛有时也加入家牦牛的行列。家牦牛同野牦牛0生育下的第一代牛犊,藏语叫“踵擦”,体格强健、生长迅速,但性情蛮悍。

八. 西藏 藏菜

藏菜是对西藏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是以拉萨藏菜为代表的藏族餐饮。数千年前,生活在雪域大地的藏民族祖先的生活十分简陋。据相关史料,西藏饮食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开辟了藏汉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进入近代,根据各自的口味合理地选料、调和,以健身,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文化现象开始进入贵族阶层。而西藏广大农牧区的百姓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饪土法度过漫漫岁月。

藏菜的成形主要在上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西藏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西藏饮食烹饪事业的发展。藏菜向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形成完整而又有改进的藏族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等。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藏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藏餐在保持其传统制作方法的前提下,采用当地特色原材料,不断进行改良,适应了不同人群的口味,同时兼具营养、口味、色泽和品位等文化元素。

藏式饮食的主要原料有糌粑、酥油、牛羊肉、青稞酒、茶叶和不同品种的奶制品,同时,在藏式烹饪中,藏族人对选择食材也十分严格,讲究原汁原味。

西藏大多数地方四季分明,形成了西藏烹饪原料季节性强的鲜明特色。杰布说,除把牦牛肉作为首选原料外,还有如“春有鲢鱼,夏有奶酪,秋有肥牛,冬有绵羊”等选料说法。

同时,还有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阿里的藏红花、山南浪卡子县雅卓嘎玛降的风干羊肉、工布达江县措高乡的藏香猪等高原珍贵的原料。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藏菜,如今已经走出藏家,在雪域高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餐饮文化。杰布时常告诫自己的徒弟,藏菜是宝贵的民族手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自己“家”的味道一定不能变。

九. 西藏 昌都 江达县 藏式面条

藏式面条用较浓碱水和面,使之发黄,然后压成面条,煮熟后盛碗,加入适量骨汤、熟菜油、牛(羊)肉丁,拌匀食用。

口感清淡、味道清香、制作方式简单,适合各年龄层的人食用。

十. 西藏 林芝 朗县 祛瑞

祛瑞

将夏天的鲜奶酪装进皮袋内,搁置阴凉处,长久闷存发酵制成奶渣,来年春季取出后,捣碎成小圆块,待用。在锅内倒适量水、肉片、面粉、干辣椒、盐巴,加入圆块的奶渣,烹煮。另用一锅,盛放适量的水煮碎麦片,煮八熟后,既将麦片糊倒入主锅内搅匀,用文火闷煮熟即成。祛瑞是藏族群众、尤其是农区的群众在春季食用糌粑的最好伴菜。祛瑞味甘甜,食之即可暖身。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