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宿迁的最有名的特产是什么 宿迁特产有哪些值得带回家的地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宿迁的最有名的特产是什么 宿迁特产有哪些值得带回家的地方更新时间:2022-05-02 20:43:00

一. 江苏省 宿迁市 宿豫区 丁庄大菜

丁庄大菜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的。丁庄大菜,即黄花菜,已有悠久历史,素以条长、肉厚、色正、味鲜而享誉国内外市场。

“丁庄大菜”即黄花菜、金针菜,因主产地在宿豫区丁嘴镇一带,故又名“丁庄大菜”。《本草纲目》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有明确的记载,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据1571年宿迁《万历志》记载,宿豫区在高峰期1931年前后栽培5.3万亩,总产262.5万公斤,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品种资源、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

丁嘴镇是“丁庄大菜”的主产地。全镇丁庄大菜种植面积近8000亩。丁庄大菜是绿色健康食品,虽然在种植和制作上有一定难度,丁嘴镇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做优质量,做好包装,创出品牌。

二.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木鱼渡僧

主料:茄子,面粉,小苏打,冬笋,黄花菜,台蘑,胡萝卜盐,姜,花椒盐,香油,食用油,淀粉

制作:

1. 将茄子洗净切成“双飞”片(一刀不切断,一刀切断);

2. 将胡萝卜、冬笋、黄花菜、台蘑、姜洗净切成末,放入器皿中加入盐、香油拌匀成馅,再将馅放入茄子夹内待用;

3. 用面粉、淀粉、小苏打倒入水中调成面糊,茄子夹逐个蘸上面糊;

4. 坐锅点火倒油,油至四成热时,将茄子夹逐个放入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摆入盘中,蘸花椒盐食用。

三.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泗阳白酥梨

泗阳白酥梨是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的。泗阳白酥梨果型大,果实呈圆柱形,果皮呈黄色,稍带浅褐色,充分成熟时呈全黄色。其果核小,果肉酥脆爽口,皮薄多汁,味道侬甜而香,营养价值很高。

江苏省泗阳县泗阳白酥梨果实大型,平均单果重350克,最大的达1500克,果实近圆柱形,果皮黄色,稍带浅褐色,充分成熟为金黄色,果点虽小但密而明显。其果果心小,果肉酥脆爽口、皮薄多汁、味道浓甜而香。果实中含有糖类、有机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可溶性固形物11.2-15%,品质上等。

果实采收时间长,从八月中旬开始,一直可采到十月中旬,无落果现象。果实亦较耐贮藏,一般可贮至次年3-4月。除生食外,还可加工成果酒、梨膏、果脯和罐头等,梨汁、梨膏有很好的去热清痰、止咳润肺等功能,是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该品种产量高而稳,既好吃又好看,市场销售也好。

在1996年、1999年省级两次评比中,泗阳白酥梨荣获省优质果品称号。成年大树平均单株产量一般在200公斤左右,最高单株产量超过350公斤。经济效益高,市场价格高于其它品种。

四.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腊八豆炒五花肉

主料:五花肉200克,香辣腊八豆100克;

配料:蒜苗一根,青尖椒一个,生姜、蚝油、料酒、鸡粉、生抽各适量;

做法:

1.五花肉洗净切成薄片;青尖椒洗净切圈,蒜苗洗净斜切成片,生姜切丝;

2.热锅放油,下入五花肉,大火翻炒至五花肉变色出油,下入两小勺料酒,炒匀

3.下入青尖椒、生姜、盐、蚝油、鸡粉,炒匀;

4.放入腊八豆,翻炒均匀;

5.最后放入蒜苗与生抽,炒匀即可.

五.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骆马湖红心咸鸭蛋

产品描述:宿迁骆马湖拥有60-70万亩水面,是江苏四大湖之一,素有“苏北小太湖”之美誉,水质优良,景色怡人,物华天宝,溶氧丰富,硅氮含量高,其湖水可直接饮用,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湖中众多岛屿给广大渔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养殖空间,所养近百万只鸭鹅,它们食天然水草、蜗牛、小鱼、小虾、所产蛋个大、黄大、油多、滋阴壮阳。公司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将鲜蛋腌制成“咸鸭蛋”经过真空包装,高温杀菌精制而成,具有蛋白细腻、黄蛋油沙,咸淡适中,美味可口,即开即食,是理想的方便食品。

六.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洋河大曲

洋河大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河大曲是江苏省泗阳县的洋河酒厂所产,曾被列为中国的八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甜、绵、软、净、香”是洋河大曲的特色。现洋河大曲的主要品种有洋河大曲(55度)、低度洋河大曲 (38度)、洋河敦煌大曲和洋河敦煌普曲四个品种。

七.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黄狗猪头肉

黄狗猪头肉为宿迁市名吃,也称为宿迁黄狗猪头肉、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为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德所创。

黄狗猪头肉与扬州扒烧整猪头齐名,都是北方猪头肉做法的代表。不同的是,扬州的猪头是整形上桌的,而宿迁的猪头肉是切成块烧的,外形上与红烧肉无异。

黄狗猪头肉传统手工技艺已入选宿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菜被列入《江苏名菜谱》。

黄狗猪头肉始创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创始人黄德原籍安徽滁洲,时因水患逃难到宿迁,因擅烹饪,先在通岱街(今东大街)南首设摊,后又开了一个小酒馆。黄德为人厚道,烹制的猪头肉价廉味美,生意日渐兴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宿迁,他没有惊动当地的官员,而只是和几个贴身侍卫乔装打扮到宿迁城里明察暗访。乾隆一行在城中遗蹓跶闲逛,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皇上这时才感觉肚子有点饿了。这时,他们来到宿迁的东大街南首时,只觉得随着轻风飘来一阵阵香味,甚是诱人,于是顺着香味寻去,只见在不远处有一家卖猪头肉的小酒馆。在宫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不相信猪头肉会有这么香,他将信将疑地要了一份猪头肉,品尝后连声赞叹,“美哉!美哉!佳肴也!”随之,乾隆吩咐侍卫叫来店家,问道“姓什名谁?”因黄德乳名“大狗”,乡里食客都昵称他“黄狗”,店家随口答道:“客官,小人姓黄名三,人称黄狗。”乾隆一听大笑,深觉有趣,随口吟诗一首: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待皇帝走后,黄三才听人说起刚才称赞他猪头肉好吃的客官乃当今圣上。于是,精明的黄三喜不自禁,忙把乾隆爷吃剩的那碗肉汤留了下来,次日兑进新制的猪头肉锅里一起烹制,并把酒馆的招牌改成“黄狗猪头肉馆”。从此,用老汤兑新汤,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地传下来,黄狗猪头肉从此便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世代相传。

八.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泗阳杨树

泗阳杨树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泗阳曾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优质杨树种苗1亿多株。“十五”以来,泗阳致力打造“绿色泗阳、生态家园”,连年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杨树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成片林60多万亩,杨树年生长量100万立方米,四旁植树50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600万立方米,杨树保存总株数达1.2亿株,106万亩耕地均已实现农田林网化,以杨树为原料的各类生产、加工企业720家,全县木业加工能力超过150万立方米,其中精深加工能力30万立方米,年加工产值60多亿元,并催生出枫林、东升、德华兔宝宝、多丽世家等13个新知名品牌,胶合板、科技木、家具、地板等30余种环保型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5000多万美元。已形成了集良种选育繁殖——规模集约化造林——木材深加工和出口贸易——利润返还用于林业扩大再生产的现代产业化格局,实现了区域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意大利杨树简称意杨,中国所著名的中国意杨之乡即是地处洪泽湖北岸的江苏省泗阳县,泗阳县是全国意大利杨树栽培种植里面,产业最发达、引进种最早、覆盖率最高的地方,全县覆盖率已达42%,居全国之首。

江苏省泗阳县为淮北平原。全县总面积183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5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74平方公里;拥有25个乡镇场,总人口1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水陆交通便利,新长铁路、305省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六塘河、淮沭河横贯其中。泗阳是全国最早引进种植意大利杨树的县份,泗阳县因为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杨树博物馆、周期性举办中国独一无二的杨树节而名闻遐迩,被中国林业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称号。

目前,泗阳已形成了以水利、道路为骨架,以河湖、荒滩为基地,以片林、林带为主体,以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格局,其生态效益十分明显。过去那种“三天无雨沙满天”、“冬春白茫茫,风起飞沙扬,春播一碗种,秋收半碗粮”的现象消失了,而随处可见的是郁郁葱葱,林茂粮丰。全县20多条中小河流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水质明显净化,野生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苍鹭、野兔等鸟兽类数量较1985年增加了2倍以上。随着飞沙得到根治,大量荒滩、荒地得到开发利用。目前仅在徐大泓、废黄河沿线就复垦开发了农田近16万亩和37公里长的黄河故道。同时,沟渠、河道不再淤塞,也不需年年疏浚,这样每年可节约用工20万个,资金近千万元。防护林和农田林网的建设还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大大削弱了干热风对三麦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三年全县三麦就累计增产23.25万吨,豆类2.55万吨,棉花1.2万吨,油菜3.45万吨。

泗阳杨树

泗阳县木业商会

12379665

树木等

九.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马厂馍头

在沭阳马厂镇老街东头,有一家坐北朝南的季姓馍头作坊,别看是寻常百姓,其貌不扬,可他们继承祖传工艺,做出的小馍头却是独具特色,名闻遐迩。一般馍头的做法是:用面糟头和面,待面发酵后兑碱做好馍头蒸熟便成。而季家小馍头的制作工艺独特又复杂:一开始选用优质高梁烧酒的大曲做引子,和优质小麦麸搅拌成大半碗糟糊。待糟糊发酵后用开水泡透,然后滤出糟头水(约半市斤)和一市斤面用开水拨成糟头。等槽头发酵再用开水拨新糟头。如此反复8次,每次都用一市斤面拨糟头,这样糟头越拨越多,最后用第8次糟头及25市斤左右面粉用开水和成硬面,待1个半小时硬面发酵后,再用开水拨成软一点的面,等面再发酵后不需兑碱,只需用手反复搓惯揉成小馍头。同时把笼锅烧开后,把蒸笼端下炉旁,把揉成的馍头摆在笼里。

如在上笼之前,即用烧酒大曲做糟糊到揉成馍头这些所有工序都做得好的话,馍头一上笼见热气马上就长大长足。如其中有一道工序没做好,馒头上笼后见热气则不长大,即把馍头装进笼中,放在炉上用慢火热气催长,待馍头长大长足后,再用强火烧15分钟,然后用中火蒸烧25分钟,共约40分钟即可蒸熟出笼。经过上述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季家馍头,白嫩松软,清香扑鼻。数两重的一个馍头,用劲一勒,便缩成一小团,待一松手,馍头又恢复原来的一般大小,形状丝毫未变。吃起来酒曲醇香,味道鲜美,醒脑爽神,热天可保质3天,冷天可保质1个月,连热连吃,色、香、味、形一点都不变。加上用酒曲发酵、开水和面、不用食碱、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等特点,季家馍头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营养美食,历来受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欢迎。方圆百里,遐迩闻名,是马厂镇一大,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名优产品展览。

十.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新袁柳编

一、简介

新袁柳编是流布于江苏省泗阳县新袁及其周边乡镇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柳编采用杞柳为原料,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柳编制品以造型美观、花样繁多,简便实用而普遍被当地群众作为生产生活、家居装饰用品。随着编制技艺的日臻完善,新袁柳编也由最初的粗加工演变为精加工,同时,也由乡亲邻里相互馈赠之物转变为市场销售产品。它无毒、卫生、精致、美观,倍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二、形成背景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一带,黄河故道水位暴涨,冲决堤岸,黄河故道与洪泽湖连成水天一片,宽长数十里,几无一片干土,因此,人们就称这里为新滩湖。天长日久,洪水四流,黄水所夹带之泥沙,沉积淤垫,原来的新滩便逐渐形成了滩涂。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当地人便在这里栽植大量耐湿、耐碱的杞柳,用来固沙保土。每年入冬季节,人们便将干枯的杞柳收割回家当作柴禾。由于柳属落叶类灌木,自然繁衍较快,年复一年,这里便形成翠柳万行的自然景观。

三、发展沿革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柳编是每个农户家中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运用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久远,传承广泛。新袁柳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特色鲜明的物产。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杞柳),编织技艺代代相传。

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在新袁一代,袁氏家族中有一位叫袁靖,世代以木工为生,替附近百姓订做家具等。他天生聪颖,发现新滩湖到处长着茂密的杞柳,当作柴禾实在太可惜,便常用杞柳编制床垫及各种容器。日久,邻里相互效仿,以此编织家庭日常用品,开始从简单的床垫、草篓到复杂的簸箕、笆斗、提篮等,就这样,他们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依然沿袭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一些技艺娴熟的手艺人,常作为当地能人而深受地方百姓推崇。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经常编织一些筐、篓、簸箕等相互赠送,以表达乡邻友好之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深入人心,许多掌握精湛的柳编技艺的新袁人,忙于生计,将一些柳编产品由原来的家用品变成了商品,许多家庭以柳编为生,大大促进柳编技艺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柳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新袁柳编开始从传统农户走向规模化生产。新袁办起了藤柳厂,开始时规模并不大,七八间房子,几十个工人,利用当地栽植的杞柳条,加工一些农家日常用具。后来,柳编规模日趋扩大,技术也日益精湛,由县外贸部门安排,为外商生产一些包装箱、抹布篮等用具。产品门类也渐渐多起来,有提篮、童篮、吊篮、挂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远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欧、美国家许多上层人士家中,都少不了柳编用具,特别是盛瓜果的器皿和常接触的各种筐篮。

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庄德新先生,在台湾《桃园观光》杂志发表《新袁小镇散记》中,对新袁柳编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新袁柳编享誉海内外。

四、工具及产品

新袁柳编的制作工具有:刀子(传统常用镰刀)、扳钩和斧头。其余则主要靠手工旋编而成。柳编产品种类繁多,早期产品有簸箕、笆斗、晒簸、草篓等;后期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一大批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柳编产品:提篮、童篮、吊篮、挂篮、果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

五、主要技法

新袁柳编制作技巧简单,大致可分为取材、浸泡、脱皮、晾晒、选料、编制、着色、罩漆八个阶段。

1、取材:是将生长在沟渠、河道旁的杞柳,砍伐回来,打包成捆,以便浸泡。

2、浸泡:将杞柳条放到水里浸泡约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使其表皮松软,便于脱皮;

3、脱皮:将浸泡好的杞柳条表皮刮去;

4、晾晒:将脱皮后的杞柳条放到阴凉处凉干备用;

5、选料:把脱皮后的杞柳条,根据粗细、长短进行分类,以备量材适用。

6、编制:根据需要及样品图纸进行制作;

7、着色:根据需要对柳编制品涂上颜色;

8、罩漆:将所制成品罩上清漆,这样既光滑美观,又经久耐用。

六、传承状况

传统的新袁柳编传承,多以家庭为单位或邻里相互借鉴而自觉传承,它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传承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些擅于柳编技艺的民间能手,如:袁靖和袁林兄弟二人(1832—1856);袁氏家族中袁怀玉、袁怀成、袁玉宝、袁怀高、袁怀中(1969—1978);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崔建华、徐其实、韩光全、张修发、肖其贵、杨恒平、张家俊、陈明亮、朱长安等师徒传承;现在尚有杨同志、李继先、贺辛之、周以平、周海燕、杨兰英、崔长之、葛广显、田兵等依然在师徒传承。

但是,伴随当年的“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的景象渐远,新袁柳编也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料市场。柳编的功能也由实用性更多地转变为装饰性,它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日渐疏远。

七、传承人

田兵:男,1946年出生,新袁镇河堰村学校组人,其柳编技艺精湛,手法多变,擅大中型柳编。作品新颖别致,深受消费者亲睐。

崔建华:男,1948年出生,新袁镇新袁街人,擅小型装饰品柳编制品生产,作品特色鲜明,小巧玲珑,技艺巧夺天工。

推荐特产